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一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就像一劑強心針、一顆定心丸,我相信只要我們穩定軍心,各方攜手,堅定信心,我們一定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總書記在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的講話催人奮進,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新時代有新機遇,就需要我們青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和全國青年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功績。
總書記提出的“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其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作為共青團干部、作為高校教師,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立足學校發展定位、服務校院中心工作,弘揚西理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培養一批批優秀的西理青年。
對輔導員工作而言,我深知作為青年學子的大家長,肩上擔負著呵護學生成長的重要使命。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領路者,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躬先表率、身體力行地弘揚傳遞西遷精神,讓更多青年學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對于先輩們這種精神,我非常敬佩,西遷時代雖然過去了,但是這種“胸懷大局 無私奉獻”的精神永不過時。不論是從國家大局,還是單位企業,甚至個人的長遠發展來說,西遷精神都非常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畢業生輔導員,眼下正是大學生春季招聘的黃金時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們更要把學生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深入了解學生就業動向,整合就業資源,確保實現“一生一策”的精準施策,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要認真習“西遷精神”中各位先輩們對事業、理想的熱愛,以及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繼承和發揚西遷精神,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學習本領建設祖國。我們將始終鼓勵學生堅定就業信心,相信“中國力量”,樹立“中國信念”,同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早日就業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更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群眾路線,堅持始終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做好大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二
1955年,黨中央為適應國防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需要,決定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特別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3000名青年學生熱血沸騰,交大師生義無反顧登上“向科學進軍”的西行列車,投身祖國大西北建設。60多年來,“西遷人”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奉行“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堅定信念。而今,當年的青年教師已入耄耋之年,但仍然默默耕耘在教書育人第一線,無私奉獻著光和熱。回顧歷史,交大西遷肩負的是建設西部的偉大使命,它改變了整個中國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宏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面貌,是知識分子響應黨的號召、服務國家發展的時代壯舉。一部西遷奮斗史,見證了廣大知識分子愛黨、報國、為民的自覺實踐,形成和發展了以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為內涵的西遷精神,樹立起不朽的精神豐碑。
一是胸懷大局、心有大我的愛國精神。西遷精神有如此巨大影響,在于其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可以看出,“西遷人”將國家和民族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為大家”,“心有大我”,這是心系祖國的深刻體現。
二是艱苦創業、玉汝于成的奮斗精神。西遷精神蘊含著艱苦創業的豐富內涵,是對傳統知識分子“為萬世開太平”高遠境界的生動詮釋。在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譜系中,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頑強意志,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執著追求一直備受推崇。艱苦是一種客觀條件,創業是一種奮斗姿態。從這個意義上講,西遷知識分子身上體現的艱苦創業,蘊含著破除守成思維、創業再起航的寶貴精神品質。
三是扎根實際、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西遷人”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扎根實際、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遷校以來,西安交通大學創造了百余項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在搶占科研制高點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進入新時代,西安交通大學開啟了西遷后的再次創業——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在大西北創造未來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科教高地。這種創新精神是新時代知識分子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內在品質。
四是公而忘私、埋頭深耕的奉獻精神。西遷精神蘊含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集中體現為“西遷人”公而忘私、埋頭深耕的精神品格和不懈追求。自古以來,“為生民立命”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氣質本色。“西遷人”將集體利益擺在個人利益之前,始終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其體現的無私奉獻與“為生民立命”相統一,是為祖國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繁榮發展發光發熱的集中體現。他們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知識分子獻身報國、赤誠為民的生動寫照。
總之,廣大西遷知識分子身上體現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是幾千年來在歷史沉浮與激蕩中形成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在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斗爭中鑄造的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在社會發展中不斷推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先進文化的深刻體現,始終圍繞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展開,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體現。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三
當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的西遷博物館。“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遷博物館一樓,我們熱烈鼓掌。總書記向我們老同志抱拳問候,關懷之情溢于言表。”88歲的西遷老教授盧烈英心情激動地回憶說,總書記和我們14位西遷老教授代表親切交談,他深情地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長壽、晚年幸福。
在交大西遷博物館一樓,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的重要指示鐫刻在最顯眼的位置。
20__年11月,西安交大史維祥等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西安交大人“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奮斗歷程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總書記旋即回信,向獻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在隨后的20__年新年賀詞中,總書記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點贊。
“讓我們激動的是,20__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又來看望大家,充分肯定了當年西遷的貢獻和歷史價值,讓我們感到無比興奮、無比溫暖。”86歲的老教授潘季說出了廣大西遷老同志的共同心聲。
“黨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發,6000多人就搬過來了,從黃浦江畔到渭河之濱,談何容易。”習近平總書記和西遷老教授見面時說的這段話讓潘季和在場的老教授們十分感慨。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四
王樹國:西安交通大學肇始于1896年由盛宣懷在上海創立的南洋公學。作為中國最早興辦的現代學府之一,目的就是興學強國。1956年至1957年,交大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全校大部分專業及師生遷至西安。沒有中斷任何教學,沒有遲滯一屆招生,創造了中國高教史上的奇跡,塑造出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為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這也成為交大人的精神血脈和不變底色。這種精神的生命力源于“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堅定理想,源于“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于“始終與黨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執著追求。
西遷_年來,交大人始終傳承愛國奮斗的精神基因,超過27萬的西安交大畢業生中,有40%以上扎根西部,為建設大西北而奮斗,他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新時代交大人的精神風骨。
遷校以來,西安交大創造了百余項國內外科研領域的第一,包括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個汽輪機、汽車制造、制冷與低溫和壓縮機專業,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處理芯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雙剪統一強度理論等;創造了290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有237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項,產生了數以千億計的經濟社會效益。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落實“品行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創新”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理念,建立“通識教育 寬口徑專業教育”、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體系。20__年,實行了書院、學院“雙院制”培養模式;20__年,學校又成立本科生院,落實“校-院-系”三級教學責任,建立“橫向協作、縱向貫通、教書和育人統籌協調”的本科生人才培養管理體系。
學校還堅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從1985年開始,先后創辦“少年班”“錢學森試驗班”“侯宗濂試驗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試驗班”“人工智能試驗班”等。獨特的教育理念,寬松的學習氛圍,強大的師資配置,良好的教學效果備受學生和家長好評。
20__年9月,西安交大入選全國36所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8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20__年西安交大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截至目前已有39個國家和地區的155所高校加入。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挑戰和機遇,西安交大堅持“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繼續弘揚西遷精神,致力于培養國家和西部急需人才、頂尖人才,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引領“一帶一路”國際教育合作,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依托,奮力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流研究型大學,通過產教融合的“深水區”改革,探索中國21世紀高等教育的新形態和新路徑。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五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重提轟轟烈烈的“西遷”壯舉。總書記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輕以待己、重以報國。”西遷的教授中,“中國電機之父”鐘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陜,滿懷豪情帶著學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電機實驗室;陳學俊教授和夫人西遷前將上海價值不菲的房產捐出,扎根在西北大地,為一事、盡一生……一個個閃光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交大西遷的史冊上,成為“西遷精神”不可磨滅的注腳。總書記仔細端詳交大博物館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并親切會見了西遷老教授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驕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異鄉,奉獻給了祖國。這一場中國高等教育負重前行的西遷,最終收獲了累累碩果。它徹底改變了西部沒有規模宏大工業類院校的格局,為西部振興奠定了深厚扎實的科研基礎,更磨礪鑄造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激勵鞭策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要做國家和民族的脊梁。
熱血青春,永不凋零。這些西遷背后的故事跨越時空,至今依然讓人熱血沸騰,激勵著當代青年奮斗前行,在新時代建功立業。今天,重新弘揚“西遷精神”,我們要心懷理想,心系家國,決不當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要做善作善成的實干家,堅決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將命運融入國家發展、時代進步的大潮洪流,在實踐理想中實現自身價值。
偉大時代賦予偉大精神以新內涵。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讓我們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大力弘揚“西遷精神”,用活力、魄力和創造力面對逆境和挑戰,在奮斗中譜寫出新的歷史弦歌,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六
從上海交大西遷至西安,歷經一年西安交大有了初成型的樣子。而西遷不僅僅遷走了物品,更遷走了精神。
無論在多么艱苦的環境下,他們都刻苦學習;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老師們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從而西遷,選擇跟從學生們,其中多位老師還收到了黨的來信,信中說到為了促進西部文化教育,選擇一批同志進行西遷。那時他們的宗旨就是“黨說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刻不容緩。”這也印證了西遷精神里的“愛國”。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優秀的老師們,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刻苦鉆研科學,一生投身于學習,其中還有老師獲得了諾貝爾獎,就在這一天天的疲勞積攢下,身體備受壓力,最后連生命也奉獻給了祖國,這對任何老師,學生,他的家人朋友,無疑是巨大的悲痛。
后來,20__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15位交大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老師們傳承好西遷精神。這里的西遷精神指“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然而,西遷精神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西交學子,也感動著我們。西遷精神正是老一輩的交大人在青年時期,響應黨的號召,滿懷家國情懷,義無反顧地將青春夢想投入到國家建設中,為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的真實寫照。
西遷精神已成為西安交大獨有的氣質與節操。西交學子將”西遷往事“這一段歷史牢記于心,時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老一輩交大人為西部發展和國家建設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質人才。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無論是西交學子還是未步入大學的我們,都應將“西遷精神”牢記于心。將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用于擔負起新時代的重任,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努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弘揚西遷精神心得體會篇七
西遷博物館的二層和三層展廳分別呈現了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64年前交大人的西遷歷程和如今取得的輝煌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王樹國校長回憶當天的情景,“在學校中,工作就是兩條:一條是黨的領導,一條是教師隊伍建設。”這是交大西遷后首位校長彭康的話。在這塊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停留了許久。
“黨的決定就是我們的行動”“黨叫我們去哪里,我們就背起行囊去哪里”“哪里有事業,哪里就有家。”當年西遷時流傳在交大師生中的這三句話,至今記憶猶新。
“西遷精神”是愛國主義的赤子情懷,西遷不僅體現了交大人‘工業救國’的使命擔當,也彰顯了交大師生愛國愛校“顧全大局,明大理、識大體,一心為國、不計得失的家國情懷。”丘大謀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