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一
因為這篇短文是“誦讀欣賞課”,所以以誦讀為主,講授為主。抓住“文脈”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主旨。
講授本課,將采用“讀——議--悟”的教學模式。
在運用拓展環節中,學生自編習題后,教師出示“之”字在文中運用一題,以鞏固學生對文言虛詞的掌握。
1、能流暢的誦讀課文。
2、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襯托和托物言志的寫法。
一、導入新課:
在本專題中,我們學習了《詠荷詩五首》,誰能背誦一下你喜歡的一首?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讀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頤的《愛蓮說》。【板書課題】
二、解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何為“說”?【“說”是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題意:說說愛好蓮花的道理。】
2、作者簡介:周敦頤,宋代著名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
3、寫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職期間,曾親率屬下開辟一塊池塘種蓮,名曰“愛蓮池”。夏秋之交,蓮花盛開,馨香撲鼻。作者閑暇漫步、觸景生情,寫下本文。
三、檢查預習、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個別讀。
3、學生齊讀。
四、設疑自探:
1、學生設疑。
2、教師對學生設疑進行歸納、出示:
【1、理解課文內容。
2、作者為什么喜愛蓮花?分別從哪些方面描寫的?歌頌了蓮花怎樣的品質?
3、讀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學習的寫作手法?
xxxxxxxxxxxx】
五、解疑合探:
六、質疑再探:
學習本文后,你還有哪些疑問?
七、運用拓展:
1、學生自編題。
2、教師出示運用拓展題:
x指出文中的“之”學的意義和手法。
a、 水陸草木之花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隱逸者也
d、菊之愛
x背誦課文
八、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收獲。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二
1、知識與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難詞難句和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悟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語文教案-《愛蓮說》教學設計。
2、教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個人情趣、愛好和風格,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1、教學過程分為:"誦讀環節——悟讀環節——拓展環節"三大板塊。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為重點,襯托的寫法為難點。
2、課前制作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3、學生課前準備:
(1)了解作者周敦頤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動為本文設計板書。
(3)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
教學過程
1、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蓮花導人新課。
2、同學交流搜集的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愛蓮說》教學設計》。
3、介紹"說"文體的概念。
1、一讀,讀準音,通文意。
2、同學交流課前設計的板書并介紹設計意圖。(展示臺投影)
3、二讀,個人讀,小組讀,教師讀,大家評。
(先聽多媒體配樂朗讀,然后小組討論問題。)
1、在作者看來,蓮花有什么可愛之處?用課文原話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3、質疑,解疑。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這是蓮花的自然屬性,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談談你們聯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1、結束語。
2、三讀,深情地背誦全文。(背景音樂)
1、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一種你喜歡的花草樹木或其它物件。
2、背誦并默寫課文。
語文教案-《愛蓮說》教學設計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三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銘”的主要特征。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課時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1.作家作品簡介
2.關于 “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1.朗讀課文。可采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四
⒈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體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上課前播放音樂,上課開始停止播放,開始導入。)(幻燈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學習一篇優美的文章。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讀課題《愛蓮說》。(幻燈片2)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蓮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學們說說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按鍵播放蓮花組圖。)(幻燈片3至幻燈片6)
問題你覺得蓮花美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燈片6)
解說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深的人們的喜愛,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幻燈片7)蘇軾的“荷盡無遮雨蓋”;
(幻燈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幻燈片9)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在分析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體裁。
⒈(放作者圖像)指名朗讀。(幻燈片10)
(用課件打出周敦頤的介紹)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體裁。(幻燈片11)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幻燈片12)
明確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說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⒈我們先聽一下課文的錄音,大家注意讀課文的語氣。(幻燈片13)
⒉錄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輕聲跟讀,體會一下怎樣朗讀文言文。(幻燈片14)
(檢查聽讀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學生讀出它的音。)(幻燈片15)
蕃(fán)頤(yí)濯(zhúo)淤(yū)漣(lián)
蔓(màn)褻(xiè)噫(yī)鮮(xiǎn)有聞
⒊請同學們自己輕聲把課文讀一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⒋齊讀課文。這一遍的要求是讀正確字音,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教師小結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回答后總結)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礎上去讀。
四、出示學習重點。(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寫法。
⒉襯托的寫法。
⒊掌握“蕃”“染”“植”“鮮”等詞的意義。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不懂之處進行提問,共同解決。大屏幕出示檢查合作學習結果)(幻燈片17)
⒉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燈片18至幻燈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幻燈片22)明確
⒉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幻燈片23)
明確蓮花、菊花、牡丹
⒊這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幻燈片24)
明確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⒋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幻燈片25至幻燈片27)
明確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幻燈片28)
明確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⒍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幻燈片29)
明確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明確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有德者鮮
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無
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趨利者眾
諷刺
板書(幻燈片30)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
鮮(正襯)世人愛牡丹
眾(反襯)予獨愛蓮
無(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燈片31)
例如
蓮花
君子
七、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燈片32)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⒈背誦課文。
⒉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五
1、積累文言詞句:甚、自、予、焉、者、鮮。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過描寫蓮花美好形象來表達作者對高潔品格的追求,從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并體會對比烘托的作用。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烘托的寫法。
ppt
1、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愛蓮說》,說說課文題目是什么意思?
明確:解題:愛蓮說,闡述喜愛蓮花的道理。“說”, 一種文體,或說明事物,或闡述道理。
2、請學生看插圖,問:圖片上是一朵——(學生說蓮花/荷花);了解蓮花的多個別名,體現世人對蓮花的喜愛。請學生用一句詩形容圖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愛蓮的紅艷,而理學家眼中的蓮又有什么可愛之處?
簡介作者,理學鼻祖。重思考,講道理。
1、抽讀課文,抽查難譯的字詞句。
正音:明確: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漣(lián)、褻(xiè)、隱逸(yì)
正義:可、者、甚、蕃、獨、自、出、濯、中、通、蔓、枝、植、褻、焉、謂、鮮
特殊句型:判斷句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2、快速瀏覽課文,圈畫出課文中描寫蓮花的語句,說說蓮花有哪些特點是作者“獨愛”的?
明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所喜愛的蓮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齊讀)
釋義:
染:沾染。 濯:洗滌。 清漣: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亭亭:聳立的樣子。 凈:潔凈。 植:樹立。 褻玩:玩弄。
歸納:
蓮花:高潔(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筆直)、亭亭玉立(端莊)、表里如一。
作者對蓮的喜愛,不僅僅是把蓮當花一樣來喜愛,而且把蓮比作人中的君子來愛。
1、快速閱讀課文,交流討論,具體說說作者眼中蓮花有哪些可愛之處?抓住特點,概括。
主要從外形、香氣、氣質來闡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間是空心的,貫通(儒道佛通暢)。外面是筆直的莖稈,一莖一花,專一,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亭亭凈植”,植:樹立,具有特立獨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訴我們作者具有獨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氣:“香遠益清”,蓮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風的吹送下發出清幽的香氣。暗示著作者的高尚品質。
氣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清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端莊,蓮花從淤泥中生長出來,但是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被洗滌過,也不顯得妖媚,只可以讓人遠遠地觀賞,而不能被人玩弄。從這兩句話中我們體會到作者喜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著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歸納概念
古人常用的寫作手法,它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在文中,描寫蓮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處。
為學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類文章。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問松高直,待到雪化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中。
明確:對比,烘托出蓮花的高潔。牡丹,喻權貴;菊花,喻隱士。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六
知識目標:1. 積累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并背誦這篇短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能力目標:1.通過學習本文,認識“說”這種文體。
2.學習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對污濁世風的批判。
2.在現實生活中培養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1.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啟迪學生的生活態度。
2.學習托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教學方法:1.教師引導,反復誦讀法。
2.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探究。
3.品讀賞析重點語句。
教學課時:1課時
乘上一葉小舟,蕩過碧水湖泊,推開層層漣漪,欣賞蓮態萬千。蓮以其孤傲高潔的花,寬大平和的葉,一脈相承的莖,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睞,贏得人們的贊賞,多少文人雅士妙筆生花贊美它,請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含苞欲放的荷態巧妙傳遞初夏的氣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千頃荷葉一直連到天邊,綠得無窮無盡;朵朵荷花映著旭日,紅得嬌艷。寫盡了盛夏荷的風貌。“行到鬧紅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寫的是秋風初起時,紅白相間的荷花,以美人醉酒來形容荷花的艷麗與嬌憨。可見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說起對蓮的鐘愛當屬宋代周敦頤,蓮也因為周敦頤的美贊而留下萬世美名。今天我們來欣賞《愛蓮說》理解他愛蓮的緣故。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周敦頤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兩代的哲學思想影響很大,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都是他的學生。關于周敦頤的為人,黃庭堅曾評價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喜歡游覽附近勝景,他酷愛蓮花,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他即赴池畔觀賞,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說,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思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相似。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談談愛蓮的道理)。
1. 正字音
步驟一: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在書中標出難讀的字音。
步驟二:全班交流疑難,讀準每一個字音。
可愛者蕃( fán) 濯清漣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褻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鮮(xiǎn)有聞
步驟三:欣賞名家朗誦,感受本文的節奏美。
步驟四:師生齊讀課文。
2.明字義
步驟一: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掌握重點疑難字詞含義。
步驟二:學生搶答,解釋詞語。
①可愛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漣而不妖(洗滌)(美麗而不端莊)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長枝節) ⑤香遠益清:(更加)
⑥亭亭凈植(立) ⑦不可褻玩焉 (親近而不莊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鮮有聞:(少) ⑩宜乎眾矣(當然)
3.通文意
步驟一:兩人為一組,互譯課文。(一人讀原文,一人翻譯。或一人翻譯,一人還原為原文。)
步驟二:學生闖關,翻譯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
(3)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5)予謂菊 ,花之隱逸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
1.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即談談愛蓮的道理,蓮有哪些可愛之處值得作者喜愛有加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蓮花的句子。
明確:“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蓮花的?
明確:從三各方面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美好的品格。
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 作者以凝練優美的語言對蓮作了細致傳神地描繪,難道他僅僅喜歡蓮花美麗的花形和芬芳的氣質?文中還將蓮花比作了什么?
明確:“蓮,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獨愛蓮不僅因為它美麗的外形和芬芳的氣質,更因為它有著君子一樣的高尚品質。
4. 既然蓮是君子的化身,這些描寫賦予了蓮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請同學們繪制一幅“蓮花君子圖”。 老師把描繪蓮花的句子分別貼在一片花瓣上,請同學把君子的品德也貼在與蓮花相對應的位置。(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孤芳自賞……。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象征君子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象征君子高潔獨立,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朗讀背誦指導:“予獨愛蓮”是統領語,“之”要輕讀。生長環境和外形香氣要用描寫語調讀,有審美感情,讀后作稍長停頓,再出末句。
請同學背誦描寫蓮花的句子。
5.課文是對蓮花進行描寫和歌頌的,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花的美好。
5. 請朗讀三處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的句子,思考三次襯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一次襯托: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表明自己的喜好與眾不同。
第二次襯托:“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寫出蓮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襯托: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慨嘆世上沒有別人和 自己的愛好相同。
6.從作者對這三種花的評價和愛花之人的感嘆中,表明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達出對當時追名逐利,貪慕富貴的社會風氣的批判。
朗讀背誦指導:第一次襯托依次說菊,牡丹,蓮,期間有明顯的停頓。第二次襯托分別指出三種花的品格,要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出。第三次襯托用三種花的遭遇來批判世風,“菊之愛”一句有惋惜意,“蓮之愛”一句有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有諷刺意。
請同學們背誦這三處句子。
7.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批判,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現出來呢?
明確:沒有直接表現,通過蓮的美好形象的描寫,以蓮自況以述其志。這就是托物言志。
《愛蓮說》先從可愛的花很多寫起,提到陶淵明愛菊,有提到世人愛牡丹,襯托自己愛蓮。接著從生長環境 體態香氣 風度氣質等反面描寫蓮花的超凡脫俗,賦予蓮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將菊 牡丹 蓮一一擬人,分別說出它們是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的化身,借愛蓮來表明自己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在文中我們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文人情懷,而且品味到了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
就你喜愛的花草樹木,仿寫《愛蓮說》以“愛 說”為題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點明自己所言之志。
1 搜集有關“蓮花”的詩句,整理到積累本上。
2 準確背默《愛蓮說》。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七
知識和技能
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了解“說”古文體。(重點)
方法和過程
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了解文中的表現手法。(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潔脫俗的情懷。(重點)
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是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是難點。
多媒體
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相結合
一課時
現在,正是牡丹盛開的季節。去洛陽賞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在《賞牡丹》中也這樣說。可是,在宋代有個人偏偏不愛牡丹,他喜愛蓮花!為什么呢?請大家一起走進《愛蓮說》。
板書:愛蓮說 周敦頤
(一)范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蕃( ) 濯 ( ) 褻( ) 玩
淤( )泥 清漣( ) 噫 ( )
隱逸 ( ) 鮮()有聞 新鮮( )
(二)再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和資料解決重點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詞的古今義等。
1、重點詞語
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2、一詞多義
香遠益清
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有朋自遠方來
水陸草木之花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愛
友人慚,下車引之。
3、詞類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詞作動詞:蔓,生枝蔓;枝,長枝節
(2)、香遠益清
形容詞作動詞:遠,遠播
4、古今義
亭亭凈植
古義:豎立。今義:植物
宜乎眾矣
古義:應當。今義:合適
(三)三讀課文,疏通文義。理解重點句子的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愛蓮花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
(1)四讀課文,了解文體和作者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題目《愛蓮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用于闡述作者對一事、一物、一種現象的見解或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潑,篇幅一般不長。
作者周敦頤(1017—1073) ,字茂叔,謚號元公,北宋哲學家。人品高尚,胸懷灑落。任南康軍地方行政長官時,命人在官衙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又托物言志,寫下了這篇文章。
1、本文文眼是什么? 愛
2、小組討論:文中人物愛蓮、愛菊、愛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蓮、菊、牡丹分別象征哪些人?作者對這三類人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3、五讀課文,讀出作者的感情。
1、本文重點是寫蓮花,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蓮花的形象?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質相似?文章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
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茍,豁達大度。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態氣質。
寫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襯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襯托。
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厭惡和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板書設計:
正襯 反襯
隱逸者 君子 富貴者
托物 言志
小練筆:
仿照本文的表現手法,寫一篇《愛草說》。
背誦課文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八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喜歡它呢?說說看。(學生眾說紛紜)有人說,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說”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范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于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凈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了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里是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么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著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凈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嘩眾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為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凈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為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為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么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才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為什么?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復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后,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并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贊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后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為“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眾人矣)
師:那么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敘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眾生;那么,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為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九
1、朗讀、背誦《愛蓮說》,并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體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見過蓮花嗎?
生:沒有。
師:不要遺憾,現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組蓮花圖片:妙筆生花、一 枝 獨 秀、獨 擎 燭照紅裝、世人皆睡我獨醒、小荷才露尖尖角、夢、沉魚落雁……
生:感覺怎樣?美極了。
師:綜觀歷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 代薛濤--風前一葉壓荷蕖……。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并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贊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么呢?請看課文。
二、介紹作者和題目含義。
1、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周敦頤任職南康郡(今江西星子縣)時,曾率屬下在府署東側開辟一四十余丈寬的蓮池(后被稱為“愛蓮池”),池中建“賞蓮池”,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清香撲鼻。作者觸景生情,寫下《愛蓮說》,借花述志。
2、題目含義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既可以說明,也可以議論,還可以用來記敘、抒情。
含義: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指導:文言文學習五步閱讀法
大聲朗讀明確字音→仔細閱讀理通文意→分析閱讀體會形象→講解閱讀品味意境→背誦閱讀加深理解
1、聽讀課文錄音,注意字音。生聽讀--散讀--正音(處理講義、播放幻燈)--齊讀。
2、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學法指導方法:先重申翻譯要求:
(1)盡量譯出每一個字;
(2)補出省略成分;
(3)通暢,準確。
學生默讀--自己翻譯(處理講義)--同桌交流--教師提問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為“愛菊” 。“蓮之愛”、“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研討課文,進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藝術。
⒈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兩朵盛開的蓮花,將答案填寫在上面。
明確:比作君子;
具體描寫:環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習性--濯清漣而不妖;體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氣味--香遠益清;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純真自然無媚態--通達、正直--不攀附權貴--美名遠揚--獨立高潔--令人肅然起敬
2、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文章題為愛蓮說,為什么還要寫其他花呢?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君子、隱逸者、富貴者。
補充:這三種人分別代表了三種處世的態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志向高潔,隱居避世)
富貴者呢?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用作陪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
襯托: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對照和比較。
小結: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文章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潔的蓮花自喻,表達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遠、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五、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我愛 梅花,因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堅貞頑強,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總結:
作者把蓮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歌頌德行高望的君子行為。
同學們,當我們學習這兩篇短文的時候,我們也許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堅貞的節操所感動。歷史已發展到今天,時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間污濁之氣,腐朽之風也會傳宗接代,仍有待我們去抵制,去清除。我們應當向古代賢者學習,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物欲的誘惑,做一個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業:
⒈背誦課文。
⒉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愛蓮說》教案一個課時篇十
1、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一、 導入課文。
二、 解題,揭示學習目標。作者借描寫蓮來抒發感情,并說明道理,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此類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義; 2、要理解作者怎樣托物?如何言志?三、 自讀課文,疏通文意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讀通字詞。
1、 檢查自讀情況(看小黑板,提問)看清字形,讀準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頤( )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陶后鮮有聞( )請同學們齊聲把這些詞句朗讀兩遍,注意朗讀動作。
2、 疏通字詞的形、義,并逐句翻譯。(前后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3、 請兩位學生翻譯課文。
四、 研讀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請同學們把文中具體描寫蓮的語句找出來。(齊讀)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學生討論,教師引導)
3、總結。
4、請同學們把這些語句再齊聲朗讀一遍,注意把握蓮的高潔品格,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正襯和反襯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襯的作用。 (學生討論)
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學生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3、請同學們齊聲把第一節朗讀一遍,注意體會作者對這三種花的不同態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達方式來說,第一段側重于記敘、描寫,提問:那么第二段呢?2、體會作者對三種花的不同生活態度。
3、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噫、鮮、人的讀法)
4、 小結: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志在堅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誦全文。
六、 總結課文1、結合板書總結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業 熟練背誦并默寫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