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梵高傳讀后感篇一
點擊查看內蒙教師考試真題
《畫家梵高》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畫家梵高》一課是人美版第八冊17課的內容,屬于欣賞·評述領域,本課主要介紹了梵高的生平及其人物畫、風景畫等作品的特點,學生能用口頭或者書面語言對梵高的作品進行描述、分析,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素養,為今后欣賞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活躍,而且逐漸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并且好奇、好動、好表現。而且通過4年的美術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儲備,但之前的學習中很少接觸欣賞·評述領域的內容,因此,需要從人物生平角度入手,引發學生興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并且多創造條件和活動,讓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展現個性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梵高作品的欣賞,討論并用簡單的語言對梵高的作品進行欣賞評述,提高審美素養與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梵高的藝術精神,養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識,提升對藝術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學習欣賞作品的方法與過程。【教學難點】感悟梵高的藝術表現的情緒,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評述。
五、教學方法
教法:展示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觀察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活動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2012年,美國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圖觀測到地球表層,竟然和一位畫家在100多年前創作的一幅名為《星月夜》的作品極為相似。這讓人不禁感嘆,究竟是大自然創作了藝術作品,還是這位畫家早就擁有了一雙創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這位偉大的畫家是誰嗎?這位畫家就是著名的藝術大師文森特·凡高。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為新課中欣賞《星月夜》作品做鋪墊。
點擊查看內蒙教師考試真題
活動二:賞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問題:同學們對梵高了解多少?結合教材思考。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兩幅自畫像,引導學生觀賞并思考:這兩幅作品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不真實、嚴肅、神秘等。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養成自學及提煉文字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大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了解梵高的生平經歷入手來欣賞梵高的作品,可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也為后面賞析作品積累素材。
活動三:形式分析,感受風格
構圖:大方飽滿;色彩:明亮熱烈;筆觸:奔放粗獷
2.展示《星月夜》,引導學生欣賞并嘗試從構圖、色彩、筆觸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學生交流回答,教師總結:構圖俯視,色彩飽滿、對比強烈,線條奔放有力,筆觸厚重有力。
【設計意圖】通過對人物畫與風景畫的欣賞,可以深入的了解梵高的作品,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欣賞作品的能力,以及提取畫面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整合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四:總結概括,領悟探究 1.總結梵高的繪畫特點:
色彩對比強烈、明快;線條扭曲、流暢、奔放;構圖飽滿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總結可以加深學生對梵高的藝術特色有個一個整體的認識,并且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活動五:比較鑒賞,小結作業
1.展示《唐基老爹》《吃馬鈴薯的人》《向日葵》《阿爾附近的吊橋》等作品,學生欣賞,并結合梵高的藝術特色,從構圖、色彩、線條、情緒四個方面分析作品。
2.總結回顧梵高的藝術特點。
3.布置作業:課后搜集梵高的相關圖片、文章或影像資料,加深對梵高的深入認識,下一節課分享。
點擊查看內蒙教師考試真題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的方法對比,學生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加深對梵高的理解;而作業則將知識帶入到生活,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藝術的凈化、陶冶、教育功能,提升學生自身的美術素養。
五、板書設計 畫家梵高
更多關于內蒙古地區教師考試詳細資訊請隨時關注內蒙古招生考試信息網
梵高傳讀后感篇二
我看見您了,在金色的麥田之中。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而您卻一言不發,佇立在阡陌之上,想過去與您聊聊天,可天氣卻驟變——狂風突然襲來,麥穗不再閃耀,而是在烏云之下翻滾,烏鴉不斷地從深藍色的天空劃過,我驚恐地望著天空,還沒回過神來,一聲槍響結束了這一切——結束了您這些年來的痛苦。
這情景正如您19天以前所作的《麥田群鴉》,您最愛的麥田,配上令人恐懼的暴風天,以及您的最后一封信:“我將以生命為賭注作畫。為了它,我已喪失了正常人的理智。”那是自殺的預告嗎?或許是最后一次向世人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與痛苦?可他們是吝嗇的,他們沒有給您機會,他們說您就是個瘋子!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就像《吃馬鈴薯的人》那樣凝重,沉悶。先生,您還記得嗎?年輕時,您在愛情上屢屢受挫,被人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并且當地人又排斥您,于是您患著精神疾病來到了您弟弟那里。盡管每天都被病痛折磨,您也堅持作畫來慰藉自己。可惜啊,個人的悲哀源于時代的悲哀,那個時代的人們審美不同,對您的畫毫無興趣。于是,您在激動之下畫出了《麥田群鴉》,之后飲彈自盡來獲得解脫。然而,疼痛雖然結束了,人們卻說您這是消極逃避現實。可,您不是神,您也是凡人,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您并不能承受所有人的痛苦,您盡力了,您已能在精神病魔的控制下創作出絕世佳作。
但是先生,為什么您一言不發呢?難道您仍然覺得很孤獨?您曾經說過:“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歡樂。”是的,我今天來到這星夜下空蕩蕩的大廳,看著無名的墻上掛著沒有邊框的頭像,看著這飽經風霜的臉上寫著痛苦,就是想告訴您,您的痛苦得到了回報,全世界都在仰慕您,您的畫作被視為珍品,您不再孤獨。
梵高傳讀后感篇三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就被書的封面給吸引了。被花花綠綠的書包圍的它,很不起眼,但卻驚奇地抓住了我的目光,并再也沒離開過。
這本書主要由梵高的畫構成,畫名是《夕陽和播種者》,是梵高1988年在阿爾這座城市所創作。畫面色彩繽紛錯雜,金黃與寶藍交相輝映,給人視覺上的沖擊。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真正迷住我的不是別的,就是梵高的畫及他不一般的人生經歷。可能大多數人都是因《向日葵》才知道和認識梵高這一號人物,但是這世上又能由幾個人是真正懂得梵高的呢?包括《渴望生活——梵高傳》這本書的作者歐文·斯通他自己,也不敢十分肯定地說自己清楚梵高的真正想法。歐文·斯通在導言中說,當他第一次接觸到溫森特·梵高的一幅又一幅壯麗輝煌的油畫時,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頓時感到這個世界豁然開朗。他被驚呆了!他的心被打動了!就是在那時,歐文萌發了要為梵高作傳記的驚人想法。但是,他才年僅二十六歲,而且毫無寫作經驗,所以對于勝任寫作溫森特的故事來說,還是太年輕了。
不過,最終歐文還是憑借自己的努力讓夢想成為了現實,他成功了!其實,歐文本身的經歷與梵高有一些相似,都是先經歷了苦難的生活,再迎來人生的輝煌。感同身受,所以他才能把梵高的經歷寫得這么動情感人,打動了讀者。《渴望生活——梵高傳》其實是一部傳記小說,所以書中有的故事是虛構的,但絕大部分都是真實的。這本書講述了梵高在英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這些國家的經歷。梵高他出生在一個樸實的家庭,家里還算是比較富裕,但梵高卻總是過著沒錢的`生活。它在礦山里干過,全身都是黑灰,連吐出來的痰都是黑的,他稱那里為黑埃及;他曾經因為沒有錢請模特為他作畫時擺姿勢,而自己站在鏡子前擺姿勢;他窘迫到每次都要他弟弟提奧寄錢給他用,他也曾經到過沒有工作,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力量,沒有思想,沒有熱情,沒有理想,甚至是丟失了賴以維系生命支柱的地步。但是,梵高他從未放棄過,從未想過要遠離他的生活,遠離這個世界。他仍然在土地上緩慢地一步一步艱難地行走著,扛著那塊大石頭,頂著大太陽,一刻也沒有停過。梵高在年輕時就對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很熟悉倫勃朗、米萊、朱爾、烏里斯等畫家。在他經歷了一些磨難后,梵高開始動手用筆繪畫。在此之前,他還當過福音傳教士,做過礦工,賣過東西,處境困厄。
但梵高決定當畫家后,處境反而更困厄了。他的畫很少賣出去,也很少有人欣賞和贊美。梵高總是一個人到田野里作畫,但他不喜歡這種孤單的感覺,他渴望有人能陪在他身邊,渴望有人關心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割下了他的右耳,而別人則變本加厲地嘲笑他,視他為瘋子,還把他關進了牢房,送進了療養院。但梵高自始至終從未放棄過畫畫。即使在他自殺時,在他離世時,他也在想著他的畫作、他的夢想!有人說梵高在生活中像個智弱的殘者,在藝術上卻是創造精神的圣人。的確是這樣,梵高困厄的生活恰恰成就了他高尚的靈魂。
在逆境中跌倒但勇敢地爬起來;被世人嘲笑和不理解,但一次次在困境中重生。這就是梵高,偉大的梵高。
梵高傳讀后感篇四
梵高的《星空》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幅畫作。那么大家是如何看這幅畫作的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梵高《星空》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星空》是一幅畫布油畫,作為一件美術作品,其物質載體,如畫布、油畫顏料等是客觀存在的。更進一步講,其形式符號,尤其是色彩和線條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初看這幅作品時,會被其明艷且對比強烈的色彩所震顫:明黃的月亮,煞白的星星,耀眼而奪人眼球;墨綠的柏樹則顯出不安的情緒;遠處藍色的山峰、村莊與天空形成強烈對比,充滿寧靜之感。
梵高在這幅畫的線條運用上很有講究,相互交織的彎曲長線和破碎短線構成了整個畫面。天空和柏樹運用了大量彎曲的長線,形成漩渦式的天際和動感的植物。山坡、教堂、村莊更多的是用短線條的重復進行排列,再次形成對比,增強了畫面感。無論是物質載體,還是形式符號,都是客觀存在的一部分,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首先看到的也是它們,這是產生美的必要條件。
《星空》畫面中呈現出的眩目、奇幻的景象顯然已經脫離現實,并不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星空,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感。因此,從藝術家方面說,梵高并非照搬黑夜中的星空或現實中的柏樹形象,而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加以改造,創作出如浩瀚銀河般的星空,或是燃燒的黑色火焰般的柏樹,體現了藝術家創作時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性。
同樣,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是主觀客觀相統一。對于觀者而言,梵高所創作的《星空》是以特定的形態呈現出來的,具有客觀的穩定性。另外,觀者是以自己在生活中看過的星空為基礎來欣賞這幅畫的。其通過回憶以及主觀選擇對星空世界進行重建和改造。在形象世界的生成過程中,人們眼中的星空與藝術家藝術作品中的星空有所偏離,即當前的藝術形象與記憶中的形象有所區別,帶有主觀性。
審美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自我確證。核心本質層面所說的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又分為對生命的自我確證、對生活經驗的自我確證以及對自由創造力的自我確證這三個方面。
從這個層面上說,觀者在看到《星空》這幅作品時,首先會被閃爍騷動的星系、筆直向上的柏樹所吸引,梵高用連續動感的、快速運動的筆觸描繪它們,把觀者帶入了感官世界。
人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生命的形象,但是,生活的沉重壓力讓人們忽略了生命的本質。而這幅畫作中,大小不等的星辰翻滾著散列在閃耀的月亮周圍,形成無邊無際的渦狀星系。明月的橙黃色光芒比太陽更加耀眼,星星更像是一團團熾熱的火球,柏樹則似一簇燃燒的火焰,它們仿佛有了生命,正在奮發向上,讓觀者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認識到自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部分,與這些生命物質一樣,也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這種極具表現力的生命形象讓觀者獲得了自我確證,喚醒了人們對生命的關注。
觀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將生活經驗與審美相聯系,而在藝術中,其作為旁觀者在審視自己的生活經驗時,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形成對生活的非功利態度,得到了自我確證。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或感受: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難時,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于是在寂靜的夜晚仰望星空,或是兒時在家鄉,躺在寬闊的草坪上欣賞星空的場景,找尋最亮的星星,將不同的星星連接成圖案等。于是,人們便頓覺生命中碰到的小小磨難與這浩瀚的星空和宇宙相比,微乎其微。“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等激勵性的思想情感讓觀者懂得如何重新面對生活。
如梵高的作品《星空》,觀者仿佛與藝術家站在同一個窗臺,沒有生活中的功利性追求,雖然內心充滿了不安、憂郁,甚至狂躁等負面情緒,但是在星空下,這種糾結便在更宏大的空間中顯得微不足道,內心反而雨過天晴,孕育著希望。觀者的生活經驗被喚起,感受到自身不是孤立的存在,進而獲得了振作和堅強的心理暗示,內心產生審美所需要的愉悅感、親切感,即非功利性的情感認同,從而獲得自我確證。正如詩人蘇軾在詩中所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觀者面對藝術作品時,站在生活經驗之外,這種距離感為審美創造了條件,更易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一方面,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對創造力的自我確證包含想象和傳達這兩方面。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星空》是梵高在現實基礎上發揮想象,運用表現主義的方式、油畫的創作手法傳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作品,體現了對創造力的自我確證中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站在觀者的角度,有藝術修養的人才能領會到藝術家的創造力,獲得相應的確證。觀者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形象的具體化、虛擬世界中的人物關系和事件的邏輯展開、作品意義內涵的發現與創造這三個方面。以《星空》的畫作為載體,站在藝術家的角度,像當年的梵高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與其共同體驗創作的過程,切身感受在圣雷米的瘋人院中,藝術家充滿憂郁的精神或是悲劇性的幻覺,隨后,創作的興奮感產生,觀者的創造力獲得自我確證。
對自由創造本質的反思和確證的深入,產生了藝術美的最高層次。梵高的《星空》不是藝術家直接所見的對象,而是用虛構的形象與色彩憑借聯想而作,這種做法在其他畫作中并不多見。其在超越本質層面中的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作品中暗藏數學公式。如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張星空景象照片與梵高的作品《星空》有著奇妙的“巧合”。據2006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物理學家喬斯·阿拉貢經研究發現,人們對梵高后期作品進行數學分析后發現,多幅作品的光與影的`模式,與流體力學中的漩渦,或噴氣發動機噴出的氣流有著驚人的相似。也就是說,梵高的畫作中深淺不一的漩渦與半個世紀后科學家用來描述湍流現象的數學公式不謀而合。
也許正是梵高在精神狂亂的狀態下,在潛意識中洞悉了漩渦的原理,并將其描繪出來。在正常狀態下,梵高也許會失去這種能力,這一點我們從其作品中就能察覺。
以致有人把其視為太陽系的“最終審判”。梵高用躁動的筆觸創作的這幅作品,讓人陷入黃色與藍色交織的迷宮之中,線條仿佛有了生命,徘徊游蕩、不斷擴散,使得對自然敬畏的人們頓生無望的恐懼。
藝術家或許一方面要表現宇宙的博大寬廣;另一方面也在暗示生命的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切的主觀悲劇思想,形式上特立獨行,畫面在劇烈的精神控制下躍動。其繪畫的獨樹一幟,在于跨越了自然,逾越了人類正常的感受。《星空》是一幅既讓觀者產生距離感,又孕育著親近感的作品,其能引起非功利的主體自我確證的形象,是藝術美的體現。
梵高傳讀后感篇五
1.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2.我夢想著繪畫,我畫著我的夢想。
and more, i believe, to create the good price is: hard work, disappointment, and perseverance. 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歡樂。
4.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死去的人就不會死去。
6.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么一個人能到這團火,然后走過來,陪我一起。我帶著我的熱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溫和,以及對愛情毫無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氣不接下氣,我結結巴巴地對她說,你叫什么名字。從你叫什么名字開始,后來,有了一切。
7.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透過人物或風景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郁,而是真摯的悲傷。
8.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9.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后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10.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11.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關于梵高的名人名言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但是總有一個人,總有那么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后走過來,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過去,
生怕慢一點他就會被淹沒在歲月的塵埃里。
我帶著我的熱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溫和,
以及對愛情毫無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氣不接下氣。
我結結巴巴的對他說:你叫什么名字。
從你叫什么名字開始,后來,有了一切。
——梵高
3.梵高的名言
我總是全力以赴地畫畫,因為我的餓最大愿望是創造美的作品。
絕不要以為故去的人永遠逝去,只要有人活著,故去的人就永遠活著,永遠活著。
在它們活著的時候,他們遭受著為生存而斗爭中的障礙與困難的不斷壓迫。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體和靈魂,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險。
不少畫家害怕空白畫布,但空白畫布也害怕敢帽風險的、真正熱情的畫家。
讓我沿著我自己的道路奮斗吧,千萬不要喪失勇氣,不要松勁。
人們必須真正地愛他的同類,我要盡可能地使自己具有這樣的心。
它是我的生命---------創造的力量。
了工作,為了成為藝術家,一個人需要愛。至少,要使他的作品不缺乏感情,他首先要自己感覺到這一點,并且,他要愛工作與愛生活。
這是誠實的人保存再藝術中的最最終必要的東西!然而并不是誰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實與誠摯的感情。
讓我沿著我自己的道路奮斗吧,千萬不要喪失勇氣,不要松勁。
人們必須真正地愛他的同類,我要盡可能地使自己具有這樣的心。在我的生活與繪畫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像我這樣的笨人,卻不能沒有比我偉大的某種東西,它是我的生命---------創造的力量。
為了工作,為了成為藝術家,一個人需要愛。至少,要使他的作品不缺乏感情,他首先要自己感覺到這一點,并且,他要愛工作與愛生活。
一人絕不可以讓自己心靈里的火熄滅掉,而要讓它始終不斷地燃燒。
梵高傳讀后感篇六
北路園學校霍立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生平、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
(2)過程與方法:能用簡單的語言對梵高的作品進行欣賞評述,提高審美素養與能力。
重點:初步認識、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學習欣賞作品的方法。
難點:通過梵高的作品感悟他內心的藝術表現情緒,并能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評述。
教學用具準備: 課件、范作、油畫棒。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入:出示兩個詞:瘋子、天才。你們相信一個瘋子會成為一位天才嗎? 在19世紀的荷蘭,有一位瘋子曾經瘋狂到親手割下自己耳朵,在他死后卻被人們譽為“天才畫家”。他是誰呢?他就是森特·梵高。
2.觀看視頻。以“梵高是瘋子嗎?”展開討論,小結:梵高是瘋狂的天才。
二、解決重難點。
1.欣賞梵高代表作品,簡要介紹梵高生平。
欣賞代表作《自畫像》。為什么他看起來不太開心?引導學生感受梵高的孤獨和真誠。
4.解決難點步驟2:
以《麥田群鴉》講述梵高自殺的經歷以及他的弟弟提奧對他的重要性。選取三段梵高寫給提奧書信的語錄,引導學生通過語錄看懂梵高的藝術精神和對藝術的熱愛。
三、實踐體驗。
用油畫棒將梵高原作中空缺的部分補充完整的方式,初步體驗梵高的作畫風格。教師示范,學生體驗,展示點評。
四、結語。
以《加歇醫生像》的天價引導學生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在當今畫壇的重要地位,希望同學們能夠喜愛藝術,并能像梵高那樣敢于堅持和追求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