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挖薺菜簡要分析篇一
過程描述
這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目標是寫一篇調查報告,題目是《白鷺湖野生可食用植物狀況調查報告》,具體要求是:
△每人寫一篇15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兩周后交稿。
△調查報告要具體、詳盡,還要有說服力。
△文中要至少畫出一、二種植物過去和現在生長狀況或數量曲線圖。
△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植物知識。班上興趣小組在這次活動中要發揮作用。
任務布置完畢,學生們便議論紛紛,非常激動,覺得搞調查,寫報告,新鮮極了。
我提醒大家在調查研究及寫作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調查訪問過程中要廣泛收集野生可食用植物的名稱,要進行廣泛的調查,詳細了解過去和現在的情況。
2、對收集到的資料要做好記錄,要多查有關資料,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
3、有困難可請興趣小組的同學或老師幫忙,要注重互相協作。
4、對調查中發現的比較罕見的植物可拍攝照片進行配圖說明。
5、整個活動過程應在節假日、課余時間完成,查閱資料可在圖書室進行,也可請家長或老師幫忙。
然后我又講了調查報告的有關常識,活動就這樣開頭了。一周后,有些同學非常高興的拿來了調查到的幾種野生可食用植物的狀況調查表,謝先月同學列出了二十多種可食用植物的明細表(見下表)
名 稱 發芽期 生長期 食用期 生長特點 營養特性 藥用價值
野蓮子 初 夏 夏 天 夏秋季節 根生泥中
長在蓮房 有豐富的維 生 素 補脾養心
清熱瀉火
我了解了一下全班同學的情況,大多數學生只調查了幾種,而且有些同學特別是住讀生沒有動手。
由此我猜想,可能是調查訪問中遇到了難題。經詢問,部分學生反映調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一是與被調查訪問人時間上的難以吻合,許多家長或鄰里只是敷衍了事;二是時間太少,沒法實地考察及與人溝通;三是調查訪問中許多野生植物的名稱農民說的是俗名,名字不好寫,也不好查資料,有些資料上的內容難以讀懂,字難認……。看來遇到的難題確實不小;于是,我認真進行了分析,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在調查訪問中對象單一,沒有實地考察的經驗,沒有有關資料作指導。
針對這些情況,我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第一大家要多與家長溝通,讓大家在與被采訪者閑談中多做有心人;第二多利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去調查訪問;第三在內部實現班級資源共享,對大家已掌握的材料不定期在學習專欄公布,對有些同學提出的植物俗名盡量做到與書上的相對應。的確無法查證的一些疑難由各興趣小組長及時寫在黑板的疑難知識角上,供大家研討。為了進一步地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調查研究的興趣,我充分地肯定了在這幾天中做得好的同學的優點所在,讓他們談談自己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的方法,談談下一步的活動計劃。就這樣,那些正手足無措的同學得到了提示,參與這項活動的興趣更濃了。老師也利用活動課時間拿來一些植物的圖片進行展示,供學生參考,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大家解決黑板上的疑難問題。此后,同學們調查研究的積極性更高了,且作記錄更認真了,有的同學還繪出了植物的草圖,有的同學干脆從家里拿來照相機把找到的野生可食用植用拍下來,供大家參考。
為了使學生有足夠的調查研究和寫作時間,盡量不留給學生課外作業,為了激發大家參加這次寫作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又正確發揮教學過程的評價用用,我決定在單元測試中把測卷增加20分作為調查報告的成績。
二周后,全班8個興趣小組交來了64份調查報告,全班100%地完成了寫作調查報告的作業,看著學生交來的一份份報告,心中真是有說不出的驚喜,大家寫得工工整整,格式正確,內容具體,圖文并茂,表格詳盡,平時極不愿寫作的楊斌同學這次都寫滿了6張方格紙,而且還列了幾幅調查表,從中可見他的認真態度。班上的“小作家”吳玉萍工工整整地寫了七張半,她對各種植物的生長特點、營養及藥用價值描述更富文學性。最讓人注目的是我校《科技新苗》雜志小記者徐婉娟,她還寫出了現在由于環境污染,一些野生植物遭到破壞的現象,她的報告條理清楚,論證充分,對亂墾亂植造成的嚴重后果提出了批評,她在報告中說有許多野生可食用且藥用價值很高的植物在三、四十年間就由盛而衰甚至瀕臨滅跡。諸如蒿芽、野芹菜、遲果、菱角、蓮子等應是湖區常用菜譜中的上品,就拿野蓮子來說,其營養價值很高而且有清心瀉火的藥用價值,但在整個湖區基本上找不到野生的了。她在報告中還說這些植物目前都有人工栽培的代替品,大量的農藥化肥的施用,不僅降低了其營養和藥用價值,而且農藥、化肥的殘留量的增加還有害人們的健康……。寫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極大興趣和滿意程度,我們可以從周忠漢同學的日記中知道點滴:老師這次給我們布置的這個作業難是難了點,但通過這次活動使我們與自己的生活更貼近了,提高了我們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創新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對我們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的做法改變了過去的課堂死聽、課下死做、課后死記的被動學習方式,使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主動地獲取知識、關心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了。我們要珍惜生命、關愛生命(這是本單元課文的主題之一)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最后我們組織了一次總結交流評比活動,各小組通過互相評價,推選一篇最好的參加全班評比,對進入前八名的稿件,我們將送學校參加科技活動月的展示。
活動結束時,我對這次綜合性學習進行了總評:
我讓大家寫這篇調查報告,是想把語文教材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習與素養在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協調發展和提高,你們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創新學習和實踐能力,使我十分地佩服,你們經過調查收集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是我們在統編的任何教材中都無法學到的,同時也使老師大開眼界,對自己的家鄉的生態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真是謝謝大家了!
挖薺菜簡要分析篇二
教學目的
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本文的對比寫法。
3.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對比的寫法。
(2)學習邊敘邊議,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難點:理解“我”對養菜的特殊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薺菜(ji)薔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綻(zhan)碼(ma)莧(xian )和煦(xu)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廣闊無垠:廣大寬闊,沒有邊際。垠:邊際。
(2)遷就:勉強湊合別人。遷:改變,引申為改變初衷。就:湊近,湊合。
(3)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隨便。經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裝著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發掘出來的,有關文化發展的有價值的古代器物。本課是“老古董、背時貨”的意思。
二、導入
l.作者簡介:
張潔,生于1931年,196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長期在經濟管理部門工作。 1978年,發表《從森林里來的孩子》,這篇處女作和后來的《誰生活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都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她的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曾改編為電視劇。1981年,創作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此外,還有中篇小說《方舟》《七巧板》《祖母綠》等。
2導語:
同學們可能沒有吃過“薺菜”這種野菜,可是在舊社會,這種野菜是窮人們的美味佳肴。《抱養菜》這篇課文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過新!日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膜,與孩子們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課
1.閱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本文按時間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節)回憶解放前童年時代的苦難生活,寫出“我”對薺菜有一種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節到完)寫解放后“我”和孩子們對挖薺菜、吃薺菜的不同態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問:文章開頭僅有一句“我對養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號,而用省略號,這是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綱摯領,總領全文的作用,用省略號更富有詩意,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3.提問:課文第2自然段不講養菜的事,卻從“饞”字說起,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是不是離題?
討論并歸納:課文寫“饞”到“饞丫頭”的得名,是因為“餓”,又由“餓”引出了一次危險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餓”寫出造成“餓的原因——剝削制度的罪惡。在此基礎上,再來寫“挖芥菜”,寫出了“挖”的辛酸,表現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這樣寫不但不算離題,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達。
4.提問:文章寫到“我”擺脫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時有一段景物描寫,這段景物描寫與“我”當時的處境是否相稱?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一幅美麗、和平靜穆的“晚歸圖”,似與“我”當時的處境不相稱。這是一種反襯寫法,以樂襯悲。連羊兒、烏鴉都能回家,而“我”卻有家難回。這樣反襯,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5.提問:“一種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孤獨、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問:孩子們把挖薺菜看作是一種“有趣的游戲”,是出于對“我”的“遷就”;吃薺菜時,他們“懶洋洋”的,“漫不經心’地“挑”上幾根,帶著遷就的“微笑”。說說作者運用這些詞語的深意。
討論并歸納:“有趣的游戲”說明不能理解長輩帶他們挖養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遷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長輩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種尊重的禮貌。“漫不經心”表明對薺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則反映了厭食薺菜的情緒。
7.提問:本文在敘事的基礎上展開議論。找出議論的語句,體會它們對表達中心意思的作用。
討論并歸納:議論的語句如“因為我知道”到完。議論的作用是明確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們的身邊全都感到愉快。”點明孩子們喜歡去挖薺菜的原因。如“他們長大一些之后……他們多半不能體會我當年挖養菜的心情!”點明年輕人陪同我去挖薺菜,也不能體會我當年挖薺菜的心情。寫出了兩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問:“我”對薺菜的這種“特殊的感情”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
討論并歸納:在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憶,想起薺菜,就想起當年的饑餓,想起那飽受屈辱的痛苦和災難;有深深的懷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懷念那長在野地里的薺菜,如同懷念那與自己共過患難的朋友;有無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們挖薺榮、吃薺菜的深意;也有真誠的希望:看到了兩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幫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長。
9.本文運用對比寫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對比,表現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兩代人對“薺菜”的不同感情:媽媽對薺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們對“薺菜”的感情是淡漠的。從中可以看出兩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兩代人的隔膜。通過對比敘述把如何看待過去和現在,如何看待苦和樂,怎樣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問題提到讀者面前,讓人們思考。
(2)通過大自然景物的對比描寫,寫出了舊社會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獨、悲傷、恐懼的心情;寫出了新社會的美好,孩子們生活的幸福、愉快,從而找到他們思想深處的弱點。正是這樣前后對比,在“我”心中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觸,這也正是表達中心思想的基礎。
四、總結
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夾敘夾議,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時代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薺菜”為線索展開廣泛而充分的聯想,希望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的隔膜,與孩子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能珍愛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
挖薺菜簡要分析篇三
一、說教材
《挖薺菜》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課文。針對當代的小孩子生活優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點小孩子很難體會老一輩的苦難生活。因此,本文作者張潔通過自己的童年經歷,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希望能夠教育孩子們不忘過去老一輩的苦難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1、“挖薺菜”是貫穿全文的一根紅線,作者圍繞這根紅線先后寫了哪幾件事,表現力怎樣的感情?(線索問題,是教會學生以后自主閱讀或是自主創作的時候能夠運用的一種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課文,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
2、學習文中的邊敘邊議、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和運用對比的寫作方法。(學作方法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以后進行自主創作,這又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當代的孩子生活在優裕的生活中,很少經歷苦難,所以孩子們比較難進入文中角色。)
三、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挖薺菜》這篇課文,讓學生充分理解這篇課文,學習那個年代的艱難、困苦,培養學生將敘中有議、敘議結合和將對比的手法運用到學作中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討論、圖片展示的方法,在朗讀中將學生引入艱苦歲月的氣氛中,運用問題探討的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當時生活的艱難,開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學生的默讀、引導聯想等方法,使學生進入文中的角色,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 情感與方法: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那個時代的生活背景,那種艱難、困難的生活,從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變化,體會老一輩過去的苦難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達到代與代之間的心靈溝通。
四、說教學程序
1、 導入:問題導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想問一下大家,你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回答)(通過對于幸福生活的提問,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下面學生將自己的幸福生活與文中作者的童年生活進行對比,增強感情。)
⊙那么,你們可知道我們的祖輩們、父輩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學生回答)(通過父輩、祖輩的生活,逐漸接近文中作者的艱苦生活,使學生進入角色。)
⊙圖片展示,讓學生更直接了解老一輩的生活情況。
導入小結:是的,當我們的祖輩們、父輩們想我們一樣大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是比較艱難的、沒有飯吃,更別說買新衣服了,那么能夠像我們一樣坐在課堂里,那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好的,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張潔的《挖薺菜》這篇課文,體味一下那時候的艱苦生活,體會一下一個經過苦難的母親對于兒女成長的關心。 (5分鐘)
2、 課文研讀
第一部分(1——10)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1到10自然段。 (1分鐘)
<1> 文中開頭僅有一句“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號,而用省略號,這是為什么?(學生討論)(學生思考問題,引起懸念,奠定感情基礎)
教師歸納討論內容:這一句話在全文中起提綱挈領、總領全文的作用,用省略號更富詩意,使人余味無窮。
<2> 作者第二段沒有直接寫薺菜,而是為什么要從“饞”寫起,這樣會不會離題?
教師歸納討論:從“饞”字著墨,可以及其自然地引入中心事件。“我”為什么那么“饞”,那是由于饑餓造成的。由于饑餓引出“剝削制度的罪惡”,所以去掰財主家的玉米棒,被迫落水,游蕩田野。這種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恐怖,逼出“我”對于薺菜的情感,這樣連鎖式的反應如同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中心事件。
作者由生理上的“餓”的感情基礎上,寫去“挖薺菜”的辛酸,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奠定基礎,為后面的中心做鋪墊。因此,這樣并不會離題,而是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達。
(10分鐘)
<3> 教師朗讀11自然段:這一段著重寫什么?用了那些寫法? (3分鐘)
著重寫解放后對于野地里的薺菜的懷念。用來襯托的手法和比喻的方法。以菜場里的薺菜襯托野地里的薺菜;用“共同患難的老朋友”來比喻薺菜,表達了真摯的感情。這一段用來敘議結合的方法。
<4> 同學們快速閱讀第12、13自然段。想一想孩子們對于薺菜的態度是什么?“我”為什么會產生遺憾的心情?為什么孩子們的態度會和“我”不一樣?(用連鎖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更加準確的把握文中的內容和感情。)
(5分鐘)
⊙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游戲,后來“變成了對我的一種遷就”,“漫不經心地用筷子挑上幾根薺菜”,對于薺菜并沒有什么感情,還會因為經常吃而厭倦。
⊙因為孩子們不能了解母親的一番苦心和心情,所以產生遺憾。
⊙孩子們沒有經歷過“我”小時候的那種苦難,對于薺菜沒有“我”的那種體驗,自然就和“我”對于薺菜的感情和態度是不一樣的。
<5> “我心里就像翻倒了的五味瓶”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作者對于這種現象是什么態度?
(4分鐘)
教師總結:因為“我”知道,這種賞光似的遷就,并不只是表現在對于挖薺菜這一樁事情上,它還表現在對于我們這一代人的一些見解和行為上。“在他們看來,我們的有些見解和行為,都像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出土文物——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不頂用了。”我們之間有了“隔膜”。
我也并不認為我們的見解和行為就完全正確。只要他們不覺得厭煩,我甚至愿意跟他們談談我們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經走過的彎路,以便他們少付一些不必要的代價。我真希望我們之間不要成為隔膜很深的兩代人,而是心靈相通的朋友。
<6> 最后一段的作用?(總結,收起全文,達到升華主題的作用。) (2分鐘)
<7> 本文運用對比寫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對比,表現了什么?(5分鐘)
兩代人對于“薺菜”的不同感情:媽媽對薺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們對于薺菜的感情是淡漠的。從中可以看出兩代人的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兩代人發隔膜。通過對比的敘述把如何看待過去,如何看待苦和樂,怎樣珍惜今天的幸福等重大問題提到讀者面前,讓人思考。
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對比,舊社會的黑暗,“我”童年生活的苦;新社會的美好,孩子們生活的幸福。
3、 總結
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夾敘夾議,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時代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薺菜”為線索展開廣泛而充分的聯想,希望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的隔膜,與孩子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能珍愛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
4、總結之后,放一遍錄音讓同學們再次欣賞,體會文章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