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恬淡的生活描寫篇一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當碎片化已屬常態,我們似乎缺少完整的時間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每天碎片化的閱讀只是知道,只是了解資訊罷了。我們可以用網絡輕易地去獲得知識,卻不一定能夠抵達智慧。資訊爆炸,知識越來越多,智慧卻越來越少,“知道分子”比比皆是,指向智慧的深度閱讀成了被摒棄的生活方式。沒有深閱讀,也許你一樣會被早晚安帖的種種句子驚艷到,被公眾號文章的說辭打動,可是那些深邃的見識、思辨的樂趣、神交的文明、精神愉悅的體驗,你都無從體會。碎片化的生活里,我們失卻了某種完整的樂趣。
那么碎片化的生活就該竭力避免嗎?其實未必。
想要擁有豐富的生活,離不開對碎片時間的合理應用。從縮減生活瑣事對大塊時間的占有率開始簡化自己的人生,才能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浪費在美好事務上。但丁說過:“最聰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費時間的人。”現在大量的工作需要的是快速學習以及管理時間的能力,運用大量碎片時間去充電學習,也就是在更好地適應時代的快速變化。現在許多斜杠青年正是通過他們對碎片化時間的合理應用而能夠有精力同時從事多個不同的領域,經歷更為豐富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碎片化時間的合理運用又讓我們的生活更為完整。
我們選擇怎么分配時間,時間選擇怎么塑造我們。碎片化是整個時代的大勢所趨,在深度與廣度中我們需要尋求某種平衡。在該休息的時候不去休息,在該緊張的時候不去緊張,需要提高效率時拖拖拉拉,需要花時間深耕時又淺嘗輒止,是大多數人的常態。人生總時間守恒,在碎片化的時間里自律,才將自己的時間還給自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多元的時間使用和生活方式也應被尊重,要有快速向前奔跑向前的能力,也要有慢下來等靈魂的能力。
快與慢,完整與碎片并非是全然對立的概念。碎片化生活擠出了寶貴時間,而好的東西值得被時間打磨。未來屬于善于利用時間的人,也屬于美好生活的人。
恬淡的生活描寫篇二
碎片,是零星破碎的物片,我們的生活早已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娛樂,仿佛早就習以為常,我認為,碎片化的生活,需要改進。
碎片化的生活有他的好處,即時性便是其一,其實碎片化的生活早就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枕上,馬上,廁上”便是對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最好的利用。碎片化的閱讀,也讓中國人的讀書效率提高顯著,如今哪怕在擁擠嘈雜的地鐵上,也總有人在捧著手機看書,碎片化的生活,讓生活節奏加速。
碎片化的生活還有一個好處便是他的隨性,我們不必為讀哪本書而焦慮,那些推薦書本的微信公眾號早就將每本書的精華節選出來,你只需要花兩三分鐘,讀一讀,喜歡的話也不用用手摘錄,只需輕輕點一個收藏,便可將他保存,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更加輕松。
可是我最近發現了一個現象,正是這個現象體現了碎片化的弊大于利,也是我認為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如今在閱讀室里,花整個下午泡在那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哪怕條件寬裕,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讓你閱讀紙質的書籍,人們還是選擇拿起手機,去閱讀那些碎片化的書,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卻少規律性,沒有多少人愿意去規劃自己的閱讀道路,大多都是看到哪算哪,哪怕文字再吸引人,也不會去花大段的時間去閱讀整本書,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缺少規律性。
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不再深入閱讀,一有時間,第一念頭便是拿起手機,看幾條朋友圈,刷幾條微博,愿意捧起書來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哪怕看一部文學改編的電影,也不愿去翻一翻原著,這就導致了我們語言的匱乏。老一輩的技藝,愿意傳承的人越來越少,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快速,卻也越來越凌亂,哪怕那些看微信上好書節選的人。也比不上以前讀書人閱讀那么細心了。蘇東坡讀阿房宮賦能讀到四更天,而放到現在,花上一個下午去讀一本書,也少有人能做到了,碎片化的生活,讓我們變得浮躁,沉不下氣去干一件事。
這個是碎片化的生活導致的嗎,我想也不盡然,我覺得更多是我們自己導致的。碎片化的生活是好事,但碎片化的生活只是讓我們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而不是讓我們把原本完整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換句話說:我們要用好碎片化的時間,而不是讓我們主動把生活碎片化。我們只要改掉這個缺點,生活便會越來越好。
碎片化的時間,需要利用:碎片化的生活,需要改進。我希望我們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恬淡的生活描寫篇三
恬淡不等于消極待世、不思進取,它是一種與快節奏、超現實生活相反的更高的生活追求;是一種身與思和諧共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有一位詩人說:“白的花勝似綠的葉,濃的酒不如淡的茶。”每個人對生活追求的不同。其他的選擇也會不同。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都市的繁華生活,在追逐功名與利祿的道路中忙碌前進著;而有的人,卻視繁華生活與功名利祿為云煙,一心只尋屬于他們自己的恬淡生活。
季羨林先生,曾在《月下清荷檐下貓》中寫到:“藤影荷聲,雪貓撲影,故鄉閑趣,生活閑心。”季老在其他作家正忙著出名,忙著獲獎,忙著加入世俗紛擾之中的追求時,他仍在追求著詩意的生活,為心靈尋一方休憩之地。
莫言大師也是如此,當20xx年茅盾文學獎的其他獲獎者接受鮮花、采訪的時候,他避開媒體,悄悄地回到鄉下老家。當他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時,他一直沉默。獲獎前幾日,他還和家人在鄉下趕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日,他還認真審讀、校對書稿。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接受記者采訪時,被問到獲獎之后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莫言笑曰:“只希望快點從熱鬧喧囂中解脫出來。”還說:“大家明天開始都該干嘛就干嘛去,你們都回家,我也好繼續創作。”有富商主動提出要送其高檔別墅,他卻置若罔聞。這并非是他不喜歡濃烈生活,而是他更好恬淡罷了。
陶淵明,蘇軾曾評道:“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陶淵明棄官而去,看淡了紛繁官場的“勾心斗角”,不愿被混蝕的官場束縛,不愿被阿諛奉承蒙蔽視聽,毅然離去。最終寫出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恬淡閑適之詩。
恬淡,是一種身與思和諧共生的精神狀態。當你看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時,是否也會放慢逐利的腳步;當你看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是否也會掙脫名聲的枷鎖;當你讀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時,是否也會感嘆名利的虛無。在物質化的今天,有的人在追逐繁華生活的道路中迷失了方向和自我,忘卻了最先的那顆初心。
在這紛擾繁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內心的閑適,追求心中的一方凈土,品嘗世俗之外的詩意與恬淡不是更為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