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王振立先進事跡心得分享篇一
大家好,我是王振科,淮南市二十六中學九年級(5)班的
學生,和絕大多數的中學生一樣,我也是家里的獨生子,有隔代長輩呵護,有父母的關愛。但我并沒有安樂于長輩們溫暖的懷抱,自從懂事開始,就堅持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和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素質培養和發展。
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熏陶下,我首先對源遠流長的中華國學文化十分熱愛,養成了愛好閱讀的習慣,閱讀了很多名著和其他多種題材的作品,有效拓展了知識面。老師和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說,我國正在步入現代化,但現代化的根本首先在于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其核心則在于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底蘊。所以,國學作為寶貴的精神食糧,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精魂。曾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早在1981年這樣說過: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眸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新聞中我經??吹綔丶覍毧偫砻看卧谥匾勗捝隙紩洆?,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詩句無不閃耀著總理的博學和智慧,感受那些經典詩句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向世人展示了國學的精妙,也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海納百川之勢。因此,我立志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把“德行”培養放在第一位,培育自己的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國學中有豐富的素質教育的內容,對提高我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判斷能力、領悟能力等等是極有幫助的。在父母和老師
的幫助下,我閱讀了《論語》、《大學》、《弟子規》、等國學經典著作,為自己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德)學習方面,在老師的教育和父母的關心下,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專心、勤學善思,不懂就問,經常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從而受益匪淺。從小學到初中,掌握書本知識和完成作業練習的同時,在老師和父母的啟迪下,注重搜集與課本相關的知識點,把生活常識與課堂學習結合到一起,無論是小學的語文數學,還是初中的理化生,都能在實際生活中去尋找與之有關的知識點,這樣既增加了學習興趣,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我還喜歡看央視里的百家講壇,開心辭典,時事新聞等欄目,從那里我獲得了好多有益的知識,同時,我還經常幫助同學共同進步,一直是同學們心中樂于助人的好朋友。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從小學到中學,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作為學生,我一直知道學習是我的主要任務,我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方法,有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先預習,把書認真的看一遍,記下不懂的地方;課上專心聽講,積極動腦思考;課后獨自完成作業,有不會的問題經常與同學討論,盡快問老師,直到弄懂為止,并認真做好復習工作。我注重閱讀一些課外的書籍,開拓視野,用書籍去豐富頭腦。肖復興寫過這樣一段話:“好的文字,應該是一種夢。它是我們心靈的外話,是精神的一種追求。它比我們自己走的路長,抵達的地方遠,讓我們結實了魯迅、冰心和巴金?!保ㄖ牵?/p>
學習文化課固然重要,但我不想成為書呆子。三年級開始
我就學習寫毛筆字,練電子琴。通過努力,豐富了課余生活,陶
冶了我的性情、增強了我的自信。在班級聯歡會、學校藝術節中也會經常出現我精彩的表演。在體育方面,也千萬不要小看我,我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強手,雖然“海拔”不是很高,但卻總能在體育方面取得不錯的或是令人驚訝的成績。像跳繩,我一分鐘能跳190個呢,跑步跳遠也很棒哦。我姥爺是個籃球迷,我也跟著姥爺經常出現在籃球場上,還和小球友們切磋球技,交流怎么打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我還知道科比、姚明、等籃球巨星以及現在掀起了轟轟烈烈籃球風暴的林書豪。姚明哥哥的智慧和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非常喜歡林書豪哥哥,人家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是我學習的榜樣。(體)
我很樂意做一些公益性事情,看到小區道路上的雜物,就順手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公共場所的長明燈,長流水,我會主動去關閉;對于家庭困境的同學和鄰居,能獻上我的零花錢。因為我深知保護環境,厲行節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素質的真實體現。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我是必看的,從可圈可點的動人事跡中,體現了真善美,領悟了做人做事的真諦。(美)
我平時在家喜歡做點“小動作”,我能把課堂上的實驗搬到家里做,家里的一些物品我喜歡去拆裝,我經常自己動手去做一些磨具,做出來還像模像樣,還有一次想弄清干電池里面到底是什么,結果弄得滿屋都是黑粉粉,差點被媽媽揪了屁股。(實踐) 在家里,我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我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拖地洗碗,整理房間等。我會記得家里每一個人的生日,并在他們生日時,送上最為誠摯的祝福。
去年姥姥生日的時候,我以給姥姥洗腳的方式,祝福她老人家生日快樂。我感激老師的辛勤培育,感恩爸爸媽媽無私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給了我極大的幫助。爸爸在外地上班,每晚給爸爸打電話是必修課。今年我的奶奶90歲了,每年爸爸和媽媽都要回去幾次看望奶奶,所以我在兩個假期中也回去看望奶奶,和媽媽一起幫奶奶洗頭發,剪指甲,冬天幫奶奶穿棉衣,我想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做人的基本。(德)
初中的學習生活進入了倒計時,以后上了高中、大學,我會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的個性化發展,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時刻激勵著自己。用汗水譜寫青春的歡歌,用勤奮詮釋青春的含義,用行動歌頌青春的篇章!做全面發展、富有個性、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 。(結語)
王振立先進事跡心得分享篇二
學習王振義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王振義同志是一名杰出的醫學科學家,世界轉化醫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作為一名科學家,一名醫生,一名教育者,王振義創建了治療apl的“上海方案”,開創了一種腫瘤治療的臨床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他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血液學專業人才,奠定了我國血液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2011年1月14日,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這位勇敢向白血病宣戰的仁醫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捧回燙著金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王振義同志是繼吳孟超、王忠誠之后第三位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醫學家,既是黨和政府對他個人多年與白血病不懈斗爭的堅韌和成就的獎勵,也是全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和光榮。
我們要學習他堅持真理、尊重規律的務實學風。弘揚學術正氣,嚴謹求實、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堅持科研質量,摒棄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王振義同志是國內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
在半個多世紀的醫學生涯中,王振義同志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超乎尋常的決心和毅力,刻苦探索,頑強拼搏,攻克醫學難題,勇攀醫學高峰,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贏得了醫學界的充分肯定和國內外的高度贊譽。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他還被法國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并獲得法國榮譽騎士勛章;1994年,獲得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凱特林獎”。此外,他還獲得我國“求是杰出科學家獎”、首屆
“何梁何利科技獎”以及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臺爾杜加世界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塞曼”獎等多種獎項。
學習他的仁愛精神。自古以來,行醫都被稱為仁術?,F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認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人命關天,健康無價。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它一定是善良人性和溫暖友愛的表達。王振義同志常說醫生是最能體現仁愛的一個職業,你付出愛,就會得到愛。學習他的仁愛精神對病人的關愛和溫情,能夠勇敢承擔責任,真正把病人當作自己親人一樣對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學習他體貼關愛家人。他老伴得了老年癡呆后,6年如一日他沒出過差。早晚陪在老伴身邊,跟她講話,盡管她越來越沒有回應。中午下班再忙,他也要回來看她,打一盆熱水,擰一條熱毛巾,給妻子擦手擦臉,抬起手,輕撫老伴稀疏花白的發絲。老伴喜歡孩子,他把3個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拷到光盤里,在電腦上一遍遍放給她看。一直陪她到生命的盡頭。
大愛無疆,仁者仁心,學習他人性的光輝。
2011-3-31
王振立先進事跡心得分享篇三
王振義同志先進事跡概要
王振義(1924.11.30- ),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他在醫學上的最主要貢獻是次利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在臨床上極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振義先后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
教學
工作,先后培養博士21人,碩士34人,其中一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和法國外籍科學院院士,因而在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前廣慈醫院)主任、主治醫師(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礎醫學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1987-1996)。從事內科血液學的教學、醫學和科研工作已五十余年。1948年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1954年起,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
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為惡性腫瘤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
-1- 下,可以通過誘導分化療法取得效果這一新的理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獲得國際腫瘤研究獎五項,國內國家級獎七項(一項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14篇,主編專著5本。
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3年獲法國榮譽騎士勛章。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2011年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50余年行醫生涯中,一直堅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不斷鉆研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解決不少疑難病人的診斷與治療,指出新的治療見解,探索行之有效的醫療方法 并把基礎理論、醫學教學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而在2004年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的稱號。
他是國內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五十年代初在國內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并發現輕型血友病,與當時國外水平差距僅二至三年。六十年代首先發現中藥生蒲黃有防治家兔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因各種原因,研究中斷,至八十年代中期,在他領導下,與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合作,從生蒲黃中分離出四種有效成份,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果,并闡明了它們在防治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因而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八十年代中期,所領導的研究組,在國內首先提純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建立了檢測該因子抗原、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攜帶者的方法,因而二次獲衛生部科研乙級獎;該研究組還在國內首先提純和檢測抗凝蛋白(蛋白c和s)、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并首先發現
-2- 和報道蛋白s缺乏癥。1980年后,他仍一如既往,學習有關血栓止血研究方面的新動向,指導和參與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8年他以第3完成人獲“血栓止血的檢測和應用方法”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以第5完成人獲“巨核細胞和血小板的病理生理學特征及其生長調節”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年以第9完成人獲“重要臟器血栓栓塞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七十年代末,從事于腫瘤誘導分化療法的探索。從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誘導分化藥物和治療方法,均未成功。1986年在體外試驗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國際上首次應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頻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國等學者都證實了這一結果,他們論文的發表,已晚于我國二至三年。到目前為止,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聯合砷劑聯合化療和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完全緩解率已達85--95%,5年存活率已在85%以上。這一成果為腫瘤可以通過誘導分化治療的理論和治療途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重視。1988年發表在國際雜志《blood》的論文,2000年獲美國isi引文經典獎,該獎表彰我國從1980年至1998年所發表的論文在國際上引用最多的47篇論文,至2000年,該論文已被引用1000次以上。
2000年美國lichtman等教授編寫的“20世紀具有標志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文被列為86篇標志性論文中的一篇。這一研究成果,先后在國內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五完成人),上海市科技功臣獎,何梁何利科學獎。1996年獲“求是”科技基金“突出科學家”獎。在國外,獲法國“1990年杰出醫生”獎牌,魏克斯曼腫瘤研究基金會獎牌,1994年獲癌癥研究大獎凱特林獎,19 97年在瑞士獲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1998年獲法國西蒙臺爾杜加科學獎,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血液學
-3- 會海姆魏克斯曼獎。
至2006年初發表和參加發表論文318篇,主編專著5本,參加編寫17本。其中與陳竺一起主編的《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一書,獲國家出版一等獎;與李家增、阮長耿等主編的“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一書,已出三版(第三版1994年),該書已成為國內這一領域中的經典參考書。
王振義教授從事內科血液學的教學、醫學和科研工作45年。先后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教學工作,培養了博士11人,碩士43人。
80年代中期,在他的領導下與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合作,從生蒲黃中分離出四種有效成份,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果,并闡明了它們在防治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因而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80年代中期,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國首先提純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檢測該因子抗原與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攜帶者的方法,因而兩次獲衛生部科研乙級獎;研究組還在中國首先提純和檢測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發現和報道蛋白s缺乏癥。血小板蛋白分離、提純、抗血清制備和放射免疫測定藥箱的研制獲1985年二醫大科技成果獎。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獲1989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1991年首屆上??萍疾┯[會優秀獎。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第六次國家自然科技三等獎。人類白血病分子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獲1994年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人類白血病細胞分子機制研究及其
-4- 臨床應用獲1995年國家科委技術進步二等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70年代末,由于在日常醫療工作中,眼看許多急性血友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因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先后去世,或在化學療法(化療)藥物的殺傷作用下,因毒副反應而不能救治。這些事實激發了一個醫生應有的天職感情,決心開展血友病治療的研究。在儒家改邪歸正的思想下,又注意到國外的研究進展,腫瘤細胞在體外可以通過誘導分化,轉變為較為成熟的正常細胞,乃從事于腫瘤誘導分化療法的探索。從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誘導分化藥物的方法,均為成功,1986年在體外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國際上首次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頻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國等學者證實了這一結果,但論文發表已晚于中國二三年。到為止,應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例高達85~90% ,這種方法副反應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價格低廉。這不僅為這種過去認為治療困難、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且還為腫瘤可以通過誘導分化治療的理論和治療途徑,還提供了一個范例,引起中國國內外學者廣泛重視。1994年通用汽車公司癌癥研究基金會評委認為這是一項重大性的研究成果,為攻克腫瘤新途徑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因而授予癌癥研究大獎凱特林獎。1988年發表在國際雜志《blood》的論文。據統計,至1992年為止,已被引證370次以上,是中國被國外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這掀起和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熱潮。1996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杰出科學家獎。1993年3月在瑞士獲步魯巴赫腫瘤研究獎。
王振立先進事跡心得分享篇四
學習王振義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道德成就好醫生
醫生是每一個人健康和生命的守護者,所以,醫生的“好”對人來說太重要了。那么,好醫生的標準是什么?
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王振義是好醫生,他對于醫學科學前沿探索的執著、堅定和勇氣令人欽佩,他的努力和堅守使他收獲了為絕癥病人帶來新生希望的金鑰匙。身患重病卻趕赴玉樹災區救助生命的女軍醫何敏是好醫生,她的忘我境界、大愛情懷讓人感動,她面對自身困難的堅強和對待病人的仁愛與柔情使她收獲了病人的安心和由衷的敬意。武漢市社區醫生王爭艷是好醫生,她從不開大處方,堅守清貧,保持了崇高的職業操守。他們,都是好醫生的楷模。
或許,大多數醫生都沒有王振義與何敏那樣的天分和機遇,但都能夠做到王爭艷那種對病人的仁愛。其實,任何一個人們廣為傳頌的好醫生,在耀眼的光環背后,他們都是視病人為親人,真心實意地為病人著想。所以,做一個好醫生,道德感是最重要的,就像好醫生柯行道在日記中寫到的:好醫生給予病人的,首先是心、語言,然后才是藥草。
前些日子,有媒體報道“全民輸液”現象。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于國際上2.5至3.5瓶的水平。醫生為什么這么愛讓病人輸液?一是輸液好得快。在醫患關系始終微妙的情況下,醫生害怕因為自己沒有“藥到病除”而耽誤了病人的病情,給自己找上麻煩,有顧慮在。二是輸液所花的費用遠高于服藥,有利益在。然而,醫學已經證實,很多的輸液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動不動就輸液是一種典型的過度醫療,還會留下許多副作用和隱患。不光是輸液,過度檢查現象也較普遍,動輒拍x光片,做ct,這些檢查帶來的輻射可能會給人造成后續影響。
自古以來,行醫都被稱為仁術?,F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認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贬t療水平低下、視生命為兒戲的當然不是好醫生,過度醫療、太重私利、不顧后果的醫生也不是好醫生,因為他們往往不愿或不屑與患者溝通、責任心不夠、對患者的長遠健康利益考慮不夠,對病人的關愛和溫情有所缺失。而對一個好醫生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勇敢承擔責任。真正把病人當作自己親人一樣對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自然就不會有那樣的短期行為。
人命關天,健康無價。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它一定是善良人性和溫暖友愛的表達。我們期望建立起良好的醫療制度,真正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期望每個醫生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崇高感;期望我們的醫科教育能注入更多的人文內容,教給從醫者更多醫德和為醫的文化,使我們的社會涌現更多對病人仁慈、關愛、善待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