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的。”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鐘表已經有了豐富的體驗。如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采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吸引學生的眼球與注意力,是我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中,無論是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還是教學整時,感知時序,每個環節我都借助學生原有對鐘表的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在教學中基本體現了“以生為主”的教育理念。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如下:
1 、教學學情境創設巧妙,動畫課件形象直觀。首先動畫演示主人公不認識鐘表引發問題,導入新課―――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強化鞏固時針和分針―――――給整時和半時分類,從而導出認識整時―――自然過渡到電子表示法,每個環節過渡自然,層層遞進。將教學需要掌握的重難點依次貫穿在生動活潑的動畫情境中,讓學生樂學。
2 、尊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樂“說”。學生對鐘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來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對某些問題還一知半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與學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導學生探索學習。鐘表外部結構認識、時刻的認讀寫,總是讓學生先談自己知道的,再針對學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索。即便是學生不解的地方,也讓其他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用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的語言幫助其他學生。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相關的知識結構。
3、尊重學生心理特點,讓學生敢“動”。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完成學習。觀察——“眼”動,操作——“手”動,討論——“嘴”動,多種感官參與,一人動,同桌動,在動中不斷體驗成功,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主動完成學習。
4 、教學中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學中巧妙設計三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教育學生做人做事不能驕傲馬虎對待,要謙虛,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成功。其次課后讓學生聽一分鐘音樂,而且歌曲的名字是《時間就像小馬車》,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知時間的寶貴,恰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最后通過學生談一談自己作息時間安排,教育學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我認為還有些缺欠的處理:
1 、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應該滲透的德育教育沒有進行,草草收場。
2 、另外課后結束的互動環節的氣氛不濃,課前沒有引導學生練習。
3 、學生在分類環節中所用時間過多。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認識鐘表》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呢?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于鐘表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表的后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說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么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由于認識時間都是比較抽象、枯燥的內容,要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設計時結合了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因此我都準備了大量的鐘表模型來上課。在引入部分我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采用了現在最受學生歡迎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兒童節目中的故事人物作為中心線貫穿整節課。在課堂上出現卡通人物作為教學元素,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如在導入中我首先播放一段《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視頻,然后將卡通元素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再運用拼圖比賽的方法進行新課導入,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我預先準備了鐘面材料,選出一男一女,讓他們到黑板上自由地拼。根據他們簡單的生活經驗,他們基本上可以拼出鐘表的模型,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入了正題,從而達到揭題的目的,學生不但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更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目標。
接下去再讓學生觀察拼出來的兩個鐘表,找出相同的東西(12數字、分針、時針),我再對分針和時針的特征進行小結,強調分針和時針運動的方向,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順時針”,并且引導學生怎樣去記憶這12個數字的位置。最后出現美羊羊的卡通人物引出一道鞏固鐘面知識的練習,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高漲起來。
認識鐘面后的環節是認識整時。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我設計了卡通人物懶羊羊出場,再把學生帶入卡通劇中,從懶羊羊7點起床,到1點的午休,最后到4點放學的三張情境圖。由于是學生心目中喜愛的人物并且與他們的生活相密切,所以他們會注意情境圖上的每一部分,包括鐘面,這是結合學生的需要和實際而設計的。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懂得不要懶床,給學生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情感教育,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首先是由老師“撥一撥”,學生說一說;
練習2是由學生撥一撥,學生乙說一說;
練習3是“寫一寫”,用兩種表示法寫出時間;
練習4是擺一擺,在黑板上出示鐘面模型,根據時間補上分針或時針。
以上的練習設計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首先是在介紹鐘面知識時沒有介紹鐘面有12個大格;當在講授認讀整時時,許多學生用日常口頭語把幾時說成幾點,甚至把“幾時”說成“幾點時”出現兩個單位,我并沒有去認真思考如何把這個錯誤及時糾正;
其次沒有把認整時的重點講透,我應該把“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好好的滲透給學生,但我一兩句話就略過了;對于中下生還是沒有掌握好;
最后在講解讀寫整時時,沒有把冒號左邊和右邊分別代表什么意思沒有說清楚。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的努力,向有經驗的老師取經,改善我在課堂上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學得高興,學得有效。
從整節課來看,學生們都在輕松愉快中度過,并且我也比較重視操作的能力培養,把枯燥抽象的時間轉化在形象直觀的模型鐘面上,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雖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說出整時,但由于孩子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孩子: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么時間嗎?很多學生心里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學生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對鐘表的了解還是很少的。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
借助學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謎語吸引學生,導入新課,接著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發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觀察了這12個數字的位置特點;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特別指出我們現在只學習時針和分針,不涉及秒針。;
3、有12個大格子。這樣,學生基本了解鐘表的外部結構。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整個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生對于“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都有切身體會,通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練習的形式過于單一,一直采取了一種教師出示時間學生讀、寫的形式,試著變換一種角度——教師讀時刻,學生撥時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動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活躍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吸引他們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鍛煉,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長起來。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八單元的資料。這個資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經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經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境,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向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能立即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利用課件,制作了一個猜謎語的游戲,學生十分感興趣。課件聲音一停,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回答。課的開始營造了一種進取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資料清晰趣味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指一指學具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并說一說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認一認整時,撥一撥整時,寫一寫整時,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的思想。
3、鞏固練習設計有層次、新穎,首先是基礎練習,進一步鞏固全班學生對整時的認識,其次出示書上情景圖,請小朋友說一說小明愉快的一天,他什么時刻在做什么?待所有時刻都說完,隨機提出一個問題激發矛盾,讓學生自由討論并匯報結果。為什么小明7時才起床,6時卻在看電視?隨后教師說一個時刻讓小朋友用動作表演此時自己 在干什么?讓小朋友對自己 一天的活動有個大致的了解,最終再讓他們自己 回去設計周日一天的活動和時間安排,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課的結尾,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十分感興趣,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1、由于學生平常操作實踐的活動較少,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個別學生無所適從。課堂教學組織本事有待加強。
2、板書和語言都有待進一步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及時,如請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整時,學生寫得很漂亮,教師應及時做出評價激勵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同時自己 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真正做到有效課堂,這樣才會使學生愛數學、學數學。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認識鐘表》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的學習內容。
1、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會認、讀、寫整時;
2、使學生通過觀察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鐘。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建立時間觀念。教學重點是認識整時、記錄整時,教學難點是特殊時刻的認識。
我們學校數學組全體成員進行了校級公開課展示。
1、多媒體課件是幫助老師達成教學目標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徑,教師不應該完完全全被課件所牽引。對于一個游刃有余的專家型的教師來說,課件應該是為他所用,而不是教師的整堂課的思維圍繞著課件走。面對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靈活機動,巧用教育機智。我之前總是先制作課件,然后根據課件去進行教學設計。然而,賈校長細心地告訴我:“小冉,你把順序弄反了。教學設計要走在課件的前面,你的課件是圍繞你的教學設計而展開的。”這也使我深深體會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學重點不夠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整時、記錄整時。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整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有什么特點”的基礎上,多次在練習訓練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判斷的理由:“分針總是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反復說、反復觀察和討論的過程中,強化本節課的重點,并使學生的思路越來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課堂生成,使學生的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跳板。在學生親自動手撥鐘表的游戲環節,有一個學生在撥6時整的時候,錯誤地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弄反了,他撥的是“時針指向12,分針指向6”,而作為教師,我沒有立即發現。通過這節課,我也反思自己:課堂上,要多問幾個“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給大家講一講你的想法嗎?”“誰有不同的想法?”其實,這是個很好的課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沒有及時發現,并充分利用。
4、在平時的'課堂上,就要養成良好的板書習慣。關于教師“板書寫什么?”“怎樣板書才能簡而意賅、事半功效?”的問題,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最應該板書的。而我卻板書了其他內容,唯獨教學重點“分針總是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句話卻忘記了板書。追本溯源,還是因為自己在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板書習慣,沒有把板書的設計做到爐火純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