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一
整堂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采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動作、神態,感受人物的心理等方法。并通過多角度的讀,最終感受到了小英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我努力挖掘教材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情懷,發表獨立見解,揣摩人物內心,以便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如:我巧妙地運用換位思考,讓學生走進文中的角色,假如你就是小英,你會怎樣做?你會怎樣想?并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小英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但本節課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
一節語文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靈活,要真正地走進文本,過分追求形式的靈活,往往會與知識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著“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備課,課堂上應更多地注重讓孩子有收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深入地鉆研教材,提高課堂的效率。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十分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么?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本,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扎實有效的課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二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采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后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于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云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于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為此,我努力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于“環保”問題已成為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于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并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為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于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三
語文課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和語言的品味,重視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語文情境的創設,重視情感的熏陶和美的發現等等。因此,真正的語文課,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去品味語文獨特的語言魅力,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讓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讓學生的心靈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潤。《臺階》整節課教學過程比較流暢,通過上課,我覺得在本課書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重視了語文味。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斗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所以本節課對于學生的情感教育也應該是不經意的,應該是于文本的解讀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次朗讀:默讀——速讀——精讀,每次朗讀均有相應的學習任務。
第一次初讀文本我采用默讀的形式,讓學生說說故事的梗概。默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靜下心來走進文本,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者的心靈。在默讀中學生會讀有所思。讀過之后要復述課文,這就要求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把握要點真正做到讀進去。然后通過復述故事,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復述故事,還訓練了學生快速閱讀、勾畫圈點法閱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第二次朗讀文本我采用速讀的形式,讓學生用“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第 行這樣寫道 ” 這樣的句子說話。通過速讀讓學生繼續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注重了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通過速讀、說話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了父親形象的意蘊。
第三次再讀文本,我采用精讀的形式,選取三個精美段落,設計了“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讀出重音,讀出人物語氣、情感”三個活動來體會人物品質,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精讀的目的是為了讀懂全篇,要精細地讀,反復讀。既要領會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內容;既要仔細理解文章字詞句篇的表層含義,又要深究其深層含義;既要把握整體,又要重視細節。精讀之后,文章的精彩之處就會刻印于心中,終生難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那么本文就是在對父親的描寫之中表達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選取了這三個片段進行精讀,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我這三次讀文本,均結合語文活動,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均遵循了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的原則。
另外,還有一處朗讀我覺得處理得比較成功,同樣體現了語文味:就是在感知人物形象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說說“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句話中的破折號的作用。在學生不能很好理解的情況下,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讓學生再次體會,學生通過我的朗讀悟出了這個破折號其實是表現了父親說話的不連貫,進一步表現父親“要強”的性格特征。
1.對作品主旨的處理
本文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并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著辛酸,深沉地向著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對于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處理過于簡單,只是通過自己的講述給出,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因而沒有達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感知作品主旨及現實意義的目標。
2.對于分層教學做得不夠
本節課在布置作業環節注意了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但是在整個教學中沒有體現分層教學。這樣有些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把握分層教學生的實質,雖然對于南大附中的學生了解不足,但這也不應成為理由,因為備課就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教學確有實效性。
通過《臺階》一課的教學,我對語文味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原則,一種特色,一種美感,也是語文教學永遠追求的一種高境界。只有洋溢著“語文味”的語文課,才真正讓學生喜歡,才可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始終堅守自己的田地,把語文教得實在一些,語文味教得更濃一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四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敘述、描寫與說明的區別,能夠鑒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說明要點,了解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語言表達得清楚明白。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同學們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在體會中進行比較。例如: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在初讀課文后,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致入微的描寫、刻畫等。在學完課文后,再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比較典范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學習課文時,要各有側重。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重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重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學習說明方法;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體會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有側重地學,能夠使學習任務化整為零,便于把握知識。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那么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著以趙州橋、盧溝橋為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這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后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著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沿著游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次地介紹故宮的。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引用等。同學們不必死記這些說明方法的定義,只要細致體會每個類別中的一兩個典型例子,就能心領神會了。例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舉例子)③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④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引用)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
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么?”;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于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為什么采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采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后,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后,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為什么把太和殿作為重點介紹,由于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后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贊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了。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理清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應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了解以空間為序的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培養學生按空間順序說明復雜事物的寫作能力,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性,理解作者的贊美之情。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看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麗,建筑精美,有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 在文中畫出故宮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據課文說明順序填寫故宮示意圖。
(3) 思考課文按什么順序介紹的故宮博物院。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提出閱讀要求。
說明文首先要明確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征。總括故宮的特征的語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壯麗、建筑精美、布局統一、風格獨特。下文對故宮建筑群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
畫出故宮示意圖,便于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通過直觀再現課文所介紹的故宮的主體布局,幫助學生去繁就簡地把握課文內容,并初步認識到課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2你有什么疑問?
老師整合探究問題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2) 本文為什么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樣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設計意圖:為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探究問題。
小組討論
(1) 本文為什么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怎么寫?
(結論的結果:如果運用邏輯順序,寫故宮的特點則有主有次,選感興趣的方面來詳寫,對故宮沒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如果運用時間順序寫,則寫明清、解放后故宮的修建和維修,也不能全面認識)
友情提醒:b如果用邏輯、時間、
空間順序,哪個好? 練筆《我們的學校》,注意采用恰當的`說明順序,注意重點突出。
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三結合教學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谷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么。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后為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于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后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么“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系著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并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么,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采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啟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復訓練后,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后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后練習分散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于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布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對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為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識?問題較淺而且范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后,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于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里,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松。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后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么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與我們語文學習聯系在一起,學生們會發現,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么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后聯系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節,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后,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松、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于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于最后一個環節“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1、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為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于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學生顯得無從下手,于是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光學知識上,但是語文課不是常識課,科普文不單單要講科學知識也要講語言的形式。
從文本來說,本文介紹的是常見的落日背后藏著的知識,接近生活。語言形象、生動、典雅,既不乏詩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學知識。特別是它提出的層層問題,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文本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光學知識以及個別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常識重點突破。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并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因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紹了夕陽給人的幻覺,以及幻覺形成的原因,語言通俗,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得知大概,再通過互相學習理清思路。字詞教學可融入其中,在泛讀或領讀時完成,不必專門做講解。這一過程靠學生的自己領悟和交流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要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問題。語文不是科學常識課,上語文課要搞好:知識,表達方式,語言形式三者之間的關系。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五
《掌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本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引領學生從閱讀出發,鉆進文字的里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后蘊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財富,親歷情感體驗。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著眼于“情”,扎根于“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為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后的內心變化過程”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閱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在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復習舊知識。
(1)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詞是根基,根基不穩語文就不可能學習好,所以第二課時上課時,我以復習字詞導入。
(2)新課標第二學段的“閱讀”第四條中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課時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課時,還要進行及時的復習鞏固。
2.注重積累詞語。
學習語文貴在積累,而積累詞語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樣學生在寫作中詞語才不會貧乏,而且會正確運用。本節課中,我通過四種方法讓孩子們積累了十個詞語。
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文靜”、“猶豫”、“驟然間”、“歧視”。
聯系補充的圖文資料理解“小兒麻痹癥”、“殘疾”。
通過和“說笑”作對比理解“憂郁”。
我還聯系課文內容補充理解了“自卑”、“開朗”“自信”。
3.注重說話訓練。
英子是個怎樣的姑娘?
后來英子變成什么樣了?
兩次掌聲,大家想對英子說什么?
以此訓練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得體。
4.注重朗讀訓練。
新課標三個學段對朗讀都提出了一條相同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個學段培養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第一課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第二課時要做到有感情。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理解詞語;讀出層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動物不適合當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對詞語很敏感,讀文本會聯系生活、聯系自己、聯系看到的、聽到的,從而融進文本,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朗讀方法。
5.注重情感熏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聲前);英子變化為她高興;同學掌聲激起關愛他人之情;英子變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鮮事例激起勇敢面對之情。這些美好的情感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總之,所有的注重都是為了落實課程的兩條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下冊篇六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為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把握它們的讀音和意義;積累一定數量的常用虛詞和句式,把握它們的用法;
2、反復誦讀,在整體感知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3、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1、本單元所選課文大都是以抒寫自然景色為內容的古代詩文,因此宜充分尋找各課的教學資源,借助圖片、音像等使學生對課文有直觀認識,把書面語言形象化,便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真正的“熟讀”應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美的創造。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此言道出了詩文誦讀的重要性。古詩文教學尤其重視誦讀訓練,因此本單元宜以訓練學生學習誦讀的基本技能為主,以讀代講,從而達到理解、品讀、鑒賞的目的。
3、落實古詩文中的詞句理解依然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難點,不能放松。基于學生目前普遍對古詩文的釋詞譯句感覺枯燥無味的情況,宜著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大膽放手讓他們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自行翻譯,教師無須逐字逐句講解,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