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演講者根據幾條原則性的提綱進行演講,比較靈活,便于臨場發揮,真實感強,又具有照讀式演講和背誦式演講的長處。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族團結的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今天能代表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發言,我感到非常榮幸。
參工以來,xxx縣形成的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深深感染和教育了我,讓我更加明確了民族團結、穩定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所以一直以來我在認真干好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時努力作民族團結的促進派,用心呵護著xxx縣這方純凈的天空,為我縣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做出了一份應有貢獻。
作為身處在一個多民族的環境中的基層干部,我深知民族之間的團結是各項工作能夠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因此,在不放松工作業務及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我還加強民族宗教業務知識學習,認真學習民族團結條例法規,積極參與民族團結教育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活動,使自己進一步樹立了“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不斷增強了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始終在反對民族分裂主義、非法宗教活動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反對一切破壞安定團結,影響社會穩定的思想和行為。
不論在工作、學習,還是在生活上,我都像愛護眼睛一
樣去珍惜民族團結、愛護各族同胞。時刻關心著他人,關心著民族同志,和少數民族同事相互信任,精誠團結,經常溝通交流。為了方便與同事、與群眾交流,以便更好地團結同事、服務群眾,我還通過自學的方式學會說一口流利的x語。步入領導崗位之后,我就更加重視民族團結穩定工作,經常與領導班子成員進行溝通、與班子成員關系十分融洽,同時了解職工的思想動態,對單位職工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總是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管理方面也不失時機地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在制度面前做到各民族職工人人平等,做到對事不對人,對事靠制度。同時在每次下鄉入村檢查工作時,我也積極地將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穿插在業務工作中,在指導檢查業務工作的同時,積極向牧區的干部群眾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團結教育條例,從不放棄任何帶動影響周圍干部群眾維護民族團結的機會。
我深知,民族團結不能光喊在口頭上,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因此在增強民族團結方面我著重從辦實事、好事入手。周圍的干部群眾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從而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愛戴和贊揚。
成,也多次被各級組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我深知,這些成績和榮譽都是民族團結帶來的。所以今后我將繼續努力為xxx縣和諧天空描繪出更加絢麗的色彩!
民族團結的演講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
我叫 ,來自順河回族區;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維護民族團結,共同團結奮進》。
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每當我聽到這首歌,都會激情澎湃,作為中國的炎皇子孫,倍加感受到我們團結奮進,共創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義。
當黨的xx大把“科學發展觀”莊嚴寫進黨章時,當“科學發展觀”春風般吹遍祖國大江南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就是這個時代最振奮人心的號角,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彈指一揮間,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他的六十一華誕。回顧這波瀾壯闊的六十一年,回顧這六十一年的滄海桑田,許許多多的動人畫面被永遠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記憶深處。
全國56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一起用雙手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共同建設我們的祖國。在共同團結奮斗的歷程中,結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凝結的是各民族心手相連的真情實感。
“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家和萬事興,有你也有我”,幾十年來,全國各族人民朝夕相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結下了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黨和人民給我們創造的幸福生活呢?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在我們的生活中涌現出許許多多民族團結的感人事跡:有為搶救少數民族孩子而從自己身上取下13塊皮膚的吳登云;有為挽救尿毒癥晚期的維吾爾族學生無償捐贈一顆腎的漢族女青年王艷娜;有20xx年如一日幫助邊疆孩子盡快適應異鄉大學生活的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四個民族10個孤兒的首屆十大杰出母親阿尼帕。這些事跡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們的精神傳遍了大江南北,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一塊塊磚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蓋起萬丈高樓;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獲得永存。這就是團結,團結可以鑄就和諧,和諧才能促進發展。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的每一份付出都將為社會增添一份和諧,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將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如果在維護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中,做不了大海的滾滾波濤,那就做一股山間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頂的參天大樹,那做一棵河邊的青青小草吧。讓我們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保衛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和穩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著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的浪潮,并肩攜手、同心同德,共同擔負起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神圣使命,弘揚民族團結精神,愛我中華,共創祖國輝煌的明天。
順河回族區委統戰部
民族團結的演講稿篇三
;社區民族團結演講稿:部隊民族團結
演講稿《社區民族團結演講稿:部隊民族團結》,希望大家喜歡。
相關內容請參考以下鏈接:
競聘演講稿 國旗下演講稿 建黨節演講稿 七一演講稿 師德師風演講稿 三分鐘演講稿
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這個正式國名,但是并不能說明世界上沒有“中國”,因為國家的概念是后來出現的,大概是指一定數量的居民永久地占有領土,流傳文化,形成主權制度、更好地創造人類文明的存在形式。事實上大概從清朝開始,全世界就把清朝叫做“中國”,后來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是和“中國”的名稱比較接近。本來名字只是一個符號,關鍵在實,而不在其名。我們必須追尋“中國”這個符號背后的實體,是不是有具體的內涵,是不是有明確的界限,是不是有存在的連續性,是不是有主權制度,是不是被世界認同,是不是以國家的身份改造環境。當然,最重要的是人的作用,有人--才有世界、才有國家、才有“中國”!!!而文明是立國之本,民族文化是國家之根,只要人民和人民創造的中華文明是持續的、并且被世界認可的,“中國”就一直很真實、清晰、自然地存在著。
一個完整的國家概念是--國家是被外部環境認可的“國家意識”,而“國家意識”的內涵包括五個屬性:
1、經濟屬性--也就是財富、文明(比如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2、環境屬性--相對穩定的內部治理環境(比如疆域)
3、文化屬性--(從過去流傳下來并且延續到未來的)各民族文化融合
4、主權屬性--整體的高度統一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制度(比如外交和內政)
5、人民屬性--體現每個人對主權統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可能叫“公益屬性”更能表達天下為公的自覺性主動性)。各族人民自覺認同統一主權的存在,獲得與主權同步的情感體驗(擁護效忠),和主權同命運共呼吸,主權的意愿能夠代表了全體人民的愿望,各族人民服從主權的支配和控制,自覺維護主權的利益,隨主權的成長發展而發展,每個人都是整體主權的一分子,以主權的身份、在主權利益的驅動下主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并且全體人民能夠明確地區分主權的意志和主權外的意志。
如果一個集體,“文化屬性”以血緣或者單一民族為主導,其“主權屬性”符合氏族制度形式,“人民(公益)屬性”只能體現對氏族主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五個屬性就只能升華到“民族意識”,這個集體(被環境認可以后)就是氏族社會;
如果一個集體的“文化屬性”體現了各民族文化融合,“主權屬性”符合國家制度,“人民(公益)屬性”體現對國家主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五個屬性就可以升華到“國家意識”,這個集體(被環境認可以后)就是國家。
可見,只有當全體人民擁有了“國家意識”,才能形成國家,然后國家就擁有國家的文明財富、國家的領域環境、延續的國家文化、國家的主權制度、擁護國家的人民。“國家意識”是“民族意識”的升級,是更高層次的社會存在。國家的進化發展過程是從 以穩定組合為中心的原始部落--以血緣或宗教或文化為中心的氏族社會--以主權制度為中心的國家形式,推論下去,下一個高級存在形式是以人類“公益意識”主導的“大同社會”。
“國家意識”的產生和“被環境認可”是國家概念的兩個前提條件,缺一不可。一個集體,即使她在五個方面的屬性都符合國家屬性并且形成國家意識,如果環境“不”認可,也不能說是一個國家。而當國家成立以后,即使這個國家失去了“國家意識”的某個或者某幾個屬性,只要“國家意識”仍然在環境之中發揮實際上的作用,我們還是應該認可這個國家仍然存在。當然,全體人民事實上是由大多數人代表的,而環境認可
可在古代也僅僅停留在外族人民的心里或者不反對就是默認。
國家的“主權屬性”是國家的根本標志,但是主權只有被全體人民認同,體現了每個人對國家整體統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后,才能形成“國家意識”,進而被環境認可為一個真正的國家。在國家的歷史進程之中,國家主權可以由不同的政黨政府來代表,同一時間里面只有一個的政權--就是當權者。全體人民有可能不擁護代表國家主權的當權者,於是就出現當權者的改朝換代,然而并不影響國家存在的連續性。事實上,國家主權就是民-主的高度統一,人民是國家主權的真正擁有者,只是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政府去集中執行。
主權屬性的本質是內部矛盾的成功“統一”,根本目的是是在同種競爭中成長發展,追求外部的利益。緊密團結起來可以增強個體的力量,追求整體的利益,社會的一方影響另一方,在低層次表現為外部的生存競爭(征服和防御)、內部的階級斗爭,在高層次表現為外部和其他國家的共生互惠、內部的政治制度高於一切(事實上還是法制規范人民);而進化到人民(公益)屬性,至高無上的主權依托全體人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必要將競爭目標從同類競爭轉變成與自然環境競爭發展,表現為國家主動地認識改造環境,在低層次表現為壓抑自由,無限度地掠奪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在高層次表現為人盡其能,物盡其用,天人合一,保護完善和提升生態平衡。
主權分為外部主權和內部主權(內政)。由於各種原因,國家的主權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分-裂或者喪失,但是只要“國家意識”仍然在發揮實際上的作用,并不影響這個國家的連續性。比如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10月28日獨立建國,1939年國土全部被德國吞沒,主權脫離國土和人民。1945年5月9日重新解放,然而國慶節仍然是10月28日,這個事實生動地說明了國土、主權不是決定一個國家存在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人,是國民創造的文明財富、延續的文化和保留的“國家意識”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華文明的歷史:
距今約17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元謀人開始使用石器和火。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保存使用天然火。到了大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人工取火進入了農耕文明,這是一種“創造”(而不是發現和被動的使用),人工取火是人類主動創造的文明。從距今大約一萬年前開始,中華文明始祖們依次進行了燧人人工取火、神農刀耕火種嘗百草、伏羲畫卦結繩記事等等流傳下來的文明活動,創造了實實在在的中華文明,構成了原始部落存在的最基本條件。大約4000多年前,形成了炎、黃、堯、舜、禹為權力中心的氏族社會。
現在我們去看看約公元前22世紀的夏朝:大禹以“禪讓制”的形式接替舜,成為了部落的首領。治水時公而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深得各部落的擁護,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戰爭的頻繁,禹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至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說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遲到而被禹殺了,可見,禹似乎已不是群眾的首領,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系,這是“國家”和部落的根本區別。禹死之后,由他的兒子啟以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的形式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是華夏子孫的由來)。這種世襲制不按照能者當權的歷史規律,事實上是一種“政治制度”。1958年河南二里頭出土了宮殿建筑群,達一萬平方米,并有一支軍隊,還有監獄的文物,這些已證明夏的“國家機構”已初具規模,成為統治的工具,而這些恰恰是原始社會所不具備的。至於夏朝是不是在人民心中形成了“中國意識”,是不是被外部環境承認(當時沒有聯合國),還是去問一問歷史學家吧。
這里我不想過多考證“中國”究竟成立於什麼時候,不過,至少於公元前221 年統一“中國”的秦朝肯定是一個國家,因為秦朝有比較完善的“國家制度”。統一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制訂法規,主動地改天換地修長城以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我想說的是,“中國”一旦成立,“中國意識”就永遠存在著,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文明形式,也不管國土是否統一,只要中國的文化是在持續地發展演變,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政治主角,都代表了“中國”。事實上,不管哪朝哪代的人民,都把逐鹿中原,統治“中國”作為的政治理想。然而,臺-獨為什麼不想問鼎“中國”?這種邊緣性的奇怪現象恐怕只有在后面進行更深入的心理分析才能得到答案并且尋求解決之道。
我們現在來看看大陸和臺灣的定位,一個“中國”的概念應該非常清楚--就是環境認可的“中國意識”。聯合國明文規定只承認一個“中國”,兩地的憲法都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定義。比如臺灣憲法規定:““中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說明臺灣至少從清朝到現在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從歷史、
地理、民族、文化、血緣、國際法或兩地的國內法看,都是如此。
以上就是我們為大家提供的演講稿范文,精彩盡在,敬請隨時關注哦!
相關熱詞搜索:;民族團結的演講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榮幸能為柴旦地區各大民族團結,共創先進地區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當拿到演講題目的時候,我的腦海里有那么一瞬間的愕然,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完成這樣的使命。等我再次看到那一行主題時,我的目光就鎖定在柴旦青年上停滯不前。似乎從這幾個很簡單的字眼里讀懂了什么?我想說:柴旦的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兄弟姐妹們肩負著海西州大柴旦這塊礦產資源豐富的寶地經濟發展的光榮使命。同時也依托周邊地區鹽湖、油氣、煤炭、有色金屬等帶動柴旦的經濟發展,并奮進在快速的崛起和發展的浪潮中,不斷的與時俱進。為柴旦經濟繁榮穩定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所以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民族團結,奉獻青春》。
我記得梁啟超老先生曾說過:“容心中,有一個少年中國在!少年者,青春也,要敢于追求夢想,不斷地奮斗,勇于探索,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敢于追求夢想的民族,歷朝的仁人志士,胸懷夢想,勇于拼搏鑄就了五千年的華夏歷史,不斷地創新造就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所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就瘋狂的迷戀兩個字——夢想。20xx年剛走出校園的我懷揣著夢想踏入柴旦這片圣潔的戈壁。我決定在這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扎根戈壁,奉獻自己的青春。記得我剛到這里的時候,我發現有一種很強的現實觀念沖擊著我讀了十幾年的書。漸漸地發現我身邊的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都習以為常,不足為奇。我讀不懂這種生活,在本該奮斗拼搏的年紀里,為什么會選擇安逸,當我對這種安逸的生活畫了很多問號的時候,駐足在這片戈壁上的前輩們拍著我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小姑娘,這個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的,你還小,不懂”我內心不屑,難道我被這會孤立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曾經被動試著嘗試去適應這個地域環境,發現終究還是無法妥協,有些原則沒辦法去妥協。我不想變成那中隨遇而安的人。我想用我的能力去改變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用正能量去激發身邊的人,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那種難能可貴的年輕人,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操守。所以在坐的年輕朋友們,如果將來有人跟你說“年輕人你還不懂這個社會,你要習慣這個社會。”的時候,你就應該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及自信的告訴他“前輩,我跟你不一樣,我不是來習慣這個社會的,我是來讓社會習慣我的”堅持自己的原則。當你真正這么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社會原來不是這樣子的,我們作為當代的先進青年,應該激發青春的能量來貢獻于企業和社會。而不是一味的隨波逐流,浪費青春。也許我們在座的一些年輕人會說,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忙著生存,忙著用大好的青春年華還貸,哪還記得自己的夢想,沒有時間關心政治,也沒有時間關心所處環境,更沒有時間去關心國家的命運,還哪有什么精力和能量奉獻給社會啊?其實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想,只要我們每個人能堅持自己內心深處的原則和底線,那這個社會還不照樣是一片凈土么。
20xx年8月,有幸觀看了一場我人生中心靈最為震撼的海西州創建60周年州慶的文藝匯演。有幾首悅耳的藏族和蒙古族民歌,唱出了草原兒女的深情。看到一支支優美的舞蹈、聽著一首首動人歌曲,那場面匯聚成一幅民族團結的動人畫卷。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畫面。雖然說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卻有著同一個信念:維護民族團結。這就跟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一樣。身為一個穆斯林,宗教信仰從小根深蒂固,在飲食及禮節方面尤為重視,原以為來現在的企業飲食方面會有困難,可事實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在這個企業完全不用顧慮這些,公司的清真食堂聘有阿訇作為民俗飲食的監督管理員,在回族的爾德節和古爾邦節上,公司派專車去柴旦做禮拜,這讓我們吃的放心,工作的安心。公司高度重視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在不同的民族節日上,公司組織專員給在崗的員工發放慰問品,送去關懷與祝福,這體現了56個民族是一家的特定意義,同時也為創建民族團結的進步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所以我堅定自己的信仰,我更堅信我們離不開其他少數民族。中華炎黃子孫從來都是一家人,誰也離不開誰。只有我們團結互助,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地區的和諧統一發展做出一點貢獻,盡自己能力去奉獻自己,把自己本質工作做好,為我們的企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青春在這片戈壁灘熠熠閃光。海爾前任總裁說過的一句話對我印象很深,他說:“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堅持每天做就是不平凡”我想我們在座的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但干著簡單卻不平凡的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要我們廣大青年凝聚力量,不斷散發正能量,發揮青年的聰明才智,把我們個人的夢想融入的企業夢中,以企業夢托起中國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我們這代年輕人持之以恒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管周邊的環境怎么變化,眼前的困難有多大,我們決不能丟掉自己的信念與決心,更不能有絲毫的畏懼心理,而是增強自己的使命感,以青春的名義宣誓,要讓生命的花朵在柴旦這片凈土上怒放,為自己的青春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前程似錦的燦爛花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民族團結的演講稿篇五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民族團結一家親”
民族團結一家親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56種風俗,56種語言,56種文化,祖國的土地披上了五彩繽紛的外衣,祖國的天空繪出了瑰麗燦爛。
誰能說流行音樂里沒有歡快的維吾爾音樂旋律呢?誰能說時尚元素沒有每個國家的獨特色彩呢?我們新疆各族人民能夠深切感受到各族人民的親情。
以我們學校為例,我們周圍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和老師,我們相處得很好,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我們的漢族同學,誰沒有少數民族朋友?我們的少數民族學生,誰沒有幾個漢族伙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構建了和諧的校園,真正體現了你我在患難中相互聯系的新型民族關系。給我們上美術課的哈薩克老師美麗而溫柔,她關心每個學生聽課的情況,她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學生解答疑問。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縣城,少數民族作為鄰居的家庭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要求我們的同學談論鄰里關系,好客,相互尊重必須是一個共同的話題。我們國家民族團結的故事是平凡而溫暖的,而且說也說不完。
今年7月,我們縣舉辦了阿肯盛會。在賽馬場上,哈薩克騎手以他們精湛的駕駛技術征服了所有觀眾;廣場上悠揚而樸實的冬不拉彈唱,仿佛把人們帶回了遙遠的牧場,那里有綠草如茵的山坡,汩汩流淌的泉水。他們唱著他們幸福的生活,唱著黨和政府的民族團結的好政策。鮮花點綴的哈薩克族刺繡,似乎又讓人置身于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共同帶領大家走向富裕。
我們是多么幸運,生在這樣一個繁榮與和平的時代;我們是多么幸運,生活在這么多不同的民族,感受不同的文化,創造著一個共同的未來。
民族團結是維系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民族團結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繁榮昌盛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不朽的靈魂!
民族團結一家親,讓我們共同建設一個美好的家園吧!
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