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遷與史記讀書筆記篇一
還記得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宏愿:“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對于歷史,各家評說不一,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觀讀《史記》一書,它確是司馬遷歷盡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卻總覺得它遵循了先秦歷史傳記的原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讀司馬遷之《史記》里的人物傳記,始終可以看到這一為人立傳的原則。
自從五四運動之后,我們離我們民族的本源漸行漸遠,總有人說我們是沒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學東漸之后,我們接受著西方的思想與文化,我們拋棄了太多屬于我們民族本源的東西。我們被束縛在這近百年的小小的傳統里,遺忘了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我們已找不到去哪里扎根。
華夏大地之廣闊,我們生根于其上。而負載著華夏大地的,正是民族與文化。然而在這廣闊的的大地上,卻被西來的黃土覆蓋,不去挖掘,便不會找到我們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們以為表面的那層黃土便是我們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尋求真實的歷史,還歷史以真實,我開始去以一個有欲望、會犯錯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歷史人物,然后覺得所謂的中國的史書不過是為帝王將相宣揚功績的統治工具而已,覺得所謂歷史不過是由勝利者撰寫的謊言而已,覺得在專制的王朝里留下來的不過是一部語言精美的小說而已。
然而現在想想,自漢以后,歷史選擇了儒家,作為儒家至圣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這三不朽,寫史以此為原則本是理所應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書的'用處在于以史為鑒,以“三不朽”為原則寫出的史書,不正是可以將此用處發揮得更好嗎?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養仁人志士嗎?
然而困于這百年來的對于歷史的觀點,對于史書,對于《史記》做出了如此誤會。
追尋歷史的真實沒有錯,但是我們觀閱歷史的原則不正是以那時的時代背景與思想來解讀嗎?然而囿于追求真實歷史,卻將這一原則視為無物,也是實所不當。
今讀《史記》,得出這一體會,也許是最大的收獲了。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相信以后然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