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看見讀后感看見讀后感篇一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中國大地上的事情是無窮無盡的,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執著。”
能吃苦只不過是在壓迫下無能的表現而已,并不能稱之為一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是不能改變什么,但如果我們不做些什么去改變的話,那我們的下一代又能改變些什么呢!
看見讀后感看見讀后感篇二
時間匆匆走過,反思自我,發現確有懈怠,目前為止,本季度已過大半,只讀了五本書。
最近真的是很迷茫,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體會到某些真諦,心若沒有方向,到哪都是流浪,茫茫天地之間,感覺自己就似那飄零的落葉,隨風而逝,找不到存在的意義,迷失在黑夜里,孤獨包裹,蒼涼襲來,一顆心何去何從,隨波浮沉。
縱有鴻鵠之志,欲與天公試比高,最終不過是鏡花水月,泡沫幻影。一個人能力終究有限,此事古難全,有舍方有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需要勇氣,看輕自己更是大智慧。
塵世喧囂,名利角逐。
突然想起一個很有名的大家,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渴望塵世的一片桃花源,他躬耕于田畝之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真正超越了世俗,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就是陶淵明,五柳先生。
那句心遠地自偏竟讓我莫名想流淚,正如蘇軾所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塵世奔波,為生活拼搏,我們的心難免會覺得疲倦,我們踏遍千山萬水只為尋覓那一份真實的歸屬感,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有人說我們一生都在尋覓幸福,殊不知它就在我們身后。
一個轉身的距離,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覺得幸福就是腳邊的花,當你低下頭你自能嗅到滿地的芬芳,幸福就是一顆知足常樂的心,就是一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境,就是一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我們一生尋覓幸福,在時間的洗禮之后我們終會懂得,低眉于塵世,自能看見花開!
看見讀后感看見讀后感篇三
我總是會把柴靜的《看見》和龍應臺的《目送》弄混,但實際上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書。
在《看見》里看到的,是通過柴靜的眼睛看到社會上發生的不同的事還有不同的人,有血有肉,有理有據。即使花了十個小時看也覺得太快了些,很多字句都還沒來得及反復思索,就匆匆看過去了,其實是不敢細想,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認同,是不是三觀還是沒有搭建完成。
這本書在7.7讀完,而推薦我看這本書的舊友,在去年的7.7與我赴一場特別的約。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再聯系了,但是她所留給我的思想卻和我融為了一體,當然往事不必再提,感謝她推薦我看這本書,很慚愧明明我才是學習新聞的人,卻是一個理科生推薦了這本書。
我很喜歡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讓我看到了記者這個職業的溫度和韌性。
保持開放的態度并不是代表自己沒有想法,而是愿意尊重他人聽取他人的意見,開放的態度讓新的思想進來。
柴靜在03年非典中的醫院里,沒有什么防護措施,每天都在和死神擦肩,在惡劣的醫療環境里看著人一個一個死去。節目播完了,她站在酒店高樓的窗口上放skinny puppy的音樂。閱讀這一段時我想到的是娜諾的舞蹈,是阿飛和弟弟的舞蹈,很魔幻,卻是一種來自生命的掙扎與宣泄,緊繃著的弦一抽一抽的就快要斷掉,極度的高壓讓自己非常興奮,我們需要宣泄。
聽說一個人一直吃是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想想自己有時候會這樣,大概是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卻不知道自己的欲望又是什么。
看見讀后感看見讀后感篇四
所以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
這是書本序言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同時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看見》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記者。這本書主要是講述了作者做記者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真實記錄,記者的親身經歷。讀完這本書后,我對于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談論一件事,其實質上是在談論一個群體,一個家庭,甚至是談論人類最底層的東西。我們總是習慣性的用因果關系來形容一件事,然后匆匆忙忙的作解釋,下定論,然后判斷對與錯,殊不知現實中的很多人和事卻不是僅僅用對錯來作為判斷標準的。對于事件親者來說,旁觀者隨便一句漫不經心的話,會對他人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生活這塊幕布下,還隱藏著好多不為人知的東西,等待我們去探索和了解。
這本書嚴格來講是一些新聞報道,但是卻遠遠高于新聞報道,《看見》展現的更多是我們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總是視而不見或者明明不了解卻自以為正確的事情,這些事情或宏大或渺小,或重要或不重要,或復雜或簡單,而這本書正是揭開了生活的石板,讓我們看到人性和生活的另一面。
比起市面上直接描寫心理的書籍,《看見》是為數不多的讓人直擊內心,讓人震撼的好書,對于人性,對于生活,對于社會百態的映射和展露,生活本身矛盾密布,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下,即使是確鑿的事實也值得我們細細推敲,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不斷思考。
“沒有什么是不朽的”
看見讀后感看見讀后感篇五
最近,我看了柴靜的《看見》,這本是,我是在新華書店閑逛時買的。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后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心的驅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個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按照事物發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
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常”,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
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為“相似的你我”這個網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認為,所有的章節里,《無能的力量》是核心,讀明白了這一篇,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我讀完這一章只有兩個感受:第一,為什么我們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適的人讀到合適的書才會形成的一些觀念,在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當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樣想,也那樣做了,他們覺得尋常的事情,到了我們這里為何如此之難?看來,我們對于“尋常”的理解,早就錯位到一種離譜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聞和教育。既不可為了印證自己想好的主題去采訪,也不要想象孩子應該怎么樣就拿這個去“規范”孩子的發展;新聞歸根結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為了讓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潑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做的那樣“讓心死去”。
現實有些殘酷,中國的事情就像柴靜引用的里爾克的詩: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能怎么辦?柴靜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地給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錢剛說的“讓問題浮出水面,自會一步步解決”;要么像盧安克說的,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著自己能改變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陳丹青說的那樣從內心深處“認了”,覺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勞。柴靜舉出的例子很多,美國民權之母帕克斯說“我只是討厭屈服”,中國的胡適說“要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而眼下她的采訪對象、為一瓶礦泉水要發票的郝勁松說:我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我覺得,柴靜是個決絕的人,人性的柔韌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暫時是。她關心“弱勢群體”和發自內心地羨慕盧安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她渴望像盧安克一樣思考和看待問題,可那是另一種社會情境和價值體系下發生滋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像盧安克說的:德國都已經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繼續上路,修行,我們更應該如此。
最后要說的是,柴靜和她的同事們(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從側面說明柴靜能做到這樣的成績絕不是偶然,因為根本上,鏡頭前和鏡頭下的她是同樣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陳虻表面精明、尖銳,時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可內心卻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經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復燃,讓人心痛也讓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組成的三駕馬車,彼此觀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愛。老范中途出事離開,柴靜第一次感到決定自己悲歡的人就是身邊的幾個人,在難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腦袋堆在一起說:以后哪兒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塊吧。可惜離別還是會發生,柴靜告別了新聞調查,老郝自此再沒和別的出鏡記者合作,寧愿萬水千山獨自一人。
這似乎也違背了職業精神,但管它呢,誰讓她們相互之間如此眷戀,誰讓她們有過這樣一段無與倫比的驕傲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