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一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后,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里,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戶那落寞的背影;“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后游走于花叢中的,不必說,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了,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著,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么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著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么遠,卻又那么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么靜了下來。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二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兒童讀物《百家姓》,作者是北宋年間吳越錢塘地區的一位儒生,全書一共涉及到504個姓氏,以此排列,宋朝的皇帝姓趙,所以趙排在了第一位。《百家姓》里從各姓的來源、名人、名事來演說他們的歷史和名人故事。比如說我爸爸姓謝,關于謝氏起源有3種說法: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后。相傳黃帝之子25宗。
3、為他姓改為謝姓。
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主要以廣東、江西、湖南等分布較多,約占全部謝氏人口的36%,安徽的謝氏人口分布相對較少,但我的家鄉有一個村子全部是謝氏家族,聽爸爸說,我們就是爸爸的爺爺輩從那里遷來的,現在我們都還有聯系呢。
謝姓歷史悠久,杰出人才不絕于史,從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呢。如古時候東晉的謝安,曾率領弟謝石、侄謝玄、子謝琰迎戰苻堅的百萬大軍,在淝水一戰中大獲全勝,使晉室贏得偏安于江左的機會,謝氏家族從此也成為東晉的高門世族;南朝詩人謝靈運開創了中國山水詩一派,世稱“大謝”,其后人謝朓,則為永明體作家中的代表詩人,世稱“小謝”,二人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等、當代有中國音樂人、歌手、詞曲唱作者、演員、老板、商人、特效制作人、青年企業家、朝霆創始人的謝霆鋒;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的著名主持謝楠及著名的模特謝東娜等等許多名人。我們學校也有幾名謝姓的同學,想不到我們謝氏家族有那么多杰出人物,我要以他們為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好好生活,要對得起自己的姓氏,不給自己的祖先丟臉,立志長大后為家族爭光,做社會有用的人才。
讀了《百家姓》,我感覺有了動力,有了奮斗的目標,對自己的謝氏產生了自信和自豪。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三
在暑假里學校布置了閱讀高寬課程系列叢書并寫心得的學習任務,我選擇了《我是兒童藝術家》這本書,書中主要闡述了藝術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價值,它是兒童經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對兒童的成長有著促進作用:藝術能夠豐富幼兒的生活,藝術創作給孩子們提供了表達自身想法與情感、展示個人體驗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們感到滿足,并獲得樂趣,藝術可以幫助幼兒提升自身認知、語言、想象力、創造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老師命題作畫,并且配合了優美的范畫。其實這也限制了兒童的創造力。本書中通過大量的教育實例和圖片,豐富了我的藝術教育經驗,對于我理解和學習藝術教育幫助很大。教師應為幼兒創設環境,提供給幼兒充足的機會去探索藝術材料,創作藝術作品,并學會欣賞他人的藝術作品。支持孩子創造性的藝術表現,作為教師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進行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前,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也要給予孩子時間,讓幼兒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意圖,培養兒童的主動性和進取心。教師除了要進行常規的藝術教學活動之外,還要仔細觀察幼兒是怎樣進行藝術活動、與同伴互動、獨立解決問題等方面,從而正面引導,讓孩子主動、積極、大膽地表現自我。
其次教師應鼓勵幼兒去欣賞、探索與創造藝術,從而加深孩子對環境的理解,豐富生活,獲得快樂,展現自我。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操作的機會,不給予孩子強制性的活動目標與內容要求,鼓勵幼兒探索新材料,運用各種方法組合材料、進行創作。幼兒可以在課堂或游戲時間里去操作美工材料,可以在自身的發展水平上探索材料和工具,可以不被約束或強迫制作一些作品,從而更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創造出更多、更新穎的藝術作品。當然,教師應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在活動室里布置一些藝術作品,將藝術活動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發揮自然環境的教育作用,結合家長資源與社區資源,進一步增加幼兒的藝術體驗,以便孩子開拓視野,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最后支持孩子的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教師要從學習環境、一日生活、與兒童的互動這幾方面下功夫,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教育能力,理解孩子藝術能力的發展,為孩子創造支持性的藝術環境。在活動室里創設專門的美工區,提供豐富、充足、開放性的操作材料,并保證材料的安全與衛生,給予幼兒充足的活動時間,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并將藝術活動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把孩子的藝術作品進行展示,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與鼓勵。
教師更要重視孩子在進行藝術表現時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作品,鼓勵孩子去享受藝術,讓孩子們都能成為“兒童藝術家”。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四
讀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動。如何形容呢?這就好比吃過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好比在寒風凜冽的冬日里,往身上澆滾滾的熱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腳逛馬路的滋味。就像是這般的強烈、深刻、揮之不去。這些或許不是很貼切的比方,卻如實地反應了我真切的內心感受。
很多人都認為覺慧是巴老在書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例如:他們都在“外專”讀書,愛結交新朋友,創辦閱報處,都是熱血青年。但如今我能感受得到巴老比覺慧更為執著。因為在那些日子里,巴老的生命中不曾有過鳴鳳,不曾有過在戀愛中尋求庇護的雜念。所以說,他們兩人有著相似的性格特征,但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不一樣的命運。
本書中最令我動容之處就是瑞玨之死。覺新是如此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但他卻拗不過禮數的束縛、家族的擺布以及自身的懦弱。就連人類最偉大、最神圣的“愛情”也只能夠甘敗下風,在覺新眼里首當其沖的就是封建制度。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于是覺新就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為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憤中消磨了一生。瑞玨的死使他曾有過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后,他又成了一個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的失去自我的軀殼。一個原本能大有作為的青年就這樣慘死于封建禮教的血手之下。
作者樸實的文字引發了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一切悲慘的結局究竟起因于何處?五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難道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禮教?難道還是國民劣根性的問題?僅憑我現有的學識是根本無法參透的,但從這部小說中我得到了些許的啟發。
主人公覺慧的形象給悲郁的基調帶來了一絲希望,是全書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許,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以此作為我解答上面那個問題的有利工具。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在平淡中勃發出一片異彩,更要學會享受守候,體驗守候那份異彩迸發前的點點滴滴,用心感悟每一刻的感動,并試著從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就像小說中的覺慧,就像生活中的巴老一樣能夠“守得云開見月明”。相信自己,那一天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五
千家詩》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學生啟蒙讀本,流傳很廣,影響深遠。作為國學經典和文學藝術瑰寶值得當代青少年細細品嘗。
捧著這本薄薄的《千家詩》,傳來一股久遠的氣息。這本書的年齡是我的兩倍,裝幀從右向左,文字是豎體,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時光的印記。
書中收錄了唐宋兩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絕句和律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感嘆懷才不遇,有的表達思鄉惜別之情。由于是啟蒙讀物,大多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景的以描寫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寫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多妙!游絲般的春雨滋潤萬物,新草初長,遠看綠成一片,近看卻發現只有稀疏的綠色夾雜在其中,抒發了作者歡喜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不愧為詩仙,盡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風破浪,建功立業,到達理想的彼岸。“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將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癲狂”“輕薄”來形容,后來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勢利小人的代名詞。
當時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此詩寄托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作者長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時節,偶然登山覓春,與山中僧人閑話,不知不覺在紛擾塵世中得到半日清閑。意境悠遠,渾然天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直白的語言,意義惜別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動容。
只是這些優美的詩句,只有中國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詩聯系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融合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古詩很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有些詩本身就被用來彈唱,如樂府詩。古詩也很講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師”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十分傳神。若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古漢語,是無法理解的。若將古詩翻譯成外文,則只能讓讀者知其大意,卻味同嚼蠟,無法領會古詩本身的魅力了。
古詩確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瑰寶,我們應將它不斷地傳承、發揚。
《家》讀書心得體會500字篇六
這個寒假不寂寞,因為有《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這本書的相伴。很感謝園里給我們提供這么優秀的書籍,讓我們這群年輕的教師能在處處霧霾的天氣里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將諸多的教育大家累積在一起,好像是對教育大家的索引,又仿佛看到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并實踐著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時空與他們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聆聽他們的教誨。的確,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教育著作。
這本書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大家,是他們在其實踐中所折射出來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著對話、學習、思考、研究、實踐的態度,我開始閱讀這本書,尋找我們最需要的,對我們具有啟發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了。大學時曾閱讀過中國蘇式教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對蘇式教育有一定了解。這本書讓我對蘇式的“精致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說他的教育是精致化的,是因為它所有的教育教學思索與行為都精確地對準了“每個人的心靈”。
“他希望每一個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教過的.學生,而是每一位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懷?“讓每個人都擁有智慧與幸福”都是他精致化教育的體現。
而這些理想都源于他對“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踐行人性化教育,蘇氏認為“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里,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最終都是能被教好的。關于精致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條簡單的道理。
第一條:深入了解孩子。每個“問題孩子”背后都會有一個“問題環境”存在。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從“問題環境”著手。因此,蘇式每周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為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和家長交流,還從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群體交流。蘇說:“沒有對學生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精致化的教育。”想想我們的教育現狀,班容量的龐大,班級事務繁多,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居住地較遠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家園溝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著完成任務旗號的“家訪”所代替。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溝通手段逐漸增多,比如qq、郵箱、飛信、電話等。家園溝通的便捷度提高,但總覺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帶了兩年的上屆孩子在畢業時竟還有一些家長未曾見過。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家長對孩子不重視,我也沒辦法。何況班容量較大,普遍在40個左右,很難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很難做到。但蘇的道理告訴我,為了教育孩子,我必須做到深入了解孩子,盡力而為。
第二條: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問題孩子”總會出現這樣那樣別樣的行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找到問題的所在,發現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維的癥結,然后才能解決問題。高里亞是因為人們對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才做出那樣的行為。那么我們的孩子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呢?當我們生氣某些孩子的搗蛋行為時;當我們被某些孩子折磨得頭疼時;當我們一味地批評孩子時,是否關注到了兒童的精神世界,尋找孩子異常的原因。我想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些什么了。
第三條:站在兒童的立場。新課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兒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確實,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家們也正是從兒童的視角來研究教育。蘇式的“對準每個人的心靈”也正是從兒童立場思考和實踐的最好證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問題,他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語言,以最恰當的方式展開最合適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樣。但我們會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機和教育辦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是最了解兒童的教育家,如果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條道理,那么我們的孩子都會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