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規劃建議心得篇一
“十四五”規劃緊緊抓住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這一轉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新舉措,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與以往歷個五年規劃建議比較起來,這次“十四五”規劃建議關于民生社會領域的內容最多。“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十二個方面重大任務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這部分內容所占的篇幅最大,提出了包括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七個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內容,這是“十四五”規劃建議帶給廣大群眾實實在在的好處。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提出的一個新名詞——公平統一。“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并就這一內容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公平統一含義深刻。衡量社會保障制度好不好,就要看它有沒有促成公平。要做到公平,就先要做到統一。不統一就會造成不公平的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起步,正朝著公平統一的目標前進。
在就業的問題上,“十四五”規劃建議持續發力。“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并提出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等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重視就業質量這一問題,讓更多的就業者在就業崗位上能夠充分發揮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從而提升自我認知,在提高收入的前提下,提升獲得感、安全感。
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共同富裕也是我比較關心的一個關鍵詞。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我們進行五大文明建設,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間,我們通過持續的脫貧攻堅,已經完成了擺脫貧困這一艱巨任務。“十四五”開始,我們就要扎扎實實的朝向共同富裕邁步了。
縱觀“十四五”規劃建議,“以人民為中心”這條主線貫穿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一個突出表現。
規劃建議心得篇二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描繪了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前進方向。
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推進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制度穩則國家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更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黨的xx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三五”勝利收官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制度優勢充分彰顯、治理效能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實踐成果源自于我們黨長期以來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中國實際的實踐探索,源自于我們黨與時俱進及時將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賦予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以科學性及鮮明的時代性和中國特色。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顯著優勢,是“十四五”時期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完善國家治理效能必須遵循的原則。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并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務必要牢牢把握好高質量發展要求,認識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搶抓重要戰略機遇期,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確保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及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但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提供一個完善的制度環境!
保持戰略定力出實招硬招,助力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黨的xx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也為黨和人民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精神財富。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以及明顯增加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改革發展也將面臨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以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明確改什么、怎么改,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更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拿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作為,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敢闖敢干,讓各項改革舉措在落地落實中有機銜接、融會貫通,確保改革開放這艘巨輪沿著正確航向前行。
著力解決人民“好不好”的問題,實現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過去我們是解決人民“有沒有”的問題,現在是解決人民過得“好不好”的問題。要看人民群眾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是否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各項民生舉措是否真正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保障、住房、環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有關民生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關乎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期待與需求,要求我們必須下足繡花功夫,在民生領域發揚持之以恒的釘釘子精神,在回應人民“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環境”“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等期待中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不斷推進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共謀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解決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在發展過程中,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方針,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就是要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既為經濟社會發展保存潛力和后勁兒,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帶動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十四五”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助力建成文化強國的基本途徑,要求在今后五年之內,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都能得到明顯提高。堅定文化自信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帶動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力量之源,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先進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將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準則、公民價值規范融入公民道德建設之中,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夯基固魂。
相關文檔推薦
規劃建議心得篇三
隨著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勝利閉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新鮮出爐”。“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從規劃建設中,我們看到了黨中央對未來高瞻遠矚的布局。“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作為組工干部,也要規劃屬于自己的“十四五規劃”,樹牢格局意識、胸懷家國胸懷,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貢獻應有的力量。
組工干部要勇于擔當,做守土盡責的“衛士”。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無數組工干部身先士卒,在社區一線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從排查武漢返鄉人員到做好隔離檢測,從自發排班值守到時刻關注疫情動態,用身體力行踐行了初心使命。我們黨用一名干部,不僅要平時表現,還要看他在關鍵時刻能不能站得出來,險要關頭能不能豁得出去。新時代組工干部要勇于擔當,真正沉下心、俯下身,立足于工作崗位,做實做細每一項工作任務,將“出手即出色,完成即完美”作為座右銘,在平凡的職位上作出組工干部的精彩。要向時代楷模致敬,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對標榜樣,學習抗美援朝的舍生忘死精神,在同心戰疫的抗疫精神中解鎖時代密碼,不斷提升自我站位高度和眼界,將責任抗在肩上,把使命擔在身上,不當二傳手、不守攤過日子、不做甩手掌柜。
組工干部要創新思維,做改革創新的“干將”。
變則通,通則達。組工隊伍要保持肌體活力,就要與時俱進。在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舊有的工作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開展工作的要求,組工干部要會干工作、干好工作,就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及時更新、提高、創新工作體制和方式方法。組工干部要有闖勁,敢于打破一些瓶瓶罐罐,突破一些條條框框,闖出一條改革創新之路,在趨同化、同質化的建設中打出特色品牌;組工干部要有干勁,奉獻干事創業的熱情。當下,各項容錯糾錯機制在不斷完善,組工干部立足實際情況,進行精細調研,珍惜每次外出觀摩的學習機會,汲取經驗,在結合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扎實推進各項任務進程。
組工干部要腳踏實地,做真抓實干的“能手”。
行動最有說服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甩開膀子使勁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組工干部作為組織上的中堅力量,要克服心理的松、懶、散思想,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永不撕下的標簽,不好高騖遠,將工作中遇到的“攔路虎”當做提升自身本領的“試金石”。要加強自我約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用黨章黨規對標自己的行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不解的虛功,以服務群眾的心態,在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中真抓實干、擔當作為,用工匠精神定義組工時光。要凡事多問幾個是什么,多思考為什么,多想想怎么辦,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斷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和做法,以謙虛謹慎的態度,真正成為組工隊伍的“行家里手”。
規劃建議心得篇四
_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規劃建設藍圖振奮人心。廣大黨員干部應看到肩上的職責使命,通過奮斗和實干讓“十四五”藍圖成為現實。
既敢于挑大梁,又能挑起大梁。
敢于擔當、積極作為是黨員干部的必備精神和素質,在各項工作中挑起大梁,離不開平時功夫的積累。面對急難險重工作任務,敢于喊出“讓我來”“跟我上”,能夠及時作出正確判斷,采取果斷行動,就要將功夫用在平時。黨員干部應自覺對照“七種能力”要求,在扎實履行崗位職責和服務群眾中提升能力,發現短板,并自覺加以改進,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強化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通過日積月累的實踐鍛煉,既具有敢于挑大梁的勇氣,又具備挑大梁的能力。
既勇于迎接挑戰,又善于解決難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面對難題挑戰,黨員干部應在戰略上予以藐視,保持昂揚斗志,保持必將奪取勝利的堅定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精神上不被困難壓倒。同時,在戰術上予以重視,善于當“解題人”,通過廣泛收集多角度、深層次的信息,促進全面客觀認知難題挑戰,以全局思維和歷史眼光深入分析客觀情況,努力發現并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不斷攻克難題。
既善于發現機遇,又能夠抓住機遇。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演變期,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并指出了我國發展所面臨的七個方面新變化新挑戰。機遇往往存在于逆境和困難之中,黨員干部應樹立起“機會永遠屬于有準備的人”意識,注重培養提高自身戰略思維,學會用發展眼光看問題,善于在挑戰和難題中發現機遇,并敢于當“拓荒牛”,以不怕錯、敢試錯的大膽創新精神投入實踐,從而奪取先機,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規劃建議心得篇五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呈現為一個過程。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它不是一個熱鬧“一陣子”的時事新聞,也不是孤立單獨的“臨時性”的事件。因此,全面、深入學習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應從歷史和邏輯的結合中深刻把握,在“三個結合”上深化理解。
一是要與學習貫徹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劃,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的進一步“推進”,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還將在“十四五”期間“延續”。
二是要與“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兩個一百年”是數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及中華民族數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執著追求。學習、理解“十四五”規劃,應圍繞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的邏輯“起點”及其發展而展開。“兩個一百年”中的第一個“一百年”,能否在“十四五”期間如期實現,需要億萬大眾——包括當代青年大學生為之努力奮斗。進而,為實現更加恢宏的“第二個一百年”,再接再厲,繼續拼搏。
三是要與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結合起來。“十四五”規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四個全面”中的一個目標,三個舉措,對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推進國家治國理政兩個現代化意義深遠。
我認為《“十四五”規劃建議》戰略目標清晰,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任務明確,具有宏觀導向性和可操作性。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四個全面”的戰略構想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來制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我國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方向。
“十四五”規劃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會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以問題為導向,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關鍵問題,提出了十大任務。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差距依然明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都存在不少“短板”。《“十四五”規劃建議》正是基于這些矛盾和問題,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等十個方面取得明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