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一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導學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二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一共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自讀課文后,多數能夠概括出課文的內容,結合字典理解課文的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第二課時主要結合李大釗言行的句子,深入體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理解李大釗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的氣概。在小組進行討論時,發言的只是極個別同學,還有的同學采取等待的態度,等別人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老師還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就越俎代庖,唱獨角戲。這一課老師細致地備了課,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什么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思維狹窄,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是學生朗讀得不夠充分,沒有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去,沒有推敲重點詞句、精心研讀吧?也可能是老師沒有想到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吧?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大量閱讀革命書籍,讓足夠的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感化他們,再去開講這一課也許效果會更好些吧?也許是現在的學生生活得過于幸福,根本體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盡管結合了李大釗的被捕后的資料,兇惡的敵人剝去了他的十個指甲仍然沒有向敵人屈服,但是只有少數同學面帶憤恨,多數表情冷漠,沒有激情。總體的感覺就是學生對英雄的大無畏氣概領悟得不夠徹底,課堂上能夠根據重要句子發表意見的只有趙琳、劉彥平、商夢瑤、牛楠楠、牛林杰幾個同學,要不是他們幾個起著引領作用,恐怕難以完成任務。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表達方法,小組內在討論時意見一致,能找出首尾呼應和對比描寫的句子、段落,但是為什么這樣表達,多數同學還是說不清楚,原因就是在第二課時,沒有在讀中感悟李大釗的高貴品質。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解決了課文為什么要用首尾呼應和對比的表達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一得一惑
今天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課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我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兩方面:
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理解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2、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人物的高貴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目標完成得較理想。(原本我還怕學生因為對時代背景不熟悉,難以體會人物的品質)課堂上我先和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和寫作順序,然后讓他們用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找出能夠表現出李大釗高貴品質的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給了學生大約十五分鐘,他們大多數能準確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釗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談出自己的體會,最后統一整理出李大釗有沉著冷靜、從容鎮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級的閱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給他們方法,提出要求,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閱讀任務,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從這課的學習來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主線,給學生明確的指引,引導學生去找出課文的關鍵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情感,學生是能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個目標卻進行得很不順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沉些。而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但是無論我怎么引導學生,用范讀,用講解等方法,學生就是無法讀出那種基調,一遍兩遍三遍……就是讀得平平淡淡,象一鍋沒放鹽的白粥,怎樣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帶著這一遺憾下課。
反思:這課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朗讀訓練,按理說應該順理成章,可是為何學生總是讀不出語氣呢?我試過給學生解釋,試過范讀,也試過叫學生個別讀,個別讀時有一兩個學生還是讀得可以的,可是一到全班講讀,又讓人聽得搖頭了。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讀出感情?真想聽聽其它老師的指點。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三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精神;
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呼應的寫法。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我如下幾個環節處理比較成功:
首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課堂伊始,讓學生在學習了本課的生字新詞后,我就以“憶”作統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那些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
其次,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人物形象;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李大釗的語句,把你最受感動的地方勾畫出來,在旁邊寫寫感受,然后和同學交流交流自己的體會,讓學生加深領會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接著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通過學生的課前搜集和課件內容圖片介紹及對課文“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
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的規律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我教學本課的時候,其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如父親在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問題的含糊和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的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沉著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對比的作用;其二是體會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我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在內容上的聯系,體會到前后照應的好處。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前后照應的地方。從而體會到前后照應的作用。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四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三組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經過,表達了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李大釗在法庭上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抓關鍵語段,體會人物品格;
3、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研讀描寫李大釗在法庭上語言、神態、動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忠于革命事業的高尚情操。
難點是:學習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并能運用于習作之中。
本節課教學由于時代久遠,學生很可能無法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結合我校開展的領袖兒童教育課題研究三模九步教學模式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我選擇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首先讓同學齊讀課題,圍繞“回憶”二字質疑:課文憶了誰?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讓學生在自讀中圈出時間的提示語,按照提示語將文章分成四個大塊,再歸納出每個部分主要講了什么事,進而概括成小標題。即: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后。這樣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于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所以學習課文前,我一再布置讓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事實證明,學生搜集的課外補充資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學環節,我著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片段質疑,如在學習父親被捕時的片段時,我讓學生讀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在我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提出:李大釗為什么不先離開北京,出去躲兩年再回來?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李大釗把書籍和文件都燒掉了,敵人還抓他?學生提的問題很好,我讓學生結合課外搜集的資料介紹李大釗的身份:共產黨員,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李大釗是北京革命黨區的領導者。家中的書籍和紙片燒掉是不想讓敵人搜索到證據,為了不泄露黨的秘密。但因為李大釗是革命黨領導身份,所以無論如何敵人都要抓他。他能離開北京嗎?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會有更多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犧牲,所以李大釗是堅決不會離開北京的。因為被捕前和被捕時都是采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描寫的,讓學生在讀中圈點批劃,抓住問題:“李大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重點研讀描寫李大釗言行舉止的句子,書寫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現出父親高尚品質的?”這個問題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對比的寫法。
在后教環節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內容“法庭上”時,文中出現了三處描寫李大釗的關鍵語段,由于學生已經采用過圈點批劃及寫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齊讀這一部分之后,我便讓學生在默讀中自己讀劃,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找到相關的句子,但寫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處,針對第一處寫感觸的少之又少。那么,如何突破重點內容,感受人物品質呢?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審”時,我采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后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么樣的品質?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采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后照應”的含義。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首尾呼應的句子比較明顯,所以找出來并不難,之后,進行延伸訓練,讓學生同桌討論,找出文中另外兩處相呼應的句子。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這個延伸相對較難,只有極少數學生找到了兩處,如果用幻燈先打出首句,再找呼應的句子,這樣對班上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相對降低了難度,不至于讓他們孤立于課堂之外。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主要以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五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其充滿了革命色彩與血肉親情的一篇文章,同時也有不忘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教育。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課前我要求學生搜集、查閱資料,了解當時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的危險性及李大釗生平。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展示、交流他們搜集的資料,通過交流和老師的補充,學生對李大釗這一人物的生平和背景基本了解了。再來導入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讀題,接著根據課題質疑――看了這一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結果學生紛紛舉起了手:(1)我知道這是一篇回憶錄,但我想知道這是誰的回憶,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2)十六年前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十六年后還依然記得清楚?(3)作者為什么十六年后還要把它寫下來?到底想表達什么?面對這么多的問題,我想,讓孩子們自學的機會來了。于是我抓住這一機會說:“同學們問得真好,如果想知道那我們趕緊讀書吧,看誰讀得最認真,最先弄明白,在書上做上記號。如果有弄不明白的請在書上標明。在獨學中,學生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對文本的研讀中。接下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交流,不但解決了上述幾個問題,而且知道抓住李大釗的語言、行動、表情描寫等句子進行分析和體會。再加上我利用視頻進行深情的范讀和感情朗讀指導,學生們在讀中深深地感受到李大釗同志的革命精神。
但是,一節課下來,仍然有很多問題:
1、課前搜集資料不全,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理解,所以對這位革命先驅的革命事跡在感悟上不深入,比較膚淺;
2、導學過程中,部分小組只對導學案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而沒有提出自己讀書的疑問,即使有,也都較為淺顯;
3、老師的點撥還需要精當、適時;有時有越俎代庖之嫌。
總之,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師生都有收獲,但也要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逐步讓課堂“高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六
善于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導入部分的圖配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松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為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于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后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后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后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七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結合導讀的要求以及所選的課文可以看出,這組教材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來閱讀、理解課文,學習作者有條理地敘事和表達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達和觀察能力的同時,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采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著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么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著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著、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么?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顯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這是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候,因為課上時間有限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夠,在指導閱讀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熱點”與“難點”。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平等、互動地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與不足篇八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巧用多種照應方法,文章結構十分嚴謹。
例如開頭說:“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說:“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照應,不僅點明了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例如前頭說:“有時候留在家里,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后面寫道:“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寫說明李大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無限忠于黨的可貴品質。
例如前面說“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被抓到警察廳里去了。后文說:“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就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說明李大釗的品質也教育了工友,他寧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