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生物期末考試重點 生物期末試題篇一
小學六年級數學總復習資料
推薦度:
技術總負責崗位職責
推薦度:
工程總承包合同
推薦度:
中考語文總復習計劃
推薦度:
入黨積極分子黨課考試復習資料
推薦度:
相關推薦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
3、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四大家魚是:青魚、鰱魚、草魚和鳙魚。
5、魚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減少游泳阻力,適于游泳。
8、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_軀干部_和尾鰭_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 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10、水由魚___口__流入鰓,然后由鰓蓋后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_氧氣_進入鰓絲的__毛細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氣_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魚類的主要特征,體表被鱗片;用_鰓_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_鰭 的協調作用游泳。
14、海馬是魚類,鯨、海豚、海豹是哺乳動物,龜、海龜是爬行動物。
1、陸地環境特點與陸生動物的適應:①有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的結構,②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以便覓食和避敵。③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呼吸器官,④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對多變環境及時作出反應。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
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體表被毛,體溫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貓
2、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于切斷食物,臼齒適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腸發達,這與兔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狼、虎的牙齒分化為門齒、臼齒和犬齒,犬齒用于撕裂食物。
1、除了鴕鳥和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行外,絕大多數都善于飛行。飛行使鳥類擴大了活動范圍,有利于覓食和繁育后代。
2、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①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②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胸肌發達④長骨中空(內充空氣)⑤食量大消化快。⑥心臟四腔,心搏次數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氣囊輔助肺的`呼吸。⑧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 (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適于飛行)。
總之鳥類是體表被羽、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的一類動物。
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也是唯一會飛的無脊椎動物,因而是分布最廣泛的動物。
2、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對足,2對翅。蜘蛛、蜈蚣、蝦、蟹等都不是昆蟲,但它們都是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3、昆蟲的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4、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后有收縮的特性。
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雙手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雙手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5、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
6、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運動。
7、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韌帶。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8、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
1、按行為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螞蟻做巢等。而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3、社會行為特征: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還形成等級
4、通訊:分工合作需隨時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誘劑,可以誘殺農業害蟲;
1.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 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3.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種生物與環境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4.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常用方法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
5.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即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 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如牛、羊)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能產生并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如藥品、保健品)。
6.動物與仿生:a、長頸廘與宇航員的“抗荷服”; b、螢火蟲與冷光;
c、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 d、烏龜的龜殼與薄殼建筑。
1.菌落:細菌菌落特點: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點:較大,呈絨毛狀、絮狀蛛網狀,有紅、綠、黃、褐、黑等顏色
2.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營養物質)、一定的生存空間等。
3.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并發現細菌;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4 細菌特征:微小,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形態,無成形細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屬分解者。分裂生殖。有些細菌生長發育后期,細胞壁增厚能形成對不良環境有較強抵抗力的休眠體,叫芽孢。
5 細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葉綠體;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有些細菌有鞭毛;
6. 細菌的營養方式:一般異養(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7. 動物、植物、細菌細胞的對比:
細菌細胞、真菌細胞、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8. 真菌特征:菌體由許多細胞連接形成的菌絲構成;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另外還有單細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沒有葉綠體,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即異養型;用孢子繁殖后代
9. 青霉:青綠色,著生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曲霉:黑褐色(有時也有黃、綠等色),孢子著生在放射狀菌絲頂端;
10. 蘑菇也是由菌絲集合而成 營養方式:異養(腐生)。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環境:陰暗潮濕,有機物豐富,溫暖
11. 酵母菌⑴營養方式:異養(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無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酵母菌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況進行孢子生殖
12. 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③與動植物共生
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故對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銹病 。注意:腳氣和細、真菌沒關系(是缺維生素b1導致的)
③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不能分開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
再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較大的物質)。
13. 食品腐的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并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
食品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
細菌與環境保護:有氧時一些細菌可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都使污水得到凈化
14、制作饅頭或面包時,要用到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孔,使饅頭或面包膨大和松軟,而面團中所含的酒精,則在蒸烤過程中揮發掉了。
15、制作饅頭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釀酒用酒曲。
s("content_relate");【生物期末總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高考生物總復習資料方法技巧
10-12
初一上生物的期末復習資料
04-19
小學數學總復習資料精選
06-14
數學總復習復習資料
06-14
小學英語總復習資料
01-22
小升初語文總復習資料
08-20
生物復習資料
05-04
六年級英語期末總復習資料
04-03
生物化學期末復習資料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