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中處世之道讀后感500字篇一
《論語》是一個語錄體文集。主要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論語》傳到漢代出現了三種傳本。東漢靈帝時所刻的熹平石經用的就是《張候論》的傳本。
《論語》還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學說,《論語》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
《論語》還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領略其中深刻的意義,而且其中的詩句又是非常的多。例如“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告訴了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做什么事都要其中勤奮,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要為他人著想;把國家看成第一;尊老愛幼……孔子的一句句話都真有說服力啊 !
《論語》當之無愧為我們的國學經典。
論語中處世之道讀后感500字篇二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此外孔子還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抱德。”
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事態度。當然孔子也不提倡“以怨抱怨”,同樣“以德報怨”也不可取。因為如果你采用“以德抱怨”你要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那么在這兩者之外我們只好采用第三種人生態度去處世了。那就是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子的這種處世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那么我們做人又該怎樣與朋友們交往呢?《論語》告訴我們說,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這就是禪道中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美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園,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做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在其位,一定要謀其政。”那么我們做事的原則是什么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孔夫子最鼓勵的就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做事的好處就是“寡悔”讓自己少一點后悔。
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抱怨,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做事把握分寸,說話少一些抱怨,少發一些牢騷的話,那么我們就能夠修身養性,也就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很多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