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島》讀后感 《島》讀后感1000字篇一
讀了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一本書 —— 《島》,雖然意味平平,但是在這談虎色變的話題下,也能看到希望,在那個不祥之地,也能尋到燦爛的鮮花,作者從生活被毀又重建,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糾葛中,也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傷。
吉奧吉斯每次不顧大風大浪,去給病人送東西,而且總要見伊蓮娜一面,說明他工作十分盡職盡責,而且對自己的家人十分十分關心和想念,事后不在了, (誰不在了?) 他仍然堅持不懈的努力為他們運送貨物。“他用毯子將她裹住,讓她不受風吹,雖然她是一個病人,但他還是不怕被傳染,對他負責,照顧好她,不讓她受傷,為她付出了一切。
雖然馬麗婭只比安娜小一歲,但瑪麗婭心地善良,并且遵守自己的承諾,而且十分愛自己的爸爸,拿自己父親得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都會想父親。
瑪利亞和安娜雖然是親姐妹,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質,兩人都是漂亮美麗的姑娘,但一個樸素簡約,誠實善良。一個是貪圖富貴,愛慕虛榮。把他們兩個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瑪利亞的善良。
通過閱讀《島》的前一半,我懂得了我要有樂觀,堅強,快樂的品質。并且做事要踏實,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完成。
《島》讀后感 《島》讀后感1000字篇二
也許是巧合,在21世紀的2020-2021年爆發新冠疫情期間,相續閱讀了兩本書,從《霍亂時期的愛情》和《島》都講述了在19世紀初期的兩個不同國家,一個發生在南美洲,一個發生在希臘,一個是霍亂疫情肆虐流行,一個是麻風病疫情橫空出世,百姓遭殃,經濟停滯,聯想著我這一年身臨其境在抗疫的歲月里,尤為感同身受。
《島》是英國作家維多利亞希斯若普的處女作,用了倒敘的寫作方法,讓讀者跟著主人公探索母親的身世來到了克里特島以及其海岸以北,當時希臘最主要的麻風病隔離區--斯皮納龍格島。對當時的克里特島的居民而言,斯皮納龍格島是一座絕望的島,是一座永遠沒有返回之路的島。歷史的帷幕落下,愛卻是亙古不變的。主人公阿麗克西斯揭開了母親索菲婭塵封已久的過去,揭開了一幅生死悲歡的動人篇章。讓讀者看到了質樸平實,向死而生,在絕境之中,讓愛與希望交織出的一幅凄美畫卷。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非常鮮明,沒有任何懸念從一開始就定格了每一個人的黑與白。讓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齒的安娜,她的美麗,苗條、一頭濃密烏黑的長發和她的自私、放蕩、絕情的利已主義個性讓讀者無法無法理解她對同胞妹妹的刻薄和親生父親的漠視。世間萬物在她的眼里,無用者皆可以與自己果斷切割,一分鐘之前她可以主動熱吻于小鎮上的戰爭英雄安東尼斯,一分鐘后她可以馬上投入鎮上大財主的兒子安德烈斯的懷抱。活的如此我行我素,不計后果。
而另一個讓讀者心疼不已的人物,瑪麗亞,她的樸實、善良、美麗、大愛、堅毅、陽光和勇敢的個性讓讀者在她大婚前一周確診得了麻風病而心疼不已。一邊是沾沾自喜可以徹底霸占未來妹夫的安娜,一邊是睛天霹靂生死未卜的妹妹瑪麗亞。
另一邊是大呼不公的讀者,作為處女作的《島》故事情節構建的跌宕起伏,人物簡單且個性分明,橫空出世,好評不斷,背后是作者希斯若普用了三年的時間在小島上進行了考察,最大化的還原了書背景的真實性,讓讀者完全身臨其境。
春節假期年初五,留給自己調整的時間里,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最后幾章節,當瑪麗亞麻風病幸運的得到治愈,當瑪麗亞幸運的得到了克里提斯醫生的真愛,揪著的一顆心放下了許多,書的結局是索非婭終于在自己的女兒的幫助下,在她母親好友的鼓勵下一顆塵封了太久的悔恨的心最終得到了救贖。
故事的結局雖不是讀者們最想要的,但卻是非常真實可信的,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呈現,一個個身世之迷被緩緩解開,一個個人物的離去,一輩一輩的愛永不變。
在這本書里,我愛克里提斯醫生的專注、我渴望即奧即斯無私的父愛,我羨慕安娜飛蛾撲火的自由,而瑪麗亞對我而言,正如她的名字和真主瑪麗亞一樣,完美的讓我只能瞻仰。
凡夫俗子的我,無法完美,但我始終堅持,在任何時候心里要充滿陽光,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笑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