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主題征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經供參考。
篇一: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活動征文
讀黨史,悟我心
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奮斗歲月,能真切感受到共產黨人感天動地、無窮無盡的信仰力量。這種力量可撼天地。
——題記
有沒有提高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的本領,有沒有提高治國理政、破解難題的能力水平,檢驗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純潔信仰、高尚追求為精神底色,就有了非凡的意義。有這樣一位革命戰士:他是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說少干多,淳樸憨厚,從不推諉開荒、燒炭這樣的苦活臟活累活,處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當他工作中因為炭窯崩塌而犧牲,毛澤東同志專門在他的追悼會上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這個人就是張思德,他用崇高品行詮釋了什么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從革命年代“甘將熱血沃中華”到建設時期“地動三河鐵臂搖”,從改革開放新時期“橫下一條心勇敢向前走”到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無數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擔當在前、奉獻在前、犧牲在前,只為讓中國有一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赝欢味慰筛杩善膴^斗歲月,能真切感受到共產黨人感天動地、無窮無盡的信仰力量。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為人民辦實事、謀福祉、解難題。
為民造福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浙江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缺糧省,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同志特別重視浙江的農業生產,一次他陪外賓到杭州,聽群眾說糧食不夠吃,后來又專門到蕭山調研,逢人就問口糧和飼料夠不夠。周恩來同志回北京后,具體算賬研究,專門指示省里上調糧食時可以少調兩億斤。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就在于有沒有一顆實實在在的為民之心。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堅守人民立場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有沒有提高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的本領,有沒有提高治國理政、破解難題的能力水平,檢驗著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黨史學習教育與實際工作不能“兩張皮”,不能學一套、做一套,不能夸夸其談、陷于“客里空”。我們要善于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在干中學,學以致用、學用相長,既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又用工作成效檢驗學習成效。
“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藍圖繪就,部署落定,正需要埋頭苦干、狠抓落實。抖擻精神再出發,正需要我們喚起踐行初心使命的自覺,增進攻堅克難的勇氣信心,為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干篤行。
“中國共產黨并不曾使用什么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而他們擁護這些改變。”記錄中國抗戰的著作《中國的驚雷》,道出了我們黨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秘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我們就一定能以昂揚姿態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報效祖國。
篇二: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活動征文
讀《我們仨》有感
“我們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就覺得心上舒服”,沒錯,對于我來說,和父母倆人在一起的生活是最幸福快樂的,因此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對楊絳先生這本封面樸素內容溫馨的《我們仨》產生了閱讀興趣。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于93歲所著,用來回憶與已過世的先生和女兒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全書文字樸實無華,娓娓道來,卻輕易觸碰了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先后離去的過程。“我們仨,現在,只剩我一人”。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直至1998年女兒與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讓人在感傷三人分別的同時,也深刻了解了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從一個很奇妙的故事開始,敘述了錢鐘書、楊絳和圓圓一家三口的出場,而后三個人因為一些意外的事情走到一起,走到一條被作者稱為“古驛道”的路上,這里有山有水,有著奇奇怪怪的規章制度,此刻作者的文筆有些壓抑,那么一種黑灰色的筆觸,淡淡的哀傷思緒從筆間緩緩流出。其實,這里的“古驛道”更像是一種代指,也許是他們最后去的醫院,也許是楊絳先生夢中的一個場景,這是他們仨人最后相聚的地方。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一九九七年,楊絳和錢鐘書的女兒,錢瑗去世,但錢媛無疑是幸運的,父母擔心自己會將僅有的愛不公平的分給孩子,所以只要了她一個孩子。遺憾的是,她因為癌癥,沒有給父母養老送終,反而是父母飽含遺憾與不舍送走了她。一九九八年年末,錢鐘書去世。就這樣,三口人失散了,從此就是死別,陰陽永隔。而在本書出版時,只剩下楊絳先生一人,這種痛苦和悲苦更讓人心痛如絞。因此,楊絳先生說道: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直到暮年才有自己的安頓之處。她們仨的相處方式讓人很羨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又互相取樂成長。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從楊絳先生的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楊絳夫妻二人對圓圓的寵愛,也就是廣大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同時讓我們明白了父母永遠比我們知道的更愛我們,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的心永遠跟著孩子,孩子在哪里,父母的心就在哪里。寫到這,在大學校園的我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在疫情期間,家里學校的都有被疫情影響,他們在顧全他們的同時,更是天天詢問我的消息,等著快遞解封,給我寄當季的衣服以及一些他們親手做的東西,父母就是這樣,無論他們再忙也會無時無刻的關心你,比我們更清楚所在地區的天氣與實況。這就是《我們仨》的魅力,可以讓我們無形之中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愛自己家庭的溫馨感。
這本書讀完滿滿的遺憾和不舍,會被她們一家三口之間的感情之深所感動,也會被她們是家人又像朋友的相處方式所打動。更可以讓你更加珍惜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因為“人間也沒有永遠。”
因此如果你對父母關系,家庭關系,如何與父母相處和自我價值等有疑惑,可以讀讀這本書,尋找內心遺失已久的情懷。我相信在這本書里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與滿足。
篇三: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活動征文
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
——讀《革命者》有感
在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書香校園氛圍,結合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背景,學校開展了“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的主題活動。在這百花爛漫,霧盡風暖之時,我不禁想起了從前讀過的一本書——《革命者》。
初讀《革命者》時,我一直忘不了郭伯在已犧牲戰友遺體前的宣誓:“我將為你高呼而狂號,我將為你哀則悲啼,我將為你完成你未完成的革命工作,我們從此更熱烈更奮勉,我們要大家站在革命的前線,先我們而死的黃仁同志啊,請你給我們些刺戟,我們踏著你的血跡上前!”這不僅僅是悼詞,也是那個時代革命者的聲音,他們前赴后繼,鮮血染紅了百里黃浦江、萬里揚子江,哪怕前路艱險,黎明的曙光渺茫……革命者,這三個字,偉大而又莊重,回望歷史,中國有無數革命者——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走了正確的道路,有的走了錯誤的道路,但無疑,他們都是斗士,都令人敬重。
再次回憶《革命者》,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陳延年先生,這位當時年僅28歲的中共上海地區領導。“青年如初春,如朝陽,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陳延年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堅持的信仰,有自己認定的道理,并且為之付出自己的金部,哪怕是生命也不足惜。亂世之中,求得自保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陳延年沒有選擇獨善其身,在1920年,他毅然決然的帶著弟弟陳喬年加入了留法隊伍,并且在1924年回到中國,赴任廣東區委書記。在初到廣東之時,陳延年由于語言不通,難以融入工人與群眾之中,于是他便從語言入手,經常與人力車夫一起躬身拉車,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他便打開了局面,發展黨員人數從過去的幾百人,猛增到五千多人。1927年,陳延年秘密回到上海執行任務,對付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者的國民黨反動勢力,他必須每天處理各種緊急情況,同時還要把斷了線的黨員和組織聯系起來,這份工作的危險性不言而喻。終于在6月26日,陳延年被捕入獄,他在屠刀之下,傲然挺立,高喊“革命者只有站著死,絕不下跪!”即使劊子手拼命將陳延年往地上按也無濟于事,最后他們放棄了迫使陳延年跪下的努力,一陣亂刀將其活活砍死,隨后又慘絕人寰地將他的尸體剁成數塊……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陳延年帶著鐐銬的腳淌過漂浮著杜鵑花的血水的畫面,視死如歸,氣壯山河。
回望新中國成立前的百年,像陳延年這樣的革命者層出不窮。有將前半生全部奉獻給革命,在刑場上舉行婚禮的蔡博真、伍仲文;有致力于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先驅者——從容就義的李大釗;有在監獄中寫下義薄云天的《獄中詩》的惲代英;有至死也認為一個革命者為革命犧牲他寶貴的生命是分內之事的何孟雄;有精通多國語言,犧牲后幾十年才被組織找到追認為烈士的許包野……
讀完《革命者》,我對這三個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革命者,ThePioneer,即為先驅,他們是最初將火種帶到世間的人,嘉興湖上的微波、井岡山上的星火、夾金山上的腳印無一不是他們無所畏懼的見證。“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從未忘記英雄,以鮮花祭英烈,以豐碑慰忠魂,在銘記歷史中緬懷先烈,在緬懷先烈中砥礪前行,在砥礪前行時不忘來路。
篇四: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活動征文
靜在宿舍,品讀經典,共同戰役
——《看見》讀后感
深藍色的封裝,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人和幾位老人一同坐著,中間大大的兩個字“看見”。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書——《看見》,尤其是其中關于非典的章節讓我印象深刻。
前段時間,無意間在網上找到這本書,不為其他,只為那封面上的微笑讓我想起了初中時期讀這本書時候的單純與懵懂,于是乎便激情下單,再一次的閱讀讓我看到的是她在這本書中她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當時以為本書是一位記者輝煌一生的自擇,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從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我看見的是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成人禮。
在我初中的時候就看完了這本書,因為年齡太小而且所經歷的太少,當時看完對于全民抗擊非典并沒有太震撼的感受。而在今天,經歷了全球疫情爆發,它給我最大的共鳴,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事件中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善意。在第二章《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中,走進非典病房內,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處那心若死灰不復溫的呢喃。更不是那個護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難中柴靜奮勇當先的決絕,“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我必須知道。“瞬間我的心臟猛地一頓,血液停了一秒。腦海中又回蕩起她的話語。我摸著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钪褪腔钪T谒械臑碾y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我們應當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態,積極聽從學校的安排,相信學校的一切應對措施都是為了我們的安全著想。始終相信學校、相信政府、相信國家。其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封校生活更加充實美好,整日待在宿舍不能去教室上課,少了絕大部分的娛樂項目,我們可以靜在宿舍,安安靜靜讀完一本書。雖然我們無法出宿舍樓,但是我們可以端一個凳子,戴好口罩坐在陽臺,拿一杯水,放一首輕音樂,讓我們的心靈安靜下來。想想看,我們有多久沒有拿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去慢慢品讀沉浸其中了呢?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每個人都變得暴躁,變得只會沉浸于碎片化閱讀,如抖音等APP。不如趁著這個不能出去的日子,改變自己,從靜在宿舍讀一本書開始。
而我推薦的這本書正符合處于疫情之下的我們,她會讓你看到人們的溫暖和本性的光輝。讓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重新審視自己。我相信讀完這本書的你一定有所收獲。我將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送給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也有所感悟。”
篇五: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活動征文
讀《飄》有感
《飄》是我中學時期母親推薦給我的書,初見此書,羅曼蒂克的封面,女主角斯嘉麗碧綠的雙眸,碧綠的長裙,清晰的輪廓;男主角挺拔的身材,氣宇軒昂的特質。顯而易見的愛情故事,卻不同于言情小說的俗套和千篇一律,自有一種深遠的意味。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愛情悲劇。斯嘉麗這個人物形象歷來爭議重重,她天真卻精明,美麗又虛榮,她渴望讓所有人為她傾心,卻不甘愿為了某一個人放棄整片森林。似乎她總是以最美的姿態出現,永遠是穿著最華麗,在舞臺中央獨自領舞的大眾情人。
起初我并不喜歡這樣的女人,她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貴族美女,阿希禮的妻子便是最好的對比。哪怕是中國的林黛玉也不像這般虛榮和復雜。但在她身上卻有一個彌足珍貴的特質便是真實,從不掩飾內心,勇于表白,堅強自立。
她的與眾不同吸引了同樣現實風流的瑞德。瑞德像風一樣自由,一樣難以捉摸。說他現實自私,他后來還是主動提出上戰場戰斗;說他尖酸刻薄,他所說的卻都是南方奴隸主們自欺欺人掩蓋下的戰爭形勢;說他風流成性,他卻為了斯嘉麗放棄從前,甘愿舍棄。
我曾將此書定義為告別少女時代踏入成年的一道門檻。小的時候看《飄》,只是向往著斯嘉麗貴族園主般的生活,天天無所事事開開party,跳跳舞唱唱歌,馬車走了很久還沒走出自己的園子,好似這樣的生活才叫擁有。而回溫此書,才發現內心仰慕的,是南北戰爭爆發后,斯嘉麗骨子里的堅毅和勇敢。是呀,文明會隨風而散,禮教會土崩瓦解,愛情也會消失耗盡,唯獨你的意志與信念,會伴隨你的一生,陪你度過一切難關。
文學作品往往能以小見大,從細枝末節中更加具體而真實的還原一個時代的模樣。戰爭是殘酷的,它可以摧毀一座城,一棟屋,也可以摧毀一個人??墒撬龥]有倒下,千尊萬貴的大小姐,一個人持家干活,下田種地,甚至照顧情敵的孩子,卻被當時的南方貴族圈子所鄙視為“不體面”。為了獲得男性的欣賞與愛慕,好似女性應當隱藏真實的自我,作出一副連自己都不喜的溫順脆弱的模樣。眾人一邊吸著她的血,一邊笑她牝雞司晨,真是吃相難看。
有人也把它當做一本勵志書來讀,感受瑪格麗特·米切爾筆下充滿反叛精神的女性力量。誠然,不止當時,哪怕在現在,社會對兩性也總是有刻板印象,被貴族圈子鄙視不體面的斯嘉麗和面臨女孩子就該怎樣做,男孩子就該怎樣做處境的我們又有何差異呢。一個普通人,沖破世俗桎梏,并不是很多文學作品所表述的那樣,把眼一閉心一橫就過去了,凡人肉身,它需要反復和自己固有的舊知做斗爭,需要抵抗外部的重重壓力,所以《飄》最難得的,不僅僅是斯嘉麗不顧一切沖破了她的人生局限,更在于作者展示了她做每一次有爭議事情下復雜又脆弱的心理狀態。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往往是為了愛情,為了復仇而成長,仿佛女性的成就就只來自于閨房那點愛恨情愁,而斯嘉麗的每一次成長都是來自于她對家園炙熱固執的愛戀與對災難不屈不撓的奮斗,前者多多少少帶些對女性的輕視,而后者才是把女性當做一個完完整整的人來對待。
值得一提的是,此書不僅是一部令人悲慟哀婉的心理劇,更是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楊絳先生說“看《飄》,就猶如走進原始森林,越深越美。”我也相信,這部百萬字的煌煌著作,每個人都能得出自己的見解,都一定會深深震撼于戰火紛飛下一個女人艱難而又神奇的蛻變和重生。期待大家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勇氣與希望。
本是人間四月天,如今面對疫情或多或少也有些焦慮,而一本好書總是能予以人力量的,就像《飄》的結尾所說“tomorrowisanother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們還有希望去耕耘自己的土地,還有能力去爭取更好的生活,這便是此書最大的蘊意。
【共讀經典好書喜迎建團百年主題征文5篇】相關推薦文章:
喜迎建團百年砥礪奮進向未來征文2022經典范文5篇
2022喜迎建團百年共譜青春華章主題征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