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民俗文化篇一
聽爸爸講:我們的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那兒像一個世外桃源。空氣清新,沒有一點兒污染。山上郁郁蔥蔥,滿是蒼翠的松柏樹。一到陽春三月,山坳里的油菜花開了,到處一片金黃,像滿地鋪滿了金子。
老家還有獨特的民俗:嫁女的前一天,娘家要大辦宴席,邀請親朋好友、鄰居都來參加,熱熱鬧鬧地把女兒嫁出去。還要陪嫁許多嫁妝。這樣,娘家人才會有面子。晚上,還要“伴女”呢!我聽了,心早飛到老家去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只見一座屋子前有一個大壩子,壩子上搭著大棚布,里面擺滿了桌子。壩子前那熱氣騰騰的大蒸籠里放滿了碗碟,廚師操著大鍋鏟,正在大如車輪的鐵鍋中忙活著。人們忙里忙外,穿梭不停,小孩子則瘋瘋打打,樂此不疲。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吃過飯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談笑,不知不覺便到了深夜。夜空中繁星點點,異常寧靜。“伴女兒”的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客廳里。
高大敞亮的堂屋里已擺上了三張大木桌,上面鋪著紅色的床單。接著,一個高大的男人肩扛一個長長的調盤,上面有許多碗,碗里裝著各式各樣的糖。有米花糖、水果糖、牛奶糖、瓜子、花生……擺好之后,新娘梳妝打扮一番后坐到最中間,然后身邊一邊坐著一位新郎派來的“陪女兒”(類似伴娘),其他未成年的女孩都要圍坐在新娘四周,如眾星拱月一般。而且,大家都要唱歌。以前是唱山歌,現在卻改成了流行歌曲啦!
我也被親戚長輩們拽了上去,拘束地坐在那兒。大家唱著歌,向新娘表示祝福。寬敞的客廳里滿是回蕩著的好聽的歌聲,滿是蕩漾著的美好的祝福。深夜了,大家仍在繼續唱歌,因為這里的朋友舍不得新娘走,這是她在娘家的最后一晚。明天清晨,接嫁的人就要來了。
已過凌晨,大家的激情仍沒有減退。這時,我無意中望了望新娘,她微微低著頭,那眼中分明有幾絲不舍、留戀和激動。而她的媽媽,卻在一旁不時用衣襟擦眼淚呢!
這儀式直到黎明才結束。老家的這種“伴女”的習俗真是獨特啊!
民俗文化篇二
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我國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它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可是,正月十一下午我們小記者卻有幸去繁昌觀看了大型的民俗文化表演。
走進體育場內,人山人海,大家都探頭探腦,焦急地等待著精彩節目。這時候,只見幾十個漢子舉著一條條長龍走了過來。那些舞龍的漢子身著黃裝,在腰間束著一根紅帶,頭戴黃帽,眼神堅定自若,身材挺拔,一條條“龍”遍布全場,有金色的金龍,綠色的青龍,藍色的水龍……最引人注目的是長達200多米長的巨龍,它身上裝飾了各種花燈,花燈上的裝飾是用剪紙做的,每面有各式各樣的圖案,兩個燈籠之間都有一束鮮花,有郁金香、牡丹、玫瑰…….仿佛給這條巨龍穿上了最美的“龍袍”。
“看,舞龍燈表演開始啦!”耳邊傳來了同學們的驚呼,伴隨著敲鑼聲,舞龍真正開始了,我興奮得手舞足蹈,只見舞龍人舉著那一條條長龍,行云流水般繞場轉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腳步,之后便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那條龍似乎活了過來,在半空中不斷的翻轉、跳躍、沖奔、扭動,之后直沖云霄。滿場觀眾都不約而同的直望天空,似乎那條龍真的掙脫了,飛走了,接著爆出一陣如雨點,如雷鳴,最后融成一片聲海的掌聲,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更有趣的是《公雞捍河蚌》,每當公雞想吃河蚌的時候,都會被河蚌夾住嘴,表演得如此生動,深深吸引了我,也讓我不得不佩服民間表演者的聰慧。
然后我們觀看了扭秧歌,打腰鼓和劃旱船,這些表演者動作優美,步伐整齊,不是有句俗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嗎?我想這里面不知包含了她們多少辛苦,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舞巨龍的鑼鼓喧囂聲中我們念念不舍得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路上大家興奮地議論著剛才的民俗表演。看著大家紅撲撲的面孔,我想:民俗文化一定會在我們身上繼承發揚,一定會代代相傳。因為,只有記住我們的“根”,才能讓祖國更強大,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