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心得體會博客篇一
安文軍決心要像自己的老師那樣當一名好老師。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軍,畢業后毅然回到了家鄉。
那年8月,祁豐學校成了安文軍教育生涯的第一個“根據地”。祁連山下,幾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風中佇立,教室里光線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爐旁坐著幾名搓著手、哈著氣的學生……安文軍永遠記得第一次來到祁豐學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樣的太陽從千瘡百孔的窗戶射進來,射在講臺那片區域。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軍說,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看著眼神里充滿純真和渴望的牧區孩子,他便舍不得離開。
班里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這更讓安文軍很心酸,他暗下決心:“認認真真地上好每堂課,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1996年,他所執教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班會考平均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2005年,輾轉兩所鄉村學校的安文軍來到了明花學校。
鄉村學校時常斷電。到了晚上,安文軍有時只能點蠟燭備課、改作業。鄉村學校缺教師,他一個人包攬了多門課程;一邊照顧生病臥床的母親,一邊教學……即便再辛苦,安文軍也總是笑盈盈地面對。
那段時間,每個學生家長都認識了安文軍──這個瘦弱的老師在假期去遍了每個學生的家中,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安文軍記得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如果有學生不來上課,他比家長還著急。鄉親們也從安文軍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簡明科學的書籍分類,精準定位的擺放位置,整齊劃一的標簽高度,在明花鄉的牧童之家里,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都嚴謹準確到讓人驚嘆。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員黃艷寧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條、充滿生機。今年19歲的黃艷寧,出生于肅南縣明花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她因早產導致腦功能發育不全,并引起肢體殘疾。
因為不便去學校,從黃艷寧上小學開始,安文軍帶領的明花學校送教團隊每周都會準時來到黃艷寧家送教上門。下課了,黃艷寧會著急地詢問下次送教的時間,等著安老師下次來上課。
2018年,經過安文軍的積極協調及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黃艷寧被聘請為牧童之家的圖書管理員,她每天都會準時去書屋學習、管理圖書。每天黃艷寧都會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識帶給她的營養和快樂。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把關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安文軍對黃艷寧如此,對其他學生亦然。安文軍主動擔負起周末照護十幾個住校生的飲食起居。孩子們生病了,他就第一時間帶去看病就醫;孩子們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動幫他們去買;寒暑假放假那天,看著孩子們坐上回家的班車,安文軍才能放心……
安文軍非常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他將教學生活中的點滴都記錄到小本子上,閑暇時與同事討論,撰寫教學隨筆,進行自我反思。他訂購教育教學書籍,潛心學習,積極參加業務培訓,在培訓中得到專家、名師的指點,助推自己的專業發展。
安文軍語言幽默風趣,講課猶如講故事,學生總能被輕松代入課文無法“自拔”,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學得又快又好,效率極高。現已在明花鄉政府工作的學生郭冬芝回憶說:“聽安老師講課是享受,做安老師布置的作業是樂趣,跟安老師聊天更是一種快樂。”
從教30年,安文軍所教學生超過3000人。他們奔赴各行各業,遍布天南地北。“教書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事實證明,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的學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從青春年少到中年滄桑,回望從教的30年,安文軍感慨萬千。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心得體會博客篇二
從教已經十多年來。回頭想想,這么多年居然就這么過來了。真是感慨萬千。回顧自己最初的那些愿望,其中并不包含教師這個職業。因為似乎覺得那份工作太煩,每一天要應對那么多嘰嘰喳喳的小孩子,頭都大了。之后進入了這一行,才發覺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有意思得多。于是才開始安下心來,本分工作。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首先教師要尊重這樣的學生,幫忙他們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氛圍,使其最大程度的表現自己。教師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使他們和同學都能正確看待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問題學生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納,獲得一種自我價值感。其次,教師要多與學生多交流,成為他們生活中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學生有煩惱愿意與教師傾訴。教師盡自己所能幫忙他們排憂解難,幫忙他們走出迷茫和困惑。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守業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要求,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
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耐心的人。和孩子打交道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們很可愛盡管無知。他們屢錯屢犯卻并非因為他們故意而是因為他們容易遺忘。所以,我就經常告訴自己要放下急噪的情緒低下頭、彎下腰和他們說話,畢竟教育是件循序漸進的事情也是件反復的事情。
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愛心的人。當初實在不認為教書是一件讓我感興趣的事情,也并不認為它有任何偉大之處。而我卻依然能沉下心來工作,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我喜歡孩子。最初喜歡孩子是因為剛畢業自己是個孩子性情的人,和他們打成一片是件最自然但是的事情;之后喜歡孩子是因為我喜歡孩子豐富而純凈的內心世界,他們使我覺得我能夠活在他們充滿真、善、美的天地里。而且我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越久便讓我對他們的喜歡越發深沉。當教師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有職責心的人。以前一向理解著父母、長輩等的關心而很少去關心別人。成為了那么多孩子的“姐姐”(或者也能夠說“媽媽”)之后,覺得肩膀上的職責一下子就沉重了起來。覺得不讓他們學會什么什么知識,覺得不幫忙他們養成什么什么習慣,那仿佛就是自己的恥辱似的。也不愿意自己去誤人子弟,就發狠心要對他們負起職責。這種職責感讓我對他們關愛有余、監管有加、嚴格有度。我也從這份職責之中體會到了疲憊和幸福。舊的教育方法強調:“學生有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因此各種教師進修班應運而生,課堂上教師為表現自己有一桶水,45分鐘的課,自己就講了近40分鐘,有的還覺得沒講透,經常拖到下一科老師來上課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最普遍、最傳統的,也是落后于時代要求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認為:“中國教育方法是一步步教、一步步學。傳統教育方法訓練出來的小孩,能夠深入地學習很多東西,這對于他進入大學、考試有很多幫忙但中國最需要的恐怕不見得是會考試的人。”很顯然,只會考試的人難以適應當今世界的。
創新教育和實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兩大重要資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開創性地學習,并在社會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到美國訪問,在談論對美國教育的看法時很直率的對美國人說:“你們的小學教育中,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美國人問道:“先生,請允許我叫一個學生,來考一考如何”于是美方找來了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顧教授提了一個問題:“你明白什么叫算珠嗎”學生回答:“我不明白。”說完后,小學生立刻坐在計算機前提檢索。“噠、噠、噠”隨著鍵盤的敲擊聲,計算機屏幕上出現了什么是算珠、算珠的歷史、算珠的應用等問題的說明。
這件事引起教授的思考,其實也值得我們大家思考。正如北京大學附中校長趙鈺對中國基礎教育的評價那樣:“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兩強兩弱的現象。我們的基礎知識比較強,考試潛力比較強;但是我們的動手潛力、實踐潛力比較弱,我們的創新精神、創新潛力比較弱。”我們弱項恰恰是21世紀人才最重要的素質。
《中國教育報》“教師應是‘自來水’”一文中,把教與學比作一桶水和一瓢水,并推而廣之,“教師務必是自來水。”筆者則認為,水再多,也不外乎教與學的灌輸關系,只但是是量的大小。教師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并不斷去探索水源,發現水源,這才是教師在素質教育中真正成功,才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實質。“授人以魚”只能使人受用一時;只有“授人以漁”才能使人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