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學大綱名詞解釋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篇一
緒論 兒童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小兒年齡分期及各年齡期特點。2.小兒各年齡期保健的原則。
二、熟悉:兒童的計劃免疫程序。
三、了解:
1.兒科學的范圍和任務。
2.建國以來我國兒科工作的成就。學時安排:理論授課:1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兒童生長發育,兒童年齡分期,計劃免疫。
二、主要教學內容: — 125 —
學習兒科的范圍和任務。
一般介紹建國以來我國兒科的工作成就,包括兒童保健、推廣新發接生、傳染病和地方 病的防治、常見疾病治療的進展及展望。
重點講解小兒年齡分期及特點(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和青春 期),各年齡期的保健重點。第二章
生長發育 目的要求:
一、掌握:小兒生長發育的各項具體指標(包括測量方法,正常值,計算方法等)。
二、了解:
1.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意義。2.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因素。
學時安排:理論授課:2 學時。見習課:3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生長發育規律,體格生長的指標,神經精神發育。
二、主要教學內容:
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包括各系統的發育規律)及其在實際工作中意義。一般介紹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因素(內因與外因)。重點講解,包括:
(1)體重:出生體重,生理性體重下降,2 歲前后增長規律,計算公式,測量方法和 影響體重增長的因素。
(2)身長:出生身長,2 歲前后增長規律,計算公式,影響身長增長的因素,測量方 法,上下部量的意義及年齡特點。
(3)頭圍、胸圍、腹圍的發育和測量方法、正常值、顱骨、脊柱、骨化中心的發育及 影響因素,出牙時間、順序及影響因素。
重點講解:結合小兒神經系統形態及功能發育,闡述各年齡運動功能、語言、思維和神 經反射的發育(1 歲以內按月齡講述,1 歲以上按年齡講述)。— 126 —
第三章
小兒營養及喂養 目的要求:
一、掌握:嬰幼兒喂養方法。
二、熟悉:小兒物質代謝的特點及營養需要。
三、了解:消化系統功能發育與營養的關系。
學時安排:理論授課:1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母乳喂養,混合喂養營養,人工喂養,營養素。
二、主要教學內容:
1.一般介紹小兒消化系統功能發育與營養的關系。
2.講解小兒物質代謝特點及各年齡小兒對熱量、水分、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3.重點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哺乳方法以及換過渡食物的添加。
4.講解人工喂養及混合喂養的適應癥,乳類食品包括配方奶的選擇及喂養方法。第四章
營養不良 目的要求:
一、掌握:營養不良的診斷、治療與預防。
二、熟悉:
1.營養不良的病理生理改變與臨床表現。2.營養不良的常見并發癥。
三、了解:營養不良的病因。學時安排:理論授課:2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蛋白質——能量營養障礙,預防措施,并發癥。
二、主要教學內容:
1.一般介紹營養不良的病因。
2.結合營養不良的病理生理講解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3.重點介紹營養不良診斷和防治。4.講解營養不良的并發癥。— 127 —
第五章
營養性維生素 d 缺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表現及其產生的機制。2.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診斷要點及防治方法。
二、熟悉:
1.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的病因。
2.維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癥的臨床表現(包括隱性癥狀和顯性癥狀),診斷和防治方 法。
三、了解:維生素 d 的來源、代謝及生理作用。學時安排:理論授課 2 學時。
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維生素 d 不足,骨鈣化不良,手足搐搦癥。
二、主要教學內容:
1.維生素 d 的來源、生理功能及在體內的代謝過程。2.講解維生素 d 缺乏癥的病因。
3.重點講解維生素 d 缺乏癥的發病機理。
4.重點講解維生素 d 缺乏癥的臨床表現:早期癥狀、體征、x 線表現、血生化改變。5.重點講解維生素 d 缺乏癥的防治和治療,強調綜合性措施(包括日光照射、戶外運 動、合理喂養、維生素 d 治療和鈣劑的運用等)。
6.維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癥的臨床表現(包括隱性癥狀和顯性癥狀),診斷和防治方 法。(自主學習)
第六章
新生兒總論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種新生兒(包括足月兒、早產兒、過期產兒、大于胎齡兒、適于胎齡兒、小于胎齡兒、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高危產兒)的定義、解剖、生理及病理特點和護理。
二、了解:
1.新生兒醫學的重要性,新生兒醫學和圍產醫學的定義及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因素。— 128 —
2.新生兒的幾種特殊狀態。學時安排:理論授課:2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和關鍵詞:圍產醫學,新生兒分類,特殊狀態。
二、主要教學內容:
1.學習新生兒醫學的重要性及有關概念。2.學習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因素。
3.學習足月兒、早產兒、過期產兒、大于胎齡兒、適于胎齡兒、小于胎齡兒、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兒、高危產兒的定義及特點。
4.重點講解新生兒及早產兒在呼吸、循環、泌尿、血液、消化、神經、腎上腺、水電 解質平衡和能量代謝、酶系統、免疫以及體溫調節等方面的特點及易發生的病理情況。5.一般介紹新生兒的幾種特殊狀態,包括生理性黃疸,假月經,乳腺腫大。第七章
新生兒黃疸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二、熟悉:病理性黃疸常見的幾種病因(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肝炎,先天性膽道閉鎖 和新生兒敗血癥等)及其特點。
三、了解:
1.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2.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發生的有關因素和預防方法。學時安排:理論授課:2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
二、主要教學內容:
1.一般介紹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2.講解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129 —
3.講解幾種常見的病理性黃疸的分類,簡要講解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肝炎,先天性 膽道閉鎖的臨床特點和治療原則。
4.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發生的有關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自主學習)一般介紹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發生的有關因素及防治方法。第八章
小兒腹瀉及液體療法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小兒腹瀉的診斷與治療。2.小兒小兒腹瀉的液體療法。
二、熟悉:
1.小兒腹瀉的病因、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的關系。2.小兒腹瀉的鑒別診斷。
三、了解:
1.小兒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特點。2.小兒腹瀉的預防。
學時安排:理論授課:3 學時。見習課:3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關鍵詞:小兒腹瀉病、感染性腹瀉、水和電解質紊亂、脫水程度和性質、口服補液。
二、主要教學內容:
1.一般介紹本病的概念、2.小兒消化系統發育特點與疾病關系。(自主學習)
3.講解本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如消化道癥狀、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 毒和全身中毒癥狀。
4.重點講解本病的病因診斷(幾種常見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5.小兒液體平衡的特點,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6.講解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
7.重點講解口服和靜脈補液的計算原則。(液體療法的具體措施和計算方法可在見習課 講解)。— 130 —
8.一般介紹預防要點。第九章
急性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肺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及治 療。
二、熟悉:
1.支氣管肺炎的病理生理改變。2.幾種不同病原體肺炎的特點。
三、了解:
1.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2.小兒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特點。
學時安排:理論授課:3 學時。見習3 學時。教學內容:
一、基本概念或或關鍵詞:兒童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肺炎,并發癥。
二、主要教學內容:
1.一般介紹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兒科疾病中的地位。
2.一般介紹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及其臨床意義。(自主學習)3.一般介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預防。
4.講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
5.結合支氣管肺炎的病理生理重點講解肺炎的主要癥狀、體征以及重癥肺炎的表現(心 衰、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腸麻痹)。
6.講解幾種不同病原體肺炎的特點(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金黃色葡萄 球菌肺炎、革蘭氏陰性桿菌肺炎、肺炎支原體肺炎)。7.一般介紹肺炎的并發癥(膿胸、膿氣胸、肺大泡)。
8.重點講解肺炎的治療,包括選擇抗生素十使用的原則和療程、心衰和中毒性腦病的 處理、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指征。— 131 —
教學大綱名詞解釋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篇二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大綱
上課時間:
上課地點:
任課老師: 每周一,第四大節(15:20—16:05;16:10—16:55)六教6c202 李蕉
課程說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文件精神,于2006年秋開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開設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課程總學時48,周學時3,學分3。使用的教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輔助教材為本校教師王憲明、蔡樂蘇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史述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教學目標:本課程主要是通過講授1840 年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理念和方法:本課程共設13個專題,以課堂講授為主,同時輔以課堂討論及其它研究性、實踐性環節,如播放影像資料、寫小論文、組織課堂演講等。貫徹研究型教學理念,教學活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講授內容力求融時代性、針對性、科學性和穿透力于一體,使課程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生受益的課程。考核方式與要求:本課程的考核由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各占50%。平時成績根據出勤、課堂參與和作業完成情況等而定。要求同學完成1篇作業(不少于3000字)。
第一講:導論
教學目的:本講屬綜述性質,目的是讓同學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并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與了解,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內容:
1.何為“近代”
2.何為“中國近現代史”?
3.何為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主題?
4.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意義與方法
思考題:怎樣理解近現代中國的歷史主題?
閱讀書目:
1.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之第一、二章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
3.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5-17頁。
4.王憲明、蔡樂蘇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2-14頁。
第二講:大變局
教學目的:通過本講的學習,使學生對鴉片戰爭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及文化滲透有一個總體認識。
重點難點:(1)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影響;(2)中西沖突的根源。教學內容:
1.西方的崛起與中國的衰落
2.中西沖突與被迫開放
3.中國遭遇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思考題:兩次鴉片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嗎?
閱讀書目:
1.馬克思:《鴉片貿易史》、《英人在華的殘暴行為》,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2.恩格斯:《英人對華新的戰爭》,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3.列寧:《亞洲的覺醒》,見《列寧選集》第1卷。
4.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18-36頁。
5.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16-36頁。
第三講: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學目的:通過對太平天國、洋務運動及戊戌變法史的學習,使同學懂得,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重點難點:(1)太平天國與以往農民起義的主要不同點;(2)中國早期現代化啟動的時代背景與特征。
教學內容:
1.農民的暴力革命與理想追求
2.統治階層的自救與自強
3.士大夫的覺醒與變法維新
思考題:三種不同的救國方案的歷史功績與歷史局限是什么?
閱讀書目:
1.馬克思:《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
2.《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編》。
3.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見《康有為全集》。
4.嚴復:《<天演論>序》。
5.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37-50頁。
6.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66-80頁。
第四講:辛亥革命與帝制的終結
教學目的:通過本講的學習,使同學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終結了延續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
重點難點:(1)近代中國從改革到革命的歷史發展邏輯;(2)辛亥革命的突出歷史貢獻。教學內容:
1.從“振興中華”到“三民主義”
2.改良還是革命?
3.革命派的武裝起義與立憲派的請愿活動
4.推翻帝制,建立民國
思考題:中國當時需要什么——是改良還是革命?
閱讀書目:
1.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在桂林軍政學七十六團體歡迎會的演說》,分見《孫中山全
集》第1卷和第6卷。
2.《〈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1906年4月28日)
3.胡錦濤:《在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上的講話》,(2006年11月12日)
4.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51-67頁。
5.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81-100頁。
第五講:民國初年的政治與文化
教學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同學對中國從帝制向共和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且使同學們認識到,西方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重點難點:(1)民初政黨政治實踐失敗的根源;(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目標及歷史性轉向。教學內容:
1.民國初年的幾種建國理念
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內政與外交
3.新文化運動的追求及歷史性轉向
思考題:民初政黨政治實踐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書目:
1.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見《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
2.陳獨秀:《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覺悟》,見《獨秀文存》。
3.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見《胡適文存》卷一。
4.孫中山:《建國方略》見《孫中山全集》第6卷。
5.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86-94頁。
6.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101-139頁。
第六講: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
教學目的:本講目的,就是要使同學充分理解和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偉大意義。
重點難點:(1)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2)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和意義 教學內容:
1.雙重文化危機與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
2.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3.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歷史特點
思考題: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閱讀書目:
1、《<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1919年12月。
2、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見《李大釗文集》。
3、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見《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4、《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年7月),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卷。
5、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95-103頁。
6、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140-159頁。
第七講: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教學目的:本講的目的,是通過對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歷史的講授,使同學們認識到,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依靠力量、領導力量及相互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理解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重點難點:(1)國共兩黨在合作中的分歧與斗爭;(2)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分析;(3)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教學內容:
1.聯俄、聯共與國民黨的自我改造
2.民眾的大聯合、大發動
3.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沖突與國共合作的破裂
思考題: 國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閱讀書目:
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見《孫中山全集》第9卷。
2.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
3.本書本書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103-109頁。
4.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159-175頁。
第八講:南京十年
教學目的:通過本講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1)遠東國際關系的演變及其重大影響;(2)國民黨在“進城十年”中的功與過;(3)共產黨在“上山”十年中的理論探索
重點難點:(1)“攘外安內”政策的制定原因;(2)。“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的形成。教學內容:
1.國民黨為“統一”所制定的政策方針
2.共產黨在“上山”十年中所經歷的挫折與探索
思考題:這十年中,國共兩黨的各自經歷為此后的政局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閱讀書目:
1.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國革命戰爭的戰
略問題》,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
2.胡錦濤:《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5
年9月3日)
3.齊世榮:《論中國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為作者在第十六屆國
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宣讀的論文,現載《齊世榮史學文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54頁
4.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239-266頁
第九講:抗日戰爭:1937-1945
教學目的:本講旨在幫助學生認識(1)中華民族如何實現統一抗戰;(2)抗戰勝利與民族
復興的關系。
重點難點:(1)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教學內容:
1.中華民族統一抗戰的實現
2.國民黨:正面戰場
3.共產黨:三大法寶
思考題:國共兩黨的抗戰理論與實踐有什么重要不同之處?這種不同有何重要影響? 閱讀書目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2.毛澤東:《論持久戰》
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4.本書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08年修訂本),第125-149頁
5.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268-327頁
第十講:解放與建國
教學目的:本講主要幫助學生了解(1)二戰后冷戰格局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政局所產生的影響;(2)蔣介石不顧民意,發動內戰,導致失敗;(3)西方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及舊式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試驗徹底失敗,民主黨派順應潮流,放棄中間路線,與共產黨合作建立新中國;(4)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主要經驗教訓;(5)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重點難點:(1)解放戰爭與土地改革;(2)新政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教學內容:
1.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2.解放戰爭與土地改革
3.新政協的召開與《共同綱領》
思考題: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
閱讀書目:
1.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29日)
3.金沖及:《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年》,三聯書店,2002年
4.本書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08年修訂本),第151-173頁
5.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328-372頁
第十一講:向社會主義過渡
教學目的:本講旨在幫助學生了解(1)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中國,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五四時代就已經確立的理想,新中國的成立為實踐這一理想提供了條件;(2)一“化”三“改”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化代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重點難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際國內環境及其影響;(2)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及其遺留問題
教學內容:
1.毛澤東訪蘇與中蘇結盟
2.“三年準備”
3.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一“化”三“改”
思考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是什么?
閱讀書目:
1.中共中央宣傳部:《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1953年12月)
2.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冊
3.于光遠:《“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歷史命運——讀史筆記》,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4.本書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08年修訂本),第187-205頁
第十二講:尋找中國道路
教學目的:本講主要幫助學生了解(1)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共產黨“以蘇為鑒”,嘗試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并取得初步理論成果;(2)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使黨的領導人對形勢發生誤斷,最終中蘇分裂,引發導致十年“文革”的發生。
重點難點:(1)“以蘇為鑒”,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教學內容:
1.從中蘇蜜月到暗潮洶涌
2.從“雙百”到“反右”
3.“大躍進”
4.中蘇分裂
思考題: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全局性、長期性失誤的根源是什么?
閱讀書目:
1.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
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6月30日)
3.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4.本書組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08年修訂本),第206-232頁
5.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415-447頁
第十三講:文化大革命
教學目的:本講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文化大革命發生的成因、過程及產生的影響。重點難點:(1)為什么要發動文化大革命;(2)為什么能發動文化大革命。
教學內容:
1.引發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
2.文革的進程
3.文革的遺產
思考題: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全局性、長期性失誤的根源是什么?
閱讀書目:
1.王年一:《大**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王憲明、蔡樂蘇主編:《中國近現代史述要》,第450-487頁
教學大綱名詞解釋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篇三
建筑工程測量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中文名稱:建筑工程測量 課程英文名稱:
課 程 類 別:專業基礎課 總 學 時:64學時 總 學 分: 適用專業:土木工程
二、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本課程是建筑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建筑工程測量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從事建筑工程的施工與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礎。
三、課程的基本要求
能使用常規的測量儀器和工具;能完成小地區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工作;能進行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測量;能使用測量新儀器。
四、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
1、本課程先修課程為:識圖與構造
2、本課程的后續課程有:建筑施工技術
五、課程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
(一)緒論
1、教學內容
測量學概述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地面點位的確定;測量的三項基本工作;測量工作概述。
2、教學要求
掌握測量的基本概念:測量的基準面和基準線、高程、坐標系;熟悉測量的基本原理及測量的基本工作;測量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了解測量學及其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
3、教學重難點
關于水準面、大地水準面、平面直角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的概念
4、教學學時:2學時
(二)水準測量
1、教學內容
水準測量原理;水準測量的儀器及工具;水準儀的使用;水準測量方法;水準測量的誤差及注意事項;水準測量成果計算;微傾式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自動安平水準儀、激光掃平儀、電子水準儀、精密水準儀簡介。
2、教學要求
掌握水準測量原理,水準儀的使用,水準測量的方法及其成果計算;熟悉水準測量的儀器及工具,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了解自動安平水準儀的新型儀器。
3、教學重難點
水準測量的原理;d30型微傾式水準儀的組成及使用;一般水準測量的外業和內業;微傾式水準儀的檢驗
4、教學學時:8+2學時
(三)角度測量
1、教學內容
水平角測量原理;光學經緯儀的構造;經緯儀的使用;水平角測量方法;豎直角測量方法;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水平角測量的誤差及注意事項;電子經緯儀和激光經緯儀簡介。
2、教學要求
掌握經緯儀的使用,水平角測量方法,豎直角測量方法;熟悉水平角測量原理,光學經緯儀的構造,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水平角測量的誤差及注意事項;了解電子經緯儀和激光經緯儀。
3、教學重難點
水平角測量和豎直角測量的原理;普通光學經緯儀的組織和使用;測量水平角的測回法;豎直角及豎盤指標差的計算。
4、教學學時:6+2學時
(四)距離測量及直線定向
1、教學內容
鋼尺量距的工具與直線定線;鋼尺量距的一般方法;鋼尺量距的精密方法;鋼尺量距的誤差及注意事項;視距測量;光電測距及其應用;直線定向。
2、教學要求
掌握鋼尺量距的一般方法,鋼尺量距的精密方法,直線定線與直線定向;熟悉鋼尺量距的工具,光電測距儀及其應用,視距測量的方法,鋼尺量距的誤差及注意事項;了解電子經緯儀和激光經緯儀。
3、教學重難點
鋼尺丈量、視距測量和光電測距的方法及全站儀的使用。
4、教學學時:6學時
(五)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
1、教學內容
測量誤差概述;衡量精度的指標;觀澳4值的算術平均值及其中誤差;觀測值函數的中誤差。
2、教學要求 掌握測量誤差概述;衡量精度的指標,觀測值的算術平均值及其中誤差;熟悉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測量誤差的分類、偶然誤差的特性,觀測值函數的中誤差;了解誤差傳播定律。
3、教學重難點
測量誤差的分類和偶然誤差的性質、評定精度的指標、算術平均值及其中誤差的計算。
4、教學學時:4學時
(六)小地區控制測量
1、教學內容
控制測量概述;導線測量的外業;導線測量的內業;小三角測量;
三、四等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
2、教學要求
掌握控制測量概念,導線測量及其布設形式,導線測量的外業及其內業成果計算;熟悉三、四等水準測量;三角工程測量;了解小三測量。
3、教學重難點
導線測量、交會測量、四等水準測量和三角工程測量的外業觀測及導線測量、交會測量的內業計算
4、教學學時:6學時
(七)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與應用
1、教學內容
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基礎知識;地形圖的閱讀;測圖前的準備工作;碎部測量;地形圖的繪制;全站儀及自動化繪圖;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容;地形圖在工程建設中的基本應用
2、教學要求
掌握碎部測量的方法,地形圖在平整場地中的應用;熟悉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地形圖的閱讀,測圖前的準備工作,小平板儀的構造與使用,地形圖繪制的基本方法與過程,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容,在地形圖上計算面積,在地形圖上繪制已知方向縱斷面圖、按規定坡度選定坡度選定最短路線和確定匯水范圍;了解全站儀的功能;全站儀的使用;利用全站儀實現自動化繪圖的步驟。
3、教學重難點
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容及地形圖在工程施工中的應用
4、教學學時:10學時
(八)施工測量的基本知識
1、教學內容 施工測量概述:測設的三項基本工作;測設地面點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已知坡度線的測設、圓曲線的測設;緩和曲線的測設;豎曲線的測設;激光儀器在施工測量中的應用。
2、教學要求
掌握測設的三項基本工作,測設地面點平面位置的四種基本方法,已知坡度線的測設、圓曲線的測設和豎曲線的測設方法;熟悉施工測量的基本內容;了解激光儀器在施工測量中的應用
3、教學重難點
施工測量的基本測設和點位測設
4、教學學時:12學時
(九)建筑施工測量
1、教學內容
施工控制測量;民用建筑施工測量;工業建筑施工測量;煙囪施工測量。
2、教學要求
掌握平面控制測量方法(建筑基線),高程控制測量方法,民用建筑施工測量的全過程;熟悉建筑方格網的測量方法,工業建筑測量和煙囪施工測量的工程及方法;了解激光儀器在施工測量中的應用。
3、教學重難點
點的平面位置測設與抄平。
4、教學學時:4學時
(十)建筑物變形觀測和竣工總平面圖的編繪
1、教學內容
建筑物變形觀測概述;建筑物沉降觀測、傾斜觀測和裂縫觀測;竣工總平面圖的編繪。
2、教學要求
掌握建筑物沉降觀測、傾斜觀測和裂縫觀測的方法;熟悉竣工總平面圖的概念與編繪。
3、教學重難點 各種建筑物變形觀測
4、教學學時:2學時
六、教材及參考書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測量學 第4版 北京:測繪出版社,1995 同濟大學測量系,清華大學測量教研室 測量學 北京:測繪出版社,1991 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工程測量 第2版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教學大綱名詞解釋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篇四
教學大綱
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大綱
古代漢語
一、說明
(一)課程性質
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系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也是一門閱讀古籍的工具課。
(二)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系統掌握古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有關漢字結構的基本理論和常用漢字的構造方式;具有閱讀、分析、講解文言文和分析講解常用漢字結構(主要是繁體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從事古代漢語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本課程要求系統講授有關古代漢語詞匯、語法、語音及漢字構造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同時講授一定數量的古代文獻材料。本課程由文選、常用詞、通論三部分組成,文選部分主要講授散文(第一至第五單元、第八至第十單元),在講授過程中解決常用詞的用法,通論部分主要講有關詞匯、漢字構造、語法、語音、古書注解,其他部分可指導學生自讀。
(四)教學時數
本課程開設一學年144學時,中文系本科生第三、四學期(二年級)開設。
(五)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練習及實物參觀相結合,講解、訓練并重,注意培養學生古代漢語方面的語感。練習題由任課教師安排設置,每學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精講精讀篇章。
二、本文
第一單元
教學要點:
精讀《左傳》文選5—7篇,講授《通論》(一)至(四),結合課文重點分析《常用詞》
(一)。
教學內容:
一、《左傳》必讀篇目(16學時):
齊恒公伐楚(2學時)宮之奇諫假道(3學時)燭之武退秦師(2學時)晉靈公不君(3學時)齊晉鞌之戰(3學時)
二、必講通論(8學時)(一)怎樣查字典辭書(2學時)(二)古今詞義的異同(2學時)(三)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2學時)(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2學時)教學時數:
[24學時] 考核要求:
最少背誦《鄭伯克段于鄢》、《齊恒公伐楚》、《大燭之武退秦師》三篇。解釋和翻譯本單元所講其他各篇。掌握下列常用詞的基本意義或古今意義的差別:言語訪請諫舍次如侵襲亡逐及執免享者薦圖虞勤乏貳姑女防城池田。
了解常用字典辭書的編排及查檢方法;掌握《通論》(四)所舉例字的本義和引申義;掌握《通論》(二)所舉詞例古今意義的差異,能區別常用的單音詞、復音詞和同義詞;了解有關古代漢語詞匯的基本理論。4.能標點、翻譯較淺近的文言文。
第二單元
教學要點:
精讀《戰國策》文選3~5篇;講授《通論》(五)、(六);結合課文重點講解《常用詞》(二)。詳細講解漢字的基本結構方式。講解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的特點及其相互間的區別。
教學時數:
[20學時] 教學內容:
一、《戰國策》必講篇目
馮諼客孟嘗君(3學時)莊辛說楚襄王(3學時)觸說趙太后(3學時)
二、通論
(五)漢字的構造(8學時)(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3學時)考核要求:
1.背誦《觸說趙太后》一文。解釋、翻譯本單元其他文選。
2.掌握下常用詞的基本意義:辭謝責屬去違即就趨引卻約解給會習疾病餓厭衰微強固再三后息。3.掌握漢字的基本結構方式;掌握“六書”理論;能分析常用漢字的結構。4.能區分古今字和異體字。5.會寫常見漢字的繁體和異體。6.能標點、翻譯一般文言文。
第三單元
教學要點:
講授一定數量的《論語》和《禮記》篇目;結合課文學習重點講讀《常用詞》(三);詳細講讀《通論》(七)至(十)。
教學時數:
[16學時] 教學內容:
一、文選(9學時)《論語》必講篇目是《坐》和《季氏》,其他由任課老師根據情況自定;《禮記》必講篇目是《教學相長》、《博學》、《誠意》。
二、通論(7學時)(七)判斷句,也字(1學時)(八)敘述句,矣字,焉字(2學時)(九)否定句,否定詞(2學時)(十)疑問句,疑問詞(2學時)考核要求:
.本單元必講篇目必須背誦;《論語》文選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可增加一些背誦篇目,所講篇目必須能解釋、翻譯。.結合課文學習掌握下列常用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示見憾怒憤拱竊誅脩講御右盜賊社稷文質色臭。3.掌握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和類型,掌握“也”字的基本用法。
4.掌握古漢語雙賓語句、被動句、動量表達法的特點。掌握“矣”字,“焉”字的基本用法。5.掌握古漢語賓語前置的類型及其語法條件。6.掌握古漢語中否定詞、疑問詞的基本用法。
7.能標點、翻譯一般文言文,并能解釋其中有一定難度的詞和特殊的語法現象。
第四單元
教學要點:
講授4—6篇《孟子》文選:結合課文學習重點講讀《常用詞》(四);詳細講授《通論》(十一)至(十二)。
教學時數:
[16學時] 教學內容:
文選必讀篇目
寡人之于國也(2學時)齊桓晉文之事(3學時)許行(4學時)舜發于畎畝之中(1學時)
二、通論(6學時)(十一)詞類的活用(3學時)(十二)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3學時)考核要求:
1.背誦《寡人之于國也》、《舜發于畎畝之中》兩篇,其他篇目要能解釋、翻譯。
結合課文學習,掌握下列常用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之適逸偪決治樹藝保愛誠淫兇饑孰鍾倍數宮旅徒年歲。3.掌握詞類活用的概念、類型,并能識別一般文獻中的活用現象。
掌握古漢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及所、者的基本用法;了解古漢語人稱代詞用得較少的原因;說明“者”字與“所”字結構的區別。5.能標點、翻譯較難的文言文,并解釋其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第五單元
教學重點:
講讀一定數量的諸子散文篇章,結合課文學習講解《常用詞》(五),講解《通論》(十三)和(十四)。
教學時數:
[18學時] 教學內容:
一、文選必讀篇目: 《老子》四章(2學時)《莊子》(8學時):胠篋 百川灌河 莊子釣于濮水 惠子相梁 運斤成風 曹商使秦 《呂氏春秋·察傳》(2學時)
二、通論
(十三)連詞,介詞(4學時)(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2學時)考核要求:
背誦《老子》四章,《莊子》部分的《百川灌河》、《莊子釣于濮水》、《惠子相梁》、《運斤成風》、《曹商使秦》。其他篇章要能解釋、翻譯。
2.掌握下列常用詞的基本意義:說勸市假因為致得益完陳窮夷已必什伯晦朔世期官吏果實。3.掌握連詞而、以、且、則等的主要用法;掌握介詞以、于(於)、為、與、之的主要用法。4.掌握句首句中語氣詞夫、其、唯的主要作用。
5.掌握詞頭有、其、于、薄及詞尾然、乎、焉、爾等的主要作用。6.能標點、解釋、翻譯有一定難度的文言文。
第六單元
教學要點:
講授能代表《詩經》常見韻例的詩6~10首,詳細講練歸納《詩經》韻類的方法,說明各大家研究的主要成果。講明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的概念,并分析一定數量的用例。
教學時數:
[16學時]
教學內容:
一、必讀《詩經》篇目(8學時)關睢 卷耳 桃天 芣 北門 靜女 黍離 節南山
二、通論
(十五)《詩經》的用韻(4學時)(十六)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4學時)考核要求:
1.背誦所講《詩經》篇目,并能解釋其詞句,分析其用韻情況。
2.能舉例說明《詩經》的韻例。能簡單說明前人研究《詩經》時代韻類的成果。3.了解三十六字母和古聲三十二紐。
4.能分析判斷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現象。掌握“聯綿字”的特點。5.能標點、解釋、翻譯有一定難度的文言文。
6、自讀《常用詞》
(六),了解其基本意義。
第七單元
教學要點:
簡要說明古書注解的必要性;說明我國歷代古注的大致情況;介紹《十三經注疏》中各經的注者和疏者;介紹經書注釋的一般體例;介紹古代著名注釋家的重要成就;簡明介紹古書注解的常用術語和類型。
教學時數:
[12學時] 教學內容:
本課程為求得與古代文學課互補,原則上不講韻文。任課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適當增講《楚辭》篇章。通論
(十七)古書的注解(上)(6學時)(十六)古書的注解(下)(6學時)考核要求:
1.了解歷代古書注解的大致情況。
記住《十三經注疏》中各經的名稱,并熟悉《詩經》、《左傳》、《論語》、《孟子》、《爾雅》的注者和疏者。記住《經典釋文》的作者和及其所注各書的名稱。3.解釋下列詞語:
正義 傳 箋 集解 章句 謂之 之言 之為言
讀為 讀曰 讀若 讀如 如字 衍文 脫文
4.標點、解釋古文獻及其較淺近的注解,并根據所給內容解釋一些相關問題。
5.了解歷代著名注釋家的重要成果,如毛亨的《詩毛氏傳》、鄭玄的《三禮注》、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李善的《文選注》、朱熹的《詩集傳》、《周易正義》、《四書集注》等,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詩毛氏傳箋通釋》以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念孫《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阮元的《十三經校勘記》等。
6、自讀《常用詞》
(七),了解各詞的基本意義。
第八單元
教學要點:
講授適當數量的《史記》、《漢書》文選,使學生了解記傳體歷史散文的特點,并結合文選學習講解一定數量的常用詞,介紹一些有關的古代文化知識。
教學時數:
[14學時] 教學內容:
一、文選必讀篇目:
《史記》:淮陰侯列傳(8學時)《漢書》:藝文志諸子略(4學時)
二、通論
(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課外自讀)天文 歷法 樂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課外自讀)地理 職官 科舉
(二十四)古書的句讀(2學時)考核目標:
1.熟讀所講文選,能解釋、翻譯之。
.一般了解古代文化知識,如風師、雨師、云師、日御、月御等的名稱;七政(七矅)、二十八宿、天垣、北斗、十二次、分野、陰歷、陽歷、平年、閏年、四時、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一天之內各時段的名稱、十二時辰、三正、民間傳統節日的名稱、五音、十二律、九州、各級行政機構及官職的名稱、有關科舉的一般常識。
3.掌握古書句讀的基本知識,對一般的標點有誤的句子能夠改正,并能說明原因。4.自讀《常用詞》
(八),了解各詞的基本意義。
第九、十單元
教學要點:
講授適量的秦漢至唐的名家散文,通過自讀和講授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有關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衣食等方面的)及古代文體和古漢語修辭的基本知識。
教學時數:
[12學時] 教學內容:
一、文選
報任安書(6學時)報孫會宗書(2學時)送孟東野序(2學時)
二、通論
(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課外自讀)姓名 禮俗 宗法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課外自讀)宮室 車馬 飲食 衣飾 什物
(二十三)古文的文體及其特點(課外自讀)(二十八)古漢語的修辭(2學時)考核要求:
1.熟讀所講篇目,并能解釋、翻譯。
2.一般了解文化常識部分及古文的文體和特點。
掌握古漢語的修辭方式,重點掌握稽古、引經、代稱、倒置、隱喻、迂迴、委婉、夸飾及互文見義等。自讀《常用詞》
(九)、(十),了解各詞的基本意義。
三、主要參考書目:
1.吳福熙主編《古代漢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2.郭錫良 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上、下),語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3.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4.唐蘭著《中國文學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5.王力著《漢語音韻》,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6.陸宗達著《訓詁簡論》,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7.王力著《中國語言學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8.王力著《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9.楊樹達著《詞詮》,中華書局1965年11月第2版。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
12月第2版。
12、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1月第1版。
13、陳鼓應 《老子譯注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5月第1版。
1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4月第1版。
15、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2版。
1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
文學院中文系漢語教研室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試用稿
二oo三年四月修訂稿
二00七年十月重新修訂稿
教學大綱名詞解釋 教學大綱包括哪幾部分篇五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1.課時數:8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教學內容:(1)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先后產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都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既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倶進,指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
(2)本章重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3)本章難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系、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2)熟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3)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觀視頻,談認識”(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方案2:“讀經典,說體會”(《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等)。方案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問題的課堂討論”。方案4:辯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關系。方案5:“學生采訪——中國夢,我的夢”。5.課外學習要求:(1)觀看網上視頻:《中國出了個毛澤東》。(2)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圣神話的錯誤傾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面臨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這一理論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結晶,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指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2)本章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3)本章難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過程和三大法寶之間的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理論依據和意義。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2)熟悉:中國革命的歷史、認識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
(3)了解: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看毛澤東的歷史功績”(課堂討論)。方案2:“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與農村改革比較展覽”(學生搜集圖片)方案3:“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過渡時期總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異同分析報告”(學生演講)方案4:“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教學片制作”(課堂展示)方案5:“視頻《十月圍城》觀摩交流” 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網上視頻:《十月圍城》。(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這種轉變,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走怎樣的道路,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又一挑戰。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結合我國實際,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為什么選擇和怎樣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這一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2)本章重點: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主要內容、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歷史意義。
(3)本章難點: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問題、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革的關系。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現可能性;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2)熟悉:中國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社會;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過程。
(3)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重大意義。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了解歷史,感悟人生”(課堂交流)。方案2:“專題閱讀,談讀后感”(選取一位偉人的典型事跡或品格發表自己的評價或感想)。方案3:“昨天、今天、明天”(主題演講)方案4:“課堂知識競賽” 方案5:“觀看網上視頻:《光榮與夢想》”(交流觀后感)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網上視頻:《光榮與夢想》。(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慘痛的教訓。這場探索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有: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此外,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經濟建設方針、所有制結構的調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科學和教育、知識分子工作等方面,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遭到嚴重挫折,造成了嚴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2)本章重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意義。(3)本章難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2)熟悉: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難探索過程;
(3)了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意義之所在。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新世紀以來中國鐵路建設及其影響分析報告及答辯”。方案2:“視頻教學案例”(觀看視頻“文化大革命”)。方案3:“互聯網金融是大機會還是大風險”(辯論賽)。方案4:關于鄧小平批評“兩個凡是”的討論 方案5:警惕“拉美陷阱”(案例討論)5.課外學習要求(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網上視頻:《文化大革命》。(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五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黨在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取得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重要基礎。(2)本章重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科學含義及主要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
(3)本章難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長期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
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2)熟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長期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辯證統一。(3)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黨對當代中國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徐水的共產主義實驗基地”案例討論
方案2:觀看《中國模式》之“中國道路”視頻(交流觀后感)方案3:“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兩種學術爭議”(課堂討論)方案4:閱讀案例資料“艱巨的歷史階段”(討論發言)
方案5:閱讀《鄧小平文選》第3卷中的《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經典讀書)
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網上視頻:《中國道路》。(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六章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1.課時數:8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慘痛的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并把它當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來解決,鄧小平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在堅持和繼承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又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目標,這對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2)本章重點: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堅持科學發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中國夢的思想內涵和實現途徑。(3)本章難點:“兩個一百年”目標與中國夢的關系、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系、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內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三步走”發展戰略內涵;中國夢的思想內涵。
(2)熟悉: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大意義;堅持科學發展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中國夢的實現途徑。
(3)了解: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背景;“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提出背景;中國夢的提出背景。
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老干部與萬里的分歧在哪里”(課堂討論)。方案2:學生采訪——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
方案3:針對天下第一村——華西村視頻內容的課堂討論與演講。
方案4:全面理解“發展是硬道理”理論以及“發展是硬道理”在今天是否適用的辯論。方案5:中國夢與美國夢有何不同?(課堂討論)。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網上視頻:《天下第一村——華西村》。(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七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正確方向,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開放與改革一起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中國實行是基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的判斷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在實踐中,中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道路,并努力在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2)本章重點: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對外開放是中國基本國策。
(3)本章難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熟悉: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3)了解: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改革開放前后的家鄉主題演講。
方案2: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研究分析報告及答辯。方案3:改革開放的利與弊辯論賽。
方案4:改革開放典型案例視頻觀摩討論活動(關于小崗村、華西村、浦東開發開放等視頻資料)。
方案5:全面深化改革最新時事播報與評論。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
(2)觀看網上視頻:關于小崗村、華西村、浦東開發開放等視頻資料。(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 1.課時數:8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本章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五體一體”看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因此,必須講清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中所經歷的“二位一體”、“三位一體”、“四位一體”、“五位一體”的歷史發展。從而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豐富、日趨完善的生動歷程,標志著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本章內容豐富、涉及面較廣。通過本章的教學,使學生全面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總體布局,能夠較多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框架和重大部署。
(2)本章重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與實施
(3)本章難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五位一體”總布局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總布局的具體實施之間的關系 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上重大的突破和創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治國的含義和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現實依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和重要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主要舉措;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
(2)熟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堅持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3)了解: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多種方式分配并存;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以反面典型為戒踐行“三嚴三實”(辯論賽)。方案2:“看不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放任之角色(課堂討論)。方案3:春節“搶紅包”:如何讓傳統文化得到時代傳承(課堂討論)。方案4:社會福利院有錢給孩子看病嗎?(辯論賽)。方案5:無錫生態文明助推經濟發展(案例教學)。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搜集課堂討論資料。
(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九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表現出在國家統一問題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為實現國家統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香港和澳門順利回歸祖國后,“一國兩制”得到成功實施,如何繼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是我們面臨的又一艱巨任務。
(2)本章重點: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國兩制”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戰略構想的一貫性和連續性,江澤民、胡錦濤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豐富和發展。
(3)本章難點:中國共產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戰略構想的一貫性和連續性、新形勢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發展。3.學生學習任務(1)掌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發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新形勢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發展。
(2)熟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臺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新階段對臺方針政策。
(3)了解:中央政府對臺政策的變化;“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征文比賽(“祖國統一與中國夢”)。方案2:制作ppt課件(課堂展示)。方案3:專題研究分析報告及答辯。方案4:模擬臺灣地區的總統選舉。
方案5:看視頻、談認識(專家點評“兩岸關系”)。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
(2)觀看視頻:專家點評“兩岸關系”(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1.課時數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國際形勢的發展及特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章重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和我國國際戰略的轉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本章難點:中國為什么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這兩大發展趨勢的關系。3.學生學習任務
(1)了解:進入新時期以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理解和平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2)掌握: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中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以及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
(3)理解:我國關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本主張,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意義。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利與弊”辯論賽
方案2:新中國的外交戰略演變與國際局勢變化的關系的報告及答辯 方案3:“如何抵制開放帶來的資本主義的消極因素?”(方式方法的討論)方案4:走和平發展道路而不能強勢崛起的辯論 方案5:當前到底是處于“機遇期”還是“挑戰期”(辯論賽)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搜集討論資料
(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農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統一戰線是一個重要法寶;建設鞏固國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2)本章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
(3)本章難點:新的社會階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
(2)熟悉:一切為了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堅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加強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
(3)了解: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
方案1:專題學習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4月29日。方案2:“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能否實現辯論賽。方案3:觀看視頻討論會(《中國民生》)。方案4:“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生存現狀與問題”(課堂討論)。方案5:“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與繁榮”(談感想)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視頻:《中國民生》
(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 1.課時數:4 2.講授內容或訓練技能,重點、難點(1)教學內容:
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當前,黨的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黨本身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黨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條件下,必須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全面從嚴治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
(2)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3)本章難點: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3.學生學習任務
(1)掌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意義;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
(2)熟悉: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了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4.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網上學習(課前網上觀看視頻)相結合。方案1:談觀看視頻的體會(視頻:《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極其腐敗的蘇共特權階層》)。方案2:反腐倡廉(講故事)。
方案3:公務員該不該漲工資?(辯論賽)。
方案4:新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課堂討論)。方案5:上海奉賢基層黨支部建設(個案調研交流)。5.課外學習要求
(1)課前預習本章內容。(2)觀看視頻:《《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極其腐敗的蘇共特權階層》。(3)閱讀教材中列出的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