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孩子三年級了基礎很差怎么辦 孩子三年級了數學越來越差怎么辦篇一
這事還要拐回去說。那時,一節氣氛活躍、收獲頗多的英語課下課了。課間時間里,孩子們就像是一個個脫離了金箍的孫猴子,在教室里、走廊上上躥下跳、你追我趕,盡顯孩子們的童年本色,歡快的笑聲穿越了厚厚的墻壁,樓下幾層都能聽見。我和路路一起坐在課桌旁看她今天測驗的小卷子,因為對一些語法的不熟練,填錯了一個單詞,考了98分。對于這樣的考試成績,路路顯的很懊悔,一個勁兒的說下次一定要考一百分。我沒有很指責她對于這方面知識的不足,只是很認真的告訴她對于不會的.、不懂的題要抓緊時間問老師,把錯誤及時的改正,把不明白、不懂的問題及時消化掉。我們娘倆正低頭看卷子討論的時候,忽然聽見一陣嘈雜的聲音傳進教室,抬頭一看,一個哭的小臉通紅的女孩啜泣著、用手摸著眼淚進到教室內,她的媽媽跟在后面嘴里一直不停的嘮叨著。看著站在座位上一直在哭的女孩,她的媽媽可能忍不住伸出手去又打了孩子一個耳光。女孩一下子趴在桌子上哭的抬不起頭,后面跟著的其他家長趕緊把這位媽媽給拉到最后。我當時心里覺得一震,這位媽媽怎么能這樣教育孩子!這樣的暴力教育方法讓孩子情何以堪,又會給孩子帶來多少心靈的創傷
“你這樣不對,怎么能在教室里打孩子,還當著這樣多同學的面。”“這樣做孩子會受不了的。”……我的其他的兩位媽媽都忍不住數落起她。這時,課外班的程老師進到教室,她直接走到那個女孩的身邊,用手撫摸著孩子的肩膀,面朝那位媽媽很嚴肅的說道:“xx媽媽,我并不反對你偶爾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是堅決不能在這里打孩子。如果你想打孩子,回到家里再說。這樣大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尊心,你這樣會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多大的傷害,這樣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沒有自信,更加的不會學習、不愛學習。而且打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是所有的問題、所有的孩子都是用打可以造就出來的。你的孩子是一個需要賞識、需要鼓勵就能進步的孩子,希望你自己好好考慮一下。”說完,她又溫柔的勸解著哭泣的小女孩:“好了,孩子,別哭了!馬上就要上課了,去洗洗臉吧!”等孩子洗完臉回來,第二節課才正式開始。
對于程老師的做法,我是一百個贊同,扭過頭來看看那位家長,似乎她仍是氣憤不平的,仿佛不打孩子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似的,嘴里還一直不停小聲的嘟囔著。看著她,我心里真的感到很無奈!誠然,如今的社會上“虎媽”、“狼爸”的成功出現,為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添上了濃濃的兩道。但是我個人卻認為這種方式的教育不是每個孩子都所能適用的,如果孩子的個性屬于比較活潑好動、性格外向的,挨了一頓打可能會用心學習,在學習成績上會取得一定的進步;可如果孩子本身的性格就是那種不善言辭、總是感到自卑、感覺孤獨的情況下,再施以這樣的暴力,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更大的傷害,更加的抗拒學習、抗拒和他人的接觸。家長作為孩子的最基礎教育者,也是孩子最親密、最信任的人,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身教勝于言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俯下身去,細心和孩子交流、耐心與孩子溝通,了解、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渴望,才能有針對性的找出最能適應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要用理解、寬容的情懷去包容孩子,用積極奮進的語言去激勵孩子,或賞識、或鼓勵、或鞭策、或引導,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最終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道路很長,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多,要學會從中分辨出那個最適合自己孩子,我們做家長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但是我衷心期望像那個哭泣的孩子一樣遭受不適合教育方法的孩子越來越少,愿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健康、快樂的前進著、奔跑著!
自評:昨天的事真的對我觸動很大,如果我沒有接觸到校訊通,沒有跟大家多學習、多提高的話,也許我也會犯那樣的錯誤。真的是從心里感謝校訊通,感謝大家的幫助呢!
前一陣子因為家中老人住院,沒有寫文章,點評和回訪也很少,請大家見諒啊!
孩子三年級了基礎很差怎么辦 孩子三年級了數學越來越差怎么辦篇二
他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長得高高的,眼睛圓圓的,像海一樣深邃,眼珠像美麗的大珍珠,他的鼻子挺挺的長在橢圓的瓜子臉上。
他特別愛打籃球,他們班的老師和同學都說他打籃球特別靈活。他太愛打籃球了,幾乎到了癡狂的地步,打起籃球來甚至會忘記吃飯、忘記回家、忘記……他在打籃球的時候,由于太投入了,很多時候手表電話響了,他都聽不見。總是等打完后,才會發現好幾個未接電話。
你問他籃球為什么打得那么好?他認為那是天生的身體靈活,再加上后天努力的共同結果。
他的缺點是太急躁,比如,在籃球場上,別人不給他傳球,他會生氣的去搶——但也只有在打籃球這件事上,他特別容易犯“急躁癥”。他是我們班的籃球“巨星”,他的偶像和目標不是姚明而是喬丹。
這就是他,一個愛打球,活潑好動的孩子。
其實,這個孩子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