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參觀博覽館篇一
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遺跡館,里面有很多的挖掘現場的結構。沿路走去,那里有一塊大玻璃,走近一看,腳下有一顆千年大樹的樹干,聽說這樹有著接近一萬年的歷史了呢。
接著我們來到了陳列館,第一個進入的是第三展廳——天地不絕。第三展廳有出土的金器、銅器、石器、象牙和卜甲等精美文物,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十節玉宗,因為它展現了金沙先民的手藝和技巧。
第二個進入的是第四展廳——千載遺珍。第四展廳最顯眼的當然是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飾了,在那個時期制作的金飾到現在能夠保存得那么完整,不容易。而且在沒有機器情況下,能制作的那么漂亮、對稱,真的是很不容易。其他的三十余件精品在“它”眼里都不在話下。在這里我進行了第一次采訪:“阿姨,可以打擾你一下嗎?”“可以啊”“請問您了解銅立人嗎?”“不知道,我要好好了解一下。”“謝謝阿姨,再見。”“嗯,再見”第一次采訪完的美結束了。
第三個進入的是第五展廳——解讀金沙。第五展廳里最漂亮的要數玉海貝形配飾了,它溫潤柔和、形態逼真,簡直是世間珍寶。還有其他的瓷器等精美飾物也很漂亮。
最后我們去了第一展廳——遠古家園,和第二展廳——王都剪影。
遠古家園展廳展示了金沙時期的自然生態環境,王都剪影從居所、工具、燒陶、冶濤、制玉、墓葬方面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古蜀王都社會生活剪影。
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了古蜀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細膩與精致。
參觀博覽館篇二
伴隨著絲絲微風,“頂”著一輪烈日,我們踏著歡快的腳步來到了位于昭通市北郊的市博物館。
一路上,我的耳邊都摻雜著同學們的嬉笑和大鬧聲,吵吵嚷嚷的,好不熱鬧。下了公交后,我們帶著期盼大約走了十來分鐘,終于來到了已盼望了一個多小時的博物館。
剛進入博物館,我立刻被帶進了一種安靜的氣氛中,讓人也不由的緊張起來。我環顧四周,參觀的人寥寥無幾,所以顯得很安靜,可隨著我們的進入,馬上就變得熱鬧起來,同學們的講話聲就布滿了耳邊。
我們首先進入第一個展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幾個原始人,我被嚇了一跳:在這個年代還會有原始人出現嗎?可再一看,我發現他們目光呆滯,而且沒有任何活動的跡象,我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原來只是幾個人工的雕塑而已呀!可它仿得太逼真了,讓人感覺他們就是真實的。在他們旁邊的一塊木板上,介紹了人類的進化史。我們在這里停留了好一會兒,直至把簡介都詳詳細細地看完了,才繼續向前走去。
轉過一個彎,有很多展臺,每一個展臺里都擺放著一件珍貴的文物,有寶刀、陶碗、泥人,每一件寶物都像在和我們說著一個故事,傳播著很多知識。我們很快參觀完了這一個內容,接著進入了下一個展廳。這里向我們展示的主要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一面墻上貼著許多民族的人文照片,還有一些民族服飾,以及各民族的英雄人物。
最后,在一陣陣驚呼聲中,我們完成了這次有意義的采風。
從博物館出來后,我不禁暗暗感嘆,我們昭通的歷史竟然這么久遠,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許多故事、許多知識,是一種復合多元性的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繼續發揚家鄉這一偉大的傳統。
參觀博覽館篇三
聽導游說秦兵馬俑在被發現的時候,一個將軍俑身下有一把彎曲的劍,而當考古人員在把劍拿出來的時候,劍又瞬間“騰”地飛起來,一道寒光閃過,劍忽然變直了。現在那把劍已經轉到陜西歷史博物館去了。這么一聽我心癢癢了,迫不及待想去一睹這把劍的威風。
一進博物館一只威風凜凜的獅子聳立在我的眼前,它張著血盆大口望著迎面而來的人們。相信同學們對西游記并不陌生,有些人西游記都是偽造的,可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有唐玄奘這個人,唐僧一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過吐蕃、大食、伊吾……來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
在古代,有許多國家要定西安這風水寶地為首都。有西周、秦、東漢、西漢、西晉、大夏等十四個王朝,建都與陜西有些帝陵也建于陜西呢!例如:驪山的秦始皇陵。
看,那邊的人在干什么?我帶著好奇心跑過去一瞧,哇!那個展柜里擺放著一口純金的鴛鴦蓮瓣紋金碗。它的外壁上雕著許多的蓮花花瓣,每片花瓣中間都有一對鴛鴦,真是活靈活現啊!
在今西安市南郊,這個叫做何家村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窖藏。出土的兩甕一罐中,裝滿了寶物,其珍稀罕有,舉世皆驚。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家村遺寶”。這批遺寶達千件之多。材質昂貴,有美玉、寶石、金、銀、玻璃等;造型與紋飾,大氣典雅,富麗堂皇,極具皇室風范,又蘊含域外之風;工藝精絕,堪稱天工巧作,盡顯盛唐氣象。
參觀了陜西歷史博物館,我真是感慨萬千,上千年的秦風唐韻,留給我們這么多的回憶,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吧!
參觀博覽館篇四
今天上午,天上還飄著毛毛細雨,我們就來到了沂源博物館的大門口。沂源博物館在雨中朦朦朧朧,突然聽到班長的喊聲,我們滿懷期待的走進了博物館的大門。
進去以后,我們直徑走上了二樓,眼前出現一位美麗大方的解說員。在這里,我了解到博物館共分四個展廳:沂源經濟社會發展館、沂源城市規劃館、文物精品陳列館和牛郎織女仙境民俗館。我們先參觀了文物精品陳列館,這里全都是一些古人類用的兵器、生活用品以及裝飾品。正看著,一個黑漆漆的東西吸引了我的目光,咦?那是什么,走近一看,啊!把我嚇了一大跳,有古人類的牙齒和頭顱,還有兩個古人猿在生火,火在燈的映襯下,做的還真逼真。
接著,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片大片的青銅器,和金銀器。令我印象最深的有:
歷經了三千年的酒:這酒黃的發紅,黃中帶土,我想,這酒歷經了三千年,還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實在是令我佩服啊。
金簪子:這是我踏進館后看到的最后一樣東西,這小小的金簪子已經不像當年那么光彩照人,但還是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大而實用,但在充滿褶皺的身體上,我看到了百折不撓的精神。
銅盆: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它有點與眾不同,大而結實的盤子下方,有四個背盤子的小人,解說員告訴我們,這四個小人是奴隸時代的小人,他們背著沉重的盤子,讓我感到奴隸社會不平等的制度。
當然,還有許多青銅器,如石磨、銅刀、銅劍、箭頭、石器······
接著,我們單管了第二個館,這個館介紹了新沂源的美麗風貌,望著那逼真的一座座山頭,河流,房屋......我贊嘆著,上前尋找我們的學校和我熟悉的每一個地方。
我們參觀的最后一個館詳細介紹了沂源的特產和美麗的風景,雖然圖片上很多美麗的地方我都去過,但看著這些圖片,卻感覺別有一番風味,讓我更加熱愛我們美麗的家鄉。
當我們走出博物館,天已經放晴,陽光照在地上,水洼里映出我們愉快的笑臉。
參觀博覽館篇五
前幾天爸爸說要帶我去參觀洛陽博物館,我很高興,乘車到了博物館后,拿了票就進去了。
進去后我首先看到了洛陽的介紹,原來以前的中國只有洛陽這么小的土地,后來慢慢地擴大,成了現在的中國,還知道歷史上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比如夏、商、西周、東周、后晉、后唐、后漢等等。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夏朝的東西,在沒見著以前,我以為夏朝的東西上刻有精美的花紋,而且看起來很美,但是一見到夏朝的東西我才發現,夏朝的東西全都是用陶做的,上面也沒有花紋,酒壺是個圓柱體,然后在中間挖個深洞就成了,不用教我,我自己就會做,酒樽有點奇形怪狀,它底下有三只“腳”,上面頂著個“鳥窩”,再在“鳥窩”上面做一個把和一條“河道”,酒樽就做好了,還有幾口鍋,大的驚人,最大的有現在三口鍋那么大,但卻有兩個小小的把,這口鍋得需要多少人才能提得動啊!
我們看完夏朝的東西后又去看商朝的,商朝的東西精美了許多,我發現商朝已經有了鏡子,它全身都是用銅做的,能照出人的影子,我見到官的印是用玉做的,而且很小,夸張一點。這印只有一粒豆子那么大,我看到了幾把劍,是用銅做的,很鋒利,只是有點生銹。我們轉來轉去,看到了一盞燈,上面有許多燈臺,最上面是一個大燈臺,還有幾條龍,要是晚上點起來肯定很漂亮。
接著看周朝,周朝的東西已經有點像現代的了,而且還有金的、銀的、玉的,看了一圈后,我們上了二樓,二樓的馬俑做的很精美,很漂亮,我在那里發現了兩把劍,我拿起一把劍和爸爸假打起來,劍可真重啊!我好不容易才舉起來,搖搖晃晃地打出去,打完后又轉了會兒,玩夠了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博物館里真好玩,我還想去那里玩。
參觀博覽館篇六
陽春三月,下過幾陣蒙蒙細雨,空氣格外清新。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前往閔行博物館參觀。
經過十五分鐘的路程后,我們來到了博物館,只見那棟三層高的樓房蔚為壯觀。進了博物館,干凈整潔的地面上鑲嵌著一塊塊乳白色的大理石,讓人覺得典雅而潔凈。
我們來到了閔行博物館的三樓,首先進入了第一陳列室。里面擺放著各種古代馬橋留下來的生活用品,如:古代人裝食物的壇子、刀具等。在陳列室正當中,有一塊用稻草等材料做成十幾戶人家的簡陋房屋、飽經風霜的古樹和土地等模型。在里面,更有蛇皮、象牙、虎骨等。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數那聽了就令人心驚膽顫的蛇皮了。只見那塊長約1米5的蛇皮上,有著各種各樣、形狀不同的花紋,煞是好看。
出了第一陳列室,我們有來到崛起的新城展覽區,里面有許多模型,如:軌道模型、上海的樓房模型等。在上面,我找到了我們學校“莘光學校”的所在位置。
出了第二陳列室,我們又隨著人流匯入第三陳列室——民族樂器陳列室,里面展示著許多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鼓、琵琶、古箏、蕭等。里面還擺放著古代著名音樂家的塑像。
參觀結束了,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閔行博物館。路上,我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我們中華民族真不愧為一個有著燦爛文化歷史的偉大民族!
參觀博覽館篇七
就在一個星期六,阿姨帶我去博物館參觀,剛走進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高大的樹的畫,右下角有一臺專門介紹這幅畫的電視機。
于是我認真的看完了介紹,我抬起頭望著這幅畫,原來這幅畫是用鞭炮炸成的呀!我不禁感嘆道。
于是,我又乘著電梯來到二樓,走進二樓的展廳,就看見幾個比鳥蛋大了幾十倍的恐龍蛋化石,甚至還有幾個像烏龜殼一樣的“烏龜”化石。走了許久,我遠遠地望見了一條獨木舟,仿佛就像一條長龍 。獨木舟大約長五米寬,說是獨木舟,只不過是將一段又長又大的整木挖空而已,上面再放兩輪船槳。
我來了陶器類展廳就看見,許許多多古代的陶器,又新石器時代回紋雙耳彩陶壺;有——。其中有一明代的龍泉窯菊瓣紋盤最漂亮,就像一個個大大的圓盤。
接著,我又來到了民俗文物展廳,里面擺放了很多以前農民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有犁、有水車、草鞋等等。最后,我來到了革命史陳列展廳,里面展示了很多革命故事。
這一天,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真是高興極了。
參觀博覽館篇八
早上,太陽早已把它耀眼的光芒撒向了大地,我和爸爸媽媽也已經坐著高鐵來到了鄭州。
一到鄭州,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此行的目的地——地質博物館。剛到博物館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只巨大的墨綠色恐龍模型。等爸爸買完票后,我便飛快地跑過去看那兩只恐龍模型的簡介,從簡介中我知道了這兩只恐龍的名字叫“黃河巨龍”。它的體型是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的恐龍化石中最大的,因為它的化石是在我國黃河地區發現的,所以叫“黃河巨龍”。我們繼續往館內走,看到了一個超大的玻璃展柜,里面放著一塊巨大的玉石。這塊玉石晶瑩剔透,從遠處看,好像是一座白色略透的小假山。接著我們又看了許多顏色各異的礦石,有鐵礦石、鉬礦石、鋁礦石……了解到由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巖洞,如各種形狀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牡丹石等。還知道了風化的分類,它們分別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如果它們同時進行的話便又形成了球狀風化和差異風化。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便是風化的產物。
接下來,我們還要去參觀地下展廳——了解生命的起源……
我們來到地下展廳,開始繼續參觀生命演化廳。
生命演化廳里主要講了: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是在螺旋式發展進化之中,而生命胞核的dna又呈現雙螺旋結構,在這個雙螺旋的展廳內,向我們講述地球生命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通過參觀我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是藻類,而植物、魚、昆蟲、恐龍以及后期的各種哺乳動物都是由它進化而來的。植物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給自足,它不需要進食也不需要排泄。而動物則分種類需要吃其它比它弱小的動物或植物來維持生命,同時它們也需要排泄。
通過參觀,我獲得了更多的自然知識,地球真是太奇妙了!以后我還會更多的去了解它。
參觀博覽館篇九
這周我們來到了常州武進淹城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形就像是古時候的建筑高大宏偉,我們站在朱紅色的大門前,大門上的金釘閃爍著光輝,我覺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我們順著通道往里走,先來到史前時期,看到了許多挖掘出的石矛、石刀,這仿佛讓我看到了史前時期人們打獵和用樹皮和獸皮編織衣裳的情景。我們還看見了史前時期人們住的場所,是稻草屋,還有很多史前時期的人們的生活情景,個個都生動形象,個個都栩栩如生,我看著仿佛回到的史前時期。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青銅器時期的參觀場所。剛進館內各種青銅器就映入眼簾,最具代表的要數是青銅劍了,看著這些青銅劍尖利無比,讓我想到了許多戰爭故事,還有青銅矛,那是當時最常用的武器了······
再往里走,我們就來到了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面前了。那里有許多泥罐,鍋、碗,相比之前看到的更是有著天壤之別,碗與瓷器變得更加漂亮、吸引目光了,這更是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時代變遷。在那時候,科技和工藝還不發達,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出如此精美的工藝品,真是讓人敬佩。
但最讓人感到震驚的要是淹城遺址了。淹城是由外城、內城、子城三重土城所組成的,每個城均有護城河環抱,河水清澈,長年不干。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座是由三重土城所建立的一座遺址。在開發淹城時,發現了許多的珍貴的物品,其中發現了一條獨木舟,震動了當時的考古界。因此這里人有這樣一種說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可見,淹城在人們心目中有著不同反響的吸引力,而在經過一番整修后,如今的淹城更具有魅力。
看著這些挖掘出來的文物,我不禁感慨道:“在當時科技不發達的時代,我們的祖先竟然憑著自己聰明的大腦造出如此令人驚訝的生活用品,我們的祖先真是偉大!”
我為中國而感到自豪,同時我也在問自己:如今的科技如此發達,我在世界上變得如此渺小,我又能為祖國做些什么呢······
參觀博覽館篇十
從起床到出發,我都非常激動,因為我們一家和姐姐一家要去定海走訪親戚了!
到了定海后,我們直奔臨城的孔阿姨家。到了那里,已臨近中午時分。孔阿姨很熱情,燒了一桌豐盛的菜肴,我看了“口水一流三千尺”,見大人們都開始吃了,就狼吞虎咽、大塊朵頤起來。飽餐一頓后,伯伯提議道:“下午我們一起去舟山博物館看看吧!”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一位“武士”正駕駛著一艘船在波濤中航行。他拉著麻繩,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氣勢使我大為震驚。
哇,好多化石呀,“鹿骨骼化石”、“真馬骨骼化石”、“額鼻角犀牛骨骼石”,還有一段七千多年前的古木呢!接著我又瀏覽了棕黑色的“磁鐵礦”、黝黑黝黑的“石墨”、巨大的“錳礦”和閃閃發光的“鉛鋅礦”。
再往前走,我的眼前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船——“rib 高速輪”、“2750 teu集裝箱船”,我仿佛置身于航船上,耳畔響起了海水拍打船舷的聲音,海鷗翱翔天際,帶我駛入這璀璨的碧海之舟。
正當我沉浸在這美妙一刻時,爸爸的喊聲把我拉回了現實。“快來看,有好多好多魚!” 我跑過去一看,哇!只見滿筐滿筐的魚放在地上,漁民伯伯們正在辛勤的地勞作,把一筐筐魚搬到碼頭上來。有金黃發亮的小黃魚、銀光閃閃的帶魚,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魚,正擠在蘿筐里,滿筐欲溢。
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壓制魚片的過程”、“人們造船的過程”,了解了捕魚的歷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啊,舟山博物館,您是我們舟山人的驕傲!是您讓子孫后代懂得了舟山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觀博覽館篇十一
今天是清明節,媽媽騎著電動車帶我到歷史博物館去參觀。一路風光無限。微風讓人神清氣爽。偶爾飄悠的小雨絲卻讓人感到一絲涼意。
只聽見媽媽溫柔地說:“好,到了。快下車!”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車。哇 !好寬、好高的圍墻。 紅墻黃瓦,好莊嚴。我驚訝地說不出話來。抬頭仰望,只見高高的門梁上刻著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青史永垂”。我好奇地問:“媽媽,這是誰寫的呀?”媽媽說:“你仔細看看。”我定睛一看,發現在四個大字的右下角有一行小行楷——1985年xxx題。
走進大門,我們才發現,因為是節假日,正對大門的展館沒有開。我撅起嘴巴,覺得很掃興。媽媽安慰道:“既然來了,媽媽就帶你四處走走吧!”
跟隨媽媽的腳步,我來到了大門的左側。走進一個圓弧形的門洞,上前幾步,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我眼前。石碑上刻著:泛鵝碑廊簡介。仔細閱讀后,才知道這里收藏著監利書法界前輩們的書法作品。咦!在哪呢?繞過石碑,我們發現巨大的石碑后面藏著一座院落。古典風格的長廊繞院落一圈。長廊的墻壁上掛滿了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龍飛鳳舞、飄若浮云;有的剛勁有力、力透石壁。我仔細數了數,共有一百零三幅作品。飄逸、靈動的作品既讓人欣賞,又讓人好生羨慕。忽然,一叢竹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們幾十根,甚至幾百根抱在一起,給人一種團結向上的力量。
走出左側的圓弧形門洞,大門右側草叢里躺著的一架戰斗機引起了我的注意。斑斑銹跡,好像在訴說著一段革命歷史。我想: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離開博物館的時候,我看見一株紫荊開得正艷,心情一下子開朗了許多。這次參觀博物館,真令人難忘啊 !等下次開館的時候,我會再來!再來了解那段未曾了解的歷史。
參觀博覽館篇十二
今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爸爸在看報紙,發現報紙左下角有個報道,介紹一億年前滅絕的恐龍。爸爸提議帶我們去參觀恐龍博物館。我、妹妹和媽媽異口同聲說:“好!”
吃過早飯,我們就出發了。半小時車程,我們來到了河源市恐龍博物館。買票的窗口,來參觀的隊伍像一條長龍。
終天,我們買好票,隨著人群進入大廳。迎面陳放著兩具恐龍。一只是兇狠的霸王龍,張開大嘴,露出兩排鋒利的牙齒。另一只是腕龍,一張可愛的臉頰和水靈靈眼睛。眼前宛如見到了遠古時代的恐龍,活靈活現的,我真想踮起腳尖觸摸一下恐龍的身子,壯著膽子逗逗它,看看它動起來的樣子。正想著這一切,爸爸扯著我的衣襟,才把我從夢境拉了回來。
跟著人群,通過大廳,我們來到恐龍陳列室,哇噻,這里才是恐龍的天地。恐龍的骨架可真多呀,名目繁多的圖文介紹讓我們目不暇接。眼前那大大小小,圓溜溜的恐龍蛋更是數不勝數,密密咂咂、層層疊疊,真有成千上萬呢!
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哪來的這么多恐龍蛋?爸爸告訴我,河源是恐龍的家鄉,在遠古時代,這里是恐龍繁衍生息的土地……我正聽得津津有味時,導游引領著我們來到了地下陳列室。那里是以前礦工采恐龍蛋、恐龍化石的地方。從地里露出的石頭上,還有恐龍的化石呢!
最后,我我們去了恐龍圖片展。墻上貼著的全是恐龍照片,形態各異,有憨態可掬的、有你追我趕的,有飛騰跳躍的……看著這些圖片,我感覺自己已穿越時空,來到了一億年前的恐龍王國一樣呢!
閉館的時間到了,我不得不依依不舍隨著人群,離開了恐龍博物館。我想,回去好好了解一些恐龍的知識,下回再去看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