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一
故宮是北京最著名的建筑,有999間半房子,總面積近72公頃,約有1714個籃球場那么大。
走進故宮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朱紅的宮墻和金黃的琉璃瓦屋頂。
再向前走,我就來到故宮的三大殿之——大和殿。這里是皇帝上朝時的地方,它建在高八米的漢白玉臺基上,屋頂上雕刻著12只珍禽異獸,大殿內一把至高無上的龍椅,端端正正地擺在中間,形象地表現皇帝天下獨尊的氣勢。
再向前走,就看到一間小的不起眼的宮殿,這就是皇帝更衣的地方。
接著我來到保和殿。我擠進人群,透過玻璃我看到皇帝的日用品,這里已沒有往日的輝煌,那些陳舊像是在述說一個真正古老的故事。
最后我來到皇帝的后花園,這個花園大約有12015平方米,花園里有花有草,郁郁蔥蔥,花的顏色不一,有紅的、藍的、黃的……它們競相開放,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大概在比賽誰開得美吧!我想,當年皇帝不開心,就會到花園里來散心吧!
這就是故宮,里面的美麗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玩。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二
早就聽說頤和園是我國最大、最美的皇家園林,今年暑假我和媽媽北京之行的.第一站就是頤和園。
走進頤和園,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蘇州街。沿著彎彎的蘇州河,兩岸分布著兩百多間江南水鄉風格的商鋪,這里以前是妃子游玩的地方。蘇州河上還有一座三孔的石橋,橋上不時有游客被美景所吸引,停下來觀賞。
穿過了蘇州街,我們沿著萬壽山來到半山腰的智慧海。智慧海又稱無梁殿,因殿內沒有一根橫梁而得名。殿外的墻上鑲嵌著一千多尊琉璃佛像,這些佛像神態各異:有的閉著雙眼養神,有的微合著雙目好像在沉思,有的睜著眼睛笑瞇瞇地望著我。
游覽完頤和園,我不禁贊嘆,頤和園真是太美了,不愧是我國最美的園林,真是山水如畫呀!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三
星期天,汽車飛奔著,載著我們,載著我們歡樂的歌聲,來到了東宮門廣場。遠遠地,一塊巨匾進人我的眼簾,三個金燦燦的大字“頤和園”,在陽光照耀下,頗有氣派!
組長連承軍同學立即下令:“出發!”我們繞過仁壽殿,穿過德和樓,到了諧趣園門前,開始登山。啊!萬壽山的雄姿就在眼前:曲折的青石路,郁郁蔥蔥的樹木,與那眾多的游客,組成了一幅喧鬧的仲夏美景,好不壯觀。我們來不及領略這些壯景,只顧一路奔跑,直沖向山頂。
大約過了十多分鐘,我們組的幾個同學就一塊下了山。我們沿湖而行,路過石船,就來到長廊。這長廊蜿蜒曲折,每間都是紅柱子綠欄桿,頂部是五彩繽紛的兩幅,有山水,有花鳥,有人物,每幅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形態逼真,有的手法細膩,有的氣勢磅礴……。
張海英同學指著一幅畫說:“這不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嗎?”大家急忙去看個夠。
我們說著笑著,盡情地欣賞畫廊上古代藝術家們的那些杰作。突然,趙大奇同學指著橫欄上的幾個大字說:“你們看那是誰的作品?”這下可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了,大家都紛紛去看,不知道誰插了一句:“好象是慈禧的吧!”哦,我這才模模糊糊地辨出后面大印上的篆體小字:“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嘿,想不到慈禧這個萬人唾罵的xxx賊,會寫有這樣一手好字。后來,我看了許多無名藝術家的杰作,無限感慨道:真正的藝術家們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而慈禧卻大顏不慚地留名赫赫,真是豈有此理!
我索性停下步子,放眼向外望去,廊外的花兒開得正艷,一朵朵爭相怒放。那濃郁的芳香招來不少辛勤的蜜蜂,嗡嗡地鬧個不停。咦,這辛勤的蜜蜂不正象征著修筑長廊的無數藝術家辛勤勞動而不留姓名嗎?蜜蜂的精神也就是他們的精神吧?啊!我終于找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午飯后,我隨同學們從排云殿爬上了佛香閣。又一次汗流浹背,又一次氣喘吁吁,又一次居高臨下,飽覽了昆明湖。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四
說起皇家園林,我的腦袋里立刻跳出三個字:頤和園!在北京,我迫不及待地沿著頤和園的慈禧水道乘船前往頤和園的入口。
沿著慈禧水道,一株株翠色的柳樹向我們招手,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在水道的兩岸迎風招展,幾朵白色的花在河邊開得正艷。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到了頤和園昆明湖的碼頭。
換了一條船,我們慢悠悠地游覽著昆明湖內的美景。看,那兒的十七孔橋,多么壯麗,白色的橋身在陽光的照射下,亮亮的,閃閃的,像課文中寫到的那樣,又比課文中更美了些。在船上,看著波光粼粼的湖面,陽光照下來,在湖面上閃起了星星點點的耀眼的光,閃得眼睛都花了。湖邊的樹,一排排,一列列,繞湖圍成一圈,像湖的衛士,在湖水倒影的映襯下,更加精神了。
上了岸,走上了長廊。一抬頭望過去,柱子是紅漆的,一幅幅工筆花鳥,有清幽的山水,有艷麗奪目的牡丹,有《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四大名著的插圖……有千百幅形色不一樣的畫。走完長廊,繼續繞湖往前走,看銅牛,銅牛的眼睛望著不遠處的一座建筑,目光憂傷而深遠,眸子里含著淚,似乎帶著濃濃的思念。
往前走,登上十七孔橋,昆明湖內的風景盡收眼底,湖水里有一些魚兒歡暢地嬉戲。再看橋上,白色的石獅子格外奪目,各種各樣的石獅子大小不一,以各種形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有的小獅子正張大嘴巴叫著,似乎怪大獅子踩到了它的尾巴了;有的正在大獅子的頭上玩耍;有的大獅子則不耐煩地把小獅子從頭上推下來……每一只獅子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樣。小獅子可愛,大獅子莊嚴、雄壯。
繼續向前走,一片清雅的荷塘映入我的眼簾。在綠油油的荷葉的襯托下,一朵朵淡粉色的荷花開得更加燦爛美麗了。一只小船停在荷葉間,更為景色添加了一份靚麗的色彩,“人在畫中游”這句話就更突出了。
波光粼粼的昆明湖、壯麗的七孔橋、多姿多彩的長廊,以及可愛與嚴肅合為一體的石獅子、淡雅的荷花,匯成一個風格優美雅致的皇家園林——頤和園!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五
7月6日,《湖州晚報——金色年華》組織了一次有趣的活動——去揚州游覽瘦西湖。
我們坐車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瘦西湖。我們沿著長堤春柳走著,聽導游說,我們腳下的長堤春柳有600余米長呢!我們繼續向前走,看到長堤邊上一棵楊柳一棵桃樹交替循環,導游告訴我們,揚州是雙市花雙市樹,這就是兩種市樹。我不時地向周圍看,一陣微風吹過,湖面就泛起微波,在陽光下一照射,湖面就波光粼粼,金光閃閃,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走到了長堤春柳的盡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碩大的兩個字:徐園。這兩個字的確有一些來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徐園,他很橫行霸道,百姓們都暗地里叫他“徐老虎”。有一次,他想為自己題名,但是誰都不愿意幫他寫,他便想出了一個讓書法家幫他寫字的計策。他請書法家到自己家來喝酒,他知道,書法家逢酒必醉。沒錯,書法家果然醉了。徐園對書法家說:“你幫我寫兩個成語:清風徐來,春色滿園。”這時書法家正在興頭上,所以欣然答應。寫到最后一個“園”時,一陣微風吹過來,書法家一下子清醒了過來,明白徐園的真正目的不是請自己喝酒,而是騙自己的字。可已經寫了這么多了,也不好拒絕,最后的“園”字寫得像狂草。去掉外面的框,里面像一個老虎的“虎”字,意思是:你只不過是一只籠中之虎。
我們又游覽了蓮花橋。休息時,導游告訴我們瘦西湖的原名叫保障湖,蓮花橋又叫五亭橋。蓮花橋有15個橋洞,每個橋洞在農歷十五都會倒映出一個月亮,正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每個亭子的角上都有一個鈴鐺,風一吹,就會發出“叮鈴鈴”的響聲。
我們最后游覽了二十四橋,唐代的詩人杜牧曾經寫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長二十四米,寬2。4米,周圍有24根欄桿,真是名副其實啊!
晚上,我精疲力竭地躺在賓館的床上,感覺像要散架了似的但是心里面喜滋滋的。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六
1月2日,爸爸媽媽帶我游覽了北京的頤和園。
我們從東宮門進入,通過仁壽門,來到了仁壽殿。只見殿前蹲坐著一只青銅麒麟,威風凜凜。在爸爸的指點下,我看到了屏風、寶座、御案、掌扇、鼎爐、鶴燈等精美豪華的擺設。這里是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處理國事的地方。不少外地游客在這里拍照留念。
繞過殿后的土山,我們來到了著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28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枋架上都繪有人物、花草、花鳥、風景彩畫。我和媽媽邊走邊仰著頭指點辨認著,我們找到了岳母刺字、三顧茅廬、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歷史、神話故事。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微風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從長廊出來,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雄偉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頤和園的標志——佛香閣。我們開始登山了,先來到了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前,這是排云殿,是慈禧過生日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前有排云門,二宮門,兩邊分列紫霄,玉華,芳輝,云錦四配殿。平臺下對稱排列著四口比我個頭還高的大銅缸。我好奇地問爸爸這是干什么用的,爸爸告訴我這缸是防火盛水用的,俗稱“門海”。這些殿均用游廊貫穿,并用黃琉璃瓦蓋頂,是頤和園內最為壯觀的建筑群。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四周的圍廊向下望,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色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真像一個大壽桃,湖水綠得像一塊碧玉。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游船、擺渡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微波蕩漾,湖面上像灑了一層碎銀。
從萬壽山下來,我們來到了昆明湖畔,坐擺渡到了東岸。上岸走了兩分鐘,就看見了十七孔橋。這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一座橋梁。橋的造型優美,遠遠望去,好像一條玉帶飄落在昆明湖上。我心里一直有個疑團,帝王是九五之尊,都要用“九”這個數字,為什么這座橋要設計為17個孔呢?聽了媽媽的解釋,我才明白,如果設計為九孔,就會因為拱度過大而容易被沖跨或崩塌。想來想去,臣工們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不失九五之尊,又不降低橋的質量,那就是設計為17孔,橋兩邊從任何一邊數起,橋的最高處都是處在第九個孔上。走在150米長的十七孔橋上,只見兩邊的石欄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獅子,真是數不勝數。我一查資料才知道,十七孔橋上的石獅子共544只,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40多只呢!我不禁為工匠們的高超技藝贊嘆不已。
下了橋,穿過廓如亭,看了栩栩如生的銅牛,我們沿著長堤向北走,想去諧趣園觀賞一番。可是工作人員說那里正在維修,不開放了。看看時間已經不早了,來不及再去蘇州街了,我們只好走出了東宮門,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頤和園。
頤和園的景物數不勝數,各具特色,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短短的四個小時根本看不完,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的。
頤和園的游覽順序是篇七
一個晴朗的下午,我和爸爸媽媽去家鄉的人民廣場游玩。
走進廣場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水池,水池中央有一個小小的臺階,臺階周圍的水里有各式各樣的小魚。還有些說不出名字的魚。那些各式各樣的魚兒,時不時還會躍出水面,可有趣啦!
沿著水池的四周走,我們來到了一個圓形的花壇,花壇里的花五顏六色:黃的、紅的、白的……有的花瓣全張開了,有的只張開了一兩片花瓣,有的好像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蜜蜂在花叢中采蜜,蝴蝶在花朵上方翩翩起舞。我被這撲鼻的香味深深地陶醉了。
繞過水池,在水池的后面有個圓形的大雕塑。
那個雕塑有兩層樓那么高,是銀灰色的,底座有長方形的柱子立著。12個形態各異的假人站在柱子上,他們有的張大嘴巴,有的哭喪著臉,有的凝視著遠方,盡管他們表情不一,但他們都齊心協力,用雙手托著一個超大的球。我被這雕塑深深地吸引住了。
繞過雕塑,我們來到了廣場中央。廣場有兩個半操場那么大,是長方形的,許多小孩在廣場上玩輪滑,大人在旁邊聊天。廣場的'四周有許多小店鋪,不時傳來店主吆喝的聲音。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人民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