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一
假如將一個國家的歷史比作一個人的年齡,我們國家已經有將近5000歲啦!
悠悠華夏五千載歲月,沉積了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風風雨雨中走過無數朝代;逝去多少風流人物。暑假里,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歷史故事,對英雄人物的敬佩,對奸詐小人的氣憤,讓我時而激情豪邁,時而郁悶糾結。
大家還記得那幾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吧?我這里主要說說其中的兩個戰例:一是官渡之戰,二是淝水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十分重要的決戰,它奠定了曹操統治北方的基礎。交戰雙方一是袁紹,二是曹操。袁紹親率10萬精兵進攻曹操。而曹操只有2萬兵力。結果呢卻是奇跡,曹操以不到敵人一半的兵力打敗了袁紹。
淝水之戰是西晉滅亡后南北分裂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南北決戰。交戰雙方一是前秦皇帝苻堅,統率秦軍百萬大軍。另一方是東晉的謝石、謝玄,他們的兵力只有區區8萬人。
這兩個以少勝多的戰例,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不再細說,只是我發現這兩個戰役中,兵力少的一方他們取勝還有一個很僥幸的原因,那就是兵力強盛的一方出了叛徒。
官渡之戰時,曹操的軍糧吃緊,只能維持一個月。袁紹與曹操的雙方的戰斗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而袁軍的糧草卻源源不斷從鄴郡運來。正在曹操愁眉不展,準備撤軍時,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降了曹操。他向曹操建議:“袁紹萬余糧草全都屯在烏巢,看守糧草的淳于瓊是個粗心之人,你只要派一支輕騎偷襲過去,燒了糧草,不出三日,袁軍不戰自亂。”曹操依計而行,把糧草燒得一干二凈。袁紹氣極敗壞襲擊曹營,結果被殺得大敗。
淝水之戰時,苻堅開始在輕松攻下壽陽之后,便以為晉軍不堪一擊,派尚書朱序去勸降。結果朱序原是東晉襄陽守將,襄陽被前秦攻占后被俘,但他始終心懷故國,他到晉軍后向謝三石透露了秦軍軍情。
我在上學時就熟悉幾個以少勝多的戰例,然而這次讀《上下五千年》,我才知道,這勝利之中原來還有出了叛徒的緣故。我對叛徒一向深惡痛絕,每每看電影電視,看到里面的叛徒嘴臉,心中不免氣忿不已。特別是近年看有關中日戰爭的片子,看到里面那些偽軍幫著日本鬼子糟蹋中國人,心中更是氣極。而對于這兩個戰役中的“叛徒”,我不知用什么話來表達,權且把他們歸為沒有氣節一類吧。
合上《上下五千年》,心中涌動著太多的激情,而再多的激情不如化作我們的行動,那就是熱愛我們的祖國吧!對,相信你們,我可愛的學生們,也一樣如我一般涌動著沸騰的愛國熱情。那就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學校,愛祖國美好的河山吧!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二
從上古時期的開天辟地的神話,到晚清和民國的“五四”愛國運動,記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套書,讓我深有大感。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夏商西周,在國人暴動時期,一首名為《碩鼠》的詩,說出了對周厲王的不滿。詩中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可周厲王對此不但不反省,反爾將對他不滿的人全部處死,殺人如牛毛。終于百姓忍無可忍,國民暴動,將周厲王給殺了。這就是惡有惡報呀,應該以善治國才行。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霸主晉文公很有能力,占領了很多小國,在中原地區稱霸。這就說明了能者居上,無能的人總會被強者吞并掉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在那時,如果一個國家的大王沒知識、能力差,治理國家將會不到位,國家早晚會滅亡。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講了祖逖和好友劉琨每天早晨,一聽到雞鳴聲就起來舞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祖逖和劉琨就這樣一直堅持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果然,天長日久,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把當時正在侵略中原的匈奴兵趕了出去,為國家立了大功。這就說明了只要努力就會有成功的果實。
由此,我們要學習祖逖一樣“聞雞起舞”,勤勞努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且不要向周厲王一樣做惡事,要多做善事。做為學生的我們,要先從點點滴滴做起。比如:在學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在社會中尊老愛幼、愛護我們的環境、珍惜我們的地球資源……從小培養自己擁有一顆友善的心和優秀的品質,長大后有所作為,為國家出力。
同學們,我說的話你們一定贊成吧!那就讓我們共同努力,向著自己的目標奮勇直前吧!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三
這個暑假,我在網上買了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上下五千年》了。
這本書分為上、中、下三冊,講述了中國從上古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五千多年歷史。書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有戰國時期的七雄,有西漢時期的劉邦,有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也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故事。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半。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這首朝代歌概括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王朝更迭史。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平型關大捷”了。這個戰役講的是日軍在中國華北一帶沒受到有效的阻擊,驕橫不可一世。中國八路軍一一五師得知被日本人稱為的“鋼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將于1937年9月5日經過平型關向南進犯。一一五師在平型關設下埋伏,跟日軍頑強戰斗,最后把敵人全軍覆沒。
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很多很多歷史故事,讓我增長了很多知識,真的是百看不厭啊!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四
如果我們瀏覽一下我們的歷史,就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與奸臣,也正是這些臣子,左右了一個王朝的興衰,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我覺得其定義只能是相對的定論,只能是對應某個朝代來說,一般說不為私利,一心為國的我們稱他是忠臣,而一心為己,不顧江山社稷的我們稱他為奸臣。比如說鄭成功的后代,在清朝滅明初期,鄭氏后人占據臺灣依然是稱自己是明朝的子民,與清朝對立,這對于明朝來說鄭氏后人是忠臣,而對于清朝來說那?不能說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所以說,忠臣也是相對的。
忠臣易得罪人。忠臣往往都是一心為國,說話梗直,而在人際關系上則不擅長,這樣就容易使他得罪人。唐朝的魏征給皇上提意見,不分任何場合,從不給皇帝留面子,常常讓皇帝下不來臺,當然唐太宗算是很寬厚的了,換成別人恐怕就不好說了。宋朝的岳飛精忠報國,可他在對宋高宗說話時,也不太講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復山河,迎二帝還朝,其實皇帝根本就不想讓二帝回來,否則他的皇帝怎么做?只是皇帝不能把這話說明了而已。漢朝的御史大夫曹錯也是一心為國,建議皇帝削藩,其實這是對國家很有意義的事??杀幌鞯哪切┤四芊胚^他嗎?弄的家個藩王紛紛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錯是對的,可是沒辦法,為使國家穩定,還是殺了曹錯。清朝的恭親王奕對于慈喜來說可謂是忠心耿耿,并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點不顧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時還頂撞慈喜,最后還是被慈喜免職。說忠臣容易得罪人還有一點,就是忠臣有功勞時,容易遭人嫉妒,這樣也造成了忠臣樹敵太多的后果。反過來我們再說說奸臣,奸臣一般都很會察言觀色,不輕易得罪人,而且很會來事,只要是對自己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你說雞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為國,奸臣為己。二者的出發點就不一樣,忠臣為國家的事情考慮的多,對自己考慮的就少了。而奸臣為自己考慮的多,為國家考慮的就少了。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這樣一來,忠臣就很容易遭別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時刻保護自己。秦朝的趙高在秦始皇剛死時,馬上就感到如果扶蘇將來當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視了,于是,他強迫當時的丞相李斯假傳圣旨,逼死扶蘇,讓秦二世胡亥登基,他還怕當時的大將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們迫害至死,可以說,趙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殺了蒙甜、蒙義對國家不利,可他還要這樣做,接著又把知道內情的丞相李斯處死,結果秦朝軍界、政界都沒有了領頭人,秦朝也就很快滅亡了。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很多,象春秋時期的吳國宰相伯丕收受越國的賄賂,就替越國說話,不殺勾踐,最后也是亡國。宋朝的秦燴怕岳飛收復失地功勞蓋過自己,就鼓動皇帝招回岳飛并害死。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忠臣很少為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則只要是自己得到好處,不惜國家、他人的一切代價,為此,奸臣的自保能力遠比忠臣強。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現在辦“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現在辦“人”上,二者之間正好處在兩個極端,但不管是擺弄事還是擺弄人,這都是一種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忠臣只知道報效國家,堅持己見,你給他任何個人方面的好處他都不愿意接納,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給他點好處他就聽你的,就象狗一樣,一個肉包子就能讓它掉過頭來。對于皇帝來說,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歷史上一個開國皇帝立國后都要殺一批忠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將來控制不了他們,同時這也是忠臣惹火燒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聰明的忠臣就在這方面做點文章,以保全自己。漢初的丞相蕭何,功勞最大,可他怕劉邦懷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貪污、受賄方面的錯事,讓皇帝感覺到蕭何這個人也沒有什么大的理想了,所以,蕭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終的忠臣。秦國的大將王剪,在出兵滅楚時,故意一會向秦王(當時贏政還沒稱帝)要塊地,一會向秦王要個封號,一會再讓秦王給孩子安排個職位等,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秦王放心,他不會謀反,只是想多享受點。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皇帝怕什么?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蓋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謀反,而王剪和蕭何恰恰明白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讓皇帝感覺他們也是貪圖享樂之人,沒有野心,從而保全自己,這在古代的忠臣當中是很少見的。
那么皇帝是如何對待忠臣和奸臣的那?要我說就是兩個字:“牽制”,既讓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約,同時,自己也可以從中牽制忠臣和奸臣,使忠臣和奸臣都要依靠自己,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其實,歷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蒙騙了,有的皇帝則是裝糊涂,是在利用忠臣和奸臣,設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條心的話,皇帝還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嗎?所以,一個聰明的皇帝往往讓手下人相互制約,自己從中漁利。如漢景帝殺曹錯、宋高宗殺岳飛等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故意殺的。崇禎殺袁崇煥、吳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確實是屬于皇帝自身的糊涂。
歷史是什么?要我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通過這面鏡子來看看我們今天的一切,我感覺,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君子實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個人有點什么沖突他不會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過你嗎?小人盡管如此,可他卻很能拉攏一些人,很會和領導處關系,所以他也很吃的開。小人也象奸臣一樣,對什么事都沒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對自己沒有影響的,你說什么是什么,從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讓小人來評論一件事的對錯,他不會根據自己的看法來評論,而是要看怎么評論對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誰的一面有利,就說誰的對,所以我們可能也會發現,越是會來事兒的人,越沒有自己的觀點,越不和人頂嘴,特別是對自己的上司,或許這也是他們從歷史上得到的啟迪吧。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五
最近,我喜歡上了歷史。于是,我翻箱倒柜找歷史書。很快,就找出了三本厚厚的大開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我馬上翻看起來。
這本書講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其中有早期的神話歷史傳說、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曲折離奇的故事等等,知識包羅萬象。從中,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歷史。
我對元末明初這段歷史感興趣,因為上學期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講述這段歷史太精彩了。我馬上翻到寫元朝末年歷史的那一章節,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在這段歷史中,我最討厭的是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蒙古官兵,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真是壞極了,以致于許多貧苦農民再也忍無可忍,開始反抗。當時真是“天下大亂”啊。
我最佩服的是于謙。當時的明朝大宦官王振,胡亂指揮,把整個軍隊弄得烏煙瘴氣、軍心不穩,所以,北方的蒙古軍才會以少勝多,將明軍打得一敗涂地。于謙當機立斷,按軍法處死了王振。王振的余黨馬順竟然還拿出往日的威風,叫眾官退去。有人認出這是馬順,便大罵他??吹竭@里,我心里暗笑,馬順一定會想:“唉,昔日威風已隨長江東流去矣!”面對這等混亂場面,皇帝朱祁鈺(即郕王)卻想撒手不管,轉身走向內廷??删驮谶@時,于謙攔住了他,讓他下令處死王振的余黨,郕王答應了。最后,終于化解了一場風波,去除了后患。
看了歷史書,我才知道,中華五千年歷史如此錯綜復雜。朝代更替頻繁,君臣民權力關系此消彼長,人物關系線索紛繁,戰亂很多,死傷慘重。要記住這么多的歷史事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但是,歷史會不斷重演。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看歷史書,就是要學會揚長避短,學習偉人的精神,并從別人的失敗經歷中吸取教訓,避免重演。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六
上下五千年,中華這個民族飽經風霜,卻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在這五千年里滄海桑田,朝代更替,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 有晏嬰巧舌勝楚王;他的聰明才智讓我十分佩服。有荊軻,他大膽刺秦王;有諸葛亮,他有膽識有謀略。一心輔佐劉備助他完成大業??勺罱K因疲勞過度勞累害病死 去了。有好同樣有壞,還有多少臣子奪權篡位,昏君無道,比如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殘暴無道,只知的江山,而不知得民心,物極必反,終使人民造反,使秦 王朝的滅亡加速。
在這五千年中,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當一個朝代的更替,總會有一場戰爭,多少英雄兒女,血撒沙場,那把黃 金做的龍椅,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失去生命,為此而“浴血奮戰”,這金黃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鮮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權力也都是用無數人民的軀體換來 的,這不正是那句:成則王,敗則寇,弱肉強食的社會嗎?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古代,沒有生活在那紅的封建社會制度下。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記載我們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創造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書。上至中華文明的起源---上古時期,下至中華民國。大大小小幾百幾千個故事,清清楚楚地將五千年來的歷史呈現在我們面前。
上下五千年,中華這個民族飽經風霜,卻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在這五千年里滄海桑田,朝代更替,涌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 有晏嬰巧舌勝楚王;他的聰明才智讓我十分佩服。有荊軻,他大膽刺秦王;有諸葛亮,他有膽識有謀略。一心輔佐劉備助他完成大業??勺罱K因疲勞過度勞累害病死 去了。有好同樣有壞,還有多少臣子奪權篡位,昏君無道,比如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殘暴無道,只知的江山,而不知得民心,物極必反,終使人民造反,使秦 王朝的滅亡加速。
在這五千年中,中華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每當一個朝代的更替,總會有一場戰爭,多少英雄兒女,血撒沙場,那把黃 金做的龍椅,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失去生命,為此而“浴血奮戰”,這金黃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鮮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權力也都是用無數人民的軀體換來 的,這不正是那句:成則王,敗則寇,弱肉強食的社會嗎?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古代,沒有生活在那紅的封建社會制度下。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七
我要推薦的一本書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講述了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值得我們好好閱讀一番。
這本書講述了無數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和暴君昏王、亂臣賊子。中華上下五千年,滄海桑田,朝代更替,在這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璀璨的文化。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管鮑之交》,這個故事中最讓人佩服的人是鮑叔牙,他處處為管仲著想,什么好處都讓著他,直到后來齊桓公要命鮑叔牙為相國時,鮑叔牙卻將這個很高的職位讓給了管仲。鮑叔牙對管仲真是如同親兄弟一般。鮑叔牙此等的熱血情懷讓人敬佩不已。
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中,大家無不為藺相如的足智多謀、機智勇敢所折服。藺相如用巧計將和氏璧送回趙國,以死相逼,逼得秦王無處可退,這是叫人拍手叫絕,藺相如也因此功而被提升為大夫。
讀了這本書,你就會認識處事謹慎、奉公守法的鮑叔牙;磊落直爽、英勇善戰的廉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能征慣戰的衛青;大英雄霍去病以及歷代帝皇……知道《祖逖聞雞起舞》《諸葛亮客死五丈原》《一代女皇武則天》《安史之亂,暴逆必敗》等許多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能讓我們領略到中華上上下下五千年燦爛的輝煌變化,認識許許多多不同性格的君王、臣子、將軍,體會到這五千年悠久歷史的高深美妙。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八
同學們,我看過《中華上下五千年》、《昆蟲記》……這么多我看過的書中,我最喜歡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因為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很多,也大概明白了祖國的歷史。
我最喜歡隋唐時期的李世民,太讓人崇拜了,他的性格真好!我感覺他就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果然沒有猜錯,他后來還當上了皇帝,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好、最厲害的皇帝之一。
這五千年來,人們走了多少坎坷的路;這五千年來,多少英雄好漢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被炮火一個又一個擊中死去;這五千年來,老百姓是怎么過每一天的,戰爭讓他們不能過上好日子,還無情地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
多么生動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故事、波瀾壯闊的場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果能再看一遍,我心甘情愿、也很樂意。因為這一本書一直在我的心中牽引著我。同學們,我希望你們也可以去看看,去真正了解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中華上下讀后感字篇九
在老師的推薦和對歷史的好奇下,我看完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經典的書籍。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興衰史,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人物,讓我大開眼界。
在這本書的一個又一個故事里,我最喜歡的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了!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是南方的盟主,晉國趁楚國正在辦喪事時,奪去了它盟主的稱號,楚莊王也不管,整天只顧吃喝玩樂,還下令誰說他,就治誰的罪,就這樣過去了三年。一天,大夫申無畏請他猜了個謎:楚國山上有只大鳥,身披五彩可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人人不知這是啥鳥。楚莊王明白了,他笑著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從此楚莊王開始一鳴驚人,他招兵買馬、操練軍隊,打了不少勝仗,最后,他又重新奪得了盟主的稱號。
在這些精彩的故事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從《楚莊王一鳴驚人》中,我明白了要知錯就改;從《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中,我明白了惡有惡報……我也從關羽那里明白了人要忠誠,從藺相如那里明白了人心胸要寬廣,從紅軍戰士那里明白了人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以銅為鏡,可整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這是一本好書,它將在歷史的舞臺上,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