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篇一
糧食,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沒有了糧食,我們就很難生存。
現在,因為全球變暖,環境惡化,氣候反常,有些地方種的糧食顆粒無收,使到糧食短缺,糧價飛漲,許多窮人因為糧價飛漲而買不起糧食,忍饑挨餓地過著凄慘的生活。糧食已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難題。糧食,對人們來說太重要了,節約和愛惜也成為人們的話題了。
記得小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就教我們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類節約糧食的兒歌,教育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浪費;媽媽也做了榜樣,她在洗米時總是很小心地淘米,把掉落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撿起來放進鍋里。這使我懂得了愛惜糧食。在小學的語文課上,老師要求我們用“來之不易”造句,我毫不猶豫地寫上:“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種的來之不易的糧食。”老師在我的句子上打了一個鮮紅的勾。還有一次,剛吃過早餐,我和同學正在校園里散步。突然,一個軟軟的東西打在我的腳跟上,朝地下一看,咦,原來是一個饅頭!這饅頭剛咬了兩三口,還冒著熱氣……“多么可惜啊!”我嘆道,隨后,我將饅頭撿起來,丟入“食渣專用箱”內。同學見我這樣做,笑道:“老兄,你怎么這么土啊,連這點東西都要!”我本想說他一頓,但我知道大家歷來都亂丟慣了,說了也沒用,只好作罷。
上面的事情看起來雖小,卻清晰地反映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糧食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基本小康的社會里,在這種環境下,青少年很少受過苦,很少挨過餓,因而不懂得愛惜糧食;加之學校、家庭教育不夠,這種現象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記得爺爺以前跟我說過,他們小時候為了充饑,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爺爺的這種愿望和同學們的做法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在同學們眼里,吃剩的饅頭充當“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會傷人;但在爺爺眼里,這種行為是絕對錯誤的,令人痛心的。
學校里如此,社會上更是如此。在一些賓館,不論大事小事,人們習慣大操大辦,擺排場,講闊氣,很多的時候,整肉、整雞、整魚未動一筷就扔了;宴席上,啤酒、白酒賤如水,胡亂地灌,拼命地嘔;吃剩的飯渣隨便地倒入垃圾桶,白花花的米飯成了垃圾……這些現象,無一不讓人為之震撼,為之痛心!
糧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沒有了糧食,人類將餓殍遍野;沒有了糧食,蓋世英雄也手無縛雞之力……總之,人的生命就是食物支撐的,人不能脫離糧食而生存。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全國的頭等大事,在我們的國徽上,不就有兩支顆粒飽滿的麥穗嗎?“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最大的安全,前人說過“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據20__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20__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三年當年產量低于消費量,年產需缺口在250億—350億公斤,且缺口不斷擴大!看到這里,我想每一位讀者都會感到一份沉重,一份深思!
國家前幾年頒布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我想,愛惜糧食也應該是公民的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同時更是一個平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口大國的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要旗幟鮮明地提倡愛惜糧食,保護糧食;反對浪費,反對鋪張。
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篇二
(一)有利于農業穩定與農民增收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六次鎖定“三農”。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點措施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其中包括進一步增加農業農村投入、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等。這足以說明中央對三農的重視。在價格比較穩定的條件下,糧食產量增長必然會導致農民收入增長,農民的持續增收才能更好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進而保障國家的糧食穩定與安全。(二)是適應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需要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糧食產需缺口擴大。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人口如能控制在15億,人年均糧食消費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則需要糧食7.5億噸,與現有產量相差1.8億噸,這也是我國農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國家非常重視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我國新研制的超級水稻畝產900公斤,創造了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三)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只有糧食充足了才能使人們有充足的精力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才能保障市場物價的穩定,可見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要保證一國的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就必須保障糧食安全。(四)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社會穩定及構建和諧社會“民以食為天”,這是古人對糧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今天對一個國家來說,糧食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只有糧食充足了,每個人有飯吃,人民才會安居樂業,社會才會穩定,所以,糧食又是社會賴以穩定的基礎。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保障弱勢群體的糧食供給。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300萬,城市下崗失業、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萬。這些弱勢群體收入低,食物時常得不到保障,這與那些高收入富裕階層相比形成明顯的不協調,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弱勢群體食物供給的不安全不僅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而且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因此政府應實行糧食救濟措施,滿足其基本需要。所以,為了滿足人民的第一生活需要,保證社會穩定,為了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保障糧食安全。
嚴格保護耕地,這也是貫徹中央一號文經濟/件精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問題。嚴格保護耕地要從兩個內涵上理解,其一是保護耕地的數量,同時更要關心耕地的質量。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為了高產,用地而不養地,以至于耕地質量普遍下降。其二是耕地作為一種土地資源,和林地、草地一樣,國家應對耕地實施動態監測,應該對耕地土壤在多年沒有普查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我國農業的基礎設施很薄弱,靠天吃飯這個局面也很難改變。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約占2/3,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雖然國家在預算內的資金和國債投資對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包括農業科技、技術推廣、農業組織方面的建設,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總體而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仍是一個突出問題。由此不僅會增加農產品成本和農業經營風險,還會影響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農業大省吉林為例,該省現在的農業基礎設施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目前,全省灌區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三是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低,激勵農民和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不能夠因為目前糧食形勢的好轉就對我們國家長遠的糧食安全掉以輕心。盡管國家多次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但目前糧食生產比較效益還是不高,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隨著經濟的復蘇,企業對農民工需求增加,種糧比較效益將進一步下降。例如河南省———我國糧食產量最大的省份,據該省統計局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對全省40個縣(市、區)120個鄉鎮360個農戶的糧食生產成本及收益狀況的調查,2009年農民種植小麥的畝均成本為590.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長7.7%。按全省平均單產387公斤/畝、均價1.7元/公斤計算,每畝小麥的主產品產值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畝均收益約為232元(主產品產值扣除生產成本加種糧補貼,下同)。依據同樣的計算方法,2009年河南農民種植玉米的畝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農民戶均承包5畝耕地計算,若兩季只種小麥和玉米,戶均年種糧收入為2500多元,僅大致相當于一個農民工外出打工兩個月的收入。
(一)建立一把手保護耕地責任制。針對十分嚴峻的耕地形勢,近年來政府也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效果不佳。目前,全國普遍存在用地浪費和土地利用粗放的現象。要想糧食安全不受威脅,應建立一把手保護耕地責任制,并實行耕地保護一票否決制度。現在農村承包地、林地、住宅地產權主體虛置,不能有效地將資產變為資本。當前我國以賦予農村土地資產屬性為重點的新一輪產權制度改革已經蓄勢待發。因此,應盡快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以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二)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在土地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解決這個難題沒有別的辦法,必須依靠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首先要大力發展種業。只有培育出更為優良高產的種子,才能滿足國家對糧食的需求,保障農業的連年豐收。農業的許多領域都與前沿科技聯系密切,如良種培育技術、轉基因技術等。所以,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次我國農業要走內涵式增長之路,以科技興農為動力,在提高畝產上下功夫保糧食安全,在耕地面積不變的前提下,畝產提高了,我國糧食安全才可能沒有問題。(三)適度發展規模農業。發展規模農業是當下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良策。近年來,大批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為加快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搞好農村土地流轉,可以優化農村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經營,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層要專門成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作為規范和激活土地流轉市場的橋梁,為群眾提供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關服務工作,鼓勵適度發展規模農業,走農業現代化道路,保證糧食生產逐年增收。(四)建立農業保險與糧食安全預警制度。農業與自然天氣的關系緊密相關,干旱和洪水等天災很容易使脆弱的農業損失慘重,需要市場經濟體制下完善的農業保險替他們分擔壓力。同時要根據豐年、歉年的區域糧食生產情況,逐步建立糧食生產、需求、儲備、市場動態及突發事件跟蹤的監測預警分析制度,做到胸有成竹,隨時確保糧食安全。(五)大力提倡節約糧食,制定糧食節約政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向小康社會邁進。然而人們珍惜糧食的觀念也越來越淡薄,浪費糧食的行為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一些大中學生人群和在外就餐人群中,浪費現象更為普遍。為此,要制定鼓勵節約用糧、減少浪費的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和引導合理節約用糧,使節約糧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減少糧食浪費。一要靈活運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杠桿,抑制過度消費和不合理消費,鼓勵節約消費、合理消費。二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引導作用,廣泛宣傳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全民糧食安全意識,做到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形成“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良好風尚。
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篇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本。”食物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 長發育和維持健康的必備營養,而且健康美味的食品也給人以視覺、嗅覺、味覺上美的享受。
食用安全食品是維系健康生命的重要保障。
食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的多樣化,導致人類的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食品的`衛生質量和安全性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所關注。
雖然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但吃出健壯的身體,吃出成長中的健康也是很容易的。因此要保持健康,膳食合理是至關重要的。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常吃奶類和豆類;吃適量的魚禽;少吃肥肉和霉油,做到其要點,健康伴你我。
食品工業是經濟增大最快,最具活力的產業,食品工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食品工業更是生命工業是一個最古老有永恒的長青產業。
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始終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更與每一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食品質量的明顯改善和食品安全水平的穩步提高是人類正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
擁有健康的生命是你、我、他/他共同的愿望,此時此刻的我在默默祈禱—祈禱食品安全問題能夠早日解除,訥訥狗狗轉危為安走出這團泥濘與困境,驅散開著漫漫的黑云。我想會實現。在政府正確的領導下,在人民不懈的努力下,勇敢地向邪惡勢力宣戰,大聲地向光明呼喚!健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健康是一切的本錢,健康更是成功的保障。
健康相伴,你我同行,共同努力,共創奇跡。攜手并進,讓食品與健康同行。
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篇四
樂清是一個比較發達的縣市,應該認真對待糧食問題。“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確保糧食安全任重道遠。樂清市存在著“人增、地減、糧食消費水平提高”的變化趨勢,隨著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大量外地來樂務工的人口流入,糧食需求量越來越大。國際國內糧食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全市糧食購銷工作就會陷入被動,120萬人民有飯吃、吃好飯就難以保障,就會影響全市社會發展和穩定。所以說,確保糧食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二、樂清市糧食安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糧食產量減少,糧食消費劇增,產需缺口擴大
近幾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和經濟建設的加快發展,農業結構調整,樂清市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由于種植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比種糧的經濟效益成倍提高,于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隨著城鎮擴容和流動(旅游)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量日益擴大,按人均日消費成品糧0.3公斤計算,凈增1萬人口,年凈增原糧消費110萬公斤。即使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重視、鞏固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糧食產銷缺口仍逐年增大。預計“十一五”未全市糧食總產將低于15萬噸,總需求為35萬噸,需求缺口將達到20萬噸。雖然通過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能力有所增強,但不確定因素很多,糧食安全仍是樂清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二)本地糧源缺乏,外購困難多,儲備糧源不穩定
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本地無糧收購。外購糧食,糧源緊、價位高、損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國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引起產地早秈谷價格大幅上升,樂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購的早秈谷價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漲到95元/50公斤。同時,外購糧食不確定因素多,遇到糧食趨緊,交通瓶頸制約和地區間相互封鎖,會導致應急狀態下糧食流通受阻,影響或加劇縣域糧食供應安全。因此,樂清市的儲備糧源存在著不穩定性。
(三)儲備糧規模小,缺乏糧源基地,宏觀調控能力偏弱
樂清市還沒有建立起長期穩定的糧食基地,與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邊縣、市等糧食產區雖有糧食產銷合作關系,但缺乏穩定性,這對彌補本市糧源不足,造成被動。與此同時,縱觀全市的倉儲和儲備糧狀況,倉儲條件薄弱,儲備糧規模偏小。除中心糧庫外,其他糧庫設施陳舊,已經不很適合儲藏糧食。全市縣級儲備糧只能保證3個月的口糧銷量,根本不足國家規定的銷區6個月銷量的儲備要求,明顯不適應全市經濟發展。而且,儲備糧食均以原糧形態保管,且品種結構單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廠,無法直接控制的糧食加工能力和供應條件,缺乏應對突發情況和自然災害確保糧食有序供應的有效手段。
三、確保糧食安全構建和諧社會應采取的措施
(一)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一是認真落實糧食工作行政領導責任制,強調行政領導對糧食生產負總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切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二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守住淳安縣17萬畝耕地,依法加強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三是認真落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水稻品種,不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糧源。
(二)依法管糧,促進糧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糧食產銷合作機制,擴大調控糧食供應渠道。加大糧食購銷的對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樣的產銷協作模式,不斷延伸和完善合作領域和機制,積極探索糧食產銷合作新思路,爭取在主產區建立收購點參與主產區的糧食收購和調運,用于儲備糧輪換或本縣市場供應。二是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工商、物價、質監、糧食等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大對糧食市場的監管力度。及時掌握糧食市場動態,超前分析、科學預測、宏觀調控,保障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加強對糧油質量的監測,防止以次充好;在糧價波動時期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行為,以規范糧食市場。
(三)奠定調控物質基礎,提高糧食調控能力
一是加強儲備糧管理。糧食收儲公司是地方儲備糧食的“蓄水池”,不僅需要引活糧源“收得進”,更需要保質保量“儲得好”。同時,適當增加地方儲備糧食規模,按照國務院“銷區保持6個月銷量”的地方儲備糧規模的要求,充分考慮城市化進程和外來人口增長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儲備糧規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糧庫擴建工作。擴建中心糧庫是走“建倉引糧”之路,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客觀需要。積極主動爭取中心糧庫擴建工程建設資金,抓緊上馬工程,確保儲備糧在需要時拉得出,用得上,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三是做好應急大米加工廠及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根據《樂清市糧食安全應急預案》要求,評審幾家資質高、信譽好的糧食經營企業作為應急加工及供應點,常年保持一定數量的周轉庫存。四是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要及時監測市場動態,研究市場行情和出臺一些調控舉措,進一步落實應急加工,供應,運輸網絡。組織實施糧食應急預案演習,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增強社會危機意識。
(四)強化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調節功能。
在糧食購銷市場化的今天,樂清市糧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場調節,全市60%以上的人口都將“米缸”建在市場上。要充分發揮糧食部門的主渠道作用,掌握糧源,控制風險,考慮儲備適當的成品糧,以防應急。糧食批發市場是一個流動的大糧倉,可稱為“動態儲備糧庫”。要繁榮農村糧食市場,大力開展“放心糧油進農村”活動,扶持糧食企業拓展農村糧油銷售業務,提高農民的糧油消費水平,支持新農村建設。
[摘要]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本保障,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本文針對樂清糧食安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確保糧食安全、構建和諧社會所采取的四項措施。
牢牢抓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篇五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也就是800萬噸蛋白質和300萬噸脂肪。
看看這些數據,是不是令你大吃一驚。想不到平時浪費一點點糧食,積累下來,卻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吧。
其實浪費現象最嚴重的`不是我們平時的吃喝,而是公款請客。我媽曾經在酒店做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放假的時候,我喜歡去那里玩并等她下班一起回家,偶爾也客串一下小服務員。在那里我經常看到,很多酒桌上,人民只顧著拼酒,很少動筷子吃菜,所以大多數時候桌上的食物只吃了一點點,到最后卻不打包帶走,只留下一桌子動了幾口的豐盛佳肴,服務員也只好將它們拿去倒了。看到這些,我看真心疼。
我國人民現在僅僅跨過小康線,仍有一部分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但是總有那么些人一請客,不管人有多少,菜一點就是一大桌子,不吃完也不打包。這無疑是一種很嚴重的浪費。
很多人認為,請人吃飯,寧愿剩下也不能不夠。如果桌子上都是吃的很干凈的盤子,就會感覺不好看,怕客人覺得自己小氣,很沒面子,或不夠誠意。
講排場,出手闊氣,就是大方,反之,就是小氣。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卻不知,愛惜糧食是文明,拒絕浪費是文明。
在那些人們大方的同時,殊不知,有多少貧困的兒童吃不飽穿不暖;秋天農民伯伯們是如何“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氣”,辛勤勞作的。是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么讓我們一起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開展“光盤行動”吧!
做“光盤一族”,成“節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