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一
1、通過觀察,發現,了解植物生長的向光性。
2、學習根據問題猜測原因,培養幼兒勤觀察,愛動腦思考的學習態度。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經驗準備:按照幼兒用書上的方式種植豆芽。
材料準備:幼兒用書,每人一個小紙盒,1把剪刀。
一、引出課題。教師出示豆芽:“小朋友們請看,老師手上的豆芽是從菜場買來的,請小朋友記住它的樣子,等會兒老師要提問。”
二、組織教學
1、引發幼兒回憶豆芽的種植情況。
教師:
(1)上次我們觀察了泡過水的豆子的變化嗎?都有哪些變化?(大小、顏色、硬度)。
(2)后來我們將豆子種在哪里了?我們現在把它拿出來看看吧。
2、引導幼兒討論豆子不一樣的生長情況。
(2)教師鼓勵幼兒猜測原因。教師:想一想我們的種植方法一樣嗎?怎么不一樣?
3、教師總結:
教師:原來植物是需要陽光的。因為我們將中間的豆芽全部蓋在了一個小盒內,它見不到陽光,進行不了光合作用,所以長的很慢。而且植物是向著陽光的地方生長的,哪里有陽光它就往哪里生長,所以當我們將盒子的口向旁邊(或向上)開時,葉子就會向著有陽光的地方往旁邊(或向上)生長。
4、鼓勵幼兒再次做植物生長試驗,進行驗證觀察。
(1)教師:這里有一個紙盒,請你先想一想你向讓豆子往哪個方向長。然后動腦筋改造紙盒。
(2)幼兒思考并動手改造紙盒。
(3)教師在盒內鋪好塑料袋,請幼兒自己把改造好的紙盒內鋪衛生紙,澆水種植豆芽。
1、我在組織幼兒觀看植物生長時,充分表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在教育教學中,我作為引導者去引導幼兒幼兒學習而不是去包辦。
3、在活動中,我運用了符合幼兒實際年齡的教學方法進行教育教學,針對個別幼兒進行個別教育。
4、不足的是,在動手操作環節,我準備的操作材料有些不好操作,影響了操作時間。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二
在組織“我愛吃的食物”這一綜合主題活動時,為了讓幼兒更加直觀的認識一些蔬菜的特征,我特意帶來了一些綠豆芽。孩子們看到它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我見過大大的蠶豆芽”
“我見過綠色的豆芽”“上次去老家,我還看見過從泥土里剛剛鉆出來的豆芽”
大家爭先恐后的發言。一向愛提問題的楊明一本正經的說:“連老師,豆芽是從什么地方長出來的,你能解釋一下嗎?”
“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好嗎?”
我一邊說一邊給孩子們每人發了幾顆小綠豆,“請你們仔細觀察,認真想一想,豆子的什么地方可以長出芽兒來?”
這小小的豆子在孩子們的眼里似乎變得神秘了許多,他們拿著豆子左看看,右瞧瞧,最后大家一致認為,芽兒是從豆子的“肚臍眼”發出來的。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準確的答案,通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我們決定做個小實驗,邵然從美工區拿來了飲料杯,張靜文用紙杯接來了水……第二天,吃完早餐,我正在收拾餐具,韓愈陽在種植區大聲喊道:“快來看,綠豆發芽了!”
孩子們一擁而上,他們一個個竟然驚奇得叫了起來“豆子芽兒不是從‘肚臍眼’那兒發出來的”“對,是從‘肚臍眼’旁邊長出來的”
“不對,爸爸告訴我,豆子的胚芽能發出芽來”哦,原來是這樣,孩子們終于找到了答案。
從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我開始預設主題網絡圖,網絡圖在活動的延伸下不斷補充,逐步完善。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我始終以指導者兼協同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對于一些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他們做出解決的建議,并給予指導,使孩子們能夠充滿信心的將活動繼續進行下去。下面將是方案實施中的幾個活動片斷:
(一)豆芽的葉子
為了豐富關于豆類發芽、生長這方面的知識,我帶孩子們參觀了科學發現室有關花生生長過程的標本。回到活動室,他們七嘴八舌的又議論開了:“豆芽沒有根”
趙昆說。“豆芽有根,那白白嫩嫩的就是它的根”邵然不甘示弱。“那我們吃的豆芽為什么沒有根呢?”
韓愈陽嘟著嘴一邊思索一邊自言自語。爭論最激烈的就是關于豆芽葉子的問題了。瞧,他們擠在種植區爭得不可開交,“豆芽只有這兩片葉子”
“豆芽好像沒有葉子”看到這種情況,我心里想,一定要讓孩子們自己解開這個謎。于是,我建議:“請大家找一找,想想看,豆芽的葉子在哪里?”
孩子們拿起豆芽開始觀察,這時,關子杰突然喊道:“老師,不好了,吳維建把豆芽給弄壞了!”
“我也找到小葉子啦!”
(二)不發芽的豆
一天早餐后,邵然急急忙忙的來找我:“連老師,有一個杯子里的豆子壞了,一個也沒有發芽。”我走過去一看,同樣一起種的豆子,綠豆、蠶豆、花生都已經發芽了,只有紅豆一個也沒有發芽,仔細一想,這些紅豆是從柜子里找出來的,說不定已經放了好常時間,也許是因為受潮的原因,想到這里,我給孩子們留下了一個小問題:“大家動腦筋想一想,有的豆子為什么不能發芽呢?”孩子們一時回答不出來,彭紀源建議:“咱們觀察兩天再說吧。”后來的幾天,孩子們找到了許多不同的答案,耿虤說:“我聽過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在水里煮過的花籽不能發芽,煮過的豆子也不能發芽”
李歡說:“長毛的豆不能發芽”“恐怕是因為溫度太高了吧。”
馮文夕一副蠻有學問的樣子。“不對,他騙人。”好勝的李格西一臉的不服氣。我被孩子們這種天真而富有邏輯性的推理所震撼。也為孩子們能找到不同的答案感到無比的欣慰。,當然,我們最終還是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和孩子們分別把殘缺的豆子,發黑發硬的豆子,用開水燙過的豆子放進了杯子里,并澆上水,時間一天天過去,無論孩子們怎樣精心的護理,這些豆子一直都沒有發芽。在比較漫長的等待中,孩子們有點失望,漸漸的也就沒有人再關注它們了。因為,終于有一天,孩子們突然發現這些豆子上長出了白毛,還有一點難聞的氣味,大家確定豆子已經腐爛了,的確不能發芽了。
(三)給豆芽拍照
種植區的豆芽一天一個變化。偶爾看見有幾個孩子聚在一起一邊相互商量一邊在紙上涂涂畫畫,我走過去一看,原來他們是在畫豆芽,每個孩子雖然畫得都各有特點,但是基本上是一個樣兒。于是,我用試探的口吻對他們說:“豆芽長得可真快呀,昨天的豆芽和今天的豆芽好像是不一樣的?”
話音剛落,劉馨瑤便搶著說:“那兩天,豆芽是躺著的,今天我發現它們都站起來了。”
我趁機引導說:“要是把豆芽每天生長的樣子能留下來,那該多好哇!”“拿照相機照”
“做成標本”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再想想看,還有別的方法嗎?”“連老師,讓我告訴你吧,我想出來了一個好辦法”“什么好辦法?快說!”
孩子們迫不及待的問道,只見楊明皺著眉頭不緊不慢的說:“那就畫唄。”
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經過討論,前兩個方法都行不通:第一、制作標本沒有材料;第二、拿照相機也很不方便。最后決定還是用畫的辦法給豆芽“拍照”。我在種植區投放了記錄本和鉛筆。孩子們則以“桌”為單位,自然組成了六個觀察小組。給豆芽拍照的活動就這樣展開了。
后記:給豆芽拍照的活動一直延續到十二月初,孩子們對這項活動一直都很感興趣,記錄本上畫滿了他們的許多杰作。而最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那個曾經令人迷惑不解的關于豆芽“根”的問題隨著活動的逐步深入而得到了解決。孩子們發現豆子剛剛發出的那個嫩芽就會慢慢的變成豆苗的莖,在它的下端便會長出須根。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三
了解故事內容,感受并理解豆芽兵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
學習豆芽兵遵守諾言,堅守職責的優秀品質。
掛圖2號;《小朋友的書——我長大了》;磁帶及錄音機。
一顆香甜、誘人的草莓(實物)或貼圖。
教師出示掛圖,講述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開始至“山谷里又變得安安靜靜了”)。幼兒傾聽,教師提問。
誰想吃草莓?(大螞蟻、大甲蟲、蝴蝶姐姐、蜻蜓弟弟)是誰當樂酸妹妹的警衛?
當它們吃不到草莓時,分別對豆芽兵說了什么話?豆芽兵是怎么回答的?
酸妹妹有做呢樣的香味與汁水?豆芽兵用哪些方法,克制住了自己,不吸草莓汁?
就在豆芽兵想舔一舔酸妹妹時,它想起了誰說的話?這時。它又是怎么做的。
使用《小朋友的書——我長大了》第19~24頁“豆芽兵和酸妹妹”幼兒觀察圖片,教師播放故事錄音。
豆芽兵有哪些想法和行為值得我們學習。
找找我們的值日生中,誰也像豆芽兵一樣,做事情時,不受干擾,認真履行自己的責任?
《豆芽兵和酸妹妹》在這個故事中,作者把故事中的“草莓和豆芽”擬人化,塑造出各種擬人化的小動物形象,深受幼兒喜歡。
故事里,當野草莓紅的時候,小動物都想嘗一嘗酸妹妹,酸妹妹在豆芽兵的保衛下安全度過。當豆芽兵聞到酸妹妹酸酸甜甜的香味,看到鮮紅欲滴的汁水的時候,豆芽兵也流下了口水。但是,豆芽兵通過各種方法克制住了自己,沒有嘗一口,甚至連聞都沒有聞。
這個故事中,應把豆芽兵那樂于助人、堅守崗位、終于職責、說到做到等這一中心思想貫穿整個故事,貫通與生活活動之中。不過從幼兒的反應來看,似乎這一中心思想有點偏離。故事中豆芽兵的思想沒有很好的與孩子們產生情感共鳴。
本次活動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對故事也很感興趣,活動結束后幼兒也能夠很好的理解故事內容。其實在這次活動中,我可以引導幼兒“如果你是豆芽兵,你會怎么做?”或許就這一個問題,在幼兒的換位思考下,我與孩子們之間的情感能夠進一步的得到共鳴。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四
1、讓幼兒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并品嘗豆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通過幼兒自己親自種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培養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里,然后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的',要多吃豆芽。
六、師幼合作種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五
1、讓幼兒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營養。
2、學習給兩種豆芽進行分類并品嘗豆芽,養成愛吃蔬菜的好習慣。
3、通過幼兒自己親自種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培養幼兒參與種植活動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長過程。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小臉盆,每人一個,人手一把小鏟子,黃豆種,綠豆種若干。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一)、導入激趣:
演示畫面“豆芽寶寶在跳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請小朋友幫豆芽寶寶洗澡,提醒幼兒一邊洗一邊仔細觀察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
提問:“你洗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請幼兒把臉盆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兩個點心盆里,然后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
“黃(綠)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
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怎樣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了解豆芽的生長過程(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們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幼兒知道豆芽是有營養的,要多吃豆芽。
(五)師幼合作種豆芽。
教師帶領幼兒到自然角種豆芽。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里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里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六
1、了解豆芽發芽所需要的條件。
2、能觀察比較黃豆芽、綠豆芽的不同特征。
3、知道豆芽是蔬菜,很有營養,樂意吃豆芽。
做黃豆、綠豆發芽實驗(分別有水的多少,有無陽光)
1、觀察班級實驗的豆芽。
師:前些天我們選了黃豆、綠豆做發芽實驗,你們仔細看看現在它們是什么樣子了?(幼兒觀察,教師指導:可以從大小、長短等方面觀察)
綠豆:有的豆中間破了,有的芽長,有的芽短,有的有兩半小綠葉
黃豆的豆芽比綠豆的豆芽粗……
2、了解豆芽發芽所需要的條件。
師:為什么在同一個瓶子里、同一個碟子里,有的芽長,有的芽短?有的瓶子里沒發芽呢?
教師小結:蓋蓋著的沒發芽,說明它沒氧氣,不能呼吸;水少了,沒水也不發芽,說明豆芽離不開水。
3、嘗豆芽。
(1)平時我們怎樣來吃豆芽?(可以炒、可以做湯)
(2)介紹豆芽的營養價值,鼓勵小朋友樂意吃豆芽。
(3)我們一起把豆芽送入食堂,讓食堂的阿姨用豆芽做一道美味可口的菜。(時間允許可讓幼兒觀看炒的過程)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七
活動目標:
1、積極動腦,嘗試用各種方法使風車轉動起來。
2、感知空氣的流動能產生風。活動準備:風車、扇子、氣球、紙板、吸管。
活動過程:
一、課前導入
教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玩游戲,開心嗎?那就請大家和我一起做段音樂律動吧!(播放《去郊游》音樂)。在做音樂律動時收到"無風國國王"送來的求助信。(親愛的大班小朋友,我是無風國的國王,我有個煩惱,最近我們國家的溫度特別高,但又沒有風,所以感覺非常的熱。聽說大班的小朋友不但聰明,而且還很樂于幫助他人。你們愿意幫助我嗎?)
教師:那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出發,去無風國幫助國王吧!
國王:歡迎你們來到無風國,快請坐。我有件非常苦惱的事情想請聰明的小朋友幫幫忙,我們的國家沒有風,所以感覺非常的熱,請你們想想辦法,幫我制造風。
二、探索:引導幼兒制造風。
教師:小朋友們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有風?
教師:在沒有風的情況下。小朋友有什么辦法制造出風來呢?
幼兒:自由暢所欲言。
教師:老師帶來了風車和一些材料,分別有紙板,紙扇,吸管,氣球。請小朋友用這些材料制造風,讓風車轉動起來。(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小朋友們真能干,能用這么多種方法制造風,讓風車轉動,下面我要請小朋友上來告訴其他小朋友你是怎樣制造風的。(請幼兒上來演示,并給予獎勵。)
小結:我們用材料在空氣中扇、吹讓空氣流動,然而空氣的流動就形成風。
國王:謝謝大班的小朋友,幫我想出了這么多制造風的好辦法,現在我就回去告訴大家。再見!三、鼓勵幼兒關注風向不同、風力不同與玩具是否動得起來之間的關系,感知好玩的風以及風中實物的變化。教師:剛剛我們制造了風,你們覺得風有大小和方向嗎?你們是怎樣知道風的大小和風向。鼓勵幼兒運用在分享中獲得的收獲經驗,感知風的風向和風力的大小。小結:往同一個方向扇風風車才能轉起來,扇的風大風車轉的快,扇的風小風車轉的慢。
四、活動延伸:
今天小朋友表現的很棒,老師準備了風箏,讓我們一起到室外去放風箏和風做游戲吧!
活動反思:
1、活動材料可以種類再多一些,如:電扇可以加入,讓幼兒體驗轉動產生風的現象。
2、圖片不夠清晰,是有些幼兒沒有看清風的好處和一些危害,所以才使幼兒的回答蒼白無力沒有興趣,幸虧及時改為判斷才挽救了這一步。
3、教師對活動環節應該再熟悉一些,對大班幼兒科學領域發展目標應該深入理解,通過此次活動感覺還有些迷茫的地方,如:如何提供適合的探究材料、如何順應幼兒的回答來生成新的活動?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動中注意深入研究。
有趣的豆芽教案設計篇八
1、通過觀察,幼兒能用較清楚的語句講述綠豆發芽所需的外部條件以及在不同生長環境中生長的速度有何不同。
2、通過觀察種植活動,培養幼兒仔細觀察并記錄的能力。
綠豆、水、濕潤的的袋子、已發芽的綠豆、一次性杯、沙。
一、談話導入活動。
1、師:小朋友猜一猜老師今天帶來了什么?看!這是什么?
2、師:現在我們來進行綠豆發芽的實驗,誰來告訴我,怎樣才能使綠豆發芽?
二、進一步討論
1、師講解做綠豆發芽實驗所需的材料和步驟。
2、師:小朋友想一想還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綠豆發芽呢?
3、師:用泥土、沙子來讓綠豆發芽,你覺得行嗎?
4、師:請你猜一猜,綠豆到底是在水里、土里還是沙子里長得更快一些?
三、觀察討論
1、師:為什么綠豆在土里會爛掉呢?
2、師:為什么在沙里的綠豆反而長得最快?
3、進行總結,通過觀察,引導幼兒理解綠豆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生長速度。
四、游戲:《種豆芽》
用一次性杯裝大半杯沙,一枝小木棒,杯和棒的數量與人數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