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一
剛剛放下《遇見未知的自己》,感覺心情很沉重,同時也很慶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這本書的話,也許我會永遠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從而讓生活中外在的事務主宰著我自己的情緒,就這樣度過一生。慶幸的是我及時發現了這個稱不上秘密的秘密,能從中學到一些自我調節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聯結自己的內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看了張老師的書,我覺得我現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納這種感受,這種怕別人笑話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閉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覺這種感受,覺得心里很難受。然后我問自己,這種感受對我有幫助嗎?很顯然,沒有任何幫助;這種感受我需要嗎?我當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許它存在嗎?是的,我允許它存在。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東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這種感覺呢?是的,我要放下這種感覺。我深呼吸,告訴自己,放下這種感覺。
忽然,我覺得心里真的很平靜。想想我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點不屑的感覺,覺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靜了呢?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種平靜。如果所有負面的情緒,感覺都能就此放下,同時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緒,感覺。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一個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翻一翻這本書,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想不開的時候。另一個就是想告訴大家,我以后寫的東西都要和你們分享,我不再認為我的寫作能力很差了,我會在不斷的讀寫鍛煉中加強我的寫作能力,因為我可以,我可以寫出好的東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二
全書的開篇是這樣的: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這個觀點和王明陽的“心外無物”,異曲同工。可能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所有的一切,都是屬于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我們也都太過在乎外界的看法,對自己形成干擾,而不夠愛自己,不夠在乎內在的自己。
對于人而言,最可怕的是念頭,最慶幸的也是念頭。起初覺得這句話會另人幡然醒悟,現在再琢磨這句話,卻又覺得。外面,別人也是有的,自己也是有的。只是如何轉念,如何取舍在于自己。每一個行業都分為三類人:第一類,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探索,突破,高自律的人,我稱之為領頭人或者頂端優秀人才。第二類:按部就班,能出色完成工作,能貢獻力量,但不會為了理想粉身的人,不斷探索與追求。第三類:得過且過。高段位的自律,交友,理想追求,思維方式會讓人看到高段位的人生。當我不斷的提高,而身邊的朋友不斷的思維固化,不去追求的時候,我知道我們已經不再同一個跑道了。
其實我每次感覺自己孤立無援,被拋棄的時候,都會想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可以為我指點迷津,雖然這樣的想法很不切實際但是人都是需要有追求和信仰的,你信則有不信則無。心里想得往往會成為現實,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內心深處不堪的一面,也是一種成長,畢竟人都不是完美的,陽光和陰暗都是我們內心的一部分,面對才會釋然。突然想到“皮囊”。
從小到大我們的樣子一直都是在改變,近的來說我們的樣子可能幾天就可以發生改變,特別是我們的樣子存在各種鏡頭里,圖片里,怎么這么不靠譜。有時候我常常迷失,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要相信就像健身一樣,身體會逐漸完美健康。無所謂,再換一副好皮囊。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口述的道理并不是永恒的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就好比說,從來沒有吃過冰淇凌的人,你對他再怎么樣描述冰淇凌的滋味都沒有用,是不是?當他親自嘗了一口,那么所有的語言都是多余的了。所以說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身體力行,用心去體會!這樣才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這個方法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面,老人們總覺得小孩不該碰這個不該碰那個,其實碰一碰也是有好處的,吃虧了才能長記性。
緣木求魚,是要不得的理想人生!紛擾的世界,走出自己的人生并不容易!對錯與否,僅在一念之間。刻舟求劍固不可取,順藤摸瓜終究是好。尋州作劍,螢歌流火。當下仍在。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三
看過之后,發現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凈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么?”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么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里沒有燈呀,怎么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
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并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悅,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四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為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于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并不開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里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后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終于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 “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五
假期伊始,把自己的心靈降低一些欲望,來尋找自己的一片自由天地。讀起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電子版的書讓我迫不及待讀完后,眼很累,心很靜,身很輕。
人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比如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等等,都是我們自己人為地在放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總是認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到情緒。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六
上了大學后,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里刮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于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著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么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秘。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里,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為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七
最近,朋友介紹我去看一位臺灣暢銷書作家——張德芬女士的書,并極力推薦其身心靈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趁這幾天有空,就閱讀了一下她的那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它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八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修的書卻從沒有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修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她的其他作品來。而關于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使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者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而結果。
書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身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篇九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靈修的書,總覺得所謂靈修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呈現給大家。告訴我們如何走出困境快樂地生活。
本書的主人公若菱深感“活的好累”,她被外面的人和事評判著,同時也評判是對方。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老人教導若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許多煩惱,比如討厭某人、懷才不遇、不公平等等,這些看似外界對我們的困擾,實際是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認可。種種的痛苦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是我們自己主觀創造出來的,為了尋求內心的平衡,為這些事情找到能夠安撫自己的解釋。這些問題和困擾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書中的一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我們要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臣服于我們無法改變的結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抱怨和不滿就會油然而生,懷著這樣的思想去思考問題,自然無法得到正確的結論,這種受害者的思想讓我們總是尋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陷入痛苦。
其實,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真心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一直在拼命地往前沖,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內心的聲音。改變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換一個方式對待別人也是換個方式對待自己,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嚴苛別人的同時也為自己戴上了無形的枷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嘗試放松一些,換個方式想想,在理解別人的同時理解自己,包容和接受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深呼吸——似乎有些釋懷了,有些沉靜了,有些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渴求了……。
給自己一個微笑,期待在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