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一
王陽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來的教育和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陽明大傳》是該時代的一部著名傳記,而閱讀這本傳記也讓我受益匪淺,深刻認識到王陽明思想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大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強調心性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斷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強調要以心性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在《王陽明大傳》中,通過描述王陽明對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認識到了內心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觀。
其次,王陽明倡導實踐與行動的重要性。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知識和行動的緊密聯系。他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理。這使我意識到,讀書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將知識付諸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并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再次,王陽明注重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為他人謀福利。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的行為和言論無不展示出他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深愛。這讓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還要為他人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負責。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奉獻,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此外,王陽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認為,人生應當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善良的行為準則。思想的純潔和美好的行為是追求真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現代社會,面對種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需要在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陽明倡導和諧共處與和平發展。他主張君主與臣民、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都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推動社會的穩定與進步。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力圖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通過閱讀王陽明的故事,我認識到只有通過相互合作與包容,我們才能實現和諧與進步,共建美好的社會。
總而言之,讀完《王陽明大傳》后,我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關注人的心性,注重實踐和行動,倡導個人的責任和擔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諧共處與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讓我深感啟發和鼓舞,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真理與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和決心。我也會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構建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二
王陽明審謝志珊的時候,非常有意思。史料里記載說:“謝志珊就擒,先生問曰:‘汝何得黨類之眾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陽明就問,說謝志珊你行啊,規模搞得挺大,自號征南王。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土匪聽你的號令呢?謝志珊雖然被抓了,還是有一番豪氣,說“亦不容易”,說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陽明就問:怎么說?謝志珊說:“平生見世上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多方鉤致之,或縱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與之吐實,無不應矣。”這一番話說的是什么呢?說自己平常見到世上的英雄好漢,決不輕易放過,一定是多方結交、接納。如果開始他們不聽我的,我就慢慢用事業、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個藍天鳳,藍天風自己勢力也很大,謝志珊就孤身上門,說我們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業,你跟我混,我們做一個聯盟。藍天鳳說,我憑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膽子蠻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盤來?謝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聯合,那就不聯合好了,咱們交個朋友總可以。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過了幾天又來看藍天鳳,說我上次發現你喜歡烈酒,但是這個夏天啊,天氣太熱,烈酒對身體不好,我帶了一些清酒來給你喝,你喝喝我這酒。一來二去,這感情就深了。
后來藍天鳳徹底被謝志珊折服,就拜謝志珊為老大了。所以你看,這個謝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為他聯盟中的成員。
聽了這個話,我們會覺得王陽明對謝志珊很是青睞有加,很看重。那么,他會怎么對待謝志珊呢?沒想到的是,夸獎完謝志珊之后,王陽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謝志珊推出去斬了。
有學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說謝志珊這個人挺好的嗎?為什么不能感化他,卻要殺了他?
這件事恰恰體現了王陽明的大智慧。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行動能力超強,只要有理由,他絕不猶豫。為什么要殺謝志珊?前面殺的詹師富是非常兇悍的土匪,殺人越貨,無惡不作,這種人一定要殺,因為他良知徹底泯滅。謝志珊這種人為什么也要殺呢?因為他有智慧、有追求,這樣的土匪更不能留。對于整個社稷、政權來講,最大的危險不是詹師富這種土匪,而恰恰是謝志珊這種有智慧、有頭腦的土匪。這種土匪一旦做大,對整個政權的威脅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脅。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三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論,對中國的哲學、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受其啟發,并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在五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倡導內心修養、踐行知行合一、提倡實踐立論、注重道德修養以及追求自我完善,希望能夠與讀者分享我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王陽明強調對內心修養的重視。他認為人們應該重視內心深處的感悟和直覺,而不僅僅是依賴外界的知識和經驗。在讀《王陽明大傳》的過程中,我深刻體驗到修養內心的重要性。不管是面對挑戰和壓力,還是面對困境和紛擾,我們需要以平和的心態去應對。只有通過認識和控制自己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他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讀書過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空洞的理論,更應該是我們行動和思考的指導。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完善自己,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和認識。
第三,王陽明提倡實踐立論。他認為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和升華。在讀書過程中,我被王陽明的這個觀點所深深觸動。有時候,我們容易沉溺于紙面上的理論和概念,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實踐檢驗理論,讓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這是我們獲得進步和突破的關鍵。
第四,王陽明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他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無掛礙,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刻認識到道德修養對于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行為和決策中,要始終堅守道德原則,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通過不斷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我們才能獲得內在的滿足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閱讀《王陽明大傳》讓我認識到自我完善的重要性。王陽明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同時,他也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積極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總之,閱讀《王陽明大傳》使我深受啟發,我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道理和智慧。王陽明的思想讓我明白只有通過內心修養、知行合一、實踐立論、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讓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我將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堅守王陽明思想的理念,不斷追求卓越和完善自己。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四
半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總共用了十二個半小時粗略讀了一遍。開篇幾章感覺文風有點偏現代,與這樣一位歷史人物似乎不符,關于作者百度資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后的歷史碩士,寫過帝王師之類。通篇讀完,還是受益頗深,值得再次細讀,或者可以換個作者換個角度,再讀一遍王明陽的一生和他的心學。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貴州時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費力向外探尋,這與朱熹理學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尋天理相反。初一看,好像心學是唯心論,不管是不是,我覺得心學對一個人的為人為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辨是非,明善惡的良知,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為要和自己良知相統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欲給蒙蔽了,往往就做出了違背良知的事情。如受賄,食品安全等,當事人的良知都知道這么做是錯是惡,但都被利益、欲望給蒙蔽了。
心學又提出“致良知”,教人們要去私欲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過打坐修到達到心的無欲無求,而是“煉心”,通過“事上煉”,也就是通過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去除私欲,使自己的良知越來越明朗,而達到“知行合一”。去私欲也不是要求無欲無求,而是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同時也不反對人們去追求財富和名利,承認人有天賦差異,如果有能力,為什么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難做到“心不動”,總是會思前想后,權衡左右,往往就與良知背道而馳了。
最后說一句,媽的,我知道經常喝酒不好,可還是擋不住喝酒的欲望,咋整啊[酷]。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五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在讀書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方法。在他的《王陽明集》中,他總結了自己的讀書五要訣,這些要訣對于廣大讀書者具有很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下面,我將根據這五個要訣,談談我個人的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說“勿以物喜,勿以物悲”。這是指在閱讀的時候,不應該僅僅被某一部分內容所吸引,也不應該被某一部分內容所困擾。我在讀書時也深有體會,有時候一個閱讀材料的某個部分可能特別精彩,我們很容易沉迷其中,甚至忽略了材料的其他部分。然而,正如王陽明所說,我們應該克制住自己,全面把握材料的內容。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而不會被局部迷惑。
其次,王陽明主張“心定方能記”。他認為,在讀書的時候,心思要集中,理智要冷靜,才能做到真正的記憶。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當我全神貫注地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會明顯提升。我發現,只有當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閱讀上,我的大腦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內容。因此,我對王陽明的這一要訣深表贊同。
第三,王陽明說“善作文章近是非”。他在這里強調的是: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善于發掘書中的優點,還要善于發現其中的問題和爭議。對我來說,這一點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讀書的時候都習慣于只看到書中的好處,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爭議。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和爭議,往往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推動我們的進步。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書中的論點,從而能夠更準確地評價和理解其內容。
第四,王陽明主張“善問學前志”。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這樣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學習。我完全贊同這一觀點。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明確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和意義時,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并且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因此,我相信,只有通過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我們才能在學習中更好地努力和堅持。
最后,王陽明說“冥冥之中天理昭昭”。他認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直覺,同時要相信道義的指引。這是一種對于讀書者信心的鼓勵和激勵。我深有體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總是依賴他人的觀點和結論,而是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只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對于道義的直覺,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心有靈犀,見微知著。
總之,王陽明的讀書五要訣對于廣大讀書者來說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通過勿以物喜勿以物悲、心定方能記、善作文章近是非、善問學前志、冥冥之中天理昭昭這五個要訣的指引,我相信每個讀書者都能夠在閱讀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讓我們共同努力,學會讀書的方法,為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六
理學主要討論的問題,按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是兩個:一個是本體論,主張萬物一體;另一個是修養論,主張變化氣質。簡單講理學主張萬物之理是相同的,人們通過“窮理”可以體悟到,而“變化氣質”是人們通過修養功夫實現“窮理”的方式。
梁日孚于是向先生請教“居敬”和“窮理”應當是怎么樣的。陽明先生從他剛才的觀點講起,主張二者其實是一件事。“主一”是好的,但如果只知道亂下功夫,不知道一就是理,后果會很糟,堅持“一”的時候心隨物轉,沒有“一”的時候又變成了“空”。那應該怎么辦呢?無論有沒有事,都要在天理上下功夫。窮理在具體事情上的專一堅持就是居敬,居敬功夫到了精密之處就是窮理,二者本來是一件事,并不是居敬有個居敬的心,窮理又有一個窮理的心。孔子、孟子在提到這些時只是說一點,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件事。
梁日孚對于陽明先生主張中的窮理就是盡性,也就是領悟理就是領悟人們的本性,還有疑問。先生主張,理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與宋儒主張的萬物一理相同),仁義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窮”到仁義的理,也就是探究到了人們的本性。還舉了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例子。孟子舉例說,如果看到一個小孩子快掉到水井里了,任何人都會有憐憫擔憂,這就是人人相同的惻隱之心。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到極點就是仁。這種努力和發展就是窮理。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七
第一段:介紹王陽明和其讀書五要訣的背景及意義(200字)
作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的影響深遠。他提出的讀書五要訣,即“識別、明辨、踵行、不茍、精進”,對于讀書、學習和修身養性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五個要訣,囊括了王陽明對于讀書方法和學習態度的深刻思考,對于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個人素質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段:解析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內涵和應用(250字)
識別是指要明確自己要讀書的目的和方向,確定自己的學習重點與需求。明辨則強調要善于辨別概念和事物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踵行是指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不茍強調要堅守真實,不隨波逐流,對待學習要虛心、真誠、認真,不推諉、不敷衍。精進則強調要持續努力,追求卓越,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第三段:闡述我在實踐中運用王陽明讀書五要訣的體會(300字)
在我個人的學習和讀書過程中,王陽明的讀書五要訣給予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首先,識別讓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向,不再盲目跟風,而是有目標地學習所需的知識。其次,明辨教會我如何辨別真相與謬誤,不被虛假和表面所迷惑,培養出堅實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踵行則告訴我只有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此外,不茍讓我保持真實與真誠的品質,抵制虛偽和虛浮情緒的侵蝕。最后,精進的要求讓我意識到學習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不斷追求卓越與進步。
第四段:探討王陽明讀書五要訣對于個人發展的積極意義(250字)
王陽明的讀書五要訣可謂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有力指南。首先,通過識別和明辨,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確定人生目標與意義,為個人成長提供方向。其次,踵行能夠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技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然后,不茍的堅持能夠保持真實與真誠,塑造優秀的品格和習慣。最后,精進的追求可以驅使人們不斷提高自己,追求卓越與成就,在各方面取得更好的發展。
第五段:總結王陽明讀書五要訣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200字)
在當今社會,面臨著日新月異的知識爆炸和快速變革的挑戰,王陽明的讀書五要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讀書學習過程中要有目的和目標,注重實踐和行動,保持真實與真誠,追求卓越與進步。只有堅守這些要訣,我們才能真正從讀書中獲得益處并實現個人成長與發展。因此,完全擁抱并應用這些讀書五要訣,對于我們的學業、事業和人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注:例如第四段與題目之間可能存在不明顯的關聯,標題可以調整,文章的段落長度也可以適當調整以適合要求的字數(1200字)。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八
正在這時,王陽明派特使來問池仲容,說王大人對你很好,你至少該投桃報李吧?這都快要過年了,不去南安府拜見一下王大人嗎?你光說降,光說降,這個降的過程可有點漫長。你這么久都不去拜見一下王大人,合適嗎?池仲容想想也對,但是萬一王陽明使詐,自已此去可就是入了虎穴龍潭了。
這個時候,池仲容匪性的一面體現出來了。想來想去,池仲容一身是膽,心里說我就去看看,王陽明他能拿我怎么樣?實在不行我調頭就走。池仲容精選了九十三個兄弟。這些人都是池仲容手下功夫最好的,可以飛檐走壁,以一擋百,功夫也相當于特種兵。于是,池仲容就帶著這九十三個兄弟,來到了南安府。
到了南安之后,王陽明正在衙門里等著池仲容。池仲容也不去衙門,先去校場。聽說王陽明已經讓士兵都休息了,真的還是假的?要去校場看一看。校場里果然看不到兵。池仲容還不放心,又去了市場,看看老百姓的生活面貌,就知道是不是暗中在整軍備戰。結果一看,老百姓都在準備過年了,一副升平景象。但池仲容依然不放心,又偷偷花錢到獄中看看盧珂到底是不是關在獄中。一看,果然盧珂確實關在獄中。這樣一來,池仲容徹底放心了,才到府衙來拜見王陽明。
到了府衙,自己還不進去,讓手下先去通報。結果手下剛進去,就被罵出來了,把王大人的話也帶出來了。王陽明說,池仲容你進了南安城不先來見我,結果先去校場,又去市場,再去監獄,到底是安的什么心?披頭就一番質問。
這一下,就體現出王陽明的大智慧了。其實他對池仲容的動向早已了如指掌,但這時候他要不說出來,就顯得他太老謀深算了。池仲容也不相信他進了南安城,自己的動向沒有人報告給王陽明。但是王陽明直截了當說出來了。池仲容這種多疑的性格,越是直面他,他越驚慌。
池仲容滿頭大汗,趕快疾步趨進府中,一頭跪下來,然后承認錯誤,向王陽明連聲道歉。王陽明上前扶起池仲容,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回頭是岸。你不愧是當世英雄,明辨是非,知道哪一個選擇才是對的,我是真心招降你的。
后人評說這一段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王陽明使詐,就是要把池仲容騙來宰了他。事實上,王陽明好好招待池仲容,安排的住宿都是最好的地方。讀書筆記。一切接待工作,王陽明都安排得非常細致,非常好,以致讓池仲容漸漸緩下心來。王陽明還經常陪著他在南安城中看看百姓的生活百態。當時快要過年了,南安城中要辦燈會,也是慶祝剿匪成功。王陽明就陪著池仲容一起去看。
在與池仲容相處的這一段日子里,王陽明發現池仲容目光游移,心思不定,很難徹底感化,這才下了狠心要滅掉池仲容。
到了快過年的前幾天,池仲容說,我也來了好幾天了,跟大人相處甚歡,但我那幫兄弟在家里頭不知道我的消息,我正在準備整編他們一起向大人投降,還得回去做做工作。王陽明笑笑說,這個說得也有道理,但是離過年不過六七天,你現在趕回去,六七天也趕不回山寨,索性過了年再回去吧。我們好好聚一聚。池仲安也勸哥哥,你都已經來了,王大人又對你這么好,你就留下來過個年再走。池仲容猶豫一下,就留了下來。
池仲容這時對王陽明戒心大概已經放下來,但那九十三個兄弟還是與他寸步不離,到哪兒都跟著。一直到了春節,吃過年夜飯,過了子夜,到了大年初一要給賞錢啊。王陽明說,你的這幫兄弟各有賞錢,來的都是客,就得給啊。不過不能這么多人去領吧,每五個、每五個出去領賞錢。然后池仲容的手下就五個、五個一撥出去領賞錢。九十三個人,一撥一撥一撥,到最后都被干掉了,只剩一個池仲容。
池仲容等了半天,沒一個兄弟回來,傻眼了。這時候王陽明臉一沉,問池仲容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池仲容噗通一聲就跪下了,我真降,我直降。但這個時侯,王陽明歷數池仲容派池仲安以及手下做的各種壞事,說池仲容是數十年巨匪、巨寇,為禍一方。我為一方百姓,與你交流數日,但看你首鼠兩端,游移不定,實不能留啊。這就是王陽明的果斷,為一方百姓,為整個社稷考慮,最后殺掉了池仲容。
這邊在南安府殺掉池仲容,另一邊所有的官軍早已秘密潛行夜伏,找到池仲容老巢,總攻浰頭寨,一舉殲滅了池仲容這股土匪。
池仲容被滅之后,四省剿匪就大獲成功了。此時距王陽明就任南贛巡撫不過一年零三個月。四省之間密密麻麻數百股土匪,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全被王陽明蕩平。數十年來,從來沒有人能夠在這么短時間內徹底剿滅匪患。王陽明各種奇招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簡直神出鬼沒。他招盧、滅謝、疑池,足見其對人性洞見之深,每個人的欲望、每個人的情緒、每個人的習性都把握得非常透徹。王陽明把人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事把握住了,也就把整個局面控制住了,這就是控局之法的大智慧。
王陽明讀書心得篇九
過去半個月啃了兩本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都是度陰山寫的。都說中國有兩個半圣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既然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讀了,那就一起寫吧,這就是“一個半圣人”。
格物致知。我之前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是探究萬事萬物,從中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這是朱熹理學的解釋,讀完這本書后,我發現在陽明心學中還有另外的解釋,“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頭,因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達到良知。整體的意思就是要不斷糾正自己的念頭,使我們找到“良知”。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時也有萬千個念頭,這些念頭中有好有壞,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們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頭遮蔽,使其蒙上灰塵,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斷地格自己的念頭,擦拭心靈,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雖未行動,念頭一起,便是行了。反省自身,之前也會容忍自己腦海中許多沒有付諸實踐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陽明告訴我們,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這種念頭“格”掉,雖然沒有這樣做,但是這樣想了,就是一種“行”。書中有一個故事,是王陽明外出郊游看見一處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為己有的念頭,當出現這個念頭的時候,王陽明及時警覺,立即眉頭緊鎖,開始自我用功明知道當天黃昏,才對弟子們說:“終于把他克掉了,真難啊”。同樣的情景也反復出現在曾國藩的故事里,曾國藩在帶兵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由于中央政府對湘軍的掣肘。曾國藩也多次產生抱怨的念頭,每當此時,他就拿出自己的絕技“誠”字訣自我用功。他們兩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幾天我讀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稻盛先生也說“莊嚴其心”,也說“反省自身,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由此可見,那些被稱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無物,讀懂了自己,就讀懂了天下人,世間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惡,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惡,也有七情六欲。所以讀懂了自己也就讀懂了天下人。當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這個層面上了,王圣人說的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山川草木,飛蟲走獸都是一樣的。這一點等我長大了再體悟吧。
人皆可以成圣。說了王圣人這么多,再說說曾圣人,其實我是讀了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意猶未盡,采取找了本同系列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讀完之后整體感覺度陰山在調侃曾國藩,一點都不嚴肅。在這本書中描述的曾國藩就跟智商跟不上一樣,然而他還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國,真的讓人很不理解。他真的很笨,有個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就是小偷進他家準備干一票,結果曾國藩回來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國藩開始背書,結果背來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著急了,從床底下鉆出來背了一遍,揚長而去,然后曾圣人接著背,所以,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但是根據評判圣人“三不朽”的標準,他確實做到了立德(整天拿著個“誠”字訣克來克去),立言(他那《曾國藩家書》大概就是為這個準備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國這一件事就夠吹三輩子),這么說他確實是我輩楷模。那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你多笨,比著曾圣人去做就行了,運氣好了你也是個圣人,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