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一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種較為在生活中常見的昆蟲,讓我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學習了科普知識。
那么,我就說書中的建筑大師迷宮蛛吧。迷宮蛛也叫作圓網蛛。它是個無與倫比的紡織工人,它用蛛網來獵取那些自投羅網的小蟲子們,坐享其成,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胸有兩條寬闊的黑色飾帶,飾帶中間夾著白道子和褐色的斑點,不過到快要產卵的時候,圓網蛛就要搬家了。它結的絲囊色澤鮮亮、外觀富麗精致。
在圓網蛛產完卵后,它最偉大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約在九月中旬,小蜘蛛們卵化出來了,但它們要在這個袋子里過冬。歲月無情,母蜘蛛的食量漸漸小了起來,體力也不足了,雖然如此,它還能維持四五個星期的壽命。但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它繼續拖著蹣跚的步子不停地巡視。最后。在十月底的時候,它用最后的一點力氣替孩子們咬破巢的.墻壁,精疲力盡地死去了。
讀到這里,我覺得母蛛盡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全部責任,我十分感動,母蛛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母蛛偉大的精神讓我想起一句名言:世上最偉的力量就是母愛。
想到自已的母親,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她總是鼓勵我,幫助我,我要感謝她。將來,我也要向她對我一樣地對她好。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二
出身貧寒的法布爾自幼就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以及對自然界花鳥魚蟲的癡迷。在艱苦的環境下,他獲得了學士 和 博士學位,另同行對他刮目相看。然而他卻遭到一些所謂顯要人物無端的指責和攻擊,法布爾的昆蟲實驗室也無法建立。但是,他以自己微薄的收入、頑強的意志,堅持研究工作。
《昆蟲記》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靠著法布爾的頑強,歷經三十余年完成。
《昆蟲記》描繪了許多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繁衍和死亡。但《昆蟲記》不止寫了昆蟲的一生,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如松毛蟲,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團結、勤勞、遵守原則的精神。
除了《昆蟲記》中的昆蟲告訴我們道理,《昆蟲記》也給我們一個啟示: 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 “ 蜘蛛 ” 、 “ 黃蜂 ” 、 “ 蝎子 ” 、 “ 象鼻蟲 ” 等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系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三
法布爾,這個名字可謂是熟悉異常,他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科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
《昆蟲記》這本書,從幼兒時的插圖繪本,到少年的拼音版、刪節版,到了現在的整本書的閱讀。一遍一口氣順暢地讀下來,腦子里仿佛電腦那般輸入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記得在小時候,夏日的夜晚是最美的,天空中繁星點綴在墨藍色的夜幕上,月光投下淡淡清冷的光。雜草叢中,卻如同夜幕一樣,那亮晶晶的小光點散落在草叢里,這一定是天上的星星不愿意回去了,落在這里玩鬧吧,幼時的我天真的認為。我讓奶奶用透明的玻璃瓶,只是在空中一揮手,那可愛的小光點便來到了瓶中。在黑暗中,任何光都非常清晰,即使那只是很微弱、很渺小的。靈動的光點時而密集地聚在一起,變成一個小電燈泡,周圍還有暈圈;時而分散,散落在各個角落。多美啊,我癡迷地看著此景。這是大自然的神奇,它在這些小蟲子的身上安上了“燈泡”,沒有親眼見過,你無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美的景象。
把那一罐螢火蟲放在床頭邊,看著它們入睡。只是第二天,蟲兒們都懨懨的,也不飛了。每過一天,它們便失去了生命。那時的我,多么傷心啊,螢火蟲是不是餓死了呢?可是它們吃什么,我不知道啊。后來,我看到了昆蟲記中有一個篇章講的是螢火蟲。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螢火蟲的幼蟲吃的是蝸牛。第一次知道只有雄螢才能飛行,那么半空中的是雄螢,草叢里的便是雌螢了。原來我還以為螢火蟲的幼蟲是像毛毛蟲那樣的蠕蟲呢,沒想到卻是一節一節的。連螢火蟲是怎么殺死蝸牛的,我都明白了,看著花壇上的空蝸牛殼,我有時在想,是不是螢火蟲把它們吃了呢,當然,這不大可能,因為《昆蟲記》里說螢火蟲不管是卵還是幼蟲或是成蟲,它的一生都在發光,晚上我并沒有看到那光點。
捧著昆蟲記,好像知道了許多許多以前從來不懂的秘密,好像敲開了自然科學的大門。你的視眼仿佛開闊了,就像你曾經都是用眼睛觀察而現在用放大鏡觀察一樣,曾經你只能聽到夏日里嘈雜的蟬鳴,而如今卻像欣賞交響樂一樣感受著這份天然的奏響。連屎殼郎滾糞球都變得那般有趣。
驚嘆于法布爾細致入微的觀察,驚嘆于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昆蟲記》像我們展現了生命的美好。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四
讀完《昆蟲記》后,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在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群“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后,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后代們在這里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衛著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衛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后,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里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著;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后雖然已經沒有什么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么。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卻發現了?后來我才知道,法布爾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爾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蟲記》讓我了解了昆蟲,更讓我了解了生命;《昆蟲記》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五
《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我讀完了這本書,感觸很深。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后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后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六
以前我不太喜歡看科學類的書,總覺得很枯燥,可是看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以后,我就再也放不下這本書了。昆蟲學家法布爾用盡真心真情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匯集了科學知識和文學藝術,融入了畢生心血和人生感悟。不但為他的昆蟲朋友留下了不朽篇章,而且給我們留下了無比珍貴的寶藏。我做夢都想不到昆蟲世界竟然有這么多的奧秘!
法布爾的《昆蟲記》,展現給我的是一個神奇的昆蟲世界。我素不知道原來這卑微的小生命,居然承載著無限美好,蘊含著無盡樂趣。在這個世界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昆蟲,不!他們不是普通的小昆蟲,它們是可愛的小生命。
我印象最深的昆蟲是螢火蟲。螢火蟲的幼蟲期有2、3年之久,成年期卻只有14天。這就意味著螢火蟲在14天內破蛹、尋偶、結合、繁殖,然后終其一生,閃耀出最后一點光芒,默默死去。
法布爾的《昆蟲記》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昆蟲世界。它讓我感受到自然界小生靈的氣息,培養了我對昆蟲的愛心,一本好書帶我走進了一個美好的世界。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七
科學界里有許多的奧秘,這些奧秘關系著地球上的生物。科學家們就懷著好奇心,來探索這些奧秘。有一位科學家叫法布爾,他用文字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昆蟲,讓我們真實地領略了昆蟲的世界、昆蟲的生活。
法布爾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對昆蟲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把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而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我對《螢火蟲》這一篇最感興趣,一到夏天,螢火蟲就會“提”著小燈籠,在漆黑的夜里到處游蕩。這個小昆蟲有著斑斕的色彩,身體栗棕色,胸部呈紅色,環形服飾的邊緣上還點綴著一些紅艷的小斑點,漂亮極了!讓人看了愛不離手。別看螢火蟲外表弱小,可它卻是個食肉動物,而且,手段是罕見的惡毒,這讓人不敢相信。
《昆蟲記》讓我知道了昆蟲其實和人類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它們不能像人類一樣用語言表達,但是它們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代表著一種語言。
以前,我為了尋求開心,總是濫弄小昆蟲們,使它們痛苦至極,完全不顧及它們的感受。自從看了這本書后,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頓時,我自感慚愧。我覺得即使昆蟲們不起眼,但是它們也像人類一樣有生命的`選擇權,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它們。
昆蟲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法布爾帶著我們進入了昆蟲的世界,使我們更加了解了昆蟲,我真心感謝法布爾!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八
知識是人類文明色彩中的綠色,書籍是蘊藏豐富知識的樂土,讀書則是所有人精神成長、完美人生的必須。
法國思想家迪卡爾曾說“閱讀優秀名著就像和高尚的人進行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我們展示的是它們的智慧、思想。”眾所周知,每一部文學名著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它再現了那段時期的人物、社會、生活習俗、科技水平及其它種種知識,其中《昆蟲記》就是一部很好的名著。
讀了《昆蟲記》,我覺得它是法布爾從人性觀察昆蟲,用散文化的筆調,在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生育、死亡等。這本書滲透著法布爾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之情,體現了作者細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這是一部昆蟲世界的史詩,一首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眾多自然界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本永遠解讀不盡的、值得世代相傳的世界名著。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昆蟲界的微觀世界,還知道了許多知識,例如第一章“螳螂求食”的故事中,在一段一段地閱讀中,我的腦海里也閃現出了一個接著一個動人的情景。當介紹它的外貌時,我仿佛就拿著一個放大鏡在入神地觀察著它,栩栩如生的筆調、細致入微的觀察,這些處處讓我心動,讓我為《昆蟲記》而著迷。
讀了《昆蟲記》,我對動物的認識又更上了一層樓,我從此擺脫了對昆蟲的無知,變得博學起來。讀了《昆蟲記》,我受益匪淺。
昆蟲記學生讀后感篇九
以前的我,一向對科學論文不怎么感興趣,那種太過于死板的文字與處處充斥著緊張氣氛的科學嚴謹性,總是讓我感到不習慣。久而久之,我便不去書店里賣科學書籍的那個角落,對《昆蟲記》這部名著也毫不在意。直至作業單上印著明明白白的《昆蟲記》,我只好硬著頭皮,在密密麻麻的書架中間找到了這部名著,翻開第一頁,看了下去。
沒想到,《昆蟲記》徹底讓我改變了對科學論文的態度,那一個個死板的文字在法布爾的手下開出了科學奇異的花朵,使這部科學著作增添了不少文學色彩。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 ;小甲蟲“為它的后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 而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多么可愛的小生靈!我不禁呆住了,這些平常隨處可見的昆蟲們,竟有這么多的奧秘等我們去發現!在驚嘆的同時,我也不免對法布爾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探究精神肅然起敬。
在伊索與拉封丹寓言里,蟬是一個“好吃懶做”的懶漢,在夏天只顧高聲歌唱,而在冬天來臨時,只能向螞蟻等小動物乞討食物。但法布爾卻不這么認為,他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于為蟬“平反冤屈”。他親眼看到,在夏日的高樹上,十幾只螞蟻在圍攻一只蟬兒。盛夏烈日炎炎,螞蟻們出來覓食,而蟬則利用自己的才能在找水吃,螞蟻們看見了此番場景,便奪了蟬的勞動果實,自己享樂去了。螞蟻才是好逸惡勞的罪魁禍首!
冤案平反,我高興起來了,對法布爾的探究精神也充滿了敬佩,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與白不會混淆,是與非不會弄亂。這種勇于說實話,敢于用事實說話的精神也實在可嘉。雖然有一些是善良的謊言,但是現在有些大人因為自私自利而不愿說真話,還不比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美麗善良。
讓我們用自己的無私無畏用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