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一
1979年,糧食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也就是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這一天定位“世界糧食日”,以引起人們對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教促各國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加強全世界的團結,共同與饑餓、營養不良、貧窮作斗爭。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裹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更何況,全世界還有很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尚未解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仍然有八億多人口處于饑餓當中,這是一個比整個歐洲人口還要多的群體。全世界每年有約九百萬人死于饑餓和饑餓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說每天有兩萬四千人,每四秒鐘約有一人因為饑餓離開人世,而在這當中,有一多半是兒童,換句話說,由于直接或間接的饑餓原因,每八秒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活活餓死。每位同學包括我在內,捫心自問,這種亂浪費糧食的做法是否是在謀殺生命。
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身邊為例,食堂和飯店里的剩飯、剩菜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隨意將饅頭掰成碎塊后棄之不食.很多同學挑食,將滿盤的的蔬菜倒掉.....如此珍貴的糧食就這樣被我們有意無意的浪費著,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慚愧!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每一個國家都很重視糧食生產,把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當作第一要務。如今人民生活條件好了,卻不應該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到加工成成品糧,至少需要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多少辛勤的勞動啊!這每一粒粒糧食都浸透著勞動者的心血和汗水!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從自己做起,珍惜每一粒糧食。有人推測,如果每人每天節約一粒大米,全國每天可節約32500公斤大米。 在這里,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
1.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 不偏食,不挑食,不倒剩飯剩菜。
2.看到別人浪費的現象,主動地制止,減少浪費。你身邊的伙伴能做到嗎?互相監督,比一比,誰是節約糧食的好孩子。
3.做個小小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后果。讓所有人都加入到節約糧食的行列中來。4.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的要帶回家。
同學們,節約是一種美德,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變為一種自覺,成為一種習慣。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二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嗎?是“世界糧食日”。為什么要在每年的10月16日設立這樣一個節日呢?很顯然,是呼吁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所以,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誦一下《鋤禾》這首古詩。《鋤禾》——預備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背誦得很好!這首詩我們早就學過了,都知道農民伯伯種田很辛苦,我們要愛惜糧食。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伯伯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有的同學可能認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浪費一點糧食不要緊。但是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上飯的人們在苦苦掙扎?在全世界范圍,每年有數百萬人民,包括六百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饑餓。在我國,每年有許多貧困地區、受災地區的老人、小孩沒飯吃,要靠國家救濟,靠大家幫助。由此可見,饑荒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號殺手!所以,即使我們的生活條件再好,也不能丟棄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無數名人、偉人都是愛惜糧食、生活節儉的典范。北宋時的司馬光雖高居宰相,仍然以節儉為本,他認為穿衣能夠抵御寒冷、吃飯能夠吃飽就足夠了,還教導兒子要“儉樸為榮,奢侈為恥”。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也一貫反對鋪張浪費,他吃飯時,一粒米也不肯浪費,偶爾灑到桌子上一粒米,也一定要撿起來放到嘴里。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同學們,我們應該把愛惜糧食落實到每一天的行動中。不管在家里吃飯,還是學校用餐,我們都應該不偏食,不挑食,吃多少飯盛多少,不要浪費。這樣做,既符合節約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們身體的健康。
同學們,愛惜糧食就是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而浪費糧食的行為是可恥的。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珍惜一粒米開始,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文章推薦閱讀:
1.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
2.世界糧食日演講稿
3.世界糧食日演講稿
4.學生世界糧食日國旗下的講話稿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三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講話的題目是:節約糧食。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197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引起全世界人民對世界糧食短缺問題的重視,敦促各國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斗爭。此后每年的世界糧食日,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一些民間組織都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紀念。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全球可耕種土地面積的減少以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世界農業和糧食生產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全球仍有8.52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每年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饑荒已成為地球人的第1號殺手,每年平均奪去1千萬人的生命,500多萬兒童因饑餓和營養不良而夭折。由于直接或間接的營養不良,全球每4秒鐘大約有1人死亡!
再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國內:看看我們國家的糧食是不是已經富裕到了可以不提節約的地步了?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是一個:用占世界可耕地面積為6%的土地,養育著為世界22%的人口。近幾年糧食年產量徘徊在4.5億噸左右,人均糧食占有量長期處于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從目前形勢來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糧食的供需仍將在緊張中度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糧食進口國。
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以保證正常的生活需要。
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是的:我們沒有體會過“鋤禾日當午”的艱辛,便會覺得“粒粒皆辛苦”有些單薄;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在家中大碗大碗的剩飯倒進垃圾桶。在食堂,飯只吃幾口就倒掉,這些現象比比皆是。這不僅反映我們不懂得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而且也直接反映出他們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
我們要發掘節約潛力。我們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約糧食也相當于種了糧食。讓我們把一張張餐桌相當于一方方糧田,除了吃進肚子里的糧食外,不浪費一粒糧食。
同學們: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品質,節約是一種習慣,節約是一種責任,讓我們潤浸在附中優質的教育中,從節約每一顆糧食做起,共建節約型校園,共創節約型社會。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四
親愛的教師、同學們:
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兩人在餐廳里吃飯,桌上擺滿了各種美味好菜,兩人邊吃邊聊。走出餐廳后,桌上還留下了三分之一的食物。隨后呈現了一個盤子,左面有食物,右邊沒有食物。下面呈現一排字:人類在餐桌上糟蹋的糧食是2億人一年的口糧。
不一會兒吃飽了,我們臉上洋溢著滿意的淺笑。買單脫離時我瞅了一眼飯桌,菜盤子里還剩了許多菜,飲料瓶還有一大半飲料在里面。看著這些,我覺得很惋惜,我扯了扯媽媽的衣角,問:“為什么不打包呢?”“不必!”媽媽一揮手說道,然后就將我拉走了。
在餐桌上糟蹋的糧食可供2億人一年的口糧。2億人,一年,多么震動的數字!可見人類是怎么糟踏糧食的!國際是上還有多少人因為窮吃不上飯,可我們仍是這樣糟蹋食物,真是羞愧!
節省糧食,從我做起,刻不容緩!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五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而我們中國,為解決目前糧食浪費嚴重的問題,也發出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特別是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所在的這一個星期時間里都是全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周。
相信我們大家都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紳的古詩《憫農》了解到農民耕種的辛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同學們有所不知,其實要把地里的禾苗加工成我們每天碗里香噴噴的米飯,可遠遠不光是農民們在田地里頭頂烈日、拋灑汗水地勞作啊!糧食從播種、收割到加工成成品糧,這其中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得需要有多少農民和工人為此付出心血呀!正因為如此,每一粒糧食我們都必須要珍惜。
同學們,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希望我們三元中學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把每一天都當做“世界糧食日”,把每一周都作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周,在以后的每一餐里都愛惜糧食,同時能告誡身邊的人節約糧食,人人從自己做起,個個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
建議大家做到以下幾點:
1、珍惜糧食,適量定餐,避免剩餐,減少浪費。
2、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3、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剩菜。
4、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
5、做節約宣傳員,向家人、親戚、朋友宣傳浪費的可怕后果。
6、不偏食,不挑食。
7、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六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同學們,每年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我們國家將“世界糧食日”所在一周定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它是根據我們國家國情確定。
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占世界人口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個人當中舊有一個中國人。而我國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7%——人口多耕地少,吃飯就成為我國第一大問題。也許有同學肯定會說這怎么可能呢?我們這里一日三餐講究搭配,講究營養價值,雞鴨魚肉已是平常人家家常菜。但是只要你們去查一查資料,多看一些新聞媒介,你們就會知道,在我國邊遠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等原因,還有許多人在餓肚子,還有許多像你們一樣大孩子連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何談讀書上學呢?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十三億人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廣場——_廣場還要大。
也許有同學認為,節約幾粒米沒有多大用場,讓我們一起來算筆帳如果一個人一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可節約2186萬斤,這么多米可以救濟3500多災民吃10年,可以給1080多名學生吃60年,所以節約糧食有特別重大意義。
但是,在我們同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浪費糧食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每天早上在咱們校門口垃圾箱內,有許多同學把吃剩饅頭油條面包丟在里面;在學校吃飯同學,也經常把大碗大碗飯菜倒在泔水桶內,這實在令人心痛。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粉糧食,足夠6000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浪費啊!
我想在座每一位同學都會背古詩《鋤禾》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可以從這首古詩中可以看出糧食珍貴。據統計,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多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勞動,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心血汗水。
目前,我國人均占有糧食還不足350公斤,剛才我說了還有少數盆困地區還有很多人吃不飽肚子,而且我國耕地面積仍在逐漸減少,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嚴峻現實告訴我們,中國還是一個缺糧國家,糧食是不能浪費。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新一代,要繼承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在“節糧宣傳周”里,在以后每一天,要開展愛糧惜糧,節約糧食宣傳活動,要求人人從自己做起,個個養成愛糧節糧好習慣。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七
為什么鋪張浪費的往往是那些從小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城里人?
我得到的結論是,因為生活富足的城里人并不需要計較生活,節儉對于他們也就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名詞,充其量也就是掛在口頭上裝裝格調。換句話說,這是平民的形式主義。
而這種“形式主義”的產生根源,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沒有深入的思考。當我們因為水里進了一個蟲子而將一杯水全部倒掉時,xx缺水地區的.人民卻是將嚴重致癌的泥水當做生命之源。當黃浦江的霓虹照亮了整片夜空時,一些地區卻還在用20瓦的老式燈泡作為夜間的太陽。
再具體點。我們便以每天中午的盒飯為題來做個猜想。如果一個班級每天浪費10斤糧食,那么一所學校如果有30個班級,一天就要浪費300斤糧食,一個月就是9000斤。這相當于在風調雨順時一個農民一年的收成。
一個學校便是如此,全世界那么多所學校,那么多家企業,那么多戶人家所產生的糧食浪費又有多少呢?除了糧食之外的水、電、木材等等的浪費又有多少呢?那是我難以想象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態度,大家只要在舉手投足之間稍稍留意一下,就是一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財富。平日飲食注意取之有度,吃不完的打包帶走。離開房間隨手關燈。用后關好水龍頭。不鋪張浪費,不驕縱淫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對于我們來說,這樣便足夠了。
在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節儉已成為人類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沒有節儉精神,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并不是要人們當“苦行僧”,再去重復過去那種窮苦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求我們在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富而不奢、努力上進、銳意進取。這里體現的,是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如果勤儉文明之風盛行于世,將是國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因此——
請節約每一滴水,因為那都是大地的乳汁。
請節約每一粒米,因為那都是農民的血汗。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我們共同行動。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八
尊敬的老師、敬愛的同學們: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成立于1945年10月16日,1946年12月成為聯合國專門機構。到1997年,有成員174個國家和地區。其宗旨是:“改進糧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狀況”,“幫助發展世界經濟和人民免于饑餓”。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將1981年10月16日確定為首屆世界糧食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在該組織各成員國舉行相關活動,以喚起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但是,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沒有,每次吃飯后的垃圾桶中有多少剩菜剩飯?難道我覺得可惜嗎?同學們可知,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人處于饑餓之中,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仍然有八億多人口處于饑餓當中,這是一個比整個歐洲人口還要多的群體。全世界每年有約九百萬人死于饑餓和饑餓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說每天有兩萬四千人,每四秒鐘約有一人因為饑餓離開人世,而在這當中,有一多半是兒童,換句話說,由于直接或間接的饑餓原因,每八秒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活活餓死。每位同學包括我在內,捫心自問,這種亂浪費糧食的做法是否是在謀殺生命。
誰也不會忘記祖祖輩輩用汗水演繹了何處黃土不埋人的壯烈,我們也不會忘記,一路上經過的一片片高粱、麥田、綠得誘人,可愛!可是,豐衣足食的我們是否就能夠拋棄艱苦樸素的美德呢?表面上,浪費的只是那么點微不足道的糧食,實際上,我們愧對了億萬農民辛勤的汗水,作為時代驕子的我們,我們喪失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啊!在此,我慎重提倡各位同學節約糧食,在出手那一刻想想,能吃八兩不拿一斤。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為我們美好的將來,從節約糧食做起。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精神深入人心!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得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謝謝大家!
世界糧食日國旗下講話稿幼兒園篇九
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嗎?它們就是小麥、水稻和玉米。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周是我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宣傳周。“民以食為天”,今天,就讓我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談談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在意糧食的由來,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一方面,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更何況,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那兒的孩子們連米飯都吃不上啊,更不用說吃肉了!
另一方面,浪費糧食的行為屢見不鮮。就以我們學校為例,教室的'垃圾桶里,經常會有同學們吃剩的饅頭、糕點;食堂的餐桌上,米飯、菜肴隨處可見,有時,甚至在食堂地面上,都能見到同學們灑落的米粒;在生活中,不少同學也不懂得愛惜糧食,他們把餅干、面包、稀飯隨便亂扔,在家里挑吃撿穿……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費的糧食,足夠五千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既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偉大,也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辛勞。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卻不能丟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因為,一粒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呀!可以說,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農作物的品種正在日益減少。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現在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的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有許許多多像“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開發糧食新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為全球的糧食問題出謀劃策,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新生一代,除了向袁隆平爺爺他們學習之外,更主要的是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