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孝經讀后感篇一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十分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我的父母,怎樣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饑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面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樣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篇二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發到白發,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里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后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游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么多的錢干什么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于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里也會含著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孝經讀后感篇三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讀后感篇四
當自己心虛不占理,又想逞強的時候,最容易大嗓門嚷嚷。當一著急,脾氣一上來,便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了。其實這么做是非常無禮的一種行為,我想每個人反思自我,都能看到自己大聲說話時的那種丑態,深深地愧疚!
2、您對今天社會上的喪祭婚姻之禮是否滿意?您希望追求什么樣的禮儀?
不滿意。雖然沒有經歷過婚姻之禮,但是喪祭之禮確是在家鄉經歷了不少。我的爺爺過世已三年有余,到今天我父母的祭祀方式仍是“燒紙錢”。每年清明祭掃時,我也會隨父母去,在爺爺奶奶的墓地前面鞠三個躬已是我能想到的最“盡禮”的方式了。
我希望追求的是一種,更為系統地祭祀,通過這個方式,能夠將內心的誠敬激發出來,與祖先建立起連接的一種方式,能真正實現生命的上升。
聽先生講,很打動我的一句話是,儒家說,寧可“哀有余,禮不足”,我想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只要內心的哀戚之情是真實無違的,我想就做到了“喪盡禮,祭盡誠”吧。
3、您如何理解孝道中蘊含的儒家生死觀?
先生所講的孝道中所蘊含的儒家生死觀是說,人的生命就像海面上的波濤一樣,但是人們卻“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既然是波濤,水泡,就有生有滅,但是水泡的生滅,并不會影響道的存在。只是海面上的波濤起了又平,大海還在,天道還在,消失的只是我們這一段生命而已。如此看待生命,就不會墮于空有兩邊,便能恒守中道了。
4、再過一天,我們學習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寫一份心得,正式完成孝道營的學習,給自己一個交待。1月31日,我們會舉行結營儀式,也希望大家能夠參加,為孝道營畫上完美句號。
先生的講解,深入淺出,雖講解的是天道,孝道這樣的大事情,但是卻能落實到真實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反觀自身,都是曾經在我身上出現和發生過的問題。
比如:罵人,我初中的時候也會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要堅守道義,而走上歧途。然而身為中國人,身為禮儀之邦,我有我身上不能丟的東西,就是禮。我想,我身為中國人,就應該學習和發揚中國文化,堅守住民族的'道德底線,也即禮,而不是學習有些西方國家的盲目自由,對自己的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先生的講座能真正喚醒人內心的良善。試問,哪個正常人不向往生命的安寧與幸福,但是我們做的事情,有時恰恰又和我們所追尋的東西相反,我們向往和平,卻經常在制造不安。
回望我所走過的27載歲月,我也做過很多令自己耿耿于懷,后悔不已,放不下的事情。但是“過則勿憚改”,在錯誤處用心,去勇猛精進地改過,我想才是我應該努力的事情。在這期孝道營中,我知道了對待親人,踐行孝道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孝順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居家無非,居家是非勿太明,跟家人尤其不能夠斤斤計較,才能保有家庭的溫暖,學到了,禮是孝道的體現形式,古人對待冠禮,婚禮,軍禮,喪禮,祭禮都有和今人大大不同的做法,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去誠敬地學習,踐行,在這個過程當中去追尋生命的超脫與上升。但愿我有一天也能像陶潛先生一樣,“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孝經讀后感篇五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到了《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從這四章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經》里講的都是怎樣做人的到理,我就從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的詞語,比如:孝,德之本;愛親、敬親;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說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們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學會孝。“愛親、敬親”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讓我們不要持強凌弱,生活節儉遵守法律法規,不說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話,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給我們做出了在社會上生活的行為準則。
總之,《孝經》是一部很好的書,現在因為我還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長大了,一定能夠對《孝經》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孝經讀后感篇六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讓著長輩。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弟子規》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說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篇七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于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后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里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于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獲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周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準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著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后,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圣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著慈悲大愛的初衷游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孝經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有機會誦讀學習了儒家經典《孝經》,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經》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曾子小時候家里很窮,沒錢買煤,就跑到山里砍柴。這一天,他正砍著,突然覺的手指特別痛,看看也沒有受傷,心里也很難受,他就想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為什么手突然這么疼呢?因為他的媽媽身體不好,平時都是曾子照顧家,他七歲起就會做飯了,今天家里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她媽媽著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見來了很多客人,就趕緊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媽媽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連在一起的啊,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們是他的花朵,沒有根就沒有花葉,樹葉靠根來汲取營養,我們靠爸爸媽媽哺育長大。如果澆花,給花朵澆水是沒用的,要給根澆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給根澆水。樹葉花朵離了根就會枯萎,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這個人就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了。
河里了,身體受了傷,父母最難受,你讓父母難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說,“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顧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師,同學們,長大后尊敬工作的領導,能夠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夠全心全意為全天下的人服務,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孝經讀后感篇九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后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征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準許他先盡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并沒有在意,或許我們并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凈的情感一直蕩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楊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