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西廂記讀后感篇一
從唐代元稹的《會真記》直到之后的王實甫《西廂記》,最大的改變應當是故事結局的變化,那就是故事里面的男主角從一開始的“薄情年少如飛絮”,被世人唾棄變為之后的張生在考取狀元之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里面的詩詞異常的精彩,每次看它的時候都能想起《紅樓夢》里面的鏡頭,賈寶玉和林黛玉一齊看這本書。以前看的那個是金圣嘆點評的本子,看過去發現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金圣嘆評《西廂記》為第六大才子書,我覺得這個評價也沒什么不好。古人為了追求真摯的感情尚且不顧那些世俗的看法,僅有彼此相互深愛對方就好,所以我們更應當為了真愛去努力。
西廂記讀后感篇二
說到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一個想到的是崔鶯鶯,最能看出作者藝術功力深厚的也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說:“真正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其真實性、自然性、正確性、實用性感染讀者,讓讀者讀完之后,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讓你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一個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用紅娘反映出來。如果說紅娘的性格有點像顧長風,那么崔鶯鶯屬于幽林的性格,細膩而有意味,溫柔而安靜。崔鶯鶯是元雜劇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產物。她一出生,就成為封建社會無數爭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也給人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說,崔鶯鶯的'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學術界基本認同《西廂記》是反封建的。這種矛盾而曖昧的說法,展示了《西廂記》主題中人們的困境,也揭示了人們需要重新理解《西廂記》的主題。從戀愛到結婚,崔鶯鶯和張勛經歷了一個在“禮儀”的束縛中掙扎,突破“禮儀”的束縛,最終結婚,即回歸“禮儀”的過程。
你應該已經感受到了這句話中的美,并且慢慢地享受這種美.
西廂記讀后感篇三
《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在時代長河總流傳甚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將其改編成說唱和戲劇。《西廂記》全名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優美動人的戲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
劇本講述的是張生與崔鶯鶯這一對情人沖破困阻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共五本二十折。故事內容生動,情節曲折,纏綿悱惻,跌宕起伏,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如同身臨其境。
看見這些運用極其嫻熟的傳統技法的文字,我的內心總是會涌起一種潺潺的崇拜感。再看見這些刻畫的細膩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好像再現了這個千古傳誦的愛情故事。
愿削平禍亂,開疆展土。”——《西廂記》
在聽完這一段簡短小詩語的此時此刻,我不得不想把文學家元稹的那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改為“不是文中偏愛汝,此詩消去更無詩”啊!
總之,人不能永遠沉困在那暗無天日的等待當中,應該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物品或事件,去追求自己的那段纏綿的愛情,應該向《西廂記》當中記述的一樣——與自己的另一半一起沖破困阻,追求自己的幸福。
西廂記讀后感篇四
20xx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心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熟悉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的安排讓人耳目一新,可是整出戲節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晰,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優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
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最后,我想說創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后感篇五
看完西廂記這本書,我為鶯鶯與張生最終能夠走到一起而感到欣慰。他們經過如此多的挫折,包括老婦人的阻撓,孫飛虎的一劫,鄭恒的從中作梗等,最終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結局是非常圓滿的。而這一圓滿的結局離不開紅娘這一人物的推動。合上西廂記這本書,細細品味,紅娘給我的印象最深,最令我佩服,紅娘的大膽潑辣,機智勇敢,能言善辯等性格,十分令人佩服,紅娘無疑是西廂記中一個最充滿亮點的人物。
紅娘在西廂記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紅娘所做的事推動了西廂記中情節的發展,在張生與鶯鶯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湯顯祖這樣稱贊紅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擔,有此軍師,何戰不克?”紅娘確實是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說紅娘有二十分才,是因為紅娘反應靈敏,對事能夠果斷的下決定,能言善辯,在與鄭恒對話中,紅娘能應答如流,看清他的本質。說紅娘有二十分膽,是因為紅娘絲毫不畏懼老夫人的拷打,敢于和老夫人講道理,這是十分不易的。
紅娘并不是一開始就非常支持鶯鶯小姐與張生在一起的,一開始紅娘只是一個旁觀者,難怪鶯鶯會埋怨紅娘:“但出閨門,影兒般不離身。”紅娘其實是挺無辜的:“不干紅娘事,老夫人著我跟著姐姐來。”紅娘起初是老夫人派來監視鶯鶯的,以防鶯鶯做出有失大家閨秀身份的事。紅娘的轉變是從張生退卻孫飛虎的兵士開始,由一開始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兵退之后,紅娘瘋老婦人知名請張生赴宴,紅娘說:“誰無一個信行,誰無一個志誠,您兩個今夜親折證。”從這里可以看出紅娘已經肯定鶯鶯與張生的關系,但紅娘真正成為來那個人的橋梁是在老夫人悔婚之后是,“你休慌,妾當與君謀之。”促使鶯鶯轉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不滿老夫人的行為,二是覺得鶯鶯與張生郎才女貌,應該在一起。
最令我感動的是紅娘的心地善良,紅娘作為一個小丫鬟,完全可以選擇不參與此事,做個安分守己的小丫鬟,但是紅娘善良的本性促使他參與其中,并積極幫助鶯鶯和張生,這一紅娘身上的亮點是我很感動。
還有一點是紅娘的大膽潑辣,心直口快,張生問敲門的是誰時,她回答道是你前世的娘,雖是玩笑話,但足以體現出紅娘的大膽潑辣。紅娘在維護瑩瑩和張生的愛情時是不圖名不圖利的,紅娘贊成兩人的愛情,甘心為兩人搭線。紅娘確實付出了不少,很令人佩服。
總之,西廂記中紅娘這一人物形象的個性是非常鮮明的,說她有二十分才,十二分擔,斯毫不夸張。
西廂記讀后感篇六
關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廣為流傳的。可是我卻從來沒有去想認認真真的看過。這周老師給我們講《西廂記》,我才從心底里覺得我應該認真的看,而不再是囫圇吞棗的閱讀。
劇本塑造了崔鶯鶯和張生兩個形象,他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向往愛情,追求幸福。他們互相愛慕,可是他們的地位懸殊:一個是相國之女,處在母親嚴厲的家教之下;一個是書生,地位遠遠不及相國之女,在封建社會里,門當戶對是婚姻成功的一個必備條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注定要通過反抗封建傳統觀點、反抗封建禮教,并要求兩個人能夠始終真心相愛,才能夠取得勝利。故事就是圍繞他們為愛情而反抗封建、以及他們面對重重考驗時對愛情是否執著而展開的。
看了《西廂記》之后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鐘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于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癥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于一身,就一見鐘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后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于權貴做斗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后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面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于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也許這就是現在的`人喜歡這樣的結局的原因吧。生活中無法實現的事情只有靠戲劇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西廂記讀后感篇七
王實甫的《西廂記》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不過是那個鄰牙俐齒、敢愛敢恨的小丫頭——紅娘。在《西廂記》中,紅娘作為地位最低的一個角色,卻也是最為出彩的,正是因為她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相府里,在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獨善其身的同時,能堅持自己的個性,體現出女性自覺意識和反抗意識,還幫助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這讓人覺得難能可貴,不由地拍手稱贊。有太多人給紅娘貼上“具有反抗意識的封建婚姻的斗士”的標簽,我卻想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她這個人物形象——“可愛”和“可憐”。
紅娘是可愛的,她有一顆溫熱的心,她是生氣勃勃的。她既是封建體制之內又是封建體制之外的。她不識一字,卻處處顯示其才情。當大家被框在“道學”僵化的硬殼里時,她似乎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無論是她剛出場時,張口“周公之理”,閉口“男女授受不親”讓滿腹文章的酸秀才張生無言以對;還是在與老夫人的對峙中,不卑不亢,邏輯嚴密地分析,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老夫人的“失信”之過。無論是在面對鶯鶯的“明修棧道,暗修陳倉”的不信任的行為時,她用潑辣尖利的語言,輔以古樂府的諧音,運用拆字手法,直抒自己內心的憤疾;還是在鄭桓嘲諷辱罵張生,夸耀自己祖代是相國之門時,她義正詞嚴,剔膚見骨的指責,如炮連珠的數落,“你道是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將相出寒門’。”在這些細節里,她的率真、她的機智、她的勇敢、她的善良,一覽無余。
紅娘亦是可憐的,在元代社會有明確的良民、賤民之分,而紅娘所處的“驅口”階層,社會地位最低。她雖是相國小姐的貼身婢女,卻依舊改變不了她賤民的身份。就像湯顯祖評價紅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識,二十分膽”,正是因為她身上具有那么多美好的品質,更體現出她所在的時代對她的人生產生了多大的限制。紅娘的膽魄和機智不輸男兒,即使身為女兒家,紅娘要是有同鶯鶯一樣的社會地位和家庭條件,有機會接受上層人家子女的教養,她的才情和她的容貌必定是出類拔萃的。
同是妙齡的懷春少女,紅娘也自有一番女孩家細膩婉轉的.小心思。鶯鶯傾慕于張生相貌和才情,紅娘也為他動心,但她心里明白,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和鶯鶯分享這個男人,而且在張生的眼里,她注定是個配角。紅娘在幫助鶯鶯和張生時“未必沒有私心”,但是她對于自身處境是很清楚的,她沒有什么非分之想,她對張生抱有的朦朧好感只能算是一種暗戀。
紅娘是鶯鶯和張生的傳情魚雁,在字里行間能感受到她很享受和張生之間冤家斗嘴般的快樂。幫助喜歡的人完成讓他開心的事,紅娘有一顆純真寬厚的心。她幾次三番周轉于崔張之間,為他們安排月下聽琴,曉夜奔走,傳書遞簡,目睹張生對鶯鶯的“傻癡呆酸”,她雖是嘴上嘲諷和調侃,想必內心幾番落寞滋味。這種女孩兒的喜歡是模模糊糊曖昧不清難以言說的,在紅娘的言行中雖沒直白的表露出來,但能捕捉到了她無意間流露的苦澀和哀怨。“你個饞窮酸徠沒意兒,賣弄你有家私,莫不圖謀你的東西來到此?先生的錢,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資?”當老夫人言而無信賴婚時,張生在愛情遇到巨大阻力時表現出怯懦,紅娘被激起不平和正義感,使她更加義無反顧地撮合兩人。這是她性格中非常豪邁的一部分,她微妙的情感的轉變帶給我很大的感動和震撼。如果用現在的話形容紅娘,那么她是個有女漢子氣質的姑娘,不扭捏,不造作,個性明朗,內心灑脫,做人做事這樣,對待感情也是這樣。這樣的紅娘招人喜歡,也讓人心疼。
大家都在稱贊紅娘,說她具有反叛精神,敢于同封建禮教作斗爭,促進了美滿婚姻。可我卻看到了她人生悲哀——她成全了張生和鶯鶯的愛情,卻沒有機會去追逐自己的幸福。
西廂記讀后感篇八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西廂記讀后感:
《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艷曲,附庸風雅之流。
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欲火中燒,如癡如狂”那般縱情恣意。
在正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
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
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
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于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于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里,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里,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里,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里。
張生是否為元稹,鶯鶯是否為其“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
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蕩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后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云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為,只要曾經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云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
《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為淫邪妖魔。
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
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向往貴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
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墻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
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隨。
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
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
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
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
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于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
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沖突著,最后愛情終于戰勝了禮教。
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于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于十五日晚上相會。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凝是玉人來。
短短二十個字,標志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
這是難得可貴的。
1.
《西廂記》讀后感
2.
西廂記讀后感
3.
西廂記讀后感范文
4.
看西廂記的讀后感
5.
西廂記讀后感600字
6.
論語讀后感-讀后感
7.
《童年》讀后感-讀后感
8.
雷雨讀后感-讀后感
西廂記讀后感篇九
20xx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于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心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于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于我們相對更加熟悉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出戲演員表演扎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的安排讓人耳目一新,可是整出戲節奏給人前松后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后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著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晰,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為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為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于風月寶鑒;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于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并沒有什么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優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墻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為賊時,只能操著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復:“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里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
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征,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眾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后,我想說創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后感篇十
"東風搖曳楊樹行,游絲引桃花片."在這樣一個浪漫的季節,張生遇見了崔鶯鶯,并一見鐘情。我一直記得張生對盈盈的第一個評價是“謝武的腰又軟又軟,那么優雅迷人,就像晚風前一樣。”我想,他們相遇的時候,就已經注定要有一段美好而殘酷的愛情故事了。
崔鶯鶯是一位大膽、美麗、善良、溫柔的貴族夫人。生為郭襄小姐的她,從小在母親的管教下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了大量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愛上張生時,她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了一個違反道德的壞女人,這構成了思想和行動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愛上張生并不容易。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她能不顧一切地愛上張生,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這樣的女人,在我們現代,讓很多年輕人汗顏!很多年輕人都發過誓,立過海誓,但最后呢?最終在世俗的名氣下,大部分不過是當年的戀情變成了今天的淺淺吟唱。想想“愛是認真的,意義是連續的”,想想“相思是煙和水分開的”,想想那棟藍袖碧玉紅音符的高樓,所有的一切都像過眼云煙和浮華的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純粹而美麗,沒有任何雜質。
當她離開張生時,她從不希望自己的第一丈夫像其他女人一樣穿著最好的衣服回家。在她眼里,“愛”這個詞是第一位的,她可以忽略一切對與錯。“桂蘭已經孤獨了很長時間,她無事可做。如果指望她唱歌,她就應該同情人,和人一起嘆息。”在回復張生的詩時,她把自己不愉快的孤獨感寫得淋漓盡致。她自然表現出對張生的愛,但她最終沒有勇氣見到張生。在聽鋼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熱切的呼喚深深打動了,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著她,即使她已經有了眼淚。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在與封建教育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張生的愛情詩時,她終于鼓起勇氣回了一句《西廂記》。“月兒在西廂房下,迎風門半開,墻在動,凝望玉人。”讀到這里,我笑著想:崔鶯鶯很幸運,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愛。正如沈從文所說:“在我的一生中,我走過了很多路,走過了很多橋,見過很多云,喝了很多酒,但我只愛一個人,他只是最好的,也是最老的。”的確,崔鶯鶯很幸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她寫《明月三五夜》的時候,只有20個字,意味著崔鶯鶯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追求她的愛情。
世界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填滿自己的生活,在世界上度過他們的時光,走了一段路后變得自滿。有些人選擇愛自己所愛的人,用真心填滿生活。我對愛情的理解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互相理解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夠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相愛的人,不是擁有的錢。在這個復雜而混亂的世界里,有一個愛你的人,他分擔著生計的艱辛,與你共度余生,就這樣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