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名人傳讀后感篇一
本書講述了三位不同領域的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其中,貝多芬身上所擁有的高尚品質與永不屈服、堅持努力的精神讓我感慨良多。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世代以音樂為生的家庭里,雖然祖父位居樂團要職,但父親卻沒有什么音樂才華,而母親又是一個女傭。在貝多芬三歲時,外祖父逝世了。眼見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的父親經常酗酒,并把巨大的壓力壓在了小貝多芬身上。小貝多芬在日復一日的瘋狂練琴中幾乎失去了對音樂的熱忱,但他仍然堅強的長大了。幼年的苦練使他技藝高超,他早早便聲名鵲起。但苦難依然在折磨著這位音樂天才。身為音樂家的他耳朵竟然失聰了!這無疑是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了。但苦難壓不垮貝多芬的意志,他以對音樂的狂熱與天賦創造出了許多驚人的樂曲。但肉體終究是凡胎肉體,生活和精神上的煎熬使他那運動家般的身體變得一蹶不振。當在身體所承受的煎熬達到了極致的時候,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與世長辭了。
貝多芬的故事使我想起了一句話:欲入天堂,先下地獄。貝多芬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別人所無法企及的音樂天賦,也是因為他幼年不分晝夜的`苦練。盡管人生無常,在享受著別人贊譽的同時,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經歷了雙耳失聰的悲劇后,他堅強的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這正是他一生的最好寫照:不向命運屈服,永遠堅持努力。
看完貝多芬的故事,我感覺非常慚愧。貝多芬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不公,但他仍然堅持創作,他的光芒也最終照耀后人。而我一旦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憤怒、甚至頹廢。還記得我在做暑假作業時,原本并不很多的量卻讓我仍然難以接受。有時遇到一個小小的難題,就會憤怒的直跺腳,甚至抱怨起出題老師。現在想到貝多芬,真是無比慚愧啊:貝多芬面臨生活的苦難而始終堅持,而我僅僅因為一點點的困難就開始屈服,而不是堅持去做。有時一旦遇到一點不公平的事,就會斤斤計較,有時竟會憤怒的失去理智。我要向貝多芬學習,不向所謂的命運屈服,而是堅持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也不去計較那一點不公,勇敢地向它挑戰,努力發揮自身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讓別人欽佩。
引用貝多芬墓碑上的一段銘文來作為結尾:當你站在他的靈柩前,籠罩你的一定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的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
名人傳讀后感篇二
重識貝多芬看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本書是關于“名人”的。
。羅曼·羅蘭讓我們記起了名人的一生其實同樣充滿了苦難與挫折,詮釋了“名人”真正的存在!《名人傳》中共記載了3個人物:此書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盡管他們的事業不同,貢獻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領域里的偉人。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其中,我們所熟悉的貝多芬,創作出那么多流傳至今的經典,而他的童年,卻是在父親的暴力和失去母親的痛苦中度過的。盡管長大以后拜海頓為師,并開始慢慢嶄露頭角時,身體上的病痛又開始發作。最開始的就是耳聾。這也是最致命的。他是一個學音樂的,耳朵當然是最重要的,如果耳朵不起作用了,他創作出來的再婉轉悠揚的樂曲也僅僅是在五條線上的一個個黑色音符,再無生機。
他的歡樂,他終于戰勝了命運!從貝多芬身上,也看出了羅曼羅蘭之所以要寫《名人傳》,就是要把偉大的心靈獻給受苦受難的人們,是他們得到安慰和鼓舞。貝多芬的經歷告訴我們:絕對不能向命運屈服!因為它是不公平的,只會等待著你去向他宣戰,這樣,你才會贏!
名人傳讀后感篇三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
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關在一間屋子里。十一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貝多芬一生寫下了十首交響曲,都非常的優美。他是在1822年的一次指揮時才發現自己的耳朵聾了的。從此,他與世隔絕,完全進入自己的音樂王國。
貝多芬告訴我們,熱愛與堅持是成功的全部內涵。他曾說過:“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他發自內心對音樂有一種崇敬,他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把他的藝術奉獻給“可憐的人類”,喚醒沉睡的心靈,給他們以斗爭的勇氣。所以,當貧窮和疾病困擾他時,他并沒有退縮,反而從藝術的世界里尋找生命的快樂。在他的音樂里,有田園的氣息,有英雄的戰歌,有歡樂的主題,更有與命運抗爭的勇氣,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為世界創造了歡樂。
貝多芬給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筆豐厚的音樂遺產,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從他身上我們懂得了,一個人也許身體會有缺陷,生活會陷入困境,但假如你有一個自由、豐富的精神領地,那么你一定不會被打垮,因為一但精神領地被侵略,你整個人都會塌了,每日生活在悲傷之中,事事無成。所以,我們應該用熱愛和樂觀來做為人生大廈的基石,讓歡樂成為生命的主題,讓堅持化作最好的建材,來成就我們美好的人生。
貝多芬,一個用痛苦成就輝煌的音樂圣人,每當我們在艱難和困頓中迷茫時,我們就會想到,人類中最優秀的人正在與自己同行,這時我們便會有了生活的勇氣。
在羅曼·羅蘭的筆下,歷史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貝多芬正歷盡世間風雨,米開朗琪羅正在不停地雕刻,列夫·托爾斯泰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擺脫貴族生活。
是他們,讓我懂得:在人生的軌道上,可能有凹凸不平的小路,也可能會有筆直平坦的大路,而如果想成為真正的偉人,只有選擇彎彎曲曲的小路,雖然這里充滿了荊棘和險峻,但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有走過種種磨難才可以看見天原來這么藍,海原來這么寬,成功原來這么好。
人生因為有了挫折而變得更加堅強,而如果將堅強,勇敢,努力合為一身,那么真正的偉人便會出現,只有經歷挫折與失敗的偉人才是真正的偉人。
挫折,是五彩生活中難堪的灰色。當你遇到挫折時不妨做一個“色盲”把灰色看成勝利的紅色,挫折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擺在眼前的苦難,而另一方面則是讓人上進的皮鞭,隨時不斷的鞭打你,使自己前進,前進,再前進,只有達到勝利的頂峰,才能超越自己,放飛自我,天下無敵!
馬克思曾說過“人要學會走路,先得學會摔跤,這樣他才能學會走路。”而我說“真英雄往往誕生于挫折。”
名人傳讀后感篇四
《名人傳》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所寫的,它講述了三位不同時期的巨人自己的成功與輝煌。
在這三位名人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用磨難換來歡樂的音樂巨人——貝多芬。他的不向命運低頭,不向痛苦屈服、不被自身的弱點所驅使的斗志,使我感觸很深。
中國有句古訓:古之成大事者,非帷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就是如此,他的童年是那樣悲慘,每天在其父親的逼迫下學音樂,他厭煩起音樂,但是他還是繼續勤奮學習,成年后他成為了一位婦孺皆知的音樂家,可是,他成功的背后卻隱藏了一個天大的悲劇——耳聾。
貝多芬的耳聾,使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我們承受著這樣巨大的壓力,或許我們會自甘懦弱,放棄生存,可是貝多芬并沒有這樣,他繼續創作作品,堅持不懈,不向命運屈服不向磨難低頭,最后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創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歡樂頌》。
貝多芬不屈服于外力,勇于抗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任何磨難都阻擋不了他前進的道路。即使在前進的道路上布滿荊棘,他也會堅持走下去;即使遍體鱗傷,他也會強忍痛苦一直往前走;即使血液染滿了全身,他也會挺胸抬頭邁向前。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磨難在我們面前看似不可戰勝,可是只要我們努力向前,磨難也不過只是腳下的一顆微不足道的小沙子,只要我們有信念,只要我們付出汗水,相信吧!快樂的日子一定會來到。
《名人傳》,一本激勵著我堅持克服困難,戰勝磨難的書本,給我心靈的升華,我好像親眼看見了貝多芬的戰士形象,他的崇高行為將一直鼓舞著我前行。
名人傳讀后感篇五
大家都覺得自己缺少幸福,因為大家都不滿足,其實幸福無處不在。
故事是這樣的,安娜兩周一直持烤面包片,而且冒著嚴寒鍛煉身體,然后爬上磅秤,發現體重還沒變化。穿褲子時,又因褲子太緊而皺眉……安娜認為自己永遠是不幸的人。
其實幸福無處不在,而有的人經常會問幸福在哪?他們總認為幸福是未來日子遙遠的期盼,這樣大家就會盲目追求,反而會覺不到幸福。
我覺得我午托班的阿姨就像安娜一樣總認為自己沒別人幸福。不幸是自找的,我覺得她很幸福,因為她有一個溫暖的家,聰明懂事,活潑可愛的女兒,一位愛她,下班后還幫她做家務的丈夫,中午還有我們這樣一群可愛的小臉兒陪伴著她,和她說話,和她玩耍,可是阿姨總覺得自己沒有固定收入,總有一些憂傷。
阿姨完全是幸福的,我想,幸福無處不在,關鍵在于你如何去發現,也許某一天,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周圍都是幸福時光。
名人傳讀后感篇六
這個暑假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我覺得很受教育。《名人傳》主要寫了:一個音樂家貝多芬,一個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一個作家托爾斯泰。他們堅強的意志力、不屈的性格和善良的內心使他們在困難面前,從來都不放棄。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伯恩的一所破屋子的樓上。因為家境貧寒所以他很小就不上學了。他的一生都是在殘疾的折磨下度過的,他很孤獨也很寂寞而且他內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可他還是堅強地活了下去。當他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時候,他的.聽力降低了很多,他肺炎的狀況也越來越糟糕。
他再次受到了更加痛苦的折磨,但是,他不向命運低頭一直都在和命運斗爭,在耳朵聾后,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還創作出動聽的不朽之作,他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米開朗基羅,1475年3月6日出生于卡波熱斯。他的父親是這個地方的一名法官。米開朗基羅看起來比貝多芬幸運點兒———他不貧窮也不殘疾更沒有疾病,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水平。但他精神上承受著比貝多芬更大的折磨,因為他們的國家多災多難,他的雕塑作品都在戰爭中毀滅了。所以他非常傷心難過,每天吃的很少,拼命的工作。他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里,還是不停地工作,他將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藝術。他這種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
托爾斯泰是俄國最有名的作家,他出生于富貴家庭,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但他不貪圖享樂,蔑視物質享受。托爾斯泰是一個天性善良的人,他了解窮人的疾苦,為窮人寫作。他勇敢的站起來,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做一個善良有責任心的人。
我讀完這本書,我懂的了一個道理: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難我們不能輕易放棄,在學習上也要刻苦努力,知難而進。
名人傳讀后感篇七
毒辣的陽光炙烤著地面,大地龜裂,沒有一絲生命出現的跡象,空氣飽和了意外的灼熱,隱藏著一種要撕裂一切生命的恐怖。
遙望遠處再遠處,遠到只剩下地平線,回頭卻發現一抹微小的綠色。那是從龜裂的土地縫隙里伸出的三棵小草,雖然瘦弱,身體扭曲了,帶著枯黃的葉子,但卻在極力頑強地生長著......
讀完《名人傳》后,眼前不可思議地出現了這一幅景色。我想,那應該就是與命運的抗衡,追求生命的超越,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來看世人的迂腐。
我想,生命可以完整。有人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抱怨上天不公,人生無望,前途渺茫,可是他不知道,他是可以成功的。有人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享受上天給的一切,即便痛苦,即便磨難,卻也從不怨天尤人。一直很欽佩殘疾的舞者,不甘于現實,不愿做命運的奴隸。縱然沒有健全的身體,也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創造奇跡。有時,不完整常常比完整更完整。
人,即使脆弱,但不能懦弱。我相信有些事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我們有改變的權利。幼鷹到了學飛的年齡,鷹媽媽將它們從高空扔下,萬丈懸崖,沒有多余的時間做多余的事情,小鷹只能揮動稚嫩的翅膀,以生命為賭注,只為征服天空。幼小的身體,那點微弱甚至脆弱的力量,只有超越,不斷的超越,才能給人們留下最矯健的英姿。
如果說你渴望成功,那你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太陽,是至高無上的神,在世界的最高處俯瞰人類。它獨據一方天空,最熾熱的光芒,最發燙靈魂,驅逐一切的黑暗和陰濕,所向無敵。它擁有最遼闊的天地,為世間一切所仰望。可是,它也最孤獨。日復一日白天與黑夜的無盡輪回,不像明月有繁星作陪,不如紅花有綠葉相伴。然而即便如此,太陽也堅持過來了。
人生啊,就是一出狀況不斷的戲。情感的交錯,命運的安排。無奈,卻也微笑著走下去。我們得到了,卻也失去了......我們完整了,也殘缺了。你想說你成功了,可是啊,也許就在哪個不為人知的夜晚,孤枕難眠,淚濕衣衫......
名人傳讀后感篇八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叫《世界名人傳記》。
里面主要寫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先寫了貝多芬,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家里很窮,但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一有空就彈鋼琴,寫了一千多支曲子,后來他耳朵聾了,不久在暴風雪中死去了。又寫了米開朗琪羅,米開朗琪羅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小時候他非常喜歡繪畫,但長大了他又厭倦了繪畫,喜歡上了雕塑,他完成了許多雕塑作品,深受人們喜愛。最后寫了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有《戰爭與和平》,《復活》,《童年與少年》等作品,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只要堅持不懈,什么困難都難不倒我們。我們要學習他們,為世界做出貢獻,做一個有用的人。
名人傳讀后感7
貝多芬的出身不算太好,但是他對音樂卻產生了一種興趣,這讓他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是,由于家境貧寒,貝多芬過早的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使其同時承受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但命運之神想錯了,這些困 難根本不足以壓倒貝多芬,反而激發了貝多芬的志向與斗志。
當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以后,我才知道一個名人,一生并不順利,他們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他創造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田園》,《合唱》,《英雄》等。貝多芬說過,自由和進步是藝術的目標,正如他是我們整個人生的目標一樣。貝多芬給音樂界帶來了貢獻,而他并不富有 。即使他的演奏打動了全場的觀眾,演唱過后,他依舊是原來的樣子。即使他耳朵聾了,他也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
名人傳讀后感篇九
米開朗琪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以為巨人,其影響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一生,也有著傳奇的色彩。
在佛羅倫薩的國家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座米開朗琪羅稱之為《勝利者》的大理石雕像。這是個表示疑慮的英雄形象,而這位不屑于勝利的折翼天神,卻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他致死還留在佛羅倫薩畫室里的作品。這尊雕像,恐怕是他自身的寫照吧。
他生活在這么一個教權大于王權的時代。他的作品中卻存在著那個時代極少有的超時代的東西:和平、博愛。他將他偉大的靈魂融入了這些作品,拾得人們在欣賞這些瑰寶時,將他的名字牢記。
現在來說說托爾斯泰吧。
他是一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他的名字就像閃爍的星辰,在文學的天空中熠熠發光。他的一生是不朽的傳奇。
他是一位如假包換的俄羅斯貴族。他并不像其他貴族一樣瞧不起平民,他在晚年將自己的土地分給農奴。這一打破封建私有制的舉動已經讓他走在了時代的前頭,而他那偉大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各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