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是我們對于所經歷的事件、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反思。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一生可以很長,長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駒過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里,將刻畫出怎樣豐富精彩的人生,全憑自己的選擇和把握。這既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態(tài)度;既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情懷;既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修養(yǎng)。不求無憾,但求無悔。一個“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的“布衣院士”,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懷揣怎樣的篤定追求,擁有怎樣的洞明練達,才能夠坦然無悔地留下這樣一座閃光的“無字豐碑”。“永根”有“根”,探尋盧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碼,我們找到了“根”之所在。
忠誠不渝、信念如磐那是愛黨愛國之“根”。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的民族心、民族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學生的演講中,盧永根院士化用著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為什么非要留在國內,他說:“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這樣的家國情懷,是對國家和人民最深情的大愛,也是對黨和國家的一種高度認同感和向往歸屬感的集中體現(xiàn)。愛黨愛國從來都是具體的、實踐的,時代潮流消弭了劍拔弩張,但風險威脅依然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面臨著相比以往更為特殊和復雜的國內與國際環(huán)境,唯有像盧老一樣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yè)之中,才能澆開愛黨之花、結出報國之果。
嚴謹求實、獻身科研那是盡職盡責之“根”。人生最純摯的狀態(tài)就是一直在路上,用一顆最純粹的初心,踐行一段最純美的旅程。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愛崗敬業(yè)是一種舍我其誰的魄力,是一種爭創(chuàng)一流的標準,也是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狀態(tài)。“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盧永根院士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領域研究了一輩子,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直到70多歲,還帶著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的“關鍵少數(shù)”,在任何時候都應當奮斗在前、沖鋒在先,立足崗位、務實履職,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掌握為民服務的方法和本領,用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來百姓的“幸福指數(shù)”。
淡泊名利、鞠躬盡瘁那是無私無畏之“根”。“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困,不忻忻于富貴”。“公”與“私”,“名”和“利”,從來都是檢驗黨員干部黨性修養(yǎng)、道德品行和職業(yè)操守的試金石。盧永根院士一生節(jié)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他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fā)、舊電視、舊鐵架床,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辭世之后,仍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這也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后的一次貢獻”。“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縱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黨員干部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樣子終將被黨和人民永遠銘記。
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世俗所染,不為名利所累。在“半為儒者半為農”的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探尋“無字豐碑”的“根”密碼,追夢人初心永葆、奮斗者粲然芳華。
食堂,家中至今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fā)、舊電視、舊鐵架床,卻將畢生積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直至因病辭世之后,仍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這也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后的一次貢獻”。“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縱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黨員干部舍小利、取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樣子終將被黨和人民永遠銘記。
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世俗所染,不為名利所累。在“半為儒者半為農”的盧永根身上,黨性既真實,又耀眼。“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探尋“無字豐碑”的“根”密碼,追夢人初心永葆、奮斗者粲然芳華。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正人先正心,我以為做老師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從自身做起不斷地審視自己工作目標是否正確;和身邊人比存在多大的差距;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標是什么。通過學習《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嚴禁教師違規(guī)收受禮品禮金等六條禁令》和相關文件。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決心踐行師德先進人物的事跡,向先進學習,向模范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踏踏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并從以下幾方面考核自己思想: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培育自己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和積極健康的進取精神,著力培養(yǎng)愛崗敬業(yè)、甘為人梯的風范。努力做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快速發(fā)展盡忠心;關心體貼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時刻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獻愛心;工作中找到每一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具匠心。我始終堅信親其師、信其道,蹲下身子與學生交朋友,讓學生感覺到親切;謙虛、平和、大度,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接納身邊每一個人,不斷地向身邊的同事學習;不追名逐利、不計個人得失志存高遠不斷的進修,時刻讓自己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為祖國培養(yǎng)時代新人獻真心;不斷提高政治素養(yǎng)和師德修養(yǎng),不斷強化愛與責任的核心。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是我努力的方向;前進的目標。我將用勤奮+恒心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這將成為我矢志不渝的目標。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面對生死雷場,是“進”還是“退”?杜富國選擇“讓我來”;失去了雙手雙眼,杜富國安慰親人戰(zhàn)友,“我一定會堅強”;面對授勛,他抬起殘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軍禮。杜富國養(yǎng)成的“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特質,是紅色沃土滋養(yǎng)形成的自覺,更是傳統(tǒng)賡續(xù)的血性擔當。
“經南部戰(zhàn)區(qū)陸軍黨委研究決定,給你記一等功1次。現(xiàn)在,為你頒授獎章和證書”
月24日中午,陸軍某掃雷大隊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儀式,為掃雷英雄杜富國頒授一等功獎章和證書。
“希望你更加堅強,爭取更大的榮譽!”儀式現(xiàn)場,掃雷大隊政委周文春為杜富國佩戴一等功獎章。“是,!”杜富國聲音洪亮。病床上的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殘缺的右臂,敬上一個特殊的軍禮。
杜富國養(yǎng)成的“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特質,是紅色沃土滋養(yǎng)形成的自覺,更是傳統(tǒng)賡續(xù)的血性擔當。
遵義,是一座因紅軍長征而揚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紅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國的靈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紅色基因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滋潤著他不斷成長。
12月,杜富國在遵義市湄潭縣的紅九軍團司令部舊址旁,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走上軍旅路,成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
1935年1月19日,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同樣在這個地方,帶領部隊完成保衛(wèi)遵義會議的任務后,告別湄潭的父老鄉(xiāng)親,揮師西進繼續(xù)長征。
杜富國家門口的小路,就是當年紅軍長征強渡烏江、保衛(wèi)遵義會議召開時走過的路;杜富國初受文化啟蒙的皂角小學,就是當年收養(yǎng)烈士子女和遺孤的保育院。孩提時代,杜富國經常聽前輩和老師們講紅軍的故事,知道三爺爺冒著殺頭的危險,救治了失散的紅軍戰(zhàn)士。
參軍出發(fā)那天,杜富國和湄潭籍的新兵們仰望紅軍塑像,他知道這些穿著青灰色土布軍裝和方口布鞋的前輩,就是和家里爺爺一起說過話、患過難、打過仗的長輩,心里平添幾分親切與敬意。向這些紅軍爺爺敬了第一個不太標準的軍禮,杜富國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活。
小時候聽到的紅軍故事,杜富國至今記憶猶新。有一位名叫鐘赤兵的紅軍團長,在他的家鄉(xiāng)婁山關戰(zhàn)斗中喊“跟我上”,帶領敢死隊沖向敵陣。腿部中彈后,這位英雄團長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忍著劇痛截去了右腿,還堅持走完了長征路。
杜富國說:“和戰(zhàn)爭年代相比,我們排雷的危險要小得多,受了傷治療條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輩們,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雙手雙眼的杜富國,將面對另一種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標:“雖然沒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傷,但我還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員,把掃雷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了解掃雷戰(zhàn)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從孩提時代起,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雷鋒等英模的名字就如雷貫耳,自己能夠穿上軍裝,和這些英雄同在一個集體,杜富國深感榮耀。
年9月,全軍掛像英模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杰出科學家”林俊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兩人。只比杜富國大5歲的張超,讓杜富國深受觸動:英雄,離自己是如此近。
新訓結束,杜富國被分到一個英雄的邊防連隊。他記得新兵下連第一課,指導員組織他們參觀榮譽室時,講述了連隊戰(zhàn)斗英雄嚴玉忠的故事。這位在戰(zhàn)爭年代立戰(zhàn)功、受表彰的英雄,讓新兵杜富國倍感榮耀:他就是我的榜樣!
,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響應號召,來到英雄的掃雷大隊。被授予“排雷英雄”榮譽稱號的三隊隊長蔣俊峰,參加國際維和掃雷行動的四隊隊長李華健,在掃雷作業(yè)中壯烈犧牲的英雄戰(zhàn)士程俊輝閃亮的英雄名字,成為杜富國心中的一盞明燈,點燃了一名戰(zhàn)士的英雄夢。
入伍不久,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面對軍旗莊嚴宣誓:服從中國黨的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苦練殺敵本領,時刻準備戰(zhàn)斗,絕不叛離軍隊,誓死保衛(wèi)祖國。
杜富國把軍人的錚錚誓言銘記于心:掃雷兵,就是要上無人敢上的虎山,就是要冒常人不敢冒的風險,就是要拿下最難啃的硬骨頭。
抗洪搶險,許多部隊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團結就是力量》與洪水搏斗。而今,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唱著軍歌奔向生死雷場,戰(zhàn)友們唱著軍歌為他頒授一等功獎章。在軍歌聲中,杜富國和他的萬萬千千戰(zhàn)友,向前,向前,向前,在強國夢強軍夢的道路上沖鋒前行!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縣猛硐鄉(xiāng),從海拔、地貌、位置上說,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險。但這座山的精神高度,遠遠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為屹立于中國人心中的英雄山。
年11月,掃雷大隊四隊來到這片英雄之地掃雷。在30多年前的戰(zhàn)爭中,先輩們與邊疆人民在這里浴血奮戰(zhàn),鑄就了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
杜富國所在的掃雷隊,每年清明都要組織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園祭掃。長眠于這里的900多位烈士,人人都有感人心魄的事跡。看到韓躍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跡,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深感震撼。
這位犧牲時年僅21歲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團5連尖刀班班長。在老山作戰(zhàn)中,他主動承擔了最關鍵、最艱難也是最危險的開辟通道任務。當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時,他帶領戰(zhàn)士以身踏雷,炸倒一個,再上一個,炸倒一個,再上一個,終于在沖擊主峰的戰(zhàn)斗發(fā)起前,用血肉之軀開辟了一條寬3米、長72米的雷場通路,被原昆明軍區(qū)授予“戰(zhàn)斗英雄”榮譽稱號。
同樣是排雷,同樣是士兵,同樣20多歲,同樣在老山。和平年代離死神最近的掃雷兵,多了無畏,多了豪邁:我們掃雷歷的險,算得了什么!韓躍奎老班長,我們踏著你的足跡來了!
在這片浴血之地,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穿著厚如棉衣的防護服作業(yè),一天下來汗水能把防護服浸透,第二天又穿著還沒干的防護服上山作業(yè)。日復一日,防護服汗跡斑斑,汗味濃厚。3年來,杜富國和戰(zhàn)友們的午飯基本在野外吃,沒餐桌,沒午休,人均進出雷場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壞作戰(zhàn)靴5雙,掃雷防護服和掃雷靴絕大多數(shù)破損,啃下了老山雷場這塊“硬骨頭”。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續(xù)寫著英雄的故事。一年前,杜富國和戰(zhàn)友排雷作業(yè)后,排著隊手拉手通過雷場,將四號洞雷場交還給邊疆群眾。如今,一棵棵樹苗、一片片草果在倔強生長,給邊境鄉(xiāng)親們帶來了脫貧攻堅的新希望。
觀看杜富國先進事跡有感
作者:李海亭
“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zhàn)友們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這是感動中國對杜富國的頒獎詞。
當我看到這位英雄的事跡后,心里對他充滿了無限的敬佩和感動。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舍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面對危險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戰(zhàn)友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難道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嗎?難道他不知道家人和孩子在等他平安回家嗎?我想這就是值得讓人欽佩的地方。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不是說說口號,而是他把軍人的使命和擔當變?yōu)閷嶋H行動,他用行動證明新時代革命軍人不怕犧牲、敢于擔當?shù)母锩瘛?/p>
我做為一名收費員,每天用辛勤的付出換來司乘人員滿意的微笑是我奮斗的目標。但是我覺得這種付出與英雄比起來,還差的很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學習杜富國遇到困難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奉獻自己,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杜富國觀后感
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zhàn)友們拉著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杜富國的頒獎辭。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掃雷時,杜富國面對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彈,對同組的戰(zhàn)友吶喊一聲:“你退后,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他下意識地倒向戰(zhàn)友一側,戰(zhàn)友得救了,而他失去了雙手雙眼。他用驚天一擋書寫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鐵血榮光。入伍8年,在杜富國這個年輕戰(zhàn)士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愛,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這種愛,是支撐杜富國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做出令人敬佩的奇跡的愛;這種精神,是把愛國、愛軍隊和愛人民統(tǒng)一起來的崇高精神。杜富國以自己的一腔熱血真切詮釋了勇于獻身使命的奉獻情懷。在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身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不怕千難萬險、不惜傷殘犧牲、不計個人得失、掃除雷障為人民的“掃雷精神”得到了弘揚。一身男兒血,滿腔報國志。這是杜富國靈魂深處最珍貴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我們要在面對危險時“讓我來”,臟活累活“我先來”,開辟通道“跟我來”,遇到困難“有我在”。讓我們?yōu)樾轮袊陌l(fā)展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奮斗。
杜富國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精選
高年級的中隊在看完《時代楷模發(fā)布廳》杜富國先進事跡后,隊員們紛紛寫下了自己感動的話語。一字字都表達著自己心底的感受,一句句都飽含對杜富國英雄的關切。隊員們都看得非常的細心,有的寫到“我看到杜富國叔叔雖然失去了雙手,但他依然微笑,他最后敬禮時顫抖的那只殘缺的手,是因為他疼嗎?不是,是因為他是一名軍人,軍禮是最高的敬意,就像少先隊員行隊禮表達敬意一樣,我真想在他的面前向他敬一個隊禮,我是多么崇敬你啊!你是我們湄潭人的驕傲!”;有的寫到“杜富國叔叔你的這種大無畏精神讓我敬佩,你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還堅強地面對,每天還堅持做運動,不拖后腿,你真棒!”......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魯迅先生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是教師厚重的職業(yè)底色。師者,原本就閃耀著一種叫“無私”的光芒。教育是一項愛的事業(yè),育人是愛心的傳遞。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愛心是學生打開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好老師應該懂得,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把這種責任體現(xiàn)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老師責任心有多大,人生舞臺就有多大。從而達到: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離不開仁愛之心。
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作為教師隊伍的一份子,讓我們把全部精力和滿腔真情獻給教育事業(yè),努力研習、自覺躬行,將新時代“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當好“夢之隊”的筑夢人,以赤誠與智慧譜育人華章!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長白山腹地的吉林省敦化市,天朗氣清。明媚的陽光,灑落在顧成明家旱廁頂棚的太陽能板上。
3小時的光照可以帶來6小時的照明。一根新安裝的金屬導線,讓旱廁和家里的房間一樣亮堂。
“以后晚上起夜再不用擔心摔倒了。”拄著拐杖的顧成明笑了。
這束光亮,來自2000多公里外。2019年2月底,錢海軍帶隊從寧波來到敦化,開展“千戶萬燈”項目延邊行活動。
項目緣起4年前。2015年,錢海軍在走訪排摸慈溪市生活較為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后,發(fā)現(xiàn)線路老化、線頭裸露等用電安全隱患較為普遍。
一個個解難助困的“小目標”,在錢海軍心里“規(guī)劃”:每年完成500戶殘障人群用電線路改造;每年幫扶50名困難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每年培養(yǎng)一批鄉(xiāng)村電工,重點培養(yǎng)殘困家庭孩子;打造“千戶萬燈”鄉(xiāng)村電器賦能站,以貼心服務幫助更多人共同富裕……在錢海軍的建議下,國網(wǎng)慈溪市供電公司啟動“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從寧波鋪開到省市縣三級聯(lián)動機制,再到覆蓋浙江全域。
2017年,“千戶萬燈”項目走進西藏仁布,并在當?shù)亻_設鄉(xiāng)村電工培訓班。錢海軍帶領著一支志愿者服務隊,從東海之濱奔赴雪域高原。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嚴重的高原反應洶涌襲來,錢海軍咬著牙關支撐,直到被緊急送進醫(yī)院。
送去太陽能移動電源,裝上多功能自發(fā)電燈,安上新的漏電保護器……藏族同胞緊緊握著錢海軍和隊員們的手,激動地說:“扎西德勒!”
7年間,錢海軍帶著志愿者們行程20余萬公里,鋪設96.75萬米管線,為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等地6047戶百姓送去光亮。迄今,“千戶萬燈”項目惠及6萬余人,錢海軍和同事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來自寧波的點燈人”。
“服務沒有‘海拔’,愛心沒有距離,應該毫無保留地把電和光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錢海軍說。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六
中共中央宣傳部將于11月19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發(fā)布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原委員、福州市原副市長、公安局原局長潘東升同志的先進事跡。
從警37年來,潘東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數(shù)十年如一日,忠誠履職盡責,忘我拼搏奉獻,將畢生精力和心血獻給了人民公安事業(yè)。潘東升是忠實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公安工作重要論述的優(yōu)秀代表,是自覺踐行“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zhí)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的時代典范,是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中涌現(xiàn)出的領導干部先進典型。日前,中央政法委印發(fā)《關于學習宣傳潘東升同志先進事跡的通知》,公安部黨委作出向潘東升同志學習的決定,把潘東升先進事跡作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公安隊伍教育整頓的鮮活教材,在政法公安隊伍中進一步掀起學習宣傳熱潮。
據(jù)悉,發(fā)布活動專題節(jié)目將于19日21時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節(jié)目播出,20日15時39分、22時分別在科教頻道(cctv-10)、法治頻道(cctv-12)重播。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七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qū)煤礦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為地下采煤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yè)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xiàn)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為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fā)生自燃。到達現(xiàn)場后,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沖起煤層,火光就跟著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fā)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里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fā)生二次爆炸。提前趴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八
千家萬戶的“點燈人”
2015年,錢海軍在走訪排摸慈溪生活較為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后發(fā)現(xiàn),線路老化、線頭裸露等用電隱患較為普遍。
要讓家家戶戶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亮起來”——在錢海軍的建議下,國網(wǎng)慈溪市供電公司啟動“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
每年完成500戶殘障人群用電線路改造;每年培養(yǎng)一批鄉(xiāng)村電工,重點培養(yǎng)殘困家庭孩子;打造“千戶萬燈”鄉(xiāng)村電器賦能站……項目從寧波鋪開,而后實現(xiàn)了浙江全域覆蓋。
“我以前放牧的時候,手機只敢拿出來報平安或緊急聯(lián)系,現(xiàn)在充電都不成問題了。”仁布縣村民旦真群邊說。
7年間,錢海軍帶著志愿者行程20余萬公里,鋪設96.75萬米管線,為西藏、吉林、貴州、四川等地的6047戶百姓送去光亮。錢海軍和同事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來自寧波的點燈人”。
志愿者們的“燈塔”
善小常為、聚沙成塔,是錢海軍堅持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所在。
2012年起,錢海軍所在單位先后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和志愿服務中心,1200多名志愿者發(fā)展出25支志愿服務分隊,輻射300多個社區(qū),累計開展服務3萬余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
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日嘎村的吉子友伍在受到錢海軍團隊的幫助后,拜錢海軍為師學習電工技術,期待著未來能為鄉(xiāng)親們服務。
錢海軍的妻子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后來一同上門看望老人,感受到丈夫堅持的不易與意義。“海軍是個有擔當?shù)娜恕K恢焙芘ΓM颜芰繋Ыo更多的人。”
“我愿意一輩子拎著工具箱,走在為人民服務的第一線。”錢海軍說,“哪怕若干年后我老了,走路顫顫巍巍不能爬上爬下,但只要能給人遞個插線板、想個小點子,那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