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崗學習三天。期間,有機會到指導老師林主任班級上一節交流課。教學內容為三年級上冊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課后,團隊的老師們給我評課,提出了非常多寶貴的意見,具體如下:
因為經驗不足,也不了解這個班的學生情況,我在備課的時候,擔心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擔心如果學生太活躍,我控制不了怎么辦。所以,設計的教學思路,變得很保守,變得我要怎么講完這節課,而不是怎么帶著學生學完這首詩。
比如“懂詩意”這個環節,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圖片,讓學
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圖。而且我的答案是預設好的了,那就是古詩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這樣一來,學生看著圖來描述,沒有想象空間,就是被動接受了這些知識,而不是主動發現、建構了這些知識。
課后評課中,老師們指出,備課必須“眼中有學生”。這一環節應該改成這樣:讓學生自己想象“水光瀲滟晴方好”的景象,說自己的理解,這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我去巡堂指導。或者可以把這個變成口語訓練的一個訓練點,讓學生自由回答,引導學生說話、表達。
評課時候,老師們指出,我沒有把學習古詩的方法歸納出來,沒有把方法交給學生。這里讓我反思,所謂“一課一得”,在我的這節課上,我給了學生什么,學生收獲了什么。
經過這次的上課和評課,我進一步理解了語文“工具性”的這一問題,學生的學習是得法于課內。那么,我的課上應該這樣調整:把和本節課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活動刪去,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緊接著出示和其他西湖有關的一兩首古詩,讓學生按照這些方法進行學習,做到舉一反三。把方法交給學生、把工具交給學生,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
這一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體會。但是,從課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較表面,沒有讓學生深入去理解。評課時候,曾雯主任告訴我,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多樣化的表達:比如,把這首詩畫出來、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把這首詩編成故事、把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等等。
以上的幾種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但要求讓每個小組有任務、每個學生有事做。曾老師的這個想法,讓我瞬間開闊了思維,我認為,這也是讓學生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15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寫景詩,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通風姿。
本詩的難點應該是重點詞的理解及對詩描繪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課堂上,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本單元需要積累的諺語入手,播放蘇杭的畫面。然后,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風光圖片,并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又讓學生閉上雙眼在雨聲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通過一系列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講解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
1、蘇堤春曉----南宋時,蘇堤春曉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相比與之齊名的白堤,少了一份喧鬧和嘈雜,多了一份寧靜和悠閑。蘇堤6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風景各不相同,而在這6橋上幾乎能飽覽西湖的最好的景觀,排名首位當之無愧。
2、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其實包含“曲院、風荷”兩部分,現在都在曲院風荷公園里,是難得的.即使游客再多也能讓人神往的地方。印象中去曲院風荷的最好的時候是在夏天的一個雨后的天氣,荷花盛開,空氣清新,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真正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意境。
3、柳浪聞鶯----顧名思義,柳葉成浪,鳥語花香,光聽名字足以讓人心動,只是一些人工的行為使如此畫意的景色有略煞風景之感。此景點本身似乎并不能讓人找到什么太過人之處,而是需要慢慢的體味,所以最近來此的外地游人逐漸減少,但是如果不是為了看景而看景的話,來此地往往能給人帶來意外的深遠的感觸。
4、平湖秋月----也許平湖秋月的景區范圍是所有西湖景點中最小的,但這并沒有對她的聞名造成妨礙。做為最佳的晌賞月之地,確實名不虛傳。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5、三潭印月----與平湖秋月不同的是,同樣因為月亮而出名的景點,三潭印月是以欣賞水中月聞名。據說三座小塔能在水中倒映出月亮來,可惜從來沒有親眼所見。本景點其實還應該包括三潭印月島,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島上景色極為秀美,四季花開不斷,加上湖光搖曳,讓人恍惚迷離,流連忘返。
6、斷橋殘雪----可能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里最有名的了,這一切源與那美麗動人的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可是要真論起景色卻與此無關。由于杭州的近年少有紛飛大雪,要想親眼目睹實在是一種奢望。由于此地實在太出名,游客肯定是最多的,常有人擔心由于游人太多而讓斷橋真正的名副其實一回。如果能有機會在人少的時候來欣賞,絕對能排上前三位,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候太少。
7、雙峰插云----這種景色似乎只能從風景片中看到,要能真正的看個實在好象不太容易。不過如果能登上北高峰,南高峰,俯瞰西湖,幾乎就能把整個西湖一覽無遺。加上此二處游人不多,是個難得清凈的好去處。
8、南屏晚鐘----在杭州,要論佛教圣地,除了靈隱寺,首推凈慈寺,那口鐘就在凈慈寺。若論鐘聲,我等俗人自然無法聽出和普通鐘聲的不同之處,只是會隱隱覺得它的宏偉和氣度。每年除夕的108聲鐘聲也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只是現在普通人只要交上十塊錢就能敲上一下,讓人覺得實在有玷污佛門圣地之感,實為極其的大煞風景。
9、雷峰夕照----和斷橋殘雪一樣,雷峰塔也因為白娘子而讓人覺得神秘和向往。可惜最近轟轟烈烈的雷峰塔地宮的挖掘讓人不禁產生一絲寒意。其實自從雷峰塔倒掉以后,這個景點已經永遠留在我們的回憶中了,即使現在多大的投資重建,也無法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了。
10、花港觀魚----其實若論風景,花港觀魚實在能排上前5名,甚至可以和曲院風荷一較高下,只是由于游人的眾多和商業的興旺,看到眾人在橋上爭相往池里扔面包屑喂魚,總是無法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
文檔為doc格式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崗學習三天。期間,有機會到指導老師林主任班級上一節交流課。教學內容為三年級上冊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課后,團隊的老師們給我評課,提出了非常多寶貴的意見,具體如下:
因為經驗不足,也不了解這個班的學生情況,我在備課的時候,擔心這個問題學生不會、擔心如果學生太活躍,我控制不了怎么辦。所以,設計的教學思路,變得很保守,變得我要怎么講完這節課,而不是怎么帶著學生學完這首詩。
比如“懂詩意”這個環節,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圖片,讓學
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圖。而且我的答案是預設好的了,那就是古詩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這樣一來,學生看著圖來描述,沒有想象空間,就是被動接受了這些知識,而不是主動發現、建構了這些知識。
課后評課中,老師們指出,備課必須“眼中有學生”。這一環節應該改成這樣:讓學生自己想象“水光瀲滟晴方好”的景象,說自己的理解,這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我去巡堂指導。或者可以把這個變成口語訓練的一個訓練點,讓學生自由回答,引導學生說話、表達。
評課時候,老師們指出,我沒有把學習古詩的方法歸納出來,沒有把方法交給學生。這里讓我反思,所謂“一課一得”,在我的這節課上,我給了學生什么,學生收獲了什么。
經過這次的上課和評課,我進一步理解了語文“工具性”的這一問題,學生的學習是得法于課內。那么,我的課上應該這樣調整:把和本節課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活動刪去,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緊接著出示和其他西湖有關的一兩首古詩,讓學生按照這些方法進行學習,做到舉一反三。把方法交給學生、把工具交給學生,我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
這一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體會。但是,從課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較表面,沒有讓學生深入去理解。評課時候,曾雯主任告訴我,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多樣化的表達:比如,把這首詩畫出來、把這首詩表演出來、把這首詩編成故事、把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等等。
以上的幾種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但要求讓每個小組有任務、每個學生有事做。曾老師的這個想法,讓我瞬間開闊了思維,我認為,這也是讓學生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遺產,而古詩,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閃耀了千年文明的美麗夜空。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似乎在走“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的模式化道路。這樣學生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古詩教學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優秀文化遺產就無以繼承和發展。因此, 在教學中怎樣化難為易、由淺入深體驗那源遠流長的美好意境,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呢?本學期的師徒同課同構,我和候莉莉老師選擇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后雨》,對古詩教學做了初步地探索。課雖已上完,但意猶未盡、感想頗多!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又因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是傳統的教詩方法,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情趣。在本課的開始,我就圍繞單元主題“水”帶領學生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將進酒》中有關水的名句。通過飽含真情的吟誦帶領孩子進入情境,激發孩子學習詩的欲望。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前提。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抓住“水光瀲滟”、“ 山色空蒙”、“方”、“ 亦”、“ 總相宜”等關鍵字,通過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找近義詞、結合學過的古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帶領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走進詩人描繪的畫面。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要突出“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美輪美奐的西湖畫面,配合美妙動聽的音樂,把孩子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教師再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帶領孩子反復吟誦,進而體會詩歌描寫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學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教師聲情并茂地說:“風和日麗,當我們漫步西湖湖邊,我們會贊嘆道——(男生讀)細雨蒙蒙,我們蕩舟湖邊,我們會贊嘆道——(女生讀)。讓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升華,在吟誦中體會。
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發、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在學完全文后,我讓學生用今天積累的詞語,想象古詩描寫的西湖美景,寫寫你心目中的西湖。通過文字描述畫面,更進一步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走進詩人的'世界。
不足之處:
1、學生讀詩的韻味不夠濃,由于沒有把導語很好的記下來,在教學中教師沒能創設出想象中的詩情畫意,學生的朗讀也不夠深入。應該讓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感受意境之后,再讓學生在想象中讀,學生讀詩的韻味會更濃。
2、教學設計過于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有些前緊后松。后面的內容沒有講深講透。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后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鑒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獲,每一次新的挑戰。讓我們一起用詩一樣的精巧鍛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意蘊營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激情澎湃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因詩歌教學而充滿濃濃的詩意,讓學生的精神生命詩意地棲居。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執教《飲湖上初晴后雨》是我在閱讀蘇軾相關資料后的一個選擇。因對蘇軾特別的喜歡,讓我也就特別喜歡他的這首詩。另一個原因就是我依然在牽掛著以前在陳店小學所參加的一個課題——經典誦讀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的語言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但是詩中的某些詞語的理解卻是可意會而不好言傳的。
備課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反復領悟古詩,了解學情,課堂中每個問題的設計,過渡語的反復斟酌我都經歷了反復思考反復推敲的過程。備課結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引得太多,放手不夠,課堂中老師要說的話也太多。后又經歷了幾次修改,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執教的過程中,很多問題由于在備課的時候不夠周全,因此,問題就開始顯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們的課堂常規訓練不夠到位。上整堂課,雖然我仔細觀察了孩子們,他們沒有任何出格的行為,但是我認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學習不夠認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沒有學會聽課,其次就是因為我的課不夠吸引孩子們。第三就是孩子們見不得三寶,來了幾位老師聽課,他們就手足無措了,發言不夠踴躍,朗讀不夠放開。聽了黃組長的課,我才知道,其實三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組織教學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別是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更要注意組織教學,這樣才能有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課件的制作不精細。淡妝濃抹的鏈接就不到位。因為課件是我在家里制作的,邊制作邊修改,家里的電腦有點小問題,保存的時候容易出故障,后來在教室里播放課件的時候,沒有關注這個小細節。因此在執教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
第三,了解學情不夠。應該說,我對孩子們還是不太了解,比如我問總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們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估計不足。在三6班上課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不懂淡妝濃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學思路,本打算將那個問題拋給學生的,我換成了兩幅對比圖片來幫助孩子理解,應該說那兩幅圖解決了淡妝濃抹的問題,但是我沒有將這個好的契機和總相宜結合起來。正如黃老師所說的那樣,直接問孩子們,這兩幅圖美不美?孩子們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總結,這就是總相宜,那教學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四,就是課前的預設還是不夠精細,這點從每個環節的設計連貫度就可以看出來。
雖然說我在預設的時候還是關注了如何讓每個環節更連貫,讓過渡語更自然一些,也許是我教案記得不熟練,也許是我的臨場機智不夠,反正表現不盡人意。
第五,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讓課堂教學語言更美一些,讓教學流程更清晰一些,讓評價更多樣一些,讓普通話更標準一些,讓語氣更抑揚頓挫一些,讓感情更充沛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散發勃勃的生命活力。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講解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
1、蘇堤春曉----南宋時,蘇堤春曉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相比與之齊名的白堤,少了一份喧鬧和嘈雜,多了一份寧靜和悠閑。蘇堤6橋“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風景各不相同,而在這6橋上幾乎能飽覽西湖的最好的景觀,排名首位當之無愧。
2、曲院風荷----曲院風荷其實包含“曲院、風荷”兩部分,現在都在曲院風荷公園里,是難得的即使游客再多也能讓人神往的地方。印象中去曲院風荷的最好的'時候是在夏天的一個雨后的天氣,荷花盛開,空氣清新,清風徐徐,沁人心脾。真正的“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意境。
3、柳浪聞鶯----顧名思義,柳葉成浪,鳥語花香,光聽名字足以讓人心動,只是一些人工的行為使如此畫意的景色有略煞風景之感。此景點本身似乎并不能讓人找到什么太過人之處,而是需要慢慢的體味,所以最近來此的外地游人逐漸減少,但是如果不是為了看景而看景的話,來此地往往能給人帶來意外的深遠的感觸。
4、平湖秋月----也許平湖秋月的景區范圍是所有西湖景點中最小的,但這并沒有對她的聞名造成妨礙。做為最佳的晌賞月之地,確實名不虛傳。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5、三潭印月----與平湖秋月不同的是,同樣因為月亮而出名的景點,三潭印月是以欣賞水中月聞名。據說三座小塔能在水中倒映出月亮來,可惜從來沒有親眼所見。本景點其實還應該包括三潭印月島,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島上景色極為秀美,四季花開不斷,加上湖光搖曳,讓人恍惚迷離,流連忘返。
6、斷橋殘雪----可能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里最有名的了,這一切源與那美麗動人的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可是要真論起景色卻與此無關。由于杭州的近年少有紛飛大雪,要想親眼目睹實在是一種奢望。由于此地實在太出名,游客肯定是最多的,常有人擔心由于游人太多而讓斷橋真正的名副其實一回。如果能有機會在人少的時候來欣賞,絕對能排上前三位,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候太少。
7、雙峰插云----這種景色似乎只能從風景片中看到,要能真正的看個實在好象不太容易。不過如果能登上北高峰,南高峰,俯瞰西湖,幾乎就能把整個西湖一覽無遺。加上此二處游人不多,是個難得清凈的好去處。
8、南屏晚鐘----在杭州,要論佛教圣地,除了靈隱寺,首推凈慈寺,那口鐘就在凈慈寺。若論鐘聲,我等俗人自然無法聽出和普通鐘聲的不同之處,只是會隱隱覺得它的宏偉和氣度。每年除夕的108聲鐘聲也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只是現在普通人只要交上十塊錢就能敲上一下,讓人覺得實在有玷污佛門圣地之感,實為極其的大煞風景。
9、雷峰夕照----和斷橋殘雪一樣,雷峰塔也因為白娘子而讓人覺得神秘和向往。可惜最近轟轟烈烈的雷峰塔地宮的挖掘讓人不禁產生一絲寒意。其實自從雷峰塔倒掉以后,這個景點已經永遠留在我們的回憶中了,即使現在多大的投資重建,也無法給人帶來美好的感覺了。
10、花港觀魚----其實若論風景,花港觀魚實在能排上前5名,甚至可以和曲院風荷一較高下,只是由于游人的眾多和商業的興旺,看到眾人在橋上爭相往池里扔面包屑喂魚,總是無法給人以清新脫俗的感覺。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xx年xx月xx日,我非常幸運的參加了由xx市優質化工程組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在我校吳校長的帶領下,我和李xx老師,馮xx老師一起來到xx市xx實驗學校,與這里的老師共同執教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通過這次活動,不僅使我感受到了浙江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讓我對古詩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研究,教法也改進了許多。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和浙江老師在課堂教學上,充分展示了南北方不同的教學特色。比如,我就屬于大嗓門,激情高漲。用我們北方人特有的豪放,引領學生盡情的表達著對西湖的'喜愛和贊美。而浙江的老師就是溫文爾雅,似乎就是西湖的代表和象征。那種流淌于心底的最真摯的情感,也在老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指導下,表達的盡善盡美。
在教學設計上,我們倆的著重點也各有所不同。我著重引導學生感悟西湖美,讓學生想象除了晴雨天,西湖在其他時間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力求潤物無聲的理解“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含義。而姚北的老師則是在后兩句上下功夫。我注重朗讀。讀準、讀通、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自由讀、個別讀、范讀、分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接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把古詩的學習由易到難、層層推進,不僅使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越來越透徹,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而且背誦也在不經意間順利完成。姚北的這位老師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僅當堂會背古詩,還當堂訓練、反饋矯正。
當然,我們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不約而同的重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
課后,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古詩教學中有所突破和發展。在項目組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下,我的教學理念有了新的提升,我渴望“做一個有追求的老師”,渴望讓自己更優秀、更卓越。所以,同課異構活動雖然結束,但我對古詩教學的探究卻沒有停止。我渴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能上出有特色的小學古詩教學課,讓古詩這朵中華文明之花綻放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讓中華文明之火,代代相傳。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1、在學生談到西施的美美在何處時,學生無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對西施濃淡相宜的美無法領悟時,我的教學環節就顯得過于守舊,不知道恰當的引導,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其實可以引導學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處,詩人為什么要這樣說,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被錯過了。
2、平時學生習慣了那種一本書一支筆的課堂學習模式,師生間的交流和默契顯得較為生疏,導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環節的安排要合理緊湊。
4、教學中在對詩歌整體進行感悟理解的同時,不能削弱甚至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如:生字書寫,重點詞語的理解。特別是在公開課上,部分老師可能出現為了展現對詩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也許滔滔不絕的談感悟,而在進行書面練習時,卻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