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一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靺鞨、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整理相關信息,整合教材,情境創設,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從唐朝的民族關系升華到今天的民族政策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為: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各民族交往的主流
運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地圖、圖片。
1課時
新授課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文成公主入藏圖”,課前播放音樂《文成公主》。
導語:同學們在《文成公主》這首美妙的的音樂,和精美的圖片,帶領著我們回到了那歷史悠久的大唐時代,讓我們一起走進大唐,去感受大唐盛世和諧的民族關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和同為一家”。
展示唐初邊疆少數民族分布圖,學生看圖回答都有哪些民族?
唐與突厥的關系
學生閱讀教材導課框了解。知道唐朝時在西域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
問題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問題2、這句話體現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教師引導)
唐與吐蕃之間的關系
活動一:展示圖片《步輦圖》,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的圖片。
學生分組演繹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親的場景。(教師評價)
活動二:“想一想、說一說”
(任選其一,小組討論)
(1)松贊干布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假如你是文成公主,你愿意遠嫁吐蕃嗎?
活動三:展示圖片:布達拉宮(教師簡單介紹)探討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
自主學習“找一找”文成公主之后,唐和吐蕃還有哪些友好交往?(學生回答)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為什么唐朝能實現“和同為一家”嗎?唐朝時與周邊民族關系的主流是?講述回紇、靺鞨,南詔與唐之間往來的關系。
合作探究一:唐朝為什么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非常融洽呢?唐朝自身的先進和強大是根本原因。開明寬容的民族政策是唐朝的民族關系融洽的直接原因。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二
這節課是在小學里學過的數的基礎上,從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引進負數的.從內容上講,負數比非負數要抽象、難理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的選擇上,盡可能注意中小學的銜接,既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概念時,讓學生清楚地認識有理數與算術數的根本區別,有理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符號部分和數字部分(即算術數).這樣,在理解算術數和負數的基礎上,對有理數的概念的理解就簡便多了.
為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明確有理數的分類時,可以有意識地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理解分類的標準、分類的結果,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通過正數、負數都統一于有理數,可以將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的逐步樹立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三
1、運用所學散文閱讀的方法閱讀文章,進一步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2、理解作者通過描寫一株失去了大樹的依托,但卻并不因此而喪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堅強、獨立,歷盡苦難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寫、抒情、議論談感悟的思路,。體會作者以抒情為主,融抒情、描寫、敘述、議論為一體的鮮明特色。
4、理解想象和聯想的表現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5、品讀文章質樸、簡單的意象,自然、靈動的文字,增強語言的感悟能力。
1、重點
(1)領會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詞句,品味語言。
2、難點
(1)想象與聯想的作用
(2)詞句揣摩,語言品味
1課時
課件顯示:(一)創設情境,導入文章閱讀
同學們,我們自初一以來,學習了不少的優秀散文,大家回憶一下,舉例說說。
示例(1.)《紫藤蘿瀑布》:這是一篇狀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對紫藤蘿花的精彩描繪,充分顯示了藤蘿花的外在形象美與內在意蘊美的和諧、統一。文章先著重刻畫紫藤蘿花的外在美。通過對花的精彩描繪,表現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躍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寫作者對生命底蘊和意義的的深刻思考。說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長河中,挫折、磨難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麗和充實,但不會阻礙生命長河不息的流動。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慮和悲痛化為寧靜和喜悅,并由此領悟了花和人雖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無止境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腳步。文章贊美了生命的永恒與美好,鼓勵人們要熱愛、珍愛生命。示例(2.)《行道樹》: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個字,卻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書寫人們盼春的基礎上給我們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人們迎春這一幅幅的畫面,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樸素無華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點“睛”,將哲理的思索與詩意的描繪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飛蛾”即抗日戰士的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發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學理想。《月》則表現了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了嫦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它也啟發了我們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過一篇篇散文的閱讀,我們獲得了一些散文閱讀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師補充小結:
課件顯示:總的說來要弄清楚四點:一是寫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是為什么寫(主旨,即要表達的情、理、觀點),三怎樣寫的(行文思路,即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后寫什么),四是寫得怎樣(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運用這些閱讀方法去閱讀王劍冰的一篇優秀散文《古藤》。
(二)、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對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點撥:文章的抒情對象的是古藤,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文章就是圍繞著它來描寫、抒情、議論談感悟的。
2、通讀全文,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古藤的特點。(注意抓關鍵詞語,抓文眼: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這就是“文眼”)
點撥:外在特點-----外形彎曲、枯老,是一棵獨立的藤
內在特點-----堅毅,不屈,頑強,倔強、孤獨。
3、對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用四個詞語來概括。
點撥:驚奇,敬慕,擔心,敬仰。
4、縱觀全文,作者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點撥::作者通過描寫一株失去了大樹的依托,但卻并不因此而喪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堅強、獨立,歷盡苦難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樣?
(三)品讀鑒賞
請同學們細讀品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精妙的地方,給大家賞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和是否需要補充的情況,有選擇的展示)
示例1.文章開篇第一段對古藤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反復、比喻、擬人三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古藤”外形的怪異,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難,也為下文的敘述和議論做了鋪墊。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風霜雨雪,把它變成根,變成樹,變成精。”這句話這句話顯示了古藤生命升華的過程。
“變成根”是指藤無所依傍后開始獨立,自己為自己坐樁。
“變成樹”指變成了獨立的個體,“自己為自己相繞,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變成精”指藤有自己的靈魂、個性、和精神特質。“藤留下了堅毅、痛苦、掙扎的過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鑄,生命的闡述。像不羈的狂草,有重筆有輕染,有淋漓的汁點。”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應第14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奧秘,進一步突出古藤堅守者的形象,一個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這里有一個關鍵詞語“倔強”,這個詞語揭示了古藤面對命運的變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種頑強的生存意志,堅強不屈服的獨立個性。盡管掙扎過,痛苦過,只要生命在體內一息尚存,就以藤的個性,滋生、蔓延、上升、翻騰。這個詞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點睛之筆,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敘述何仙姑與呂洞賓的傳說
為古藤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同時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運變故,為表達作者對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鋪墊。
示例6
第12段“人其實同藤一樣,從一點點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艱難。要依靠親人,依靠師長,依靠領導,依靠社會。要學著做人,學著生活,學著應付,學著面對。”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義。(寓意)
示例7.第13敘述老態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寫古藤的“起點與終點”、“根與頭”、“存活與伸展”,的敘述議論。有著內在聯系:
老態女子與古藤相互映襯,闡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奧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總結歸納散文閱讀的具體方法
通過大家的閱讀賞析,現在我們進一步歸納一下散文閱讀的具體方法。
學生交流,老師補充總結:
1、緊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雖然取材范圍廣泛,內容博雜,所謂“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但都統一在“神”這個靈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統領全文的這一“神”,就能迅速而準確的把握文章,提高閱讀效率。在散文中,總有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這點睛之筆,就能透視文章的“心靈”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廣博、紛繁的題材是怎樣被有機地組織起來的。
2、找準線索結構清。
線索就是竄連文章內容的的一根紅線,它在文章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找準它的線索就理清文章的結構。寫景散文一般以游蹤或某一景物為線索。
3、。融情于景見立意
“一切景語即情語”,大凡寫景狀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來含蓄、形象而具體地表情達意。
4、咀嚼精妙品詞句
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才算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鑒賞。揣摩咀嚼需結合全文內容,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品讀感悟,理解才更準確。
(五)、作業:運用散文閱讀的方法閱讀課文《談生命》
(六)、結束語
同學們,今天學習者篇文章給了我們很大人生啟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挫折和失敗,當在這個時候,希望你們能像這棵古藤那樣,以頑強的精神,堅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經歷磨練,戰勝困難,勇往直前。只有經歷了磨練的生命才會更燦爛,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會更精彩!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四
課題
§3.4簡單的旋轉作圖
一.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的作法.
2.確定一個三角形旋轉后的位置的條件.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經歷對具有旋轉特征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畫圖和動手操作等過程,掌握畫圖技能.
初二數學上冊教案2.能夠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通過畫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在對具有旋轉特征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畫圖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審美觀念.
二.教學重點
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的作法.
三.教學難點
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的作法.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和意義;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性質;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鴉片的危害,自覺拒絕毒品、遠離毒品,奮發自強;體味林則徐深刻的民族情懷。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導入:
談話創設情境:
近年來,公眾人物涉毒丑聞屢見不鮮,同學們了解毒品的危害嗎?請談一下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和感想。
那么,同學們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時候在我國大規模蔓延的嗎?同學們知道因為毒品直接導致的一場近代戰爭嗎?(同學們回答:中英鴉片戰爭)
提出質疑,由此導入新課:這場戰爭真的僅僅是因為鴉片嗎?戰爭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后果呢?本節課就來一起學習這一內容。
2.新課教學:
虎門銷煙
(1)背景:清朝統治的危機,西方的興起以及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思考:英國為什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引導學生從英國、中國兩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切入思考。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狀況,解釋“出超”概念。英國的鴉片走私,概況。
(3)林則徐虎門銷煙:通過啟發式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從而讓學生認識林則徐,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介紹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門銷煙損害了誰的利益?那些會善罷甘休嗎?為什么?
鴉片戰爭
(1)起因:運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直接、根本)。強調:交往中,英國人發現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_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2)經過:指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了解戰爭經過,正確認識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結果。
中英《南京條約》
(1)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2)影響:請同學們總結分析其中危害(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占、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3.小結鞏固:
重點強調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深刻的歷史教訓。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六
知識目標:認識到自我蘊藏巨大的潛能
能力目標:掌握開發自我潛能的方法,積極地開發自我潛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努力開發自我潛能的基礎上,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的信心。
:掌握發掘潛能的方法
:清楚特長與潛能之間的關系
講述:笑話一則
一個值夜班的工人半夜回家,由于月亮不錯,他決定穿過墳場抄近路回家,不小心跌進一個墓穴,他急著要爬出去,可是墓穴太深,他爬得筋疲力盡,仍然無濟于事。最后,他決定干脆休息一下,等明天早上再向路人求救。 這位工人在墓穴一角半夢半醒中,忽然一個醉漢也從上面掉了下來,那人沒有注意到坑里已經有一個人了,一心想要爬上去,雙手在兩旁亂抓,可是怎么爬都爬不上去。那位工人不忍看他白費勁,就好心伸手抓住醉漢的腳說:“老兄,我試過了,不可能從這里爬出去的。” 誰知他話音剛落,那醉漢尖叫一聲:“鬼呀!”然后三下五除二地從坑里躥了出去。
提問:為何醉漢在聽到“鬼話”后會有跟之前不同的表現?這說明什么問題?
總結:醉漢在聽到“鬼話”后驚恐萬分,于是不顧一切逃脫。說明人在緊要關頭能夠釋放出所有的能量。這并不只是身體的反應,還涉及到精神的力量,從而實現他原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做到他原來不可能做到的事。這正是激發了人的潛能。今天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發現自己的潛能。
活動:第一步,請兩位力氣較大的.學生太講桌;
第二步,采訪:剛才使了自己多大的力氣?抬一輛輕型貨車能辦到嗎?
閱讀:教材p51圖文材料
總結:通過大家講述的故事和你們周圍包括自己發生的事情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原來人們潛在的能量有多大,自我發展得空間有多大,真的像一座蘊藏豐富的金礦有待我們開發。
1、 巨大(板書)
活動:請一組同學介紹自己的特長
提問:為什么問大家特長?這跟潛能有什么關系嗎?判斷:“特長=潛能”對嗎?
活動:持贊同與反對意見的同學進行辯論
總結:特長是一個人已經表現出來的某方面的潛能,需要進一步去發揮;而許多未被發現的,不是你特長的地方,隱藏在角落里的潛能,正需要你努力去發掘。
2、 特長與潛能(板書)
提問:你覺得人會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
總結:每個人至少具有七個方面的潛能。包括語言,音樂,數理邏輯,空間,身體運動,人際交往和自我認識潛能。
3、七個方面(板書)
那么如何將這些潛能充分發掘呢?我們來看看有什么具體的做法。
1、積極自我暗示(板書)
調查:常聽同學說“煩死了”,講完對自己有何影響?是不煩了還是更煩?
講述:經常反復說的話會給自己起到暗示的效果。暗示從效果上分為消極暗示和積極暗示兩種。
朗讀:教材p52成功日本企業家的話。
提問:這段話對他起到了什么作用?(激勵鼓舞作用)
活動:準備一張紙條,給自己寫下積極自我暗示語,貼在文具盒上
要求:a、句子簡單有力
b、用肯定語氣正面表達
c、要有可行性
d、快樂健康的感受
2、設計更好的自我形象(板書)
閱讀:p53圖文材料
提問:小孩長大后能夠成為建筑設計師,那句話對他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回答)
總結:那句話體現了他對自己一種理想形象的設計,這是他有了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也有了人生的信念,給自己的人生道路以指引。
活動:做自己的“形象設計師”
在心目中勾勒出自己理想的形象,并進行交流
討論交流:除了這兩種方法,你還有什么發掘潛能的方法?
(例如嘗試法,壓力變動力,經常學習訓練等)
講述:無論何種方法,最重要的事都要付諸于實踐,要真正去做才行。
活動:給自己訂一個切實可行的發掘潛能的計劃。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通過列舉大量生活實例,幫助學生認識色彩的基本知識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色彩現象中體現的各種色彩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分組合作學習,練習色彩搭配,啟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色彩現象,感知色彩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學會感知各種色彩現象,并能從中體驗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藝術內涵。
教學難點:
欣賞生活中五彩繽紛、千變萬化的色彩現象,體驗文化藝術內涵,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感受和運用色彩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用多媒體展示色彩搭配的圖片實例,引導學生欣賞感受色彩(出示課題)
1.欣賞圖片后的感受是什么?
2.學生討論,分析,談自己的感受。
3.教師歸納總結,由圖片實例引導出色彩知識。
二、新課展開
好的色彩搭配能滿足人的情緒和審美兩方面的需求。每個人都有色彩感覺,
但想要創造和諧的色彩效果,就要認識和運用色彩的三要素。
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
色相:指色彩本來的相貌。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叫明度。在有色彩系列中,最深的顏色是藍紫色,最淺的顏色是檸檬黃。有色彩是以無色彩的明度為基準來判斷的。
純度:指色彩中色素的飽和程度。色彩的相對純度取決于色彩中加入黑白的多少。
2.色彩搭配方法
色相對比:
不同相貌的色彩被運用到一起,會產生豐富的色彩效果,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展示體現色相搭配的圖片)。
明度對比:
同一色相的色彩進行變化統一,形成不同明暗層次的色彩,是只有明度變化的配色,給人以親和感。(展示體現明度搭配的圖片)。
類似色的對比:
色環上相鄰色的對比,如紅,橙,黃給人以融合,平靜的感覺。
冷暖色的對比:
如紅,橙,黃的搭配給人溫暖的感覺,綠,蘭,紫的搭配給人清冷的感覺。
3.生活中色彩搭配實例的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生活中色彩搭配的成功實例,學生思考生活中實例都運用了哪些色彩知識。
三、實踐與作業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用簡單的造型來根據色彩搭配知識來完成色彩的自由組合。
以生活中的雨傘為例,把傘的簡單造型畫在黑板上,讓學生完成造型后,根據學習的色彩知識自由創作色彩的搭配。
四、課堂總結:
生活中的色彩無處不在,好的色彩搭配體現著人們對色彩規律的認識和對美的追求,通過對色彩實例圖片的分析,有助于學生對色彩知識和色彩規律的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八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第一課時《軸對稱》,本節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歷,從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開始,從整體的角度認識軸對稱的特征;同時本節內容與圖形的三種變換操作(平移、翻折、旋轉)之一的“翻折”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從對圖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軸對稱的理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軸對稱性質及后面學習等腰三角形和圓等有關知識奠定基礎。同時這一節也是聯系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相關內容之后安排的一節課,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這節課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和動手實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是切實可行的。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理解并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對稱軸;能準確判斷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理解并掌握軸對稱的概念,對稱軸;了解對稱點
(3)了解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聯系與區別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總結一應用”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抽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進一步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生活的情感和欣賞圖形的對稱美。
(二)教學重點: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有關概念
(三)教學難點: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的聯系、區別
四、教法和學法設計
本節課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我選擇的: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九
掌握“冷戰”政策的含義、實質及表現,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分清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及特點和典型事件。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出示自主學習指導一——冷戰政策
(課件展示)自學檢測一,合作探究
材料一:1947年,杜魯門在國會演說,宣稱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90%是贈予,10%是貸款,幫助西歐和土耳其度過難關。因此,丘吉爾稱此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材料三:《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對歐洲或北美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請回答:1)以上材料可概括為哪個國家的什么政策?
2)?此政策的含義和本質分別是什么?3
)?根據材料一,這種政策以何事件為開始標志?
4)?材料二中所說的“此計劃”是指什么計劃,美國給予西歐大量援助目的是什么?
5)?材料三,這是什么組織的規定?此組織的成立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老師及時訂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既讓學生對冷戰政策的含義及表現有清楚的認識,又做到了學以致用,可謂一箭雙雕。)(教師在引導時可適當展示相關歷史圖片,健身學生的理解。幻燈片12——18)
(引導語)為了應對美國的冷戰政策,蘇聯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經濟方面:經濟合作互助委員會軍事方面:華沙條約組織(課件18)
(至此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美蘇兩極格局的對抗,更具有軍事對抗色彩,從20世紀50年代起兩國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課件19)
自主學習指導二美蘇爭霸
1、美蘇爭霸的實質:
2、了解美蘇爭霸三個階段中的特點及表現,并討論一下這種特點的原因。
3、美蘇爭霸的影響:
4、美蘇爭霸結束的標志:
(課件展示21)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美蘇互有攻守,他們的外交政策在每個階段都有所變化)第一階段:五六十年代,______在爭霸中占據優勢。(古巴導彈危機,美國經濟繁榮)第二階段:70年代,_____處于優勢(占領阿富汗),美國轉攻為守(越南戰爭,美國由于石油價格問題,導致出現經濟危機)第三階段:80年代,兩國實行相對____戰略。(美國債務加重,蘇聯改革失敗)結束: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冷戰結束)
(教師語)美蘇爭霸互有攻守,各有所得。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美蘇爭霸此消彼長,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大家要從中認識到美蘇競爭,歸要結底是實力的競爭。從而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性。
自學檢測二,合作探究
材料一:二戰期間美國實力增長情況簡表
初期
1230萬
90多億美元數百個軍事基地,最強大的海、空軍,壟斷原子彈占資本主義世界3/4占資本主義世界2/3占資本主義世界1/31、看圖表,用一句話概括美國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十
2、邊角邊公理(sas)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3、角邊角公理(asa)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推論(aas)有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5、邊邊邊公理(sss)有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6、斜邊、直角邊公理(hl)有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8、定理2到一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同的點,在這個角的平分線上
9、角的平分線是到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即等邊對等角)
11、推論1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平分底邊并且垂直于底邊
1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論3等邊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個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等角對等邊)
15、推論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16、推論2有一個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個銳角等于3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上的一半
19、定理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和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條線段兩個端點距離相等的點,在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
21、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看作和線段兩端點距離相等的所有點的集合
22、定理1關于某條直線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兩個圖形關于某直線對稱,那么對稱軸是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
28、定理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360°
29、四邊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邊形內角和定理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論任意多邊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1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33、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2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34、推論夾在兩條平行線間的平行線段相等
35、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3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36、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7、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2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8、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3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9、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4一組對邊平行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0、矩形性質定理1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十一
1.c2.c3.a
二、材料解析題
(1)1949年,1955年。(2)資本主義制度。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3)目的:組成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對付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影響:以軍事結盟相互對抗,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相互對立。
三、列舉題
杜魯門主義的出籠、馬歇爾計劃的提出、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初中的教案語文篇十二
要把一個旋轉的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么在旋轉,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因此在上旋轉這節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鐘表指針的旋轉,然后讓學生通過交流明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再讓學生用旋轉的含義來說明風車發生了怎樣的變換,進而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最后讓學生學以致用,會在方格紙上運用圖形旋轉特征畫出一個圖形旋轉后的新圖形。
整個環節下來,感覺學生掌握欠缺的是學生找圖形的對應點、邊、旋轉后的方向容易出現錯誤,還需強調圖形旋轉后形成新的圖形的大小不變、0點位置不變、對應的長度不變、對應線段的夾角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