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西安景點導游詞(精選16篇)

最新西安景點導游詞(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00:33:05
最新西安景點導游詞(精選16篇)
時間:2023-10-29 00:33:05     小編:念青松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一

中國擁稀有百座古代城墻,個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局限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峻殘破,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生涯完備。東瀛鬼子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天下第八大事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明確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各人跟我一路實地去旅行西安古城墻。

各位旅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明確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此刻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各人走上城墻游覽。

各人必然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寄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表明,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以是“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其后跟著社會的成長,“城”字又包括了本日都市的表明。“城”字最早呈此刻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浮現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浸染是守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墻的形體局限又是品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酷浮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掩護本身,宣示國威。此刻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汗青上最聞名的城垣構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落成,歷時8年,是在隋唐首都的皇城基本上擴筑而成的,顛末歷代修葺,根基上保持著完備的封建社會城垣構筑的面孔,反應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能的精巧成績。

各位旅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布局又是奈何的?據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個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局限在海表里都是較量少見的。

各人望見城墻四門外筑有保護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仇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周夾擊,如同甕中之鱉,無法逃走。甕城外還筑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辰大城門的啟閉有規按時刻,封鎖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本身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場地帶歇息,期待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寧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明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此刻各人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黃,叫我小黃或偉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很高興,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先帶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今天我就帶領你們游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歷史文物。

看!這就是將軍傭,它身體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著鎧甲,手里還握著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象在考慮如何打退匈奴大軍呢!

瞧!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跟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鍵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象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檔案,先的景點不知這一關額,還有先古城墻,華清池等等,這些景點我都會帶你們去的,今天我們就先到這里,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后有一個好的狀態再繼續我們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們明天見。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三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西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國文明城市之一。

華山導游詞

西岳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山岳之一,位于華陰市城南,海撥2200 米,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水經注》),故有其名。

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山。

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這里有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華岳仙掌"。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跡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徑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松,引人入勝。

山頂有朝陽(東峰)、落雁(南峰)、蓮花(西峰)三峰,皆巋然筆立,直插云霄。

三峰之下,有云臺(北峰)、玉女(中峰)諸峰環侍拱衛,各具特色,顯得山勢雄偉,峰巒疊翠聳削。

北峰,亦稱云臺峰,是總轄四峰的沖要處所,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

峰頂有真武宮,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于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東峰,峰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地,故稱朝陽松林,東峰有甘露池、青虛洞、下棋亭、鷂子翻身等景點。

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里和陳摶下棋,結果失敗,而將華山輸與陣摶。

南峰,又稱落雁峰,是華山的最高峰,海撥2200米。

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

迤邐數里,濃陰匝地。

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也稱白帝祠。

峰頂有老君洞,相傳道家始祖老聃隱居于此。

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綠,東注澗下,今稱“仰天池”。

東面崖下有石坊,稱“南天門”。

坊外西出有長空棧道,通至賀老石屋。

南峰上還有老子峰、煉丹爐八卦池等名勝古跡。

西峰,是華山最秀麗奇峻的山峰,因峰頂翠云宮前有蓮花石,形狀如蓮花。

故稱蓮花峰。

據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三圣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處就在西峰。

翠云宮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

石旁樹立一柄鑄鐵長把大斧。

峰的西北面,筆立如削,空絕萬丈,人稱舍身崖。

此外,還有西元洞和蓮花洞等古跡。

華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處處是懸崖絕壁,峭峰陡立,奇險異常。

1985年修筑了12公里長的華山登山道,對其它險要處也設有鐵鏈護欄保護游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驚無險。

1994年沿當年人民解放軍智取華山道路又修筑了一條登山臺階路。

1996年華山索道建成營運。

“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成為歷史。

山上山下,風景區內,新建了旅游飯店、餐館、商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可以滿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需要。

秦始皇陵兵馬俑導游詞

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

這一建在公元 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筑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

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譽不脛而走,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代名詞。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除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保護陳列大廳外,還有兵馬俑坑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

20世紀最重要的發現

西楊村本是酈山北麓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莊。

1974年3月,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打一口井。

這里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經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夾雜布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地。

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

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 陰暗的光線下終于露出“瓦王爺”凝靜的面容。

村民們正詫異間, 恰好公社干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

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上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著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

湮沒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就這樣重新回到人間。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國雕塑藝術的高峰

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之后,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風格。

它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潔,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失于寫實。

然而,秦兵馬俑的發現使中外美 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

人們在這里發現了2000年前東方古典寫實 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峰,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長期缺失的一頁!它嚴格運用寫實主義創作手法,無論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量度都以準確的解剖構造為依據.從秦俑的臉部,可以看出皮膚肌肉下顴骨、眉骨、頜骨的準確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絲不茍,形體的每一凸凹無不符合人體解剖構造。

甚 至可以從馬的造型判斷其品種。

非但如此,這些藝術大師還注意 緊緊抓住人物性格,從人物的面部表情、內心活動、精神狀態上 追求變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形神俱備,無一雷同的 眾多藝術造型。

一號坑--宿衛軍主力陣容

一號坑保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建筑, 1979年10月建成開放。

在三個兵馬俑坑中,它發現得最早,規模也最大。

俑坑呈東 西向長方形,面積14260平方米。

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筑隔墻,形成南北面 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

局部發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 戰車8輛,戰車的陶馬32匹,各種青銅兵器近萬件。

根據出 土兵馬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藏兵馬俑6000余件。

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配置有前鋒、主體、后衛和翼衛,步騎相間,車馬兼具,規模龐大,布局嚴密。

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接著戰車與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那就是軍陣的 翼衛和后衛了。

這里的陶俑按兵種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4種。

步兵源排列成縱隊或橫隊,各作不同的手持兵器姿勢;弩兵 俑作張弓待發姿勢并背負箭;車兵俑手持兵器跟隨在戰車后面; 騎兵俑站立在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兵器。

嚴格的軍階等級制度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從陶俑 的不同穿著、裝束和兵器配備上可以清楚看得出來。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

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好了,下面大家自由參觀,切記注意安全。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于西安市三學街孔廟遺址,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孔廟遺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門照壁上的“孔廟”兩字是由清代書畫家劉暉書寫的。現在的大門東西開,俗稱“禮門”、“義路”。走進博物館大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雕梁畫棟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氣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石質書庫”、“書法的故鄉”。西安碑林是為保存唐代《石臺孝經》、《開成石經》而建,經歷代不斷的整修充實,集中展出了漢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們,碑林博物館的參觀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配合,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謝謝大家!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六

釣魚臺位于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游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干遇文王而聞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并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跡,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筑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據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陜西咸陽城西,后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臺最為有名。因為,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才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后,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游覽于此,并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游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游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群峰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郁郁蔥蔥,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近看,奇峰聳峙,翠柏蔥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巖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梁畫棟,古香古色,為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著4棵40余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桿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為唐代所植,此為釣魚臺景觀之一。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布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_”中丟失。據釣魚臺碑得記載,這里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臺共40余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游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巖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厘米長,15厘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后,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臺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臺”3個巨型篆字。

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臺水庫”。釣魚臺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1973年開工,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臺樓閣和現代建筑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釣魚臺水庫為這里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蕩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游人乘坐小船或游艇漫游水面,恍如置身于桂林漓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蒙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云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游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筑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成為后世人們的.俗話。后來他終于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于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七

西岳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山岳之一,位于華陰市城南,海撥2200 米,北瞰黃河,南依秦嶺,"遠而望之若花狀"(《水經注》),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古稱太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里有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華岳仙掌"。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跡極多,廟宇道觀,亭臺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徑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勁松,引人入勝。山頂有朝陽(東峰)、落雁(南峰)、蓮花(西峰)三峰,皆巋然筆立,直插云霄。三峰之下,有云臺(北峰)、玉女(中峰)諸峰環侍拱衛,各具特色,顯得山勢雄偉,峰巒疊翠聳削。

北峰,亦稱云臺峰,是總轄四峰的沖要處所,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只有一嶺南通,故險要異常。峰頂有真武宮,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于蒼松翠柏之間,周圍山色如畫,絢麗多姿。

東峰,峰頂朝陽臺,、是華山觀日出的絕佳境地,故稱朝陽松林,東峰有甘露池、青虛洞、下棋亭、鷂子翻身等景點。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這里和陳摶下棋,結果失敗,而將華山輸與陣摶。

南峰,又稱落雁峰,是華山的最高峰,海撥2200米。四周皆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里,濃陰匝地。南峰上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也稱白帝祠。峰頂有老君洞,相傳道家始祖老聃隱居于此。洞北有太上皇,泉水碧綠,東注澗下,今稱“仰天池”。東面崖下有石坊,稱“南天門”。坊外西出有長空棧道,通至賀老石屋。南峰上還有老子峰、煉丹爐八卦池等名勝古跡。

西峰,是華山最秀麗奇峻的山峰,因峰頂翠云宮前有蓮花石,形狀如蓮花。故稱蓮花峰。據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三圣母之子沉香壁山救母之處就在西峰。翠云宮旁有一巨石中裂,形如斧劈,名斧劈石。石旁樹立一柄鑄鐵長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筆立如削,空絕萬丈,人稱舍身崖。此外,還有西元洞和蓮花洞等古跡。

華山登山道路蜿蜓曲折,處處是懸崖絕壁,峭峰陡立,奇險異常。1985年修筑了12公里長的華山登山道,對其它險要處也設有鐵鏈護欄保護游人的安全,使登山者感到有驚無險。1994年沿當年解放軍智取華山道路又修筑了一條登山臺階路。1996年華山索道建成營運。“自古華山一條路”已成為歷史。山上山下,風景區內,新建了旅游飯店、餐館、商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可以滿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需要。

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這一建在公元 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筑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譽不脛而走,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代名詞。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除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保護陳列大廳外,還有兵馬俑坑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

20世紀最重要的發現

西楊村本是酈山北麓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莊。1974年3月,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打一口井。這里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經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夾雜布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地。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 陰暗的光線下終于露出“瓦王爺”凝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 恰好公社干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上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著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 湮沒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就這樣重新回到人間。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國雕塑藝術的高峰

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之后,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潔,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失于寫實。然而,秦兵馬俑的發現使中外美 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人們在這里發現了2000年前東方古典寫實 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峰,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長期缺失的一頁!它嚴格運用寫實主義創作手法,無論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量度都以準確的解剖構造為依據.從秦俑的臉部,可以看出皮膚肌肉下顴骨、眉骨、頜骨的準確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絲不茍,形體的每一凸凹無不符合人體解剖構造。甚 至可以從馬的造型判斷其品種。非但如此,這些藝術大師還注意 緊緊抓住人物性格,從人物的面部表情、內心活動、精神狀態上 追求變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形神俱備,無一雷同的 眾多藝術造型。

一號坑--宿衛軍主力陣容

一號坑保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建筑, 1979年10月建成開放。 在三個兵馬俑坑中,它發現得最早,規模也最大。俑坑呈東 西向長方形,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筑隔墻,形成南北面 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局部發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 戰車8輛,戰車的陶馬32匹,各種青銅兵器近萬件。根據出 土兵馬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藏兵馬俑6000余件。

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配置有前鋒、主體、后衛和翼衛,步騎相間,車馬兼具,規模龐大,布局嚴密。 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接著戰車與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那就是軍陣的 翼衛和后衛了。

這里的陶俑按兵種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4種。步兵源排列成縱隊或橫隊,各作不同的手持兵器姿勢;弩兵 俑作張弓待發姿勢并背負箭;車兵俑手持兵器跟隨在戰車后面; 騎兵俑站立在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兵器。 嚴格的軍階等級制度是構成軍隊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從陶俑 的不同穿著、裝束和兵器配備上可以清楚看得出來。級別最低的 士兵俑束發挽髯,只穿短褐,胸無錫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齊頭履;級別較高的士兵束發或戴小圓帽,除短褐外還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齊頭履;低級軍吏源頭戴單版長冠,身穿戰袍外罩黑色長甲;高級軍吏俑頭戴雙版長冠,戰袍外罩彩色花邊 胸甲或前后擺平齊的魚鱗甲;與眾不同的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挽結并下垂胸前。這種冠也叫“鶴冠”,冠上兩邊本來 堅插黑色的雞尾,據說鶴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其斗到死乃 止”。將軍身穿兩重戰袍,袍外罩有形制奇特的鋁甲,鋁甲前胸呈 三角形由魚鱗甲片組成,雙肩及前后胸有用彩帶扎的花結。位于步兵俑群間的將軍涌被一群軍吏俑簇擁,面部威嚴,絡腮胡須,雙 、足分開,右手緊握左臂手腕,雙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劍姿勢。另一尊原先站在戰軍上的將軍俑額下長須,神態莊重,左手按劍。軍階等級也從所持兵器不同看得出來,將軍涌和高級軍吏僅有佩劍, 用作指揮與自衛;低級軍吏和士兵俑則各持進攻性兵器長矛、戈等。

二號坑--揭開古代軍陣之謎

位于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的二號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發現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

二號坑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組成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 兵俑混合編制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涌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 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地組合為曲尺形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陣式變換靈活,首 尾相互策應,既 是試探性進攻的觸角,又是突擊性進攻的前鋒。它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唯一發現,為認識秦代軍事編制和作戰方法提 供了難得的直觀模型。 據局部試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號坑埋藏兵馬俑數量約2000 件,并會有大量青銅兵器。與一、三號坑相比,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其組陣之復 雜,兵種之齊全,姿式之多樣及保存之完整都超過一、三號坑,其 中鞍馬騎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號坑獨有的,各式戰車之齊全也是二號坑的特色。這里的戰車可分為指揮車、副車、駟乘車和一般戰車四種。指揮車裝飾華麗,通體擦黑漆,繪有精美的幾何形圖案,車頂有圓形華蓋,車內位立將軍俑、御手涌和戎右俑(警衛員),指揮工具是懸掛在車內的鐘和鼓,擊鼓時進攻,敲鐘時退卻。副車也有華蓋和鐘鼓,車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 留下將軍俑的空位,作戰時,副車緊跟指揮車,以備指揮車一旦發生不測及時遞補與救護。駟乘車上也有華蓋,但沒有鐘樓,車上有四名陶俑,一為御手俑,一為軍吏俑,其余兩名為武士俑,專家認為,這種駟乘車供作前 驅,行軍時在前引導,作戰時在前挑戰,向敵方投遞戰書,然后 兩軍正式交鋒。一般戰車上有一名御手俑和兩名武士俑,位于御手兩側的武士手持矛、戈等長兵器,車上還備有弓箭。

二號坑陳列大廳建成于1994年,建筑氣魄宏偉,莊嚴凝重, 具有秦代風格,擁有展室及錄像廳、貴賓接待室、監控室、茶座、休息廳、文物庫等配套設施,是目前國內建筑面積最大、最現代化、功能最齊全完善的遺址保護陳列大廳。

三號坑——統帥三軍的軍幕

三號坑與二號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探時發現,1987年建成保護陳列大廳。 它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 120米,三個俑坑呈“品”字狀排列。

在三個俑坑中,三號坑是唯一全部發掘清理完成的一座,也 是規模最小的一座。平面結 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 從三號坑中發掘出1輛戰車,4匹陶馬,68尊武士俑和34件青銅兵器。除了與戰車配套的4尊車兵俑外,其余64尊武士俑沿 夾道以非戰斗隊形環狀排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類實 戰兵器,而是更多體現儀仗威嚴的殳(音“書”)。專家們判定這 里是統帥三軍的“軍幕”,也就是整支行衛軍的指揮系統。 古代軍隊雖有多種編列,但最基本的是左、中、右三軍。一號坑是左軍,二號坑是右軍,三號坑是指揮部,那么,還有一支中軍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只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并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系。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歷史缺 憾。史籍記載:“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秦銅車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冢西側20米的地下7.8米深處發現一組車馬殉葬坑.這兩具銅車馬就是從中發掘出來的。

銅車馬原先安放在木棺內,因年代久遠,木棺朽爛,填土下沉,被壓碎成千余塊。為便于修復,考古人員把銅車馬上部積土作初步清理后,以鋼板插入地下,把銅車馬從坑內整體吊出裝箱,運回室內清理拼接修復,經過8年努力,終于使它們重新煥發出當年瑰麗華貴的姿容。

從藝術鑒賞角度看,銅車馬的造型無可挑剔。矯健肥碩的馬身佩光彩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方,鼻孔微微部張,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仿佛正聆聽號令,只待長策一揮,便放開四蹄疾馳。一號銅車馬的御官 站立車頭,兩腿并立,身體稍稍前傾,雙手攬住轡繩,目視車前,聚精會神。二號銅車馬的御官坐在車首。頭戴切云冠,腰懸青鋒 劍,身著長孺,圓領外翻,緊握轡繩,高舉長策,豐滿圓潤的臉 龐上透出既志滿意得又恭謹認真的神情。 和秦俑一樣,銅車馬采用嚴格的寫實手法,車、馬、人的造 型處處講究比例勻稱,形態逼真。馬的每塊肌腱都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甚至馬口腔上顎的皺紋和牙齒都鑄造了出來,連馬大腿 兩側兩個附蟬黑斑及-括約肌都沒有忽略。御官的臉部、睫毛、頭發以至手紋指甲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與造型藝術嚴格 寫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銅車彩繪采用的高度浪漫手法,車蓋和車 廂上部的彩繪龍虎紋,團團簇簇,似云騰霧卷,如金蛇狂舞,縱 情揮灑,奔放浪漫;而一到底邊,畫筆一轉,風格陡變,絲絲縷縷,若即若離,筆意婉轉,奇麗飄逸;再配以鑄出的幾何形紋飾, 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美與彩繪圖案的絢麗共熔一爐,相得益彰。

大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 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 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并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八

介紹景點

導游詞

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西安景點導游詞的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到家來到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古城,我將帶領大家游覽幾天,那么首先我們就去秦始皇陵觀光。

始皇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東約五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陵園規模宏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13歲就開始營建陵園,修剪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氣魄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年在其東側發現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過發現之一。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型博物館,于1979年10月開館。1987年12月聯合國教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在游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大聲喧嘩。 2。不要擁擠,要有秩序的參觀。 3。不要亂寫亂畫,保護文物。 現在我就帶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是 ——西安碑林博物館

孔廟遺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門照壁上的“孔廟” 兩字是由清代書畫家劉暉書寫的。現在的大門東西開,俗稱“禮門”、“義路”。走進博物館大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雕梁畫棟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氣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石質書庫”、“書法的故鄉”。西安碑林是為保存唐代《石臺孝經》、《開成石經》而建,經歷代不斷的整修充實,集中展出了漢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們,碑林博物館的參觀講解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配合,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謝謝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黃,叫我小黃或偉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很高興,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先帶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今天我就帶領你們游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歷史文物。

看!這就是將軍傭,它身體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著鎧甲,手里還握著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象在考慮如何打退匈奴大軍呢!

瞧!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跟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鍵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象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檔案,先的景點不知這一關額,還有先古城墻,華清池等等,這些景點我都會帶你們去的,今天我們就先到這里,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后有一個好的狀態再繼續我們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們明天見。

哈嘍!歡迎大家來到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游劉琳,我和大家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下面我們就前往清華池吧!

朋友們,我們正在走廊,請大家往前看,那就是黃河母親,她一身雪白,還抱著不到一歲的孩子,用乳汁哺育這他,這黃河母親大概有兩米多高。我們聯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媽媽肯定也這么愛你吧!

黃河母親大家已經看過了,我們就去對面那座山吧!它叫作鳥山,必須坐纜車去。請大家做好準備,纜車要出發了!請大家往下看,這就是清華池,很美麗吧!

好了!大家該下纜車了,我們已經到達鳥山了。請大家往里面走,看!那是八哥!多么可愛呀!大家自己看吧!可不要掉隊哦!好了!大家應該看完了,我們下山吧!

look!那是青春泉!聽說只要用哪里的泉水洗臉,臉上永遠不會有皺紋哦!青春泉的左面是皇上和他的妃子洗澡地方,只要往里面頭一兩個硬幣,就會來年有好運!

好了!今天的清華池一日游結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請大家不要忘記今天哦!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九

各位游客:

西安兵馬俑,它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總面積是二萬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號兵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農民伯伯打井時發現的,后來經過考古學家認真的工作,我們才知道兵馬俑是地下式土木結構,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寬六十二米,內有陶俑陶馬六千多件。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

談秦兵馬俑,必須先介紹一接下來贏政。在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他13歲時,其父死后,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行過“加冕禮”以后,才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手中。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在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后,憑優勢兵力訂敗鑼盔,將其生擒并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后.以呂不韋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贏政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他選用了一批精明強干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下來,贏政他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泰國滅亡了6國,終于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后代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干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免;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外,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里長城,有效地遏制游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

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開始,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00多米的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于自己的陵園內,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場。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壯丁不過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

秦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岳、九州以及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金湯的地下王官。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不曾生育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秘密泄露。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秦兵馬俑館一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面對威武整肅的龐大軍陣,你們的腦子里一定會閃現如下問題:這些秦傭是怎么發現的?為什么他們的相貌各異?為什么要制作這些俑?1、2、3號坑里共有多少俑等等。好,現在我就一一回答大家的這些問題。

這些兵馬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據村里的老人講.早在明朝,就有人在這里發現了秦俑。有一天,住在村里的難民在村外空地上訂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甚是喜人,可是第二天他們卻發現井底的水不見了。他們中膽大的腰系繩子,下去查看。不一會兒.井里傳來驚叫聲,上面的人暖緊把井里的人拉上來。這人說,他看見一個站立著的、身穿盔甲的怪物.伸手要抓他。聽者都非常害怕,想趕快用土回填那口井。但他們最終決定報告文物部門。

經過考古專家們的勘探、鑒定,在秦捅館內的2、3號坑被確認為案始皇棱的陪葬坑。從1974年到1979年,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在1號坑遺址上矗立起一座氣勢宏偉、結構科學的建筑物。這就是1979年10月對國內外游客開放的素兵馬俑1號坑。3號坑在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對外開放。現在,在2號坑的遺址上,一座大理石建筑又落成了,它于1994年11月開始接待游客。從此,3個俑坑全都被保護在建筑物里,不再經受風吹日曬雨淋。在供游人觀看、懷古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們還在這里繼續發掘整理兵馬俑。經測量,1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侗坑的最東端是面向東的武士,每排7個,共210個捅。他們是部隊的前鋒。前鋒部隊的后面為部隊的主體,他們被誹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每個坑道都是青磚鋪地,坑道內例的兩邊,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這些立柱支撐著木質屋頂,屋頂上是織成“人”字形的紋席.席上是土。整個坑道距地表5米深。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備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們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左翼和后衛。現在,1號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根據推剿.全部發掘完后.僅1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桶。

這里的兵馬俑是1994年11月開放的2號坑。它是由車兵、騎兵和步兵構成的曲尺形方陣。估計可出土兵侗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500多匹。2號坑占地6000平方米。它東面突出部分為一個小方陣,6334個彎兵桶組成。2號坑南部為64乘戰車組成納方陣,每排有8輛戰車,共8誹;中部為19輛戰車和隨車徒手兵涌;北部是戰車和騎兵。北部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

現在,我們來到了兵馬俑的3號坑,它位于2號坑西邊25米處。這個坑是1976年發現的。它里凹字形,占地520平方米。在3號坑里,考古專家們只發現1輛戰車和64件武士捅。它們兩兩相對站立,手捏儀衛兵器曼。大多數考古專家認為,從這個坑里武士的排列方式和手中所握的兵器,以及該坑與秦陵的位置來判斷,3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部。據估計,等1、2、3導坑全部開損后,將出土8000多件陶佰。這些佰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可謂楊楊如生,神情各異。因為,它們全是根據秦始皇徹林軍中的將士們制作的,因此,在8000“地下御林軍”中,彌絕對找不到兩個相貌、形體相同的捅。他們一個個氣廢不凡,最重的有300多公斤,年輕的也有100多公斤,身高從1.7米到1.9米不等。如果大家仔細觀瞧,不難分辨出兵桶中履些是陜酉人,娜些是四川人,哪些是甘肅東部人。這從他們的胡須梳理方式和長相即可看出。我們很多人在電影中都見過日本人的“仁丹須”.其實,案便中就有蓄仁丹胡酌,可見,這并不是日本人的發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人留這種胡須了。

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婦的,顯然是機警的騎兵。那個左腳著地,s膝弓起,右腿脆地,有腳底向后翹起的為跪射佰。他雙目乎視前方,神情專注。這個涌鞋底的針角,兩頭細致續密.中間疏稀.完全符合歷支真實。在五六十年代的陜西農村,很多農民仍喜歡穿這種掛、只是鞋尖不向上朗翹而已。幾乎每個捅的衣襟上都刻有工匠的姓名,這符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我們今天實行的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秦人2000年前就已采用了。

兵馬涌坑中約馬屑典型的河西走廊馬。它身高l 5米,長2米,分為頭、頸、軀干和腿四部分。腿為實心,軀干中空,分段燒制,再組合在一起。馬的兩耳宜立,體型健壯優美。由此可看出,秦人不愧為養馬世族。大家也許要問秦始皇為什么要為他制作數量如此之多的兵馬桶呢?它們是怎樣燒制成的呢?原來,秦始皇曾想用4000童男童女為其殉葬。他降旨令李斯承辦此事。李斯心中懼怕.未敢馬上執行此令。因為,造秦腔.建筑長城已惹得民怨沸騰,再讓如此眾多的童男室女殉葬,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他將來恐怕也死無葬身之地。于是,李斯向美始皇建議;制作與其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桶,守護其亡靈,以壯聲威。聞聽此官,秦始皇大喜,他重新降旨,讓李斯征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他的8060御林軍為原型作陶佰。這些桶必須手握實戰兵器按實戰隊形排列,秦始皇再三囑咐李斯,此事萬不能叫御林軍知道。因為秦朝民間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一個人被別人復制成柄.其魂也就被勾走了.這可是大忌。案始皇當然不愿惹怒他喜愛的御林軍了。工匠們紛紛去找詢軍中自己的親戚、朋友、老鄉、熟人,仔細觀察其容貌特征,并默記于心。回去后,工匠們用模壓、塑捏、刻畫、貼條等手法制成陶佰,然后放在窯里燒。可是,放進去的陶佰全都被燒炸了,工匠們百思不解其中原因。后來,一個工匠為發泄對監工的仇恨,把制好的監工陶涌的頭去掉,將其四肢“削”去,用手“掏凈”其內臟,放到窯里分段燒。這一次竟沒炸窯。他把頭和四肢裝在佰身上,一個活生生的監工出現了。,由此,工匠們開始了大規模的制捅工程。8000御林軍就這樣被造了出來。

當然,案兵馬俑是借龐大的軍隊,來顯示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統一帝目的雄心壯志酌。這些兵涌手執短兵器、長兵器和遠射兵器,如劍、銥、吳鉤、矛t戈、曼、裁、鉸、弓、彎等。這些兵器主要是用銅和錫做成的,經分析里邊還含有其它13種稀有金屬。為防止兵器生銹,案人在兵器表面徐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這種鍍鉻技術在本世紀20年代才由檀國人發明出來,而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在兵器上鍍鉻,這實在令人嘆跟。現已出土的彎機,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前兩種舀機,案兵用手拉弓弦就可以,而大型彎機,榮兵必須借助杠桿.才能將弓弦拉到扳機上。大型露機的射程為600多米,可比得上一支老式步槍了。

這是1980年兵馬俑在案陵西邊18米處發現的兩乘青銅車馬。一號車馬為駟馬高車,二號車馬為騾馬安車。韌發現時,這兩乘車馬破損嚴重,尤其是供秦始皇靈魂乘坐的安車,已破碎成1500多片.經考古工作者修復后,現在,它們看上去完好如韌。兩乘車的車、馬、人都是仿照真車、真馬、真人,按比例縮小二分之一制成的,僅安車上金銀飾物就有1720件,重達7公斤。鋼車馬給人的不僅是藝術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銅車馬是我們了解、研究秦朝車制、冶金鑄造技術、工藝水平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科。

雖然兵馬俑英雄一世,創立無數偉績的秦始皇――贏政早已去世2000多年了。但是,他的偉績,以及現存的兵馬桶留給人們的思考是什么呢?或者說,我們能從上述事物中吸取些什么呢?我想,敢創歷史先河、為國家統一不懼死亡的鋁賂和勇氣是我們應該吸取和仿效的。兵馬俑一代偉人贏政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兵馬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氣魄是不行的!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

世界第八大奇跡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這一建在公元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筑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跡”媲美。于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譽不脛而走,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代名詞。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除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保護陳列大廳外,還有兵馬俑坑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

西楊村本是酈山北麓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莊。1974年3月,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打一口井。這里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經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夾雜布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地。

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于露出“瓦王爺”凝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干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上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著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湮沒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就這樣重新回到人間。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之后,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潔,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失于寫實。然而,秦兵馬俑的發現使中外美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

人們在這里發現了20xx年前東方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峰,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長期缺失的一頁!它嚴格運用寫實主義創作手法,無論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量度都以準確的解剖構造為依據。從秦俑的臉部,可以看出皮膚肌肉下顴骨、眉骨、頜骨的準確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絲不茍,形體的每一凸凹無不符合人體解剖構造。甚至可以從馬的造型判斷其品種。非但如此,這些藝術大師還注意緊緊抓住人物性格,從人物的面部表情、內心活動、精神狀態上追求變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形神俱備,無一雷同的眾多藝術造型。

一號坑保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建筑,1979年10月建成開放。在三個兵馬俑坑中,它發現得最早,規模也最大。俑坑呈東西向長方形,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筑隔墻,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局部發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戰車8輛,戰車的陶馬32匹,各種青銅兵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馬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藏兵馬俑6000余件。

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配置有前鋒、主體、后衛和翼衛,步騎相間,車馬兼具,規模龐大,布局嚴密。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接著戰車與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那就是軍陣的翼衛和后衛了。

這里的陶俑按兵種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4種。步兵源排列成縱隊或橫隊,各作不同的手持兵器姿勢;弩兵俑作張弓待發姿勢并背負箭;車兵俑手持兵器跟隨在戰車后面;騎兵俑站立在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兵器。

嚴格的`軍階等級制度是構成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從陶俑的不同穿著、裝束和兵器配備上可以清楚看得出來。級別最低的士兵俑束發挽髯,只穿短褐,胸無錫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齊頭履;級別較高的士兵束發或戴小圓帽,除短褐外還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齊頭履;低級軍吏源頭戴單版長冠,身穿戰袍外罩黑色長甲;高級軍吏俑頭戴雙版長冠,戰袍外罩彩色花邊胸甲或前后擺平齊的魚鱗甲;與眾不同的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挽結并下垂胸前。這種冠也叫“鶴冠”,冠上兩邊本來堅插黑色的雞尾,據說鶴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其斗到死乃止”。

將軍身穿兩重戰袍,袍外罩有形制奇特的鋁甲,鋁甲前胸呈三角形由魚鱗甲片組成,雙肩及前后胸有用彩帶扎的花結。位于步兵俑群間的將軍涌被一群軍吏俑簇擁,面部威嚴,絡腮胡須,雙、足分開,右手緊握左臂手腕,雙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劍姿勢。另一尊原先站在戰軍上的將軍俑額下長須,神態莊重,左手按劍。軍階等級也從所持兵器不同看得出來,將軍涌和高級軍吏僅有佩劍,用作指揮與自衛;低級軍吏和士兵俑則各持進攻性兵器長矛、戈等。

位于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的二號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發現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

二號坑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組成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涌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長方陣。

四個方陣有機地組合為曲尺形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陣式變換靈活,首尾相互策應,既是試探性進攻的觸角,又是突擊性進攻的前鋒。它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唯一發現,為認識秦代軍事編制和作戰方法提供了難得的直觀模型。據局部試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號坑埋藏兵馬俑數量約20xx件,并會有大量青銅兵器。

與一、三號坑相比,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其組陣之復雜,兵種之齊全,姿式之多樣及保存之完整都超過一、三號坑,其中鞍馬騎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號坑獨有的,各式戰車之齊全也是二號坑的特色。這里的戰車可分為指揮車、副車、駟乘車和一般戰車四種。指揮車裝飾華麗,通體擦黑漆,繪有精美的幾何形圖案,車頂有圓形華蓋,車內位立將軍俑、御手涌和戎右俑(警衛員),指揮工具是懸掛在車內的鐘和鼓,擊鼓時進攻,敲鐘時退卻。副車也有華蓋和鐘鼓,車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將軍俑的空位,作戰時,副車緊跟指揮車,以備指揮車一旦發生不測及時遞補與救護。

駟乘車上也有華蓋,但沒有鐘樓,車上有四名陶俑,一為御手俑,一為軍吏俑,其余兩名為武士俑,專家認為,這種駟乘車供作前驅,行軍時在前引導,作戰時在前挑戰,向敵方投遞戰書,然后兩軍正式交鋒。一般戰車上有一名御手俑和兩名武士俑,位于御手兩側的武士手持矛、戈等長兵器,車上還備有弓箭。

二號坑陳列大廳建成于1994年,建筑氣魄宏偉,莊嚴凝重,具有秦代風格,擁有展室及錄像廳、貴賓接待室、監控室、茶座、休息廳、文物庫等配套設施,是目前國內建筑面積最大、最現代化、功能最齊全完善的遺址保護陳列大廳。

三號坑與二號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探時發現,1987年建成保護陳列大廳。它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俑坑呈“品”字狀排列。

在三個俑坑中,三號坑是唯一全部發掘清理完成的一座,也是規模最小的一座。平面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從三號坑中發掘出1輛戰車,4匹陶馬,68尊武士俑和34件青銅兵器。除了與戰車配套的4尊車兵俑外,其余64尊武士俑沿夾道以非戰斗隊形環狀排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類實戰兵器,而是更多體現儀仗威嚴的殳(音“書”)。專家們判定這里是統帥三軍的“軍幕”,也就是整支行衛軍的指揮系統。古代雖有多種編列,但最基本的是左、中、右三軍。

一號坑是左軍,二號坑是右軍,三號坑是指揮部,那么,還有一支中軍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只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并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系。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歷史缺憾。史籍記載:“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冢西側20米的地下7.8米深處發現一組車馬殉葬坑。這兩具銅車馬就是從中發掘出來的。

銅車馬原先安放在木棺內,因年代久遠,木棺朽爛,填土下沉,被壓碎成千余塊。為便于修復,考古人員把銅車馬上部積土作初步清理后,以鋼板插入地下,把銅車馬從坑內整體吊出裝箱,運回室內清理拼接修復,經過8年努力,終于使它們重新煥發出當年瑰麗華貴的姿容。

從藝術鑒賞角度看,銅車馬的造型無可挑剔。矯健肥碩的馬身佩光彩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方,鼻孔微微部張,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仿佛正聆聽號令,只待長策一揮,便放開四蹄疾馳。一號銅車馬的御官站立車頭,兩腿并立,身體稍稍前傾,雙手攬住轡繩,目視車前,聚精會神。

二號銅車馬的御官坐在車首。頭戴切云冠,腰懸青鋒劍,身著長孺,圓領外翻,緊握轡繩,高舉長策,豐滿圓潤的臉龐上透出既志滿意得又恭謹認真的神情。和秦俑一樣,銅車馬采用嚴格的寫實手法,車、馬、人的造型處處講究比例勻稱,形態逼真。馬的每塊肌腱都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甚至馬口腔上顎的皺紋和牙齒都鑄造了出來,連馬大腿兩側兩個附蟬黑斑及—括約肌都沒有忽略。

御官的臉部、睫毛、頭發以至手紋指甲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與造型藝術嚴格寫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銅車彩繪采用的高度浪漫手法,車蓋和車廂上部的彩繪龍虎紋,團團簇簇,似云騰霧卷,如金蛇狂舞,縱情揮灑,奔放浪漫;而一到底邊,畫筆一轉,風格陡變,絲絲縷縷,若即若離,筆意婉轉,奇麗飄逸;再配以鑄出的幾何形紋飾,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美與彩繪圖案的絢麗共熔一爐,相得益彰。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一

大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二

西安碑林建設于公元1087年,是保藏我國古代碑石時刻最早、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富厚,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搜集了古代的文獻文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成長的部門成績,反應了中外文化交換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生涯唐代石經的基本上成長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羅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謄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身謄寫的。孝經是孔子的門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門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標是暗示本身要以“孝”管理全國。后頭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構成,上刻有活躍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較量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構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首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羅《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常識分子必讀之書。由于其時印刷術不很發家,為了停止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呈現錯誤,并能永世生涯,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今朝僅存的一套完備的石刻經書。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三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嗎?

舉世聞名的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華清池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

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臺階。

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各位游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后,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筑,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臺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筑,被滿塘荷花簇擁著,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于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于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說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臺,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后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么楊貴妃要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臺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大家跟我來,這里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著“驪山溫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著一個洞,這里就是驪山溫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溫泉就來源于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里面洞洞冒著水花,井面騰著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溫泉水便會從潛井里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溫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巖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溫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溫泉。

中國有許多溫泉,尤其近年隨旅游業的發展,溫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云南的騰沖等等,但華清溫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溫泉。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華清溫泉水溫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溫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溫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好了,游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臺。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筑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4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游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介石的臥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秘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衛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游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儷山上的痕跡。

看完了五門廳,華清池景區的游覽就將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后集中,我們去下個景點。謝謝!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四

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宮遺址作為盛唐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西安城市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文化符號,保護好大明宮遺址就是保護盛唐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大明宮的范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筑。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臺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臺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麟德殿大約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地方。實測殿址南北長130多米,東西寬70余米。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五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西安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安景點

導游詞

,歡迎參考!

華清池是位于唐華清宮遺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宮苑,西距西安30公里, 南依驪山,北面渭水。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以及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而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示范景區。

華清池融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于一體,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修建離宮別苑。景區仿唐建筑大氣恢宏,園林風光別具一格。主要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有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有體驗皇家溫泉的以瀾湯殿、御湯苑、星辰苑、尚食苑、長湯苑、少陽苑、香凝閣和御膳閣為主的華清御湯(精品)酒店。20xx年4月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成為中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典范。20xx年5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玄境長生殿》,成為傳統博物館數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近年來,華清池以“打造中國唐宮廷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為發展愿景,積極實施唐華清宮文化旅游開發戰略,按照歷史文化、御湯文化、宮苑文化、梨園文化、宗教文化等五大文化元素規劃建設唐華清宮文化旅游大景區。

西安碑林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注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余字也陳列于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并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范本,立于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后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大雁塔位于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后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贊嘆。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志。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后人為了區別于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 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圣教序論”是唐高宗為“圣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 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2

頁,當前第

1

1

2

西安景點導游詞篇十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

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好了,下面大家自由參觀,切記注意安全。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因規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內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保存一口重萬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