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一
《筆算除法》屬于“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課標》指出:數學的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以及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觀察推理,歸納概括的能力,但是根據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他們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學生從學習筆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到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認知上還存在一定的思維障礙。
鑒于上述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夯實基礎,引入新課
復習鋪墊是數學課的重要環節,能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去。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首先呈現了8道口算題進行搶答,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緊接著通過2道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喚醒了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習新知識作好正向遷移準備。
二、引導探索,學生新知
1.注重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兩次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教學92÷30的豎式計算方法時,先是組織學生擺小棒,之后再讓學生“和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擺的?根據小棒圖怎樣把豎式表示出來?商應該寫在什么位置上?”通過直觀的動手操作,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商是3,應該寫在個位上,表示可以分成3份;在教學140÷30中,我放手讓學生先圈一圈方格圖,有了前一次的操作經驗,再通過方格圖的形象呈現,學生自主探索出豎式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確地找出商是4,以及它的書寫位置和所表示的含義,教學反思《筆算除法教學反思》。兩次動手操作活動的展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手腦并用”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2.注重合作意識的培養。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教學中,我多次引導合作交流。如:在探討92÷30的算法時,先是讓學生同桌交流,確定了口算和筆算兩種方法。教學筆算時,通過擺小棒理解算理,并在小組里討論“商應該寫在什么位置?為什么”。又如:在教學140÷30時,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商應該寫在哪位上?”讓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再如:在“對比小結”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在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時,怎樣確定商的位置,書寫時要注意些什么?”等等。這些問題的交流和討論,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此外,通過合作交流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分層練習 鞏固提升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分層練習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還能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教師調控。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計了以下四個層次的練習:在基本練習中,我安排了教材82頁的做一做2及83頁練習十四的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全班講評,并強調書寫格式;在變式練習中,我安排了練習十四第2題,針對學生容易錯內容進行辨析;在綜合練習中,我安排了第3﹑4題,學生先讀題,再找出從圖中得到的數學信息后獨立完成,使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我安排了第5題作為拓展練習,重點理解限60噸的含義以及剩下的貨物也需用一節車廂,這道題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創造一個提升的空間。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和用整十數除的口算。為新課學習做準備。教學80÷20時,應放手讓學生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當然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筆算指導,在學生探索的基礎上,小棒學具就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借助小棒等直觀圖解決商的書寫位置問題。
(1)教學例92÷30時,我們可參照80÷20的方法,在學生用的方法進行解答時產生思維沖突,教師“前兩位不夠除,怎么辦?”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被除數的前兩位”的道理。不過對于理解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注意結合直觀圖或其他方式。
(2)在講解140÷30時,我又以1個方格依次呈現的方式呈現。這樣就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14個十除以30商不夠一個十,140個一除以30夠商4個一”懂得了“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先看被除數前兩位,前兩位不夠除就看前三位。”的算理。
(1)練習設計不合理。算法得出后,應該設計4個題左右的豎式計算,讓學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礎上進行再實踐,鞏固學生算法理解和對學生的筆算技能進行完整訓練。而我的改錯設計和解決問題的設計有沖淡計算和拔高學生能力之弊。
(2)對有些環節的處理稍顯急躁,讓人感覺有點趕課。說明自己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亟待提高。
(3)課題過大,應把《筆算除法》完善為《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更為明確和恰當。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三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我們都用了三節,也許以后還得用更長的時間來鞏固,這樣才能確保他們對計算方法熟悉并熟練起來。教的同時,同組老師都大發感慨:“怎么就這么難呢?!”究竟難在了哪里?我想老師們覺得難都是因為學生們的錯誤與茫然而致。所以難的原因只有學生知道!通過練習我發現學生在計算出主要難在了這幾點:
4、還有幾名學困生,他們基礎的知識(乘法口訣、表內除法、除法豎式)都沒有學好,上課也容易走神,這樣欠下的知識就越積越多,越往后就越覺得難,就索性不再去深究新的高難度的知識,這樣的同學只能課后惡補了,我們的課堂是有進度的,我們課堂上不得不將精力關注于更多的群體。
以上的三點錯誤在我所教任的兩個班中出現頻率較高,在糾錯鞏固時,我還得多加一些這樣的題讓容易出錯的孩子自己找錯,并分析錯因。對于理解困難的只能多抽時間加以輔導,給他們未來的學習一點希望,以免學習階梯過重的虛空而坍塌。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四
1.師:把42棵樹苗,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教師讓學生先列式,再試著筆算。學生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不會做,愣神兒或到處看;第二種情況,仿照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豎式的寫法,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第三種情況,正確的豎式寫法。(學生板書出兩種寫法)
2.學生根據兩種板書質疑:第二個算式怎么那么長?算式中的3式怎么來的?怎么會有兩個12?師:42÷3到底該怎么寫呢?請同學們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樣用豎式計算。
教師提出要求:(1)分小棒是你分了幾次,在豎式中怎樣反映出你每次分的過程?
(2)先分什么?在豎式上該怎樣寫,再分什么,在豎式上又該怎樣寫?
(3)先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再把操作的過程說給同位聽一聽。
3.學生獨立操作。
4.操作匯報。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操作過程。在操作時突出操作的每一步與豎式結合起來,完成豎式的書寫過程。
5.集體評價前面錯誤的情況。
今天學習的豎式計算與前面學的哪兒不一樣?
6.課堂練習:56÷2要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說說筆算的每一步是怎么來的。
教學用書上無論對加減法還是乘除法中的“擺一擺”都有一個具體的說明:當提出用豎式計算后教師可提問學生思考‘怎樣列式’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棒圖和豎式,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算理。顯然用“小棒圖”是來解釋豎式計算的算理的過程的。整體感覺教師雖然安排了讓學生展示擺小棒的過程,也用課件動態的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但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心理學認為,用簡明的詞語來表述復雜的事物、有助于簡縮思維過程和不斷地抽象、概括,學生語言內化的過程既是知識的內化過程,也是思維的提升過程。在教學中雖然有擺小棒操作的.意圖,也注重了數形結合,學生仍未能通過操作所建立的直觀經驗來指導自己學習筆算除法。
1.師:把42棵樹苗,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師:怎樣列式?生:42÷3
2.小組合作交流,用小棒分一分,驗證結果。
3.匯報是怎樣分的。明確:分了兩次,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
4.試寫豎式。用除法豎式體現出你兩次分的過程。小組同學商量著有的擺、有的寫
5.板演:生1: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再在42的下面直接寫上42,最后在下面寫上0;生2:正確的豎式寫法;你是怎么想的,結合分小棒的過程,給大家解釋一下。
6.小結回顧。再靜下心來回顧一下我們剛才是怎么分的,“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所以我們筆算除法時,也從高位算起,分一次,除一次。”
這樣的操作過程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把擺小棒放在引入豎式的前面,并用小棒來解釋口算的結果。讓學生充分感知擺小棒操作的每一步,再引入豎式,使學生關注豎式的書寫格式與小棒操作的內在聯系。突出了學生說、想、自我反思、自我抽象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除法豎式就象分小棒一樣是幫助自己解決42÷3這個問題的,這樣學生便將素樸的直觀經驗轉變為了精致的抽象認知。但有的學生還是不清楚分小棒與理解算理之間的關系,分小棒對筆算除法有什么樣的作用不明確,導致學生木然于豎式。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五
開學已有兩天有余了,而我卻不曾真正給孩子們上過新課。在這兩天里,我著重在給孩子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
由于這些知識是我利用上學期的一個星期時間給孩子們上的,而又經過了一個寒假,孩子們早已將學過的知識拋到了九霄云外。為了后面的知識能更好讓學生接受,于是這兩天我給孩子進行了復習。從“口算除法”開始。“口算”對于學生還是很簡單的,“做除法想乘法”;而對于“除法估算”,將被除數估成整百整十數,學生也很快學會了。在這兩個環節中,對于“九九乘法口訣”的熟練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讓班里的個別學生每天抽5分鐘時間去背口訣表。本單元的重點是“筆算除法”,對于這個學生顯得沒其他兩項那么熟練。于是,“多講多練”成了這兩天我與學生共同的任務。
我給孩子們總結了“筆算除法五步驟”。第一步“除”,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不夠商“1”,再加后一位一起除;第二步“乘”,用除數乘以商;第三步“減”;第四步“查”,查查減出來的余數是否比除數小;第五步“放”,將后一個數位上的數放下來。
在第一天的練習中,學生的作業錯誤較多:1、由于現在除法的商已不再是簡單的一位數了,有個別學生在筆算時,甚至不知道該把商寫在哪里。針對這個問題,我在講解題目時,特意用鮮艷的顏色來寫“商”,告訴學生“商”就像是我們的腦袋,要寫在最上面,以此讓學生加強印象。2、筆算時,將數位上的數字放下來時,造成數位沒有對齊,或者將所剩的所有數字都一下放下來,以致結果算錯。3、沒有除盡,特別是學生往往不把個位上的數字放下來,除到十位就結束了。
經過兩天的練習,學生都已掌握了“除法筆算”的基本方法,但不是特別熟練,在以后的日子里還要多加練習。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六
《商是一位數的除法(除數接近整十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主要教學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這是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點和難點。教材按試商的.難易,先教學用“四舍”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再教學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整堂課上下來,我自己感覺上的比較順,學生配合的也較好,我想他們說的他們基本上都能說出來,大部分學生都會計算,教學目標以基本按時完成。今天是我從教以來第三次像模像樣的上公開課,與前兩次相比,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大。回過頭來重新反思這堂課,我努力體現幾下幾點:
1、創設購書情景,讓計算教學融于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為了體現估算的需求,我將例題中的84改為90。為了讓學生充分經歷試商的過程,我將例題中的196改為195,39改為38。因為很多學生知道要上公開課會事先去看書,并記住商。
3、試商與調商即是本堂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注重試商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反復的說試商的過程,又安排了專門的試商訓練,調商也一樣。試商調商的鞏固率較高,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七
1.師:把42棵樹苗,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 教師讓學生先列式,再試著筆算。學生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不會做,愣神兒或到處看;第二種情況,仿照以前學過的表內除法豎式的寫法,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第三種情況,正確的豎式寫法。(學生板書出兩種寫法)
2.學生根據兩種板書質疑:第二個算式怎么那么長?算式中的3式怎么來的?怎么會有兩個12? 師:42÷3到底該怎么寫呢?請同學們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樣用豎式計算。
教師提出要求:(1)分小棒是你分了幾次,在豎式中怎樣反映出你每次分的過程?
(2)先分什么?在豎式上該怎樣寫,再分什么,在豎式上又該怎樣寫?
(3)先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再把操作的過程說給同位聽一聽。
3.學生獨立操作。
4.操作匯報。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操作過程。在操作時突出操作的每一步與豎式結合起來,完成豎式的書寫過程。
5.集體評價前面錯誤的情況。
今天學習的豎式計算與前面學的哪兒不一樣?
6.課堂練習:56÷2要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說說筆算的每一步是怎么來的。
教學用書上無論對加減法還是乘除法中的“擺一擺”都有一個具體的說明:當提出用豎式計算后教師可提問學生思考‘怎樣列式’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小棒圖和豎式,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算理。顯然用“小棒圖”是來解釋豎式計算的算理的過程的。整體感覺教師雖然安排了讓學生展示擺小棒的過程,也用課件動態的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但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心理學認為,用簡明的詞語來表述復雜的`事物、有助于簡縮思維過程和不斷地抽象、概括,學生語言內化的過程既是知識的內化過程,也是思維的提升過程。在教學中雖然有擺小棒操作的意圖,也注重了數形結合,學生仍未能通過操作所建立的直觀經驗來指導自己學習筆算除法。
2.小組合作交流,用小棒分一分,驗證結果。
3.匯報是怎樣分的。明確:分了兩次,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
4.試寫豎式。用除法豎式體現出你兩次分的過程。 小組同學商量著有的擺、有的寫
5.板演: 生1:直接在豎式上一次性寫上14(口算的)再在42的下面直接寫上42,最后在下面寫上0; 生2:正確的豎式寫法; 你是怎么想的,結合分小棒的過程,給大家解釋一下。
6.小結回顧。 再靜下心來回顧一下我們剛才是怎么分的,“先分成捆的,再分單根的,所以我們筆算除法時,也從高位算起,分一次,除一次。”
這樣的操作過程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把擺小棒放在引入豎式的前面,并用小棒來解釋口算的結果。讓學生充分感知擺小棒操作的每一步,再引入豎式,使學生關注豎式的書寫格式與小棒操作的內在聯系。突出了學生說、想、自我反思、自我抽象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除法豎式就象分小棒一樣是幫助自己解決42÷3這個問題的,這樣學生便將素樸的直觀經驗轉變為了精致的抽象認知。但有的學生還是不清楚分小棒與理解算理之間的關系,分小棒對筆算除法有什么樣的作用不明確,導致學生木然于豎式。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八
這節課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說說我的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范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九
這是小學三年級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知識點主要有:
1、口算除法
(1)口算、(2)、估算,
2、筆算除法
(1)基本的筆算除法、(2)、除法的驗算。
重點難點:有關0的除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口算除法。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
3、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4、會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除法估算。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根據以上知識點和教學目標,結合“二十四”字教學模式以及有效教學的不斷推進,扎實提高教學效率,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計劃。
1、加強學生自主探究活動,重視對算理和計算規律的探究。
2、拓寬主題圖的情景視野,適當增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
3、加強除法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4、充分利用小組長的作用,促進差生的轉化,提高小組合作能力。
5、多關注學生的展示,加強能力的培養。
6、特別多關注差生說的展示,讓其說思路、說方法。
7、力求學生坐、站、說、寫等方面的規范化。
通過按照以上計劃改革教學方法,確實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班內5名基礎較差的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梁田智、薛佳琦、田書兵3名同學進步幅度較大。這3名學生剛開始學習筆算除法時,幾乎不知從哪兒下手,不會試商、不會除、就連乘法口訣都不會,經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尤其是通過課堂上的多提問、多板演、多指導,讓其反復說思路、反復計算、再加上小組長的幫帶作用,使這3位同學基本上除法的計算方法,錯誤率也明顯降低了。總之,我感到最大的收獲就是,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多給予差生說的機會,按照差生說—————優生說——————差生模仿說——————集體說的展示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教學反思篇十
通過實踐與反思,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本課是筆算例1的延續,教材以解答主題圖中“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為背景,教學“當十位上的數除后還有余數,應該怎么辦”的問題。再通過“計算是否正確”的問題引出驗算的教學。為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打下基礎。
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接著讓學生列出算式52÷2,利用豎式進行準確地計算,而這部分知識難點較多: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試商、正確判斷商是幾位數并正確計算,這些都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學生對于筆算除法的算理理解起來不太容易,要想正確計算,還需要在大量的`練習中理解算理熟練掌握,而那些學習處于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學起來尤其吃力。
二是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夠。由于學生只學過簡單的筆算除法,相隔時間較長,有一部分學生對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及試商方法已經淡忘,而我在教學時只想著趕時間,趕進度,對這部分內容只在復習時用兩道練習題一帶而過,沒有花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復習鞏固,導致學生在豎式計算時屢屢出錯。
三是課后練習中有些題目解決起來難度較大,費時費力。而那些學習處于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則往往知難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興趣和信心。此時我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勝心,采用小組競賽、個別表揚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新課標教材以其選材內容貼近生活,形式新穎活潑給我們帶來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但正是其靈活多樣讓學生難以把握。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問題,把總結的經驗和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待于讓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去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