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模板14篇)

最新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4 20:42:13
最新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模板14篇)
時間:2023-11-04 20:42:13     小編:紙韻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一

1、出示有關友誼的詩句,生齊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揭題導入:讀完詩句,你一定被詩中濃濃的情誼所打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和友誼有關的古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生讀。)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3遍,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讀,師:他讀得怎么樣?評議字音準確和發音的清晰。再讀一讀,不但字音要準,每個句子都要讀通順,尤其要注意斷句。

2.指名讀,糾正斷句錯誤的句子。

師:誰來評一評?出示難讀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師范讀,生再讀。)

師:再把課文讀一讀,讀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齊讀,要求文從字順。

1、鏈接資料,邊讀邊想

俞伯牙:晉國上大夫,衣著華貴,羽扇綸巾

鐘子期:楚國的打柴樵夫,青布包頭,兩截布衫

(思考、交流:讀完資料,你有什么疑問?)

2、探究課文。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何以見得?

(2)生找有關句子,師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說)哪個字表現出了巍峨?他看見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見了什么樣的山?你哪個字表現了“高聳入云”?齊讀。

師:是呀,一個“峨”字竟然表達出來了這么多的意象,古人講話真是簡約而不簡單。

還有哪一句能說明子期善聽?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樣讀才能讀出江河的寬廣(浩浩蕩蕩)(你抓住了“洋洋”二字來讀出江河的寬廣。

師:聽的出你是在真心誠意地贊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聲表現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寬廣嗎?(指名答)

師:讀著讀著,我眼前就浮現出了一副畫面,你看見了嗎?生想象伯牙鼓琴,鐘子期聆聽的畫面嗎?(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怎樣彈、怎樣聽?)

生補充伯牙善鼓的資料。

(4)師:既然伯牙是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還會表現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師追問: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嗎?子期理解嗎?子期通曉嗎?

(5)師: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悲傷也罷,開懷也罷,真所謂,

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師:此話怎解?指導理解這句話,“念”做何解?為什么“必得之”?強調“一定”“必定”!

生:當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當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是知音。(板書:知音)

(6)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天,他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生答)

當他鼓琴志在流水時,沒人贊曰——

所以他一個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鐘子期,卻能聽懂他的琴聲。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引導學生說文言文。)

師:是啊,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的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學生齊讀前四句。

(7)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生理解句子。

(8)子期死了,這對伯牙來說意味著什么?

1、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詩歌師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師:他用這種“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讓我們帶著伯牙深深地傷痛和悲愴讀最后一句。(指導學生讀出悲痛、悲愴的氣概。)

2、有關交友的典故、名言和成語。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二

一篇短小、深奧的文言文,經我校老師的真情演繹,撥響了全體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弦,讓我們為之震撼、惋惜、悲嘆。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然而弦盡音未盡,那余音卻久久縈繞我們的耳際,彈之不走,揮之不去。這就是鄒老師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為我們奏出的優美動人的樂曲!

鄒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我覺得與老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開課,老師就指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詞語“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高山流水”等,讓學生展開聯想,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整堂課,老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讀到指名讀、分組讀、男女讀、全班齊讀;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老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整堂課,老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品味三個“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學生“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出,一次又一次,不絕于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老師在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讓學生閱讀課外資料的環節。如“文中并沒有直接寫伯牙的善鼓,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伯牙與子期故事千古流傳,誰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這些安排,不僅體現了老師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還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什么叫“知音” 、“千古知音最難覓”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老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三

1圍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話進行讀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兩個詞的教學

二,教師教法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學生學法

1,自讀自悟,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

2,自由探究,學會聯系生活實際,用變通的方法,來感悟文言語言

3,展開聯想和想象,學會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學步驟

(一),延續前文,讀文引入

學生點評

老師點評:(點評中突出:課文中最難讀的兩個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讀破的一個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讀好了課文,隨機總結孩子們是如何讀好的,進行方法的指導:讀準字音,讀對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正確讀出語氣等)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并能初步讀出韻味)

(二),聯系實際,理解善哉

1,當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這樣贊嘆——指課件

當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怎么贊嘆——指課件

2,換位體驗:

假如你是鐘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高山,你會怎么贊嘆

假如你是鐘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流水,你又會怎么贊嘆

(讓學生說三到四個不同的答案,對于“善哉”,學生會說“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樣讓回答的同學把自己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說一說然后小結:真是太好了!你們的回答“善哉”)

3,指導學生讀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感覺到了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這樣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檢查與訓練)

4,作為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肯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學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煙……子期會怎么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課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想象,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三),聯系課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此時學生定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間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課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預設答案: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2,斷了他的心弦3,斷了他的希望……)

伯牙斷了琴弦,留下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段話(課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層層推進,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四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

2、理解重點語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四季詩音,入情入境

1、大屏幕播放水墨動畫,欣賞四季風光

2、學生交流

3、詩人善于用文字表達所見所感,畫家用丹青揮灑情致,那么音樂家呢?——(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音樂,畫面的結合,促進學生的表達愿望,在開篇就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

二、自主探究,學習課文

2、自由讀文了解這是一篇文言文,與平時所學課文不同

3、學生獨立自由學文

(設計意圖:把文章內容形象生動、直觀美觀、動態地呈現給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設計了教師范讀,朗讀提示,文體介紹、故事人物四個版塊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不僅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更便捷地讀好文章,還可以利用電子課本中的熱鍵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對文言文獨特的文體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做一個大致的了解)

4、 檢查學習情況(詞語、字意、朗讀)

三、析文品詞,深入學文

1、交流你讀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學生對文章句意初步理解)

2、抓住重點語句:文章中哪幾句具體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引出重點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學生交流

3、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用語簡練,文中的“峨峨”“洋洋”二詞分別形容了山的高大與水的寬廣如果單一地按照注釋來理解,就只能了解意思,而很難將其形與意很好地結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不僅安排了圖片,還穿插了視頻,將音樂,畫面與文字相結合,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了鋪墊)

4、拓展想象,句式訓練

a)? 學生打開拓展想象,根據畫面配以音樂欣賞,用文中的句式練習說話“當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

b)? 學生交流,點評

c)小結: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中所想,我的好朋友必定知道,這是怎樣的朋友啊?——引出“知音”

(設計意圖: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句式訓練在這一環節我通過電教媒體提供給學生的詞語及圖片的內容為“楊柳依依”“波光粼粼”“風雨凄凄”“落葉紛紛”“流水潺潺”“炊煙裊裊”我將景、音、詞、句巧妙結合,讓學生在進行舉式訓練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相關的圖片及音樂,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為學科服務的一大特色也是本課教學設計的一大亮點)

3、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所以在學生了解文本情感后,我即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利用電教媒體,配以音樂、圖片,入情入境,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大聲地、動情地、陶醉地朗讀是體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促進了學生與文本、教者的情感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深悟絕弦

1、過渡:無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出示句子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思考: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

2、學生交流,

3、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經用一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課件播放“追悼子期”)

4、同學們,面對伯牙的痛苦與傷心,你想說些什么?學生交流

5、配樂自讀

2、朗讀展示

(設計意圖:此時,學生已經對《伯牙絕弦》的故事有了更深的感受,因而再一次的朗讀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

四、旁征博引,了解友情

2、學生交流

3、屏幕出示表現友情的相關圖片配以音樂緩緩播放

希望我們都能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真誠和友善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朋友

(設計意圖:利用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相關網絡資源不僅能了解古今中外的友誼故事、描寫友情的相關詩歌、贊美友情的名人名言以及關于友誼的藝術作品還能豐富學生對友情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對待友誼學生在自主瀏覽了相關資源后,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思想與文中的情感發生碰撞,達到交融,得到升華)

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鐘子期?? 善聽???? 必得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五

1)通過多遍吟誦,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學懂課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通過聯想、補充資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

【教學重點】

運用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讀通讀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并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單元導讀:學習單元導語,明確單元目標。

出示單元導語:

藝術離我們并不遙遠,藝術就在我們身邊。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畫,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藝品。有藝術的地方就有美。本組就是將帶你走進藝術的百花園,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題)

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還要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如果有條件,可以通過閱讀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藝術。(目標)

2.我們身邊有哪些藝術(音樂、舞蹈、剪紙、編織、書畫、吹拉彈唱、繪畫、泥塑、雕刻、建筑、文學等)藝術就在我們身邊。正如羅丹說的:“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3.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要達到哪些目標?(這第一段告訴我們學習主題,第二段告訴我們學習目標,你學完這個單元,你又可以回頭看看這個目標,你是否達成這個目標了。)

4.看看這個單元給我們帶來哪些藝術欣賞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請翻到目錄。出示:

25伯牙絕弦

26月光曲(貝多芬)

27﹡蒙娜麗莎之約(繪畫)

28﹡我的舞臺(戲劇)

說說每篇課文分別介紹了哪種藝術?瀏覽能力很強。

這節課我們首先走進《伯牙絕弦》,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出示課文)

一、讀通課文,讀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題導入。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齊讀課題。

2.解題。“絕”是什么意思?(斷絕)你怎么知道?(評:借助注釋,是我們學習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個課題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斷。

(二)反饋預習情況,讀通課文。(難點:兮、若泰山、謂世、破琴絕弦)

課前我們已經都去讀過了。知道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來沒有標點,現在加上標點,還是有些地方斷句很難。你在預習時碰到哪些比較難讀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難讀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這一個謂字就是一個詞,世是世界,謂后面要停頓。拿起筆劃上一個斜線表示停頓。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音樂的魅力。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一課時。

課件。

一、導入新課 ,出示:“欲解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蕭何月夜追韓信》)。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薛濤(唐朝代)作品《寄張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唐 牟融《寫意》)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月夜彈琴》 李白)。讓同學讀讀。同學們,剛才我們所讀的詩文中都隱含著一個千載流傳,令人吟誦至今的感人故事。

板書課題: 伯牙絕弦

讀題。

知道這個故事的兩主人公是誰嗎?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和鐘子期。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的技藝很高。而鐘子期卻和他大不相同,他不會彈琴,只是一個在山中靠打柴為生的樵夫。那么,他們之間到底有怎樣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讓我們來學習課文《伯牙絕弦》,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接下來我們來讀讀這個凄美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把握節奏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名讀文。

3、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它要求讀出文章的節奏美。現在你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節奏。

4、指名讀文,指導讀出文章節奏。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我們了解了嗎?

三、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還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四、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1、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后交流。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贊嘆?引導贊嘆(好啊,真好啊,妙啊,多妙啊等)

引導讀好句子。從以上三句我們有些什么體會(伯真會彈琴,想表達什么就能表達什么,子期真會欣賞,伯彈什么他就能聽出什么)

3.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們真是心息相通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出示資料)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宮廷琴師,被人們稱為“師仙”。他彈琴,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

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

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忽然聽到一個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這個人又說:“這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是個打柴的人,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不禁驚喜萬分,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談甚歡,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3.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4.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悟友情

可見知音難覓,知已難得啊,千古以來有多少文人志士在他們的詩文中歌頌著知音知已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六、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俞伯牙所念 (琴聲)

知音

鐘子期必得之 (心聲)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七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課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導入:剛才聽到的這首樂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里,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這天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絕弦》的故事。

板書《伯牙絕弦》指名讀,齊讀。解題,質疑。

二、初讀古文。

1.自由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

2.范讀,出示畫停頓的資料自己再讀古文。

3.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課文

幾遍讀下來我們明白了文章寫了兩個人?(伯牙,鐘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說說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善:善于,擅長)請生讀,“鼓”作何意?從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釋)從文中的注釋了解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齊讀,讀出二人的特點來。

師:從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用筆畫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細細讀讀第一句:你有何體會?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心中浮現怎樣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峨峨)

請生讀讀出巍峨的氣勢來。(過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讀讀,體會高山的巍峨。

再讀子期的話,從哪個詞體現鐘子期善聽?(善哉!)用此刻的話說就是好啊!讀出它的味道來。

區別四個“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讀,齊讀。從哉,兮兩個語氣詞你又作何體會?再讀。

3.用相同方法學習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讀。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此刻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樣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樣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齊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與子期相遇的資料。說說伯牙情緒如何?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寫下來。

交流匯報,師適時點評:

過渡:伯牙和鐘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當伯牙如約而至時,等來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讀)伯牙此時情緒如何?再讀。

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從哪里看出?齊讀感悟,

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碎的僅僅是琴嗎?再讀最后一句。

聽《伯牙吊子期》音樂感受伯牙的絕望,再讀。

四:總結:伯牙絕弦只因伯牙所念再無人得之。齊讀,感受絕弦的美麗。

五: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知音

鐘子期—死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八

1、朗讀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誦聲中。

5、熟讀朗誦。

1、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3、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4、再解絕弦。

何為知音: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后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示贊嘆之義。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九

六年級第十一冊p137頁人教社課標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于培養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于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重點難點】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操練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么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說,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藹藹云霧裊裊炊煙依依楊柳青青草色……

齊聲朗讀。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啊!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師在黑板中板書:“知音”),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絕弦”。(教師在黑板中上板書課題,生食指書空。)

2.齊讀課題。

教師加節奏,再讀,注意節奏。

“絕”是什么意思?(斷絕)面對這個“絕”字,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要“絕”?什么時候“絕”?……)

是呀,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一)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如有必要,個別難句如“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可帶讀(視情況而定)。

3.教師范讀課文。

4.說說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試著用“/”標記。(教師在黑板右板書“/”)

(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

5.學著老師的樣子,按照正確的停頓,自己再練讀一遍。

練讀后再指名讀,教師評價。

全班齊讀,教師評價。

(二)讀懂課文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右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師小結: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你們看,這位同學,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追問:那課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于欣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如癡如醉,擊掌稱快道:“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3.再讀全文。

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板書:子期欣喜萬分伯牙悲痛欲絕

2.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為什么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派生問題思考:伯牙作為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贊過他?別人是怎么夸獎他的?(想象說話)

3.鐘子期又是怎樣稱贊的呢?

教師引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為鐘子期聽懂了自己的琴聲,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鐘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么,鐘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稱贊。用課文里的句子說,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欣喜萬分。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來,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輪讀課文的1―4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于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后,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請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3.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請再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g土,慘然入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學生齊讀。

2.“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同學們,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斷了自己的前程;斷了自己的心弦;斷了自己的希望……)

3.對話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這一舉動的,怎樣評價俞、鐘二人這一段友誼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配樂、學生齊背課文)!

五、課外作業,鞏固運用

必做: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選做(從以下題中,選擇一道完成):

一星級:聽一聽樂曲《高山流水》。

三星級:讀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有關“伯牙絕弦”的故事。

五星級:將課文《伯牙絕弦》改寫成一個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書

25伯牙/絕/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全文只有77個字,5句話;說它很難吧?它又很難,因為這77個字里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認為理解文意不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閱讀這個文本,把重點放在文言感語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會上。通過誦讀、體念、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故事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贊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這才是靈動的課堂。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但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以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十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2.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理解文章內容,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

教學設計:

1、出示課題:伯牙絕弦

2、了解伯牙,解釋“絕”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嗎?

3、現在你腦中冒出的問題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師,應該愛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卻為何斷絕琴弦呢?)

1、請同學們以自己的節奏大聲地讀課文,至少讀兩遍,碰到難讀地方的多讀幾遍。

2、指名讀課文,評價:讀文言文我們要讀出停頓與節奏,才能讓人感受到古文的節奏美與韻律美。有困難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頓來練練。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

絕弦,終身∕不復鼓。

4練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讀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詞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參考書中的注

釋或者詞語手冊再去讀讀課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讀懂了?

2、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還有兩個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嗎?

3、從課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說說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聽了感嘆地說:“真妙啊!就像寬廣的江河在我心里流過。”)

(2)你從這句話中還能讀出什么?

理解他們的心意相通。

從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彈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聲就表達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聲就表達出流水。

(3)帶著這種感受讀讀。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表現高山流水,還會表達什么呢?

教師小結:伯牙的琴聲中有自己高遠志向的表白,有內心懷才不遇的郁悶,有對親人綿綿不絕的思念,更有對大自然美麗風景的贊美。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鐘子期曰

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1、琴聲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鐘子期的心領神會,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鐘子

期恰如其分的評價,面對如此善聽的鐘子期,伯牙又會是怎樣的心情,他會對

鐘子期說什么?

這樣情投意合,這樣的心意相通,他們真是——知音呀!

2、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四、感受知音離世之悲,感悟絕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諧、美好、歡樂,短暫的相聚過后,兩人分別。相

約在明年春暖花開之際,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來的卻是子

期去世的消息。聽到這個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樣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齊讀,伯牙怎么說?(謂世再無知音)

2、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當時楚國一流

的琴師呀!(琴聲最美妙,也沒有人懂得真正欣賞。伯牙又要回到無人理解,

無人傾訴的痛苦中,于是就:齊讀: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斷絕了琴弦,斷的僅僅是琴弦嗎?還斷絕了什么?

(3)當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誰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齊讀。

伯牙來到子期墓前,破琴絕弦并寫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出示詩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十一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一)故事引路,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內涵,感受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地補充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十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讀懂課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過朗讀、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伯牙學琴》故事導入

2、學生談感受。

3、板書課題,解題質疑。

1、分層指導朗讀課文,要求讀通、讀順、讀出節奏和韻味

自由讀——評議讀——范讀——有節奏地讀

2、回顧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1、挑疑,引出“知音”。

2、劃出能體現鐘子期視伯牙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指導讀好贊嘆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運用:引導學生想象他的琴聲還可以表現出哪些場景,怎么贊嘆?

5、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導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有很多人贊美伯牙,那些人會怎樣贊美伯牙?鐘子期又是怎樣贊美的呢?通過對比,深化“知音”。

7、指導朗讀。

8、學習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難覓,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1、引入短歌,配樂朗讀。

2、朗讀課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隨《高山流水》,感情讀文。

4、背誦課文。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十三

教研特長:善于在日常教學中總結得失,不斷提高

一、教材分析:

難點是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其次,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于培養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教學時主要采取以下步驟:

(四)、作業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關于交友的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五)、注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文章的韻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來源于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教師教學用書》根據實際情況有改動)

二.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三.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高山流水》錄音

(三)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給出詞語“高山流水”,師生共同讀詞引入課文

板書課題“伯牙絕弦”,生讀指導生讀準“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導讀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設計意圖:

2.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解題:課題“伯牙絕弦”,怎么理解?圍繞課題,學生質疑?(如伯牙為什么而絕弦?為誰而絕弦?)

3、聯系注釋,讀懂文意

最喜歡讀哪一句,為什么?師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導學生發現:“善”,一字多義

(3)欣賞音樂,拓展語言:

必得之

此時的伯牙心情如何?帶著理解讀出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

(4)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4、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伯牙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默讀背景故事回顧重點句子,體會知音難得(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到底有沒有知音?誰是伯牙的知音?當他志在高山時,鐘子期會贊曰,當他志在流水時,鐘子期會贊曰,正是聞弦歌而知雅意,鐘子期聽的是琴聲,懂的是志向,是胸懷,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師生感情朗讀《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伯牙此時什么心情?(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聽?伯牙此時還有什么心情?(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齊讀最后一句,理解伯牙為什么而絕弦以及知音離散的痛苦和悲憤

5、升華文心,熟讀成誦

“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業: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贊同伯牙的選擇嗎?

寫一寫,你想對伯牙說點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課

書:

伯牙絕弦

所念

(知音)

鐘子期

必得之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王崧舟篇十四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課前播放《高山流水》

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里,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絕弦》的故事。

板書《伯牙絕弦》指名讀,齊讀。解題,質疑。

1.自由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

2.范讀,出示畫停頓的內容自己再讀古文。

3.指名讀,齊讀。

幾遍讀下來我們知道了文章寫了兩個人?(伯牙,鐘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說說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善:善于,擅長)請生讀,鼓作何意?從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釋)從文中的注釋了解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齊讀,讀出二人的特點來。

師:從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用筆畫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細細讀讀第一句:你有何體會?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心中浮現怎樣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峨峨)

請生讀讀出巍峨的氣勢來。(過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讀讀,體會高山的巍峨。

再讀子期的話,從哪個詞體現鐘子期善聽?(善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啊!讀出它的味道來。

區別四個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讀,齊讀。從哉,兮兩個語氣詞你又作何體會?再讀。

3.用相同方法學習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讀。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與子期相遇的資料。說說伯牙心情如何?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寫下來。

交流匯報,師適時點評:

過渡:伯牙和鐘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當伯牙如約而至時,等來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讀)伯牙此時心情如何?再讀。

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從哪里看出?齊讀感悟,

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碎的僅僅是琴嗎?再讀最后一句。

聽《伯牙吊子期》音樂感受伯牙的

絕望,再讀。

伯牙絕弦只因伯牙所念再無人得之。齊讀,感受絕弦的美麗。

伯牙

絕弦

知音

鐘子期死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所學的第二篇古文,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但從文字上看,又是比較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屬于學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讓學生讀通、讀懂文本。縱觀這節課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讀入手。引導學生從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范讀,指導讀好停頓,再到個別讀,到理解感悟讀,層層顯示出不同環節讀的任務。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體會,內化。

二、文言文或古詩詞可以說是一個整體的意象。一些重點詞句固然需要引導理解,但如果過多地注重于此,則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體性或文言文的韻味(語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與感受文言文的韻味、節奏美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教師的過渡語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我按原文呈現的順序進行品讀,先對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善鼓進行理解,然后用:讀讀句子,你從哪里體會到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以過渡到下面詩句的教學,既完成字詞的理解,又保護文章的整體性,在其它的環節中我也嘗試插入一些輔助的資料,渲染氣氛的語言,把古文的意思連貫起來。使整節課渾然一體。

三、注重對學生的點評。點評是師生交流互動的最好渠道,在朗讀時針對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予以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朗讀目的,提高朗讀效果。在感悟文本時我適時插入一些能加深體會的話,如學生寫完:伯牙會對子期說什么?在匯報交流時,我給了:相識滿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滿面春風皆朋友,如今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琴聲懂心聲懂志向懂,胸懷也懂。這些語言幫助學生把對知音的體會推向高潮。

當然教學中,我對一些詞句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伯牙與鐘子期互為知音,善彈善聽的特點還不到位。以致學生朗讀缺乏激情。在與學生的交流時還缺乏教育機智,在教案的預設與生成時沒把握好學生的反饋信息。在今后教學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爭取在教學上有新的飛躍。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