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一
不知道大家還喜歡看《讀者》沒有,早上一邊看今年最新一期第9期的讀者,在第18和25頁,看到兩位讓我感動的男女。現在來到公司,可以上網,就寫篇讀后感吧,先介紹兩位俊男美女:
第18頁的男士,是一位60歲左右的外國擦鞋匠,他15歲開始擦鞋,偶然的一次機會,知道有個免費醫療服務的募捐后,第一次就把所有的7000美元捐給醫院,后來院長讓人帶他看了一次免費醫療服務所救助的小孩后,后面的幾十年里,他把除了生活費外的所有擦鞋收入,全部捐到醫院的免費醫療服務中去…他說,”我沒有全部見過被救助的孩子,但我愛他們,他們都是我的兒女…”
活著的時候,為眾多原本陌生,甚至到最后都沒見過面的”外人”付出愛心,對待他們象自己的兒女一樣,關心幫助,為兒女們付出一生的收入,付出一生的精力和愛意,直至老死…這樣的活著,才是不枉人生啊!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二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指導和伴隨每個人一生成長指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媒體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出校門后,逐步沉湎于網絡及各種名目的信息中,而忽視了對書籍中知識的再學習,不可否認,在當今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網絡的傳播更能使人開拓視野,掌握各種機遇,但是作為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來講,任何一種產物都代替不了一種東西——就是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印證了從古至今書籍對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一個人不是完成學業后便遠離了書籍,而是應該把書作為終身不離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由于妻子是小學教師,教的課程又是語文,因此對涉及文學的書籍比較感興趣。書架床頭擺放的許多都是文學雜志,例如《讀者》、《黃河文學》、《芙蓉》等,特別是《讀者》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讀者》一書,著實引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這本書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版面包括文苑、人生、生活、文明、悅讀、點滴及互動、藝術等版面。有普通人記述的小小說,有名家的評論,有真實的歷史記述,有現實生活的有感而發等等。同時輔以散文、詩歌及攝影等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全方位的作品。不同版面向人們展示不同的視野及相同的認識。大到對皇帝及總統的評述,小到街面、鄰里間及電梯里發生的市井小事,折射出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多面,同時又用不同的手法弘揚了主旋律,激發了正能量。從20xx年——20xx年中,我每期必讀,獲益頗豐,以小見大,從一些小事知道許多大的道理,掌握了不少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正如20xx年第一期卷首語所說“我們身處急劇變化的世界,在時代匆匆的腳步中,心靈空間不覺要被壓縮分配給紛呈的選擇,懷疑和評判占據了更多的輿論空間,許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覺便隨之疏離,快速革新的技術為閱讀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形式體驗。《讀者》也順應潮流,利用媒體新技術為雜志匯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家園中,《讀者》更愿成為一座明亮的燈塔,守望、梳理、傳播那些容易被遺忘,卻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價值觀,希望這座燈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會中,精神不能盲從、靈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堅守。哪怕周圍的世界再復雜,我們也要保護好內心的善良和溫暖。”
以上的表達深刻反映了《讀者》編輯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及對廣大讀者寄予的希望。衷心希望更多的書友能騰出時間來認識《讀者》,熟悉《讀者》,從而喜歡《讀者》。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三
《朗讀者》是央視20xx年出品的一檔閱讀類節目,在滿屏充滿了當紅小鮮肉、小花旦的電視熒幕中,它就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
節目的序幕就透著濃厚的文藝氣息,舞臺上的布景、燈光色調都透著文學獨有的清冷和優雅。這檔節目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說:“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關注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定一個主題,打開一本書,節選一段文字,把它朗讀出來。看似簡單的形式,卻包含無窮的故事。
朗讀者,均是有過經歷的,具有正真底蘊的,正真“有故事”的人。一個人,一段文,緩緩地、動情地朗讀著屬于自己的文字,講述著自己的人生故事。
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而我們遇見《朗讀者》,便遇見了最美好的遇見。請我們用清醒的所有時間去充實自己,尋覓那段會影響我們生命的獨有的文字,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四
又是一本薄薄地《讀者》看完了,我還沉浸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或一個個哲理故事當中。
不知不覺,《讀者》已經陪伴我十多年了,不記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看《讀者》的,只記得第一次看他就喜歡上了他,在以后的歲月當中他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開心或失落的夜晚。
我喜歡《讀者》中的每一篇故事,他雖然沒有其他雜志的那種華麗或雜亂無章,顯得那么樸實無華,平易近人,讓每個人都能找到書中的自己。教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在困難中怎樣面對生活;還教我們在人生得意的時候怎樣不驕不傲。是啊!他就是這種能讓人可以找到他們想要找到東西的朋友!
我記得每次的《讀者》中都有一些讓我看了不禁流淚的文章,包括了親情,友情,愛情,都能夠在中間找到共鳴,讓我看后久久不能釋懷!那些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每次看后都有一種偶然頓悟的感覺,讓我變的成熟!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他會一直陪我走下去的,在我有生之年都不會舍棄。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五
一直以來喜歡讀《讀者》,它帶給人一份感悟、一絲清涼。當你感到累了、倦了,就會在這閑適的夜晚,在《讀者》中,尋找到一泓林陰下的心泉;在她的引領下,就可以釋放莫名的抑郁,享受本屬于自己的那份純凈與清閑。
《讀者》是心靈的窗。帶給青年人的是一首詩,帶給成年人的是一部哲學,我想帶給小學生的也會是一種幫助。今天和女兒一起看《讀者》,其中里面的幾篇文章帶給她或帶給我都是一種幫助。
其中一篇《穿西裝的斑點狗》感悟特深。就在剛才,我還沖女兒發火呢!我在廚房做飯,她進進出出地要來幫什么忙,本來這炎熱的夏天廚房并不好玩。再加上她在我面前晃來晃去的身影實在讓人心煩。我氣急敗壞地攆走了她,一點都不在乎她眼中委曲的淚花。快滿12歲的女兒雖然長高了,長大了,但在媽媽的眼中她總是個孩子。在我身體不好的時候,她會照顧我,讓我好好休息。在我忙里忙外的時候她會幫我做些家務……雖然她沒有斑點狗的獨立,卻和斑點狗同樣可愛、善良。
還有一篇《穿旗袍擺地攤的女人》。在媽媽的眼里總希望我說:媽媽你是最漂亮,最自信的。但我常會跟我媽說,媽你臉上怎么有這么多斑點啊,媽媽你今天的衣服一點也不漂亮。雖然這是事實,但媽媽心里還是非常難過的。
看了這篇文章之后,讓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守著一份優雅,守著一分自信,不因街頭的飛塵而失掉了明艷,不因生活的清貧而泯滅了從容,穿旗袍擺地攤的女人知道,生活就是如此,不會因你的落魄而眷顧你,卻會因你的自信而不放棄你!何況我們,我們現在不會因生活的清貧而去擺地攤,我們都有一份看似不錯的工作,我們更不應該為了繁忙的工作、家務而放棄自己。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六
讀書多了,你會收獲很多,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它們會流露在你的氣質里、你的談吐上、你的生活和文字里。
年輕時的毛澤東為了培養隨時隨地都能專心讀書的能力,特地到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城門口鬧市讀書,時而朗讀,時而默念,旁若無人。我打心底佩服毛主席,我想這就是偉人與我們常人不同的地方吧。可是《小飯館里的小閱讀者》在我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原來,能在紛紛擾擾之中靜靜閱讀的人也能在我們身邊,而且還是和我一樣的小學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小飯館簡陋喧囂,陳思琪在這樣的陋室中專心致志地讀著涉縣革命前輩的.英勇故事,她不就是在和高尚的人交談嗎?我也要像她一樣,多看好書,在書籍的海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想起自己常常抱怨弟弟吵鬧影響了我的學習,我記起自己時時埋怨爺爺總是看電視不顧及我在客廳看書,我憶起自己大聲叫嚷不讓爸爸媽媽說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沒有定力和耐力找理由。陳思琪父母的職業是開小飯館,沒有給她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可她沒有絲毫抱怨。從陳思琪身上,我學到了,要持心正,定力足。即使耳邊亂紛紛,也自能巋然不動!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一定要培養充分的定力耐力,和高尚的書籍交談,像為新中國的建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那樣,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七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這一個學期里讀了兩本必讀書目了。在第兩本書目中,雖然兩本都非常精彩,但相對來說我覺得第二本書目也就是《讀者文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本書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誰是你的守護天使、我永遠都會在你的身邊、母愛是一條溫暖的河、愛心永遠不會老、美好的回憶。其中在第一大類的是誰給我的耳朵中,令我淚流滿面,每當想起這一篇文章,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這時我才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純凈的泉水,不存一點雜質。母親為了兒子,不理自己的容貌,去捐耳朵給自己的耳朵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一個舉動世界上不是很多人會做到的。就是這一點令我很感動。
如果看了我這一篇讀后感后,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就可以買來看一看,它一定會令你流年忘返!!
一本好書能陪伴你的一生,我最近讀的這本《讀者文摘》讓我深深的感悟出了“情”、“愛”、“義”。
古人有云:“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注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注定是會干涸枯竭。”
也許,繁忙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感情愈來愈麻木,,愈來愈讓人感覺你鐵石心腸。當我們閉上眼睛可以看不見,我們堵上耳朵可以聽不見,閉上嘴巴可以不發聲,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謂“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本書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的面前,我們能聽見心中的天使和惡魔的爭辯,因為總會有一份“情”、“愛”、“義”能感動你。
我認為,在人生中一個人最壞的處境,不是貧窮,不是厄運,而是當你的心不再受感動的時候。
朋友,如果你好久沒有被感動過了,那就請你翻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能讓你滿面流淚。
《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美國雜志,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發行。1922年創刊,現每月發行。這是一本能引起大眾廣泛興趣的內容豐富的家庭雜志。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蓋了健康、生態、政府、國際事務、體育、旅游、科學、商業、教育以及幽默笑話等多個領域。
《讀者文摘》是當前世界上最暢銷的雜志之一,它擁有48個版本,涉及19種語言,并暢銷于世界60多個國家。這份每月出刊的雜志文章風格簡明易懂,內容豐富廣闊,且多富含恒久的價值和趣味;同時,它還致力于為各個年齡、各種文化背景的讀者提供信息、開闊視野、陶冶身心、激勵精神。它所涉獵的主題有健康保健、大眾科學、體育運動、美食烹飪、旅游休閑、金融與政治、家居與園藝、藝術與娛樂、商業與文化。其他固定的專欄還包括了笑話、謎語、測試、動畫及讀者來信。《讀者文摘》是以通過為各個領域的讀者提供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盡可能廣大的讀者群的。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八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書--《讀者》,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其中有一篇讓我至今難忘。
故事大概是,在美國加州的一個大草原上,生活著兩種不一樣的動物,一種是溫順的長頸鹿,另一種是兇猛的美洲豹。長頸鹿天生就是教育家,它教它的孩子任何生存技巧,而美洲豹卻不怎樣管剛出生的小豹,甚至丟棄它們。就算有別的動物吃小豹,母豹有時也不會管,小豹只能靠自己。但是,長頸鹿用千百次的告誡換來的僅僅只是基本生存,而美洲豹正因擁有痛苦的經驗,成為了強者之中的強者。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想成為強者,就務必經過一番磨難。像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一生就像是為了演繹生命的杯具。他從小就被他的的父親逼迫去學習音樂,長大后,他的耳朵也聾了。可他卻沒有向命運妥協,而是向命運抗爭,創作了驚世之曲--《命運交響曲》。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一個農民的孩子,天生就是口吃,可他卻立志當一名主持人。因此,他被所有的人恥笑,可他卻沒有認輸,而是以堅強的意志,向命運發出挑戰。他將小石子放到嘴里含著,不停地練習發音。他的舌頭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最終,他成功了。他就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
每一個成功的人,在成功前都會有許多困難在等著他們。因此命運是很公平的,他不會同情弱者,它使你悲痛,讓你受挫折。是為了讓你戰勝命運,成為強者。困難固然能夠打擊我們,讓我們內心受挫,可困難也能夠鍛煉我們,讓我們變得堅強。
要堅信,當一切暴風雨過去之后,你的世界將變得很完美。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九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好看的`書——《三寄小讀者》。
這本書,作者冰心老奶奶都是在過完春節、臨近六一或是剛開學時寫的,而且每篇通訊都會提到關于學習的話題。這不,作者在兒童剛開學時的的通訊四就寫的是完全關于學習的話題了,這個話題就是——作文。
通訊四,詳細地教會了我們如何寫好作文。這篇通訊我讀完后,感悟到:平時有空的時候,多拿出書來借鑒借鑒,讓它變成自己素材,這樣,看的書越多,作文詞匯就會更豐富;我還發現作者兒時的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兒童讀物,兒童只能在大人的書架上翻一些大人看的書——《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些書。
冰心老奶奶在書中寫:你多看書,詞匯就豐富了,如寫《我的第一位老師》,就寫你第一次看到他時,他微笑著站在你面前,你就可以用書上借鑒過來的詞匯形容他的容貌、聲音、語言、動作等等。
這就是我在鄉村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所以我覺得暑假除了在書海中遨游,也要在生活中去探索,才能寫出好的作文。
今天,豐富的兒童讀物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知識。我們應該多讀多記,用冰心老奶奶教給我們的寫作方法,得心應手地運用到學習中。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十
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根欄桿,這根欄桿的名字叫貧窮,饑餓,災難,或者生活中的其他種種不如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將它當成一根欄桿來跳,只要跳過去,你就成功了。
別讓不好的家境當成你變成好孩子的阻力,而是要讓它成為你的動力。
父母不會站在原地等你。
因為時鐘的滴答聲而睡不著,這是一個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睡著,而不在乎時鐘的聲音,就等于與它合二為一,變為一體了。
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唯有內外都柔軟,沒有預設立場的人,才能一心一境,情景交融,達到一體心的境界。
兩手空空的時候,我們因為不怕失去,無畏的進取著,而一旦我們獲得了某些果子,就變得怕失去,于是在享受安逸中變得慵懶,并漸漸失去創新的勇氣。以至于,當安逸漸漸成為雞肋,我們就會陷入食之無味,棄之難舍的尷尬境地。生活的意義不應該是對安逸的享受,而應該是,充滿快樂,每一天都能燃燒著生命的激情。
當安逸成為雞肋,舍棄安逸不只是勇氣,更是一種睿智。
在寄小讀者的讀后感篇十一
前天,我仔細讀了冰心奶奶的《再寄小讀者》這篇文章,收益匪淺。
冰心奶奶在《再寄小讀者》這篇文章里,著重告訴我們如何提高寫作能力,勉勵我們認真學好語這門基礎課,要廣泛地閱讀,不斷地練筆,掌握語言文字這一工具。
說實在的,我初學作文時碰到不少困難,正如冰心奶奶所說:“無話可說,有話寫不出來,有話可說,卻寫不生動。”作文沒有豐富的內容,像記流水帳,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冰心奶奶說:“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學好語文,才能讀書看報,才能寫信寫日記寫好文章。”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我認為:首先,上課要專心聽講,善于鉆研,勤于思考,記好筆記,做好作業。其次,多閱讀有益的書籍,積累好知識。社會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一個人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做到事事躬行,人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是要從書籍報刊中間接獲取。
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把讀書比作寫作的源頭活水,雖不全面,但可見讀書的重要。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一環。應創造條件多讀書。比如選訂一份好的報刊;多閱讀一些課外閱讀書籍。無論是觀察生活,還是閱讀,都要用個“小本本”,把所搜集的材料記下來,把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記,就是積累、就是儲存。在積累材料的同時,還要掌握語言表達規律。對于那些好文章,就要認真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學語言、學思維,在頭腦中積累材料、積累知識,在多讀中求理解、在多讀中學表達。眼睛看、心里想,口中念,從讀書中積蓄詞語,揣摩寫作方法,開拓思路。正如古人所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再說,一邊讀,一邊品嘗、玩味,就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從而產生喜愛好文章的情趣,增強積蓄知識的熱情。再次,仔細觀察。觀察對寫作尤其重要,是跨進寫作大門的第一道臺階,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著取之不勁用之不完的材料,通過參觀、訪問、興趣小組、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等活動,放開五官,感受生活,開拓視野,廣開思路,增長見識,養成勤于練習的習慣。我這樣做了,還真見效,我的習作在習作苗圃里泛起了一片新綠,有5篇作文在《優秀學作文選》、《語文周刊》、《新作文》等報刊上發表。
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練習寫作,寫作水平就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