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一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二
當我們感慨“巨嬰”的橫空出世,當我們悲嘆“啃老族”的層出不窮,當我們哀傷“精神缺鈣”的難以理喻時,是否想過,高懸在教育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劍的隕落,恰恰是許許多多教育怪相誕生的緣由。
環顧我們的周圍,蔑視規則者有之,逃脫責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盡管不能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罪給教育,但是缺失了懲戒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問題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蠻不講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們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懲戒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了懲戒的參與,教育成為了蒼白的說教,成為了“濫好人”的愛護,成為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經,我們是那么厭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們是那么厭惡“道貌岸然”的學究式的師道尊嚴,我們是那么厭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等級森嚴的依附關系。于是我們迫切地希望打倒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國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們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教育,如果眼中無“人”,那終將是一種失敗的教育。“過猶不及”的古訓恰恰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應“有度”,將所有的懲戒視為“封建余孽”,直接導致的就是“斯文掃地”“規則殆失”。
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萬能法寶,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在承認它的'價值和功能時,也沒有必要將其推崇到無上的地位。適度是懲戒的必備條件,失去了這個條件,懲戒就可能淪落為“濫施暴力”,成為“喪心病狂”的代名詞。
理想的教育懲戒應該是什么模樣呢?不由得想起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說明了懲戒的存在,“不常用”說明了適度的必須。歸根結底,教育懲戒的目的不在懲罰,而在引以為戒,而在教書育人。
給我那把戒尺吧,我會把它輕輕打在犯規學生的手掌,然后師生會心地相視一笑,有真誠的關愛,更有嚴厲的督導。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三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四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文檔為doc格式。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五
20xx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懲戒權不等于上方寶劍,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教育懲戒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度,將教育懲戒權與未成年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觸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在使用懲戒權時,盡量與學校、家長密切配合,虛心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讓教育懲戒最終經得起教育規律和教育實踐的雙重檢驗。千萬莫讓重回手中的教鞭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懲戒的目的最終在于戒。懲戒是要讓學生清楚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堅持效果導向,多從心靈上感化,時時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爭取在愛的氛圍中,達成懲戒的教育效果。
一直以來,隨著各界對懲罰學生的關注,很多教師產生了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學生紀律和素質在逐漸下滑。懲戒規則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現象。當有學生違規違紀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通過體罰和變相體罰來解決。這同時也在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面的良好的協調關系時,我們的教育才會得到發展。但是同樣的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體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1月20日,二年級共同體的老師們聚在一起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學習,雖有些許寒冷但大家聚在起的心卻是暖和的。
由于強調賞識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和教師非常無助,談管色變,懲戒規則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了準則。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呢?大家達成了共識。
1.教育是出自的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也不能偏離其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應該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處理,把握分寸,不做過激行為,不可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對學生的懲戒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懲戒的目的是教育學生遵紀守紀,使其知錯能改,教育時尊重孩子,防止產生逆反心理。
4.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相合,賞識是陽光,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成長。懲戒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接受磨練承受挫折,從而超越自我。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把尺,一根標桿樹在那里,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正地站起管理生教育是循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尺度的把握。
雖然《規則》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利,給予老師現代版戒尺,但其本意是為了育人,而且現代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所以建議教師還是優先以輕柔的謀引導學生,發現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管教。對于習慣比較差的同學,以情育人暫時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時,這時教師可以基于平時對學生觀察用一些相對剛猛的手段懲戒學生,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給予孩子懲戒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甘于受戒。個別學生在懲戒后還要及時將懲戒的原因、經過,以及家長可以配合的注意事項及時和家長溝通,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1月20日,五年級所有教師在組長的領導下,共同學習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試行)》文件。
擇適當措施,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
通過這次學習,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職責,貫徹師德為先,學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人格,做一個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的老師,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六
班級遲到現象總是屢禁不止,老師不得已執行“無正當理由遲到,遲到一分鐘,在教室內罰站十分鐘”的措施。我認為,這種適當的懲罰是正確且應當的。教育懲戒指老師依據一定規范,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前提,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老師將遲到的學生以遲到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形式懲罰學生,這并沒有違反教育懲戒的標準:其一,罰站不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其旨在制止學生的遲到行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其二,在教室中罰站是在不損害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使學生的恥辱心受到一定沖擊,會使學生迫于恥辱而改正自己錯誤。正所謂“不知恥,無以正”,就是如此。適當的懲罰能夠訂正學生的錯誤行為,但并不是全部的的懲罰都是正確的.。當今,有的老師體罰學生,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也許是由于他們曲解了“嚴師出高徒”這種理念,讓學生在超出其體能范圍內跑步,在走廊等學生眾多的地方讓違規學生提著水桶扎馬步。這種教罰已經違反了教育懲戒的理念,甚至會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雖然達到了維護紀律的目的,但這只是用體罰來使學生畏懼,更正確地說是馴化學生,而不是教化學生,這是萬萬不行取的。
適當的懲罰應因人而異,孔夫子曾說過“因材施教”,而懲罰學生也應該“因人行罰”。有的學生,不當心犯了錯,不應進行過重的懲罰,否則會打壓到這種學生的樂觀性,使得他們“破罐子破摔”,這是不正確的。但有的“頑固分子”,屢教不改,適當地加大懲罰力度也未嘗不行。假如對于一個頑固的學生,不加大力度訂正他,就浪費了教育懲戒的存在。懲罰,是為防止一個人走向不行訂正錯誤的最后的防線,但不應該將其死死地收縮,而要留足適度的空間,讓被懲罰之人進行自身的救贖,這就是適當的懲罰。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七
近日,教育部研究出臺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稿,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該規則出臺背景是來源于過去過份強調賞識教育,因學生教育管理問題,學生家長將學校、將老師告上法庭事件屢出不鮮;老師被動,學校尷尬,以至于“談管色變”。在這樣大的環境下,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是有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是教師履行教育管理學生基本權利和責任的底線保障。
就對《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作為校方和教師怎么理解、認知、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措施,淺議個人拙見。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中的人,人必然要接受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的管理,要遵守各項制度,法規政策。而過份賞識教育,會導致家長、社會、學校三方對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成人”認識水平不同,管理缺乏必要的底線意識,規則意識,學校管理的效果甚微,一度教師職業成了“高危”行業,教師不敢管,學校無法管,個別學生“無法無天”。出臺這樣一個規則,就是為了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古語說:“不以恥,無以正”就是這個目的。
懲戒不是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懲戒的手段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是教育為主,懲戒有度。我們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規則意識,鍛煉學生承擔責任,受挫折的心理品質。因此對于《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作為學校要把好方向,運用得當;要組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三方進行學習、解讀,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一)做到寬嚴相濟,獎罰分明。
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寬以待人,要對所有的學生公正公平,“一把尺子量到位”標準意識。這樣才能起到教育懲戒的公平性、威嚴性和公正性。
(二)做到智慧教育,立威尚可。
懲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在運用教育懲戒的這個尺度上,盡量不運用教育懲戒規則作為我們教育最好選擇,以此達到教育警示的作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情緒激動、沖動的時候不能運用。
2.盡量不在公眾的情況下運用懲戒教育,不要有“殺雞給猴看”這種心理狀態,這樣的'方式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容易讓學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考慮學生人格尊嚴,古語說:“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密”就是這個道理。
3.懲戒方法不能過于簡單,要做到以理服人,事后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要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學生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目的,要讓習慣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三)榜樣引領,管教同步。
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成人和成才”,所以僅靠一個懲戒的制度是解決不了的,學生很多行為習慣實際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學校教育的折射和社會教育的折射。因此作為家長、教師,我們要求學生怎么做,而我們自己就必須先做到。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起到榜樣引領的作用,做到自己與學生同步、同發展。
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才是教育的萬能金鑰匙,因此我們要學會用耐心、愛心、童心感化教育學生,讓學生在愛的氛圍中,過一種幸福完整的學習生活。
總之,《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更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八
20xx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九
一場球賽要想精彩絕倫,除了運動員精湛的球技、觀眾的文明觀戰,還需要裁判的準確執法。正是裁判對比賽規則的嚴格執行,才能保證場上運動員最佳狀態的發揮,該吹哨時就吹哨,該亮牌時就亮牌,甚至可以罰下場去。懲戒恰恰是為了讓比賽更精彩。
人生如賽場,既有硝煙彌漫的競爭,也不乏波濤洶涌的暗戰,雖不說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但也是你爭我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越是充滿競爭的地方,越需要懲戒的存在,沒有了規則的參與,一盤散沙,甚至是烏煙瘴氣都在所難免。
曾幾何時,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的許多教育方法蜂擁而入,不僅沖擊了幾千年的傳統教育,而且也帶來了社會思想的不斷發展。面對琳瑯滿目的教育思想,我們的教育界一時間真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錯覺,于是賞識教育大行其道,“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標語張揚在校園上空,保護孩子的天性成為縱容嬌慣的借口,無私地愛護成為“小皇帝”們的'庇護傘,發展的眼光成為學生任性妄為的障眼法。戒尺的悄聲消退,恰恰是飛揚跋扈的粉墨登場;懲戒的眾人喊打,恰恰是無視規則的肆意生長;教師權威的顏面掃地,恰恰是目空一切的橫行無忌。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十
教育懲戒權在社會、學校、教師、家長的爭論、呼喚、討論中在20xx年x月x日和大家見面了。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教師體罰學生的爭論也是一浪又一浪。《規則》將對教師懲戒權的使用原則、使用范圍、使用方式,作了詳細的規定,對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行為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我們每一位老師要好好學習,慎用、敢用、會用教育懲戒,教育學生不讓位,家長也應該學習規則,理解、支持、配合學校,教育孩子不越位。
《規則》讓學校、老師有了懲戒權,但我們教師一定要謹記,教育懲戒的初衷是"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懲戒不僅僅是賦予學校和教師的權力,更應該是一種教育方式,通過“懲戒”讓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一切不以教育為目的的懲戒都是一種流氓行為。
我們提倡有溫度的懲戒。作為教育工作者,不管什么教育手段,保護好孩子身心健康是前提,健康是“1”,其余為“0”,有了“1”,“0”才有意義。因此我們的懲戒,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身心,要因人而懲,要尊重學生,不能侮辱到學生的人格。細看《規則》有明確的規定,不得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懲戒只能使用在學生不良行為上。學習上的后進生是不可避免的,對學習不好的學生,老師還是要多多鼓勵,花一點時間為孩子補缺補差。調皮搗蛋,不愿學習的孩子,老師在懲戒時,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社會很復雜,孩子很脆弱,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貧困家庭等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的,教師的懲戒更多的要讓“愛”挽救的往往不是一個孩子而是幾個家庭。
教育要家校合力,校鬧是一種病態,家長要理解并配合學校一起教育孩子。知識的學習學校教育大于家庭,但對孩子品行的影響,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行為習慣的養成,大部分就是模仿得來。《規則》中對懲戒權的適用范圍就是在學生的行為上,要讓孩子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是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的共同引導,長期督促。孩子受到適當的懲戒,家長也不必要心痛,成長的過程,不可能只有鮮花,你不可能為孩子擋住所以的風雨。教育只有寬嚴相濟,有獎有懲,孩子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偏不倚,健康向前。家校良好的合作才是教育最美的風景。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十一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教育懲戒的最新指令,全面貫徹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學習教育懲戒規則,xx月xx日上午,xx市第xx高級中學召開《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交流學習會。會議由學校xx主持,學校全體中層干部參加了此次會議。
xx首先對《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全面解讀,他強調,本次《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是在廣泛調研、公開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他強調,實施教育懲戒應當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適當性的原則,要尊重教育規律,遵循法治原則,采取措施要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隨后,學校中層干部就此次文件精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規則》的.出臺,有效解決了老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同時為保護學生合法權益提供了依據。
xx市第xx高級中學校長xx最后從初心的溫度和懲戒的限度兩個方面進行了總結發言,她說,一方面,老師的懲戒要有限度,不能把自己對學生的懲戒權當作一種發泄的渠道,其初心是為了小懲大誡,讓學生在犯了錯誤之后能心服口服地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對于比較難管教的學生,可以和家長配合著一起對相關問題學生的行為進行“校準”。另一方面,老師的初心要有溫度,在管教學生的時候體現“嚴愛交織”、剛柔并濟,出發點要落在為學生發展的立場上,而不是用簡單粗暴的體罰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不滿。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依法行事,明確職責邊界,才能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有章可循、有可操作性,才能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從而實現最佳育人效果。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十二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和規范學校、教師依法履行教育教學和管理職責,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通過學習該規則,我感受到了國家對中小學教師的高度關心,對中小學教育的高度重視,也讓初上講臺的我對“有尺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教育教學充滿信心和期待。
自踏入“教育”大門的第一步,老師就告訴了我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里的“目的”是指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于是,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懷揣著極大的夢想走向學校,期待著在祖國“花朵”的成長中注入必要的力量。
可我又遲疑了、茫然了、不知所措了,因為講臺上的“三寸不爛之舌”怎么也抵不住個別孩子的“無所畏懼”,因為語重心長的教誨在電子游戲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擊。一次次調整、一次次讓步在一次次沖刷著曾經老師向我傳授的知識和信仰,甚至我開始懷疑“如此脆弱的‘花朵’怎能挑起建設祖國的大任?”可這不正是在質疑聲中長大的90后的我們所曾遇到的境地嗎?是的,我不能以偏概全。
可是就這樣算了嗎?那些放棄學習的、沉迷游戲的孩子們也終將長大成人,終將為人父母,他們和每一個孩子一樣,應當享受學習的機會。可老師拿不起“戒尺”,也不敢拿,因為不知何時“教育懲戒”被社會輿論妖魔化了,凡是拿著戒尺的老師都好像變成了“惡魔”。大家不得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這不是社會輿論的勝利,這是完整教育的缺失。教育懲戒本就屬于教育管理的一種方式,我們不應將簡單粗暴的“懲戒”與教育性的“懲戒”畫上等號,這是不科學的,是愚蠢的。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沒有那么脆弱,我們要相信我們的老師沒有那么無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不是“撒手锏”,也不是“緊箍咒”,只是在為我們健康的教育保駕護航。
近來,社會上出現的教育暴力案件讓大家人心惶惶,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更是把矛頭直指一線教師群體。殊不知,每當我們看到這些案件,心里比誰都不是滋味,痛恨那些“暴力分子”怎么舍得將這么大的惡意施加在那些朝夕相處的花兒一般的孩子身上的同時還要自舔被強加罪名的傷口。所以,當我看到有些老師對《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避之不及時,更是難過。
我們不應該因為誰說得多,誰說得聲音大,就聽誰的,就去怕誰。我們要找到正確的事情,然后風雨無阻地去堅持。人是如此,老師更是。
如上文所說,“教育懲戒”并不等同于“懲戒”,更不等同于“體罰”,它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屬于教育這門藝術中靈活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靈活,我們就更要把握好它的尺度和力度,讓它發揮溫度。
在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管教”和“教育懲戒”這兩種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當學生存在違規行為時,老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方式來糾正這一行為,可以是“正面教育”,可以是“批評教育”,也可以是“教育懲戒”。不過,當我們使用“教育懲戒”時,一定要與“積極管教”相結合,對孩子進行教育性的引導。“教育懲戒”不是最終目的,只是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
總而言之,我非常支持《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也將實際踐行這項規則,并將其視為對學生受教育權、教師教育權和教育完整性的保護。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十三
寒假,我把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從頭到尾認真地讀了一遍,感想頗深。《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不僅為教育懲戒提供了法律依據,還進一步規范了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學校根據規則依法履行教育教學義務和管理職責,同時也維護了我們學生的合法權益,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之所以稱為教育懲戒規則,是指學校等教育場所,對違規違紀的學生進行管教、訓導等讓學生引以為戒,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規則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條款有很多:
規則第七條,如果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學校及其教師應當予以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其中第三條:吸煙、飲酒或者言行失范違反學生守則的。我覺得身為一名學生,不該有違反學生基本守則的行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可能還傷害了別人,百害而無一利。第五條:打罵同學、老師,欺凌同學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既然是一名學生,就不該有打罵學生、老師的行為,這樣不配當一名學生,我們不但不能打罵學生,還要保護比我們弱小的同學,樂于助人,這是我們新時代小學生該有的一項基本品德。
規則第十二條,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不得有的行為。其中第一條是“以擊打、刺傷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我想說,雖然學生犯了錯誤,但不能對其造成身體痛苦,這樣不僅會給我們學生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還有可能造成心理傷害。第五條: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我覺得成績不代表一切,一個人最重要的應該是品德,成績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會是品德第一,成績第二。所以,我贊成老師不能因為學生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
以上是我讀了規則以后的幾點的感想,我覺得規則實施以后,學校、社會以及家庭會更加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為我們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我們能更好的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教師篇十四
一場球賽要想精彩絕倫,除了運動員精湛的球技、觀眾的文明觀戰,還需要裁判的準確執法。正是裁判對比賽規則的嚴格執行,才能保證場上運動員最佳狀態的發揮,該吹哨時就吹哨,該亮牌時就亮牌,甚至可以罰下場去。懲戒恰恰是為了讓比賽更精彩。
人生如賽場,既有硝煙彌漫的競爭,也不乏波濤洶涌的暗戰,雖不說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但也是你爭我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越是充滿競爭的地方,越需要懲戒的存在,沒有了規則的參與,一盤散沙,甚至是烏煙瘴氣都在所難免。
曾幾何時,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的許多教育方法蜂擁而入,不僅沖擊了幾千年的傳統教育,而且也帶來了社會思想的不斷發展。面對琳瑯滿目的教育思想,我們的教育界一時間真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錯覺,于是賞識教育大行其道,“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標語張揚在校園上空,保護孩子的天性成為縱容嬌慣的借口,無私地愛護成為“小皇帝”們的庇護傘,發展的眼光成為學生任性妄為的障眼法。戒尺的悄聲消退,恰恰是飛揚跋扈的粉墨登場;懲戒的眾人喊打,恰恰是無視規則的肆意生長;教師權威的顏面掃地,恰恰是目空一切的橫行無忌。
當我們感慨“巨嬰”的.橫空出世,當我們悲嘆“啃老族”的層出不窮,當我們哀傷“精神缺鈣”的難以理喻時,是否想過,高懸在教育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劍的隕落,恰恰是許許多多教育怪相誕生的緣由。
環顧我們的周圍,蔑視規則者有之,逃脫責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盡管不能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罪給教育,但是缺失了懲戒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問題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蠻不講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們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懲戒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了懲戒的參與,教育成為了蒼白的說教,成為了“濫好人”的愛護,成為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經,我們是那么厭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們是那么厭惡“道貌岸然”的學究式的師道尊嚴,我們是那么厭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等級森嚴的依附關系。于是我們迫切地希望打倒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國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們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教育,如果眼中無“人”,那終將是一種失敗的教育。“過猶不及”的古訓恰恰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應“有度”,將所有的懲戒視為“封建余孽”,直接導致的就是“斯文掃地”“規則殆失”。
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萬能法寶,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在承認它的價值和功能時,也沒有必要將其推崇到無上的地位。適度是懲戒的必備條件,失去了這個條件,懲戒就可能淪落為“濫施暴力”,成為“喪心病狂”的代名詞。
理想的教育懲戒應該是什么模樣呢?不由得想起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說明了懲戒的存在,“不常用”說明了適度的必須。歸根結底,教育懲戒的目的不在懲罰,而在引以為戒,而在教書育人。
給我那把戒尺吧,我會把它輕輕打在犯規學生的手掌,然后師生會心地相視一笑,有真誠的關愛,更有嚴厲的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