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一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總之要多讀。
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借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后,我自己覺的輕松,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為教育者,要跟上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二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為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托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品讀悟情——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荷葉荷花的簡筆畫圖片,然后問學生由圖片會想到什么詩句或者想到什么話語,從而引入課題,介紹冰心。
接著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注意把握字音、語調、節奏、情感。聽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學生交流感受這一環節,有一些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還談到了對主旨句的理解,但是這只限于個別學生而已。由于把握不準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扯遠了。所以導致在進入第三環節“品讀美文,體悟情感”時,有些內容重復分析以至于花費了不少時間。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節課,由于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于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愿,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
而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于:
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寫人的寫法。學以致用,課的最后環節設計讓學生“抒寫詩句,感恩母親”在他們動手寫一寫母親時,放音樂背景《燭光里的媽媽》渲染情境,讓學生抒寫對母親的感激和贊美之情。在這一環節,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幾句優美的詩句來歌頌母親。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三
x月x日,在xx中學東曉分校講了一節錄像展示課《荷葉母親》,評課中,同行的肯定與質疑使我的詩歌教學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次洗禮。
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堂課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著優點少談,失誤反思的宗旨,自我分析一下吧。
“讀”——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感。課中,我用教師的深情范讀點燃學生的激情,通過幻燈片播放有關“荷葉護蓮”的圖片,使學生很快進入情景體驗之中,為整堂課釀造的濃濃的母愛情感氛圍,激發了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并激活感性認識和已有的知識儲備,為突破重、難點作好鋪墊。同樣,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聽讀、引讀、學生自讀、指名讀、齊讀)讓學生通過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走向文本,一面課文的豐富內涵對學生熏陶、感染,一面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做出多元反應。
“問”——是突出體現了探究、創新的特點。本來,我是想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在探究過程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寫法。但事與愿為,在真正的課堂實施中,卻粗粗帶過了,最精華部分也變得流于形式。
“悟”——真情,永遠是創新的語文課堂的魂。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做到動之以情,用真情實感一步一步地去撥動學生的心弦。這節課,我企圖通過循環播放母親陪伴子女成長的圖片、貴州纜車事故、韓紅歌曲《天亮了》——開啟學生感悟家庭生活“倉庫”中的母愛故事,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寫”來“悟”,使學生體驗人間至深至愛親情,用最真摯的感情,表達心中對母親的感激感恩,讓其真情噴薄而出,以筆觸源源不斷地傾吐對母親的深情,以達到“悟”中“寫”,“寫”中“悟”的目的,以達到語文育人的目的。但很顯然,我的設想并無完整實施。——“母親陪伴子女成長的圖片”播放出現故障,精彩的解說一語帶過,寫的時間不足,沒有時間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課堂亮點黯然失色。
優缺點總是在課堂教學中交錯出現,語文課堂永遠存在遺憾!優點不說了,一個人只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就有進步的空間。
多反思,多改正,盡可能減少課堂失誤,這是我要做到的,我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四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并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溫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艷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于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并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五
上課時,真沒想到學生竟然大多數都能參與到其中,雖然不像安呈平老師和袁永波老師那樣在課堂上做到輕松自如,但對我來說,卻是接受新的理念以來比較成功的一堂課。
課后的研討與反思中發現還存在以下不足: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節課,由于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于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愿,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我在《再悟語文教學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個教師只有理解保證學生“多讀”、“多自讀”的深遠意義,才能改革教學,還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卻在上課時,剝奪了學生閱讀的時間。所以,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做得不夠到位。
在這堂課中,大部分學生能參與其中,可還有幾個學生被課堂“拋棄”,我平時也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可到現在也是沒有很理想的結果,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離隊”。很多課堂都有這種現象,也包括一些公開課,老師總是忽略那些不愿參與學習的學生的存在,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作為老師平時就應該讓全班學生參與,不能忽略任何一個人的存在。這一堂課我也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深感遺憾。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六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探究質疑——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新課導入部分我采用ppt多媒體課件創造范圍,讓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文本,為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搭建了很好的橋梁。閱讀課文、整體感知部分注重了朗讀的運用,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礎。研讀文本、質疑探究部分,我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對于學生由于能力的差異,我加以正確的引導和點撥,這樣讓學生既學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我選擇了與文本一致的片段,這樣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及能力。形成性練習部分,我既注重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通過小片段的練習,鍛煉了學生賞析和寫作能力,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人文思想的引導和熏陶。
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于:
1、對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分析比較到位,教學設想符合文本要求和學生實際。
2、教學目標的設計注重一學生為主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的寫作特色,主體都是學生,注重了以學生為主導的理念。
4、多媒體的使用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5、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
不足之處:在這濃濃的親情氛圍之中,教師的語言顯得過于直白,如果能夠運用精練優美、飽含深情的語言加以渲染,把學生的感情煽動起來,效果一定更佳,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再次是展示的畫面較多。學生訴說的時間較少,特別是拓展延伸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紛紛要抒發對父親的熱愛之情,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只能安排到寫作之中,許多學生都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七
荷葉,蓮花的葉子。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前教課,我都是采用解題、了解作者、梳理情節、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傳統教學模式,講得多,分析細,結果往往是老師累、學生煩、效果很差。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總之要多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借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后,我自己覺的輕松,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為教育者,要跟上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八
在講授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借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以讀帶思,用朗讀聲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在反復對文章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情感,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體會語文的美,在講課的過程中,配和柔和動人的音樂。如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在講述汶川大地震時候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時,配以舒緩感人的音樂。學生聽讀文章的時候,也有背景音樂的伴奏,使學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進入文章。在本課結尾學生做練筆的時候,播放《燭光里的媽媽》,升華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此外,在本節課的講述中,我試著改變語文教學中解題、了解作者、梳理情節等傳統教學模式。在適當的時候,把作者介紹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習作者不只為了單純的機械記憶,而將文學常識的講述變為進一步推動學生興趣,加深課文理解的一個環節。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蔭蔽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寄情于景的寫法,并且通過閱讀題目鞏固著一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九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符合散文詩的文體特點,以品析為主,以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為基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反思如下。
課前我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因此敢于主動發言的同學不多。而對于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沒有及時地予以鼓勵,造成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在我范讀的時候,應該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模仿我的語速、語調,再結合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朗讀一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課堂上應反復誦讀,課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其余段落可選背。
此環節本來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紅蓮的段落,從中選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寫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學生可以找與環境、心情、紅蓮情狀相關的語句,范圍太大,學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實只要找出能體現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寫紅蓮的句子就可以了。
我指導學生從煉字用詞、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課文,讓他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朗讀并說出其妙處。顯然,這種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師應給出示例,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換式,讓學生感受本文典雅優美的意境。同時,不要囿于單純的文字賞析,也可從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條線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深入文本。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評課老師的批評分析中,也讓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口,從而避免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十
晚上發現自己備課有三個步驟,因為膚淺,談不上什么境界。寫出來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與批評,貽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備課,都是先通過各個途徑收集別人的教案,吸取精華,為我所用。渾渾噩噩,唾沫橫飛了三年。
這一學期聽了一些講座,越發對自己不滿意,一直在別人的精神營養哺育下能成長成什么樣子呢?就想自己的課能有一點自己的東西,漸漸地養成了備課三個步驟的習慣。
以《荷葉母親》為例。
首先,熟讀文本。我翻開這一課,細地讀,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來,寫出來。一遍再一遍地讀,以前早就翻參考資料了。《荷葉母親》這篇文章讀讀,你就會發現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頌母愛的文章。文章的重點是從第四節到最后;“我”的心情隨著情節的發展也發生著變化,這些都不是很難。稍微要揣摩的是文章的1、2、3節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點鋪墊作用,這也不是太難。讓我感到意外發現的是這篇重點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為什么會加上第六節的第一句:“對屋的母親喚我,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的旁邊——”經過考慮,這句話是多么的重要。我認為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我”坐在母親旁邊與紅蓮在荷葉旁邊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親喚回來是因為外面下雨了,母親怕我淋著,這和荷葉護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這句話刪去,那么后文對母親的歌頌顯得太突兀了。簡單的一句話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獨具匠心啊。我在這里著重做了標記。
第二步驟很簡單,還是和原來一樣,搜集別人的成果,來消化,增強對文本的解讀,學習別人好的上法。當我對《荷葉母親》感覺憑我的認知能力再難有新的發現時,我的同事要把這一課作為公開課,聽了她對文本的解讀,感到汗顏,又虛心地沉下心去學習了一下。
最后一步是取舍的階段,文章可講的那么多,我到底講什么?能不能夠給學生留下印象。也就是我們王主任說的“走得進去,出得來。”《荷葉母親》最后我就圍繞夜晚看蓮,“我”的心里變化及原因是什么?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這樣一個問題,然后直接過渡到最后一段,教給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現在備課的三個步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十一
“學生的語文是讀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這是我在本課的.教學后再次的感悟。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對所任教兩班的學生充滿了信心,我深信他們到了初三語文能力絕對不會差,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在學習的兩則短文時,學生能夠抓住關鍵的詞句去深入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比如《金色花》,“為了好玩”一句,學生分析到:“這是我為了逗母親開心,似乎與母親在玩一個愛的捉迷藏,表現我對母親的愛。”再如;“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學生能分析出“突然”表現“我”要給母親一個驚喜,也表現了“我”的天真、活潑、調皮。另外,學生在閱讀時能很快地捕捉道能夠表現文章主旨的關鍵句,如《荷葉.母親》,學生能夠抓住最后一段來理解文章的主題。
一個學期快結束了,我一直在抓學生的“讀”,學生一天天地進步,感悟理解能力逐步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講得非常“少”,學生讀多了,自然就有了感覺,而這“感覺”是學生自己的“悟”所得,是“教”所不能代替的!抓好“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篇十二
春風化雨,在學生的心田播下愛的種子剛剛執教完冰心的《荷葉母親》一文,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冰心用心鑄就的愛的頌歌,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對于這樣一篇美文,作為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春風化雨,讓作品潛移默化滋潤學生的心田,成為了我這堂課一直追求的目標。
下面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郁于中,才能發之于外。作為執教者,心中有情才能打動學生的心。
為此,我深入鉆研文字,潛心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深沉情感,讓自己先被作者打動,然后再去感染學生。所以,我反覆地朗讀課文,仔細地品析課文,深入體會“荷葉護蓮”這一詩化意象里所蘊含的冰心的感恩之心。其次,我拜讀了冰心的《繁星》里關于母愛的頌歌所有的詩作,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表達方式,并多方**冰心寫作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讓自己的教學既緊扣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力爭做到教學的高屋建瓴。
反思二:遵循教學規律,科學制定教學流程,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語文學科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課,空洞說教往往讓學生心生反感,達不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寫”,在全面完成學科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收到了雙贏的效果。
”的德育主題活動,許多家長都給學校做了反饋,對學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有意識地利用了這一素材,讓學生在現實的感召**會父母為自己的愛與付出,學生受到的心靈震動很大,不少學生是滿含淚光地寫作,哽咽抽泣地誦讀,讓我也深受感動,忍不住潸然淚下。
反思四: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前提下接受情感的薰陶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充分展示語文教學的本味,體現語文教學的精髓,才有可能在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加強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依然應該是而且必須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字和生活中培育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的有利因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德方面的巨大作用,爭取教學的最大成功。
總之,參加這次課程育德比賽,加深了我對語文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更深層次的理解,磨練了我駕馭語文課堂、提升教學藝術的能力。在以后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將進一步在課程育德思想的指引下,充分發揮語文育德的巨大功能,在學生的心田播下更多愛的種子,并讓它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