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著讀后感篇一
昨天因為工作比較忙碌,沒時間更文。前天一口氣把《活著》讀完,期間多次由于難過而中斷,不得不說,這本書敘事跌宕起伏,作者的文筆簡潔有力,使我感受到福貴的甘苦。當好運垂顧他時,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受厄運打擊時,我又會黯然垂淚。悲劇接踵而至,當我看到鳳霞和二喜結婚,心里著實為他們的婚事而開心,但勺子突然跟我說,馬上鳳霞要去了。心里又難過了一陣。讀《活著》,心中一口氣、一顆心始終提著,現在寫這讀后感,也是一顆心提著。
全書的內容,我就不一一細講,簡單來說就是福貴這個主人公一生的坎坷遭遇。余華將福貴的人生,放在抗戰、解放戰爭、文革這段歷史的劇變中,主人公的命運在歷史和社會的洪流下,起起伏伏,最后一家四代,只剩下主人公一人煢煢孑立,形單影只地在“活著”。
余華在序言里一直都在強調兩個事情:一個是希望讀者能夠站在福貴的角度去感受,只需要去顧及福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因為在旁觀者眼中,福貴是一個苦難中的幸存者;第二是事情是活著的含義,活著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想象一下,在戰場上,當你的親愛的戰友們,在他們倒下的那一刻,跟你說:好好活著!
或許我們更能體會到,“活著”所承擔的重擔。主人公的命運真的是非常凄慘,但凄慘的生活里也有著些許快樂,其實活著并不單是承受,活著是享受,唯有能承受其重,方能享受活著的美好。豆瓣里面很多人認為,余華給我們傳遞出來的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我覺得這種理解,至少是不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未免太茍且!當福貴適應了死亡,艱難的生存環境帶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經歷了這么多的苦難,他仍然頑強地“活著”。許多人不理解他為什么活著,因此歸結于,他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得,他是為了他的親人們而活著。在福貴的想象中,他的生活里依然有他的親人們,有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余華在文中寫到,福貴跟那頭叫福貴的牛說話,我想,他是在借這暗示著福貴的心中,福貴的生命里,這些人依然存在,為了這些親愛的人,他也應該繼續活下去。
我一直認為,人活著,就要有一個目的,不管這個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有一個目的。當你還不明白的時候,活著就是繼續尋找活著的原因。人始終不能放棄對事物的好奇心,保持著好奇心,才能繼續前進。當你明白自己活著的目的的時候,繼續去實現這個目的,繼續努力,保持向上的心態。
從“活著”的含義的探討,我下面還想談兩點。
第一點:家珍,真的讓我異常感動。明事理、勤勞,熱切地愛著福貴,愛著自己的孩子們,愛著自己的家庭。我起初并不認為,福貴與家珍之間是愛情,因為這種愛,我只看到了家珍一人的容忍與寬容,而不是夫妻之間。但仔細一想,其實福貴對家珍又何嘗不是深愛呢,只是因為第一人稱敘事,福貴也不可能說自己有多愛多愛家珍,因此使讀者對這一塊的感受就淡化了。每次看到家珍,我就想起我的勺子,越發覺得驕傲與滿足:我的勺子也這么愛我!
第二點:書本的最后——外文版評論摘要,我曾經認為是出版的最大敗筆!當時看完余華的正文之后,難過知情難以自抑,但是接著看這些外文評論摘要,讓我不禁想說一句:what!雖說,一千個讀者里面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我當時仍然很難理解,為何大多數外文評論里面淼淼幾句話指向的不是“活著”,而是指向的“文革”那段歷史。但后面我在仔細看了一下,其實外文版評論大部分并沒有批評影射文革那段歷史,而更多的還是“困境中活著”的這種觀念。我覺得自己,有點小題大做了,沒有認真看完人家的評論。是我的過錯。
活著讀后感篇二
這兩天看了余華的作品——活著,感觸很多,看的過程中,緊張感一直伴隨著全文。作者總是在給人希望之后,又澆下一盆冷水,讓人冷得徹骨,絕處逢生之后仍然扼住咽喉,讓人痛苦異常。
文章有三個地方讓人淚目:
一是老全的死,透露出麻木的戰爭中僅有的一絲溫情。
二是福貴兒子有慶的死。有慶死的最沒有價值,也最荒唐,醫生因為縣長夫人難產要輸血,居然把一個12歲孩子的血抽干了。作者刻畫福貴埋兒子的過程讓人痛徹心扉。
三是福貴女兒鳳霞的死。原以為又聾又啞的鳳霞會很悲慘的被送給老漢,結果福貴心疼女兒又將女兒留下來了,鳳霞最終相看了二喜,并得到了應有的疼愛,這回我以為鳳霞終于擺脫了噩運,結果沒想到鳳霞死于難產,留下了二喜和兒子苦根,這番變故讓福貴更加衰老,頭發全白了。
后來幾年間,女婿和外孫又因為事故相繼離他而去,福貴最后與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
中國二十世紀社會變遷導致的慘淡農村生活全都濃縮進了這部小說里,福貴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現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但是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活著讀后感篇三
活首-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余華。
高中時期就看過《活著》這本書,但那時從未體會到生命逝去的我,很難理解"活著"的真正用意。只是對富貴的悲苦感到同情,對命運的作弄感到不平。現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經歷,再去回顧這本書時,所能理解的活著已經大為不同——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這樣的活著我不理解,雖然不能否認,但是卻無法容忍在命運枷鎖下為農奴的活著。沒有精神追求的活著,就像是從來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復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轉。
可是,其實,是我自己對"活著"的理解抬狹隘了。所有在為活著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堅強的。"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最好闡釋,是生命完整的鮮活體現,不是單單的物質的活著,這才是富貴的活著。
富貴的命運多舛讓每個人揪心,讀他的故事,會心痛,會悲傷,會溫暖,會堅強,會憤怒,也會安寧。
身為富家子弟,有著"富貴"的響亮名字,卻因嗜賭成性,傾其家蕩其產,老父親因此成了第一個離開富貴的親人。淪落為農民的富貴也頓悟了,決心踏實做人,改頭換面。于是離家的妻子帶著新生的小兒子回家和他團了圓。日子苦、窮,可富貴的母親說,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殘破的家開始有了生氣,踏踏實實過著日子。但兵荒馬亂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富貴被抓去充了軍。一去就是兩年,家人對他音訊全無。而戰場上死人堆里存活下來的富貴,帶著能活著就是萬幸的樂觀終于回到了家。團聚的喜悅難以言喻,母親的離開卻又讓富貴無比心痛。"但活著比什么都好,能活著就行。"樸實無華的一家四口人開始了新時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貧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簡單滿足。然而厄運再一次降臨在這一家人身上——兒子有慶因不負責的護士抽血過多而忘。這次,幼小的生命離開了富貴。一家人心痛著,悲傷著,可時代依舊在頭也不回得前進,日子也一如既往的繼續走,幸好還有鳳霞在。可鳳霞呢,在家珍富貴為鳳霞懷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悅中時,命運卻又給了富貴一個晴天霹靂,帶走了他唯一的女兒。鳳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幾年后工傷致死。自始至終陪伴富貴的家珍也帶著病離開了世界。只剩下鳳霞的兒子苦根。日子還是艱苦,但爺孫倆的相依為命,讓富貴還有個依托。最殘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離開了富貴。
所有的親人接連離開了富貴,可富貴還活著,一頭老水牛陪著他,一起活著。很難想象富貴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難中走出來并堅強的。《活著》也許只寫了一個命運悲苦的故事,一個人苦難的一生。但卻格外有力量。因為活著遠不止這些。
富貴是堅強的。一個單純的好好活著的心,是他這一生最好的陪伴。人活著是為了什么,而活著又代表了什么。關于生命的所有詞語中,活著這個詞,或許就是本身最好的解釋。富貴的活著是生命最有力的證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舊在努力"活著"。
活著就有希望。希望是富貴像"活著"一樣從未放棄的東西。無論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戰場上面對死亡的威脅,還是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兒女活生生的笑容化為永久僵硬的活著的留戀,富貴都未曾放棄活著。是怎樣一種巨大的力量才足夠支撐著他繼續生活。
父母離開了,還有家珍和孩子,他們需要富貴;有慶和鳳霞走了,還有家珍和苦根,他們需要富貴;家珍和苦根也走了,富貴還有什么,還有誰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離不棄的命運了,讓他又愛又恨,鼓勵他卻也奪走了他的幸福的命運。就像作者說的,這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親人在的時候,富貴活著,為了給需要他的家人帶來希望,所有人離開后,活著,為了給死去的人帶去慰藉。這也是《活著》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親情,將會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會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滯不前;有的人,會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勇往直前。富貴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經陪伴著富貴一同分享喜悅和悲傷的親人,那些在最絕望時的相互扶持和鼓勵,那些承受著苦難卻依舊選擇堅強的心,都化為一股堅韌的信仰,讓富貴能在命運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著。活著的美好就是,只要富貴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從來不曾遠去。
活著,為了希望,為了堅強,為了命運的抗爭,為了對生命的執著,為了對至親不離棄的愛,為了活著。這是我們活著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難與輝煌,對生命的樂觀。活著就是幸福。
活著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簽的書,對于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一本書一共有五篇自序,這還是第一次見。在日本自序中,余華談到了時間創造了一切,創造了生離死別,創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賀知章的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于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于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初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著》的這本書時,感觸并不是很深,并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么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于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么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為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系吧;鳳霞因為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游動著,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著自己。
活著讀后感篇五
看完了余華的《活著》,心靈的起伏依舊在波動,久久不能停歇。《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有的內涵和哲理太過復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也只能說那么一點點感悟罷了。
人皆有生老病死,無論生或死,也只是破蛹到枯滅的過程罷了,也只是發酵、沉淀其后綻放的過程罷了,又或是余華所道:“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罷了”。
但只要活著,就有意義,且,是生生不息的!這便是《活著》,文字描繪的一幅幅畫面是鮮活卻又是腐爛的,處處無不是在吃人的封建下,生命卻能在廢墟中迸發,眼前仿佛是一綹極纖細的發絲被,被逼迫著承受千萬斤的重量,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著在露宿之境也可以百折不撓。那抹光亮,與天壤共存,共三光而永輝。
最終,淚水被老人那雙歷盡滄桑的、枯瘦的手掩埋,晚年與牛相依,孑然一身,天地蒼茫苦無根。可依舊有光在發亮,在燃燒,終將點燃生命的蕭條——福貴心中那份活著的意義。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在艱難中活著,在活中享受艱難,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正如蠟燭,在蠟炬滴淚的過程,一層層褪去人生的真摯、依賴,堅強。最后,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凈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著。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有些人認為活著便是為了能享天倫之樂;有些人認為活著便是為了闖蕩出一番作為,做盡人間好事;有些人認為活著便是為了在荊楚大地上病毒乍起之時,逆潮而上......
而當代正值青春的青年,又如何活的出彩?青春孕育著早春的生機,展現著盛夏的熱烈,暗藏著金秋的碩實,昭示著寒冬的希望。當一個人的青春融匯到一個時代、一份事業中,這樣的青春就不會遠去,活著的意義,也便是為了在那最美好的青春無怨無悔,為生命剪燭,我們必將在歲月的歷練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忍受生命所賦予的責任同時,流光溢彩,耀眼生輝。
或許我們很多人在看《活著》之前,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太悲苦,看不到希望,還無力改變。很少有人會滿足于現狀,認為自己活得舒心,但當我們看完《活著》這本書,我們會真的學會檢討自我,我們會發現,生命之余我們是幸福的。
我們不必經歷一個個親人接連死亡的悲傷,也不用承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沉重,我們只需要活著就可以。沒有悲傷的活著,有所希望的活著便是一種幸福,這便是余華的《活著》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切身感受。
這部作品悲壯而充滿力量,絕望卻依然滿懷希望。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活著的精神,卻也教會了我們如何活著。就如余華所言: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才是活著的真諦。
活著讀后感篇六
一直沒有正式看過這本名氣很大的書,現實中有人親人一個個離世,大家總說這是現實版的福貴,大抵猜到了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怎樣悲慘的故事;但是真正攤開來讀,還是幾度掩面哭泣,幾乎讀不下去,真的是太慘了。
福貴作為地主家的兒子,吃喝嫖賭,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么樣的罪,都是咎由自取,并沒有覺得心痛。
到是福貴的妻子家珍,賢良淑德,對福貴不離不棄,本來兒女雙全,卻一個個失去,最后還得了軟骨病,真的看得內心極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為什么要這么對一個善良的人。
還有福貴的閨女鳳霞,樂觀開朗的女孩子,卻得病變成了聾啞人,還好嫁了個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鄰里間都有口皆碑的,結果難產去世,真的氣得我想把書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優和鞏俐的電影版,與原著有點區別,福貴身邊的人離世的原因更適合那個年代了;我也是幾度中斷不敢看了。雖然鞏俐演得很堅強,但是沒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在夜里問自己,我為什么活著?那時候有很多夢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村里還經常停電,大概初二的時候,家里才是整個村里少數裝電話的人,初裝費就要一千多,現在家里座機基本都沒了,大家也習慣了,免費送都沒人要。
但是那時候很開心啊,沒有手機,周末就是跟小伙伴去天橋掏蝦,去人家地里偷紅蘿卜,紅薯,燒一堆火,紅薯用泥巴包起來放進去燒,拿出來可好吃了,這輩子沒吃過那么好吃的紅薯;現在周末躺在家里吹著空調,感覺頸椎疼,一身肥肉。
初中開始打籃球,然后一直看nba,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去美國看nba,結果去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看了尼克斯,去布魯克林看了籃網,然后因為時差在山呼海嘯中居然睡著了;也是形式大于內容了吧。
以前覺得香車美女跟自己遙不可及,現在買了百萬豪車,身邊也一直不缺美女;獵艷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么東西都唾手可得的時候,就索然無味了吧。
自己從小就認為活著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輕時就要奮斗,然后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積累財富。也去游山玩水,也去放蕩夜場,但自己都知道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爾為之可以,但是不能當飯吃。所以自己從來也不去羨慕那些辭去工作周游世界的人,不羨慕那些拋妻棄子成就偉業的人,普世的價值觀不是世俗,而是讓自己心安的法門。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有錢有閑,不至于財務自由,但是也不為五斗米折腰;關鍵是活著到不惑之年,真的沒有太多的欲望,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也越來越喜歡獨處,覺得大多數煩惱都是跟人相處來的。
以前一直覺得感受到痛苦才覺得自己活著,所以去創業,去經歷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體極限的痛苦;去跳傘,去蹦極,刺激的瞬間感覺自己活著;但是現在連個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穩穩地活著比啥都強,是什么時候,自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這兩年,大概唯有坐下來靜靜地看書,寫寫讀書筆記,與書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并反思自己的內心,每次內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著,明心見性,了生死。
也許活著本身就沒有什么意義,就只是活著而已。和心愛的人一起走過千山萬水,去國內那些沒有去過的地方;獨處的時候就靜靜地看書,修身養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說一,做好分內的事,精進自己的技術,加強團隊的管理,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做該做的事,不要干著活摸著魚,一天天渾渾噩噩,這是對自己的不善,是浪費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活著,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
活著讀后感篇七
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豐子愷是以漫畫家著稱的散文家,他集同一題材的漫畫與散文并發,這使他的散文在現代散文史中別具一格。
早在二、三十年代,豐子愷的漫畫和散文就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國內外許多著名評論家都給予他很高的贊譽。然而,我們考察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難看出很少有人把他的散文同他的漫畫放在一起評論。實際上,只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來欣賞就會看出,豐子愷的散文作品充溢著濃郁的漫畫意趣,這正是他區別于其他散文家的獨到之處。也正源于此,才使得豐子愷真正成為現代散文史上有獨特風格的作家。
最近讀了一本豐子愷散文漫畫精品集《活著本來單純》。這是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授權版本,全面收錄《漸》《大賬簿》《夢痕》《給孩子們》等55篇經典佳作,一本書閱盡豐子愷散文精華。
周所周知,豐子愷的隨筆散文素享盛名,久傳不衰,飲譽海內外。這一盛名,緣于其散文深遂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其語言風格簡練傳神、素樸親切、率真自然,雖不加雕飾,但句句都自然平易地從內心真實地流淌出來。因此越發顯得生動形象、富于表現力。而豐子愷的漫畫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形體氣韻,用豐富變幻的線條和一定的構圖方式表現事物的空間形象及內涵意義,其間運用包括具象、取意、略筆、夸張、變形、幽默等手法。從《活著本來單純》一書中可以明顯看出,豐子愷的漫畫思維對其散文創作則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在其散文內容中有所呈現。
古希臘西摩尼德斯說:“畫是無聲的詩,詩是無聲的畫。”換言之,文學是時間藝術,繪畫是空間藝術。從表面來看兩者間也確有時空的對立之分,若要把文和畫揉在一起,確實不易。不過豐子愷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作為一位漫畫家和散文家,他善于融繪畫、文學兩種藝術于一爐,他的漫畫中融入了詩的意境,散文中表現著畫的趣味,漫畫藝術已經深深地浸潤了他的散文創作。
當今科學技術、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刪繁就簡”,導致了便捷的圖像媒介占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換而言之,圖像代替了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成為了圖像。對于圖像的泛濫給社會大眾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內外思想者們紛紛提出了文化危機、社會危機、文學危機之說,但這些說法在中國似乎有些過于杞人憂天、聳人聽聞。幸福的國人可以通過豐子愷的文學與繪畫來補充精神養分。在這些精神養分中,人們可以找到不失藝術本真的、且能擔當社會責任、導航健康生活取向的那些難得的東西。
活著讀后感篇八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小的壓力,就連朝氣蓬勃的中學生也被考學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每個人都在忙碌著,甚至抱怨著。
我也曾經抱怨生活,抱怨自己玩耍的時間不如別人多,抱怨別人有的東西我沒有,抱怨學習壓力大。但我讀完《活著》之后,我發現生活并沒有那么糟。我僅僅是因為一些小事抱怨,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種種磨難卻仍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堅強的活著。
福貴曾是一位富家子弟,整天游手好閑,最終因為賭博輸掉了祖上幾代人的心血,成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后又因去城里請郎中遇到了軍的連長被抓去充兵,在炮火與硝煙中死里逃生,誘因解放軍的開明政策得以重返家鄉。但回鄉后他發現自己的娘已經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女兒又因感冒永遠失去了聲音和聽覺。盡管這樣,福貴仍選擇與家人繼續生活。幾年后,福貴的兒子因給自己的校長獻血而死掉,老婆又一病不起生活陷入了困境,好在不久后自己的女兒鳳霞嫁了人,無論是在經濟還是精神上都得到了一定安慰。然而好景不長,鳳霞有因難產死在了醫院,富貴的老婆終于忍不住悲痛永遠的離開了富貴。不久后自己的女婿又因水泥板倒塌死于非命。就只剩下逐漸老去的福貴與小孫子相依為命,誰知不久后小孫子因吃了太多的豆子也離開了他。堅強的福貴盡管命運再三捉弄他他仍然選擇了堅強的活下去!
正如《西雅圖時報》所說: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我無數次的感嘆福貴命運的悲慘,而他自己卻勇敢堅強的面對了這一切,令我既佩服又感動。
想想看,我的生活其實十分美好我有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庭,我的家人和我都十分健康。并且我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我不用擔心自己的吃穿。比起福貴,我沒有任何理由來抱怨生活。
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是不應該總想著抱怨,而應多想想解決辦法克服困難,并永遠保留一個信念:堅強的活著!
活著讀后感篇九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高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余華的作品《活著》、《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特別感受到作家余華善于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致的描寫,“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后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可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心情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為“活著”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著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剩下他,和一只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也許,《活著》不是當今最杰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么一些細節,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于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著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其實這不過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著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責任,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擇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盡自己活著的責任。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干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著她,在落日余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著,懷舊地訴說著,欣慰地笑著,悄悄地哭著,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回。我想,這便是活著吧。
活著讀后感篇十
“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只亂飛的麻雀,游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歡喝農民那種帶有苦味的茶水,他們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樹下,我毫無顧忌地拿起漆滿茶垢的茶碗舀水喝,還把自己的水壺灌滿,與田里干活的男人說上幾句廢話,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竊竊私笑中揚長而去。我曾經和一位守著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個下午,這是我有生以來瓜吃得最多的一次……”
“我最喜歡的是傍晚來到時,坐在農民的屋前,看著他們將提上的井水潑在地上,壓住蒸騰的塵土,夕陽的光芒在樹梢上照射下來……”
我本來只想摘錄原文,但是摘來摘去,整本書都畫上了線。因為文字永遠是讀書的第一動力,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譯本沒有對我沒有吸引力的原因。
再苦再土的生活,加上文字這層濾鏡,竟然可以產生讓人向往的力量。
活著,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力量。
這與我之前所信任的價值觀有相當沖突。人不能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應該為夢想,為改變世界,為奔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富有的小康社會而活著。有目標的人生,才足夠豐滿,才不虛度年華。雞湯灌了很多,打嗝都帶著哲理的味道。
但是,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序里洋洋灑灑幾千字,我只被這一句屏住呼吸。接下來兩個小時內快速通讀全書,想找出那些可笑的論據,來一篇暢快的反駁,人怎么可以只為了活著而活著。
沒想到,到頭來,兩個小時掃過全文,我又用幾倍時間,一字一字,膜拜著讀完。到最后,雖未青衫盡濕,卻也眼眶濕潤。
——人究竟為什么而活?
遇見福貴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一頭牛,一片田。牛是老牛,耕田很費力,福貴也不再是年輕的少爺,只唱著舊日的歌謠,哄老牛犁地。“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福貴的人生也如土地一般平常,最轟轟烈烈的算是年輕時是富二代,一手敗光家產后,越混越沒出息。生活是各種味道摻雜在一起的醬湯,到最后發現,甜的滋味只有短暫的幾瞬,下一口,總是濃烈的咸苦,到最后,醬湯稀釋成水,總以為到頭的日子,又過了一年又一年。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時以為及時行樂就是最好的活法。家有良田百畝,仆人環繞。有書讀的日子,不知尊敬師長。而吃喝嫖賭樣樣不落,無師自通,特別是掉入賭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卻不自知。可能輸光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產業是邁入不幸的第一步,其實這里也不算完全不幸,至少闖下大禍后,讀后感福貴終于認識到自己的荒唐,終于懂得愧疚,也終于能收手不再去賭,甚至想要努力一下改善父母妻兒的生活。可是盡孝的念頭還沒生根發芽,父親就在搬家時猝死村口。就像被收走的家產,一代人,一種富貴生活,永遠離開了福貴。這才是真正不幸的開始,每每是意想不到的親人的離去。
母親身體越發不好,福貴成為家里唯一的男人,我很欣慰他能否很快適應粗布衣服與破舊茅屋,并且主動低下頭,成為新地主的佃戶,從來沒有干過農活的少爺,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親人,有家在,活著依然是美好而奢侈的事情。福貴應該感恩妻子的不離不棄,不論是懷孕時走十幾里路來青樓勸他回家,還是家道中落后堅持背著兒子從娘家回來,這個傻姑娘從來沒有埋怨過,仿佛她生來就是福貴的附屬品,總是要承擔福貴釀成的惡果。
到這里,雖然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艱辛,但起碼家人一同勞作,互相扶持,總是溫馨和睦的。
可是苦海從不平靜。小船逃過一波風浪,孤燈在大海里尤為顯眼,只是陰影里,有另一片望不到邊際的大浪正虎視眈眈。
母親眼睛已經將近看不見,福貴焦急得去城里買藥,藥沒買到,卻和店小二一遭,被國民黨官兵抓了壯丁,部隊走了三個月,福貴離家三個月。直到越走越遠,遠到他失去了逃的希望。緊接著就是戰爭,沒有一塊完好的土地,只有大片大片傷兵在哀嚎。那時對于所在坑道里的福貴來說,活著,才能吃到大餅;活著,才有機會再見家人。
我甚至以為福貴不可能再回家,就在這場他還沒搞明白的戰役里,成為炮灰或者白骨。沒有一將功成的傳奇故事,福貴只是歷史中最普通的眾人,卻因為時代,一次又一次面臨人生的臨界點。活過了一段,卻不知道下一段更為折磨。
戰役也是在福貴沒搞明白的情況下就結束了,不用再去等空投的大餅,成為俘虜的福貴不僅有了更香的饅頭,還有了回家的盤纏。邊走邊乞討,跌跌撞撞,在女兒鳳霞已經八歲的時候,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茅草屋。
“我回家了。”
“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有家,才有活著的意義。
雖然母親也撒手而去,雖然鳳霞也失去聽力,但至少,還有家。
……。
我有點寫不下去了。接下來的冒進時期,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天災人禍,我有點不忍回顧他們是如何活下來的。熬過了饑荒,卻沒熬走政治的左傾,雖然福貴一家基本無事,可目睹了眾多慘劇,饑荒只能摧殘胃,卻擊垮人的意志。活著無望,那便不活了吧。沒人知道這場運動有沒有尾聲,只有活著的人,才能看到。只是,再多勸慰,也喊不回在黑夜里走向遠方的人。
普通人奮起一搏抵不過歷史的洪荒之力,只是那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感覺,那種被歷史的洪流沖散只能隨波起起伏伏的感覺,未免太過無奈。但是這本書從來沒有對時代的怨憤。哪一種時代,都可以有福貴這樣的人走出來。重要的是人,是活著。
福貴在如此波浪之后,依舊能在田埂上平靜得講述這個故事,這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被命運擊垮,但是咽下一口口苦水之后,還能夠帶著家人的溫暖,獨自安然得活著,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哭天喊地,把痛苦都留在身后,把溫暖捧在懷里,這就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殘忍的。
但也不是沒有短暫的快樂。譬如鳳霞嫁得如意郎君,那段日子只占很短篇章,卻讓我覺得,這是困在冰下的人唯一可以呼吸的縫隙。那種困久了突然而來的氧氣,讓人感覺很奢侈,也愈加貪婪,希望往后的日子都能這么順風順水。可惜只是下一段苦難的銜接石,在不斷墜落的懸崖里,一根搖搖欲墜的枝椏而已。
窮,苦,災難,傷痛,生離,死別。阻止活下去的理由,想找一個太容易。可是想要活著的理由,卻那么難找,到最后,一個人輕微的生命,帶著幾代人沉重的記憶,在田地里,也可以安然甩著牛鞭,等它在時間里慢慢流逝。
這本書特別適合在困難中的人閱讀。每一次死去,隨之而來的悲愴,可以讓人異常平靜,從而做決定前,再多想一點點。那種麻木的力量折磨著,也鼓舞著人。作者近乎冷酷,卻又用隨和的筆,讓悲愴一點一點從書本流淌到人心,溫水煮青蛙,渾然不覺。
當然,沒有人會拿這本書作為借口,只為活著而活著。活著是底線,進而教育,進而個人自尊自立。金字塔需求論從下而上是必要條件,從上而下呢,應當把握底線,畢竟,活著本身就意味著存在的意義。
活著讀后感篇十一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十分沉默十分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高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余華的作品《活著》、《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個性感受到作家余華善于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致的描述,“用文字制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后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但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余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情緒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為“活著”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著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留下他,和一只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好處。
也許,《活著》不是當今最杰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么一些細節,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于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于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著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其實這但是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里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游動著,里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著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職責,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取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盡自己活著的職責。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干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于,他能夠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著她,在落日余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著,懷舊地訴說著,欣慰地笑著,悄悄地哭著,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回。我想,這便是活著吧。
活著讀后感篇十二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迷路者,我們都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道路尋找方向,也許我們是對的,也許我們錯了,或許有時候對了,有時候錯了。
剛開始看這本書,同事告訴我,結局大家都死了,感覺特別壓抑,不太適合容易被情緒左右的我,我,還是看了。
看完這本書心情確實有點兒沉重,平靜的文字寫著生離死別,一輩子好像一天一樣,嗖的一下子從清晨大正午到午后到傍晚再到深夜,那個年代生老病死真的好常見好倉促。一直活著似乎是一件特別珍貴的事,但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依舊堅強的活下去在這個充滿壓力的時代似乎既殘忍又難得。
福貴,一個生活在四五十年代的富二代,是個老婆挺著孕肚跪在賭場求著不但不回頭還動手打人的浪子,是個不知人間疾苦隨便使喚人的少爺;嗜賭成性,百畝地產被敗光的他,衣服由綢緞換為粗布,從轎子走進天地,從少爺變成福貴,經歷父親的的摔死,母親的病死,兒子有慶的被抽血而死,女兒鳳霞的難產而死,妻子家珍的軟骨病而死,女婿二喜事故而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朋友春生的自殺.....依然堅持活下來的他,敬畏他生命頑強的同時又感覺有點同情他,面對至親們突如其來的離開,依舊要獨自活下去。
鳳霞的婚姻是比較觸動我的一個點,一次感冒致聾致啞,原本可以在適婚的年齡選擇合適的伴侶,卻不得不因為家庭,被送走幾次。幸運的是最后遇到了二喜,兩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很久,但那段日子應該是鳳霞短暫人生中的最快樂的時光吧。
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特別喜歡一句話,“始于心甘情愿,終于愿賭服輸。”自己心甘情愿的事,結果好呢當然皆大歡喜,結果不好呢,也沒有什么可遺憾后悔的。相反,就感覺特別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