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慶祝這個節日,以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忠誠和犧牲精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學校舉辦了一次特別的團課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與端午節相關的課程和體驗,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以下是我對這次團課的心得體會。
首先,這次團課活動讓我對端午節的歷史和傳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課堂上,老師給我們講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起源,介紹了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通過這些講解,我們了解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也了解到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人們會賽龍舟和系五彩絲帶等習俗。這些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端午節,激發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其次,團課活動還安排了一系列與端午節相關的手工制作和游戲體驗,讓我們更加親身地參與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學習了如何制作粽子和扎五彩絲帶,親手體驗了傳統技藝的魅力。在扎五彩絲帶的過程中,我經歷了許多失敗和嘗試,但最終成功了。這讓我明白,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去學習和傳承,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在活動中,我們還進行了賽龍舟游戲。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傳統活動,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扮演一支龍舟隊。大家積極配合,拼盡全力劃動槳,體驗了賽龍舟的激情與團結。這個游戲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帶來的快樂。
團課活動的最后,我們聚集在一起,品嘗了自己制作的粽子,分享了彼此的體會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同學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和歡樂的氛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不僅增進了團隊之間的友誼,也加深了對端午節的理解和熱愛。
通過這次團課活動,我對端午節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端午節作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代表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和傳統價值觀。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也能夠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相信,通過這樣的團課活動,我們的文化自信心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成為更好的中國人。傳承和發揚端午節的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總之,這次團課活動讓我們對端午節和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通過講解、手工制作和游戲體驗,我們培養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理解。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會繼續傳承和發揚端午節的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心中發揚光大。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二
xx月xx日我校師生在會議室舉行了端午節特別活動——“端午故事會”。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種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品味端午,傳承經典,共慶端午佳節。
七年級一班的劉xx同學帶來的端午故事傳說,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八年級的吳xx同學用優美的.語言把端午的情意傳遞。
七年級六班的趙xx用他的《艾蒿與菖蒲》打動了所有的同學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在激烈的角逐中七年級的趙xx,楊xx,徐xx分別斬獲一二三等獎,八年級的吳xx,周xx,鄭xx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中華經典的鏗鏘音韻還在我們耳邊回響,中華經典的千古風韻還在我們心頭蕩漾。誦讀中華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誦讀中華經典,讓民族文化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愿五千年文化瑰寶大放異彩,愿中華兒女豪情滿懷,再譜新的樂章。
同學們,讓經典伴隨我們的中學時光,伴隨我們成長,讓我們在經典的海洋中直掛云帆,乘風破浪。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三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龍舟節。每年端午節,我都會參加一系列有趣的活動。今年,我的端午節活動體驗讓我非常興奮,并帶給我不少感悟和收獲。
首先,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龍舟比賽。在比賽前,我們隊伍積極備戰,進行了許多訓練。雖然我是第一次參加龍舟比賽,但是隊友們的熱情和耐心讓我很快適應了,一起劃龍舟的過程中,我們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隊友們的鼓勵下,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使我深深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參加龍舟比賽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團結一心,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次,我還參觀了一個民俗文化展覽。展覽中,各種與端午節相關的傳統文化展示著中國的歷史和民俗。我親眼見到了制作粽子和包粽子的過程,以及用鮮艷的絲線扎制藝術竹編。看著各種各樣的粽子和竹編,我被這些傳統手工藝的精美和獨特所震撼。此外,我還學到了粽子和龍舟背后的故事,了解到它們與中國古代歷史和民間傳說的關系。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它們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在參加傳統文化展覽的過程中,我還與其他參觀者進行了交流。我發現,無論老少,大家對于傳統文化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和熱愛。我們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端午節習俗和競渡經歷,互相學習了解了更多關于這個節日的有趣的事情。通過這些交流,我更加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它不僅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更是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表現。同時,也讓我更加堅定了保護傳統文化的決心。
除此之外,我還參加了一個有關端午節的講座。這次講座涵蓋了端午節的歷史起源、傳統習俗以及傳說故事。講座中,專家詳細闡述了端午節的文化價值和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通過講座,我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的背景和中國古代的風土人情,這讓我對于自己的文化更加自豪和認同。我意識到,只有我們自己深入了解和重視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傳承和發揚下去。
在這個端午節活動中,我不僅收獲了快樂和愉悅,還得到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我意識到要保護和傳承好這些傳統文化,并且要傳播給更多的人。而我自己更要努力學習,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做一個文化傳播的使者。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更收獲了對于自己文化的自豪和責任。我相信,只有通過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傳統文化才能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四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端午節的活動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是為了壓邪。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現已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俗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時間悄無聲息的從我們身邊流過,又一個端午佳節與我們擦肩而過。但人們過節時的熱鬧場景仍然在眼前不停的回放。大街上、超市里、家庭中到處飄散著粽子的芳香,家家戶戶都在神位前插起蒲草,最溫馨的時刻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包粽子。平日為了生活忙碌奔波,難得見上一面,只有等到如端午這樣的團圓之節,才能夠小聚一下。
南通有著獨一無二的端午習俗,吃和菜就是其中一種。所謂和菜也就是把許多菜肴攪合在一起而炒制的菜。材料以綠豆芽,粉皮,韭菜為主,再加上蛋白,茭白,肉絲,竹筍絲,油炸蝦等,其色彩豐富,嫩脆鮮香,別具一格。端午吃和菜的習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間,當時倭寇在沿海地區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有一天正逢端午節,倭寇又入侵通州,當地民眾迅速組織起來抗擊倭寇。大家都將各自準備過節的菜肴拿出來,和在一起重新抄一遍,勇士們吃過后,個個精神抖擻,英勇殺敵,最終取得勝利。為紀念此事南通民眾一直保持著端午吃和菜的民俗。另外這天家中房檐下,床席下都要放置菖蒲、艾葉以示驅邪,且焚艾條、蒼術、柏枝煙熏以辟疫。午時則在室內灑雄黃酒,據去可殺蟲辟五毒。將雄黃酒灑于孩子的手、腳、臉上,在孩子額上用雄黃酒書“王”字,這樣,蛇、蟲、百腳(蜈蚣)不再咬孩子了。這一天孩子還要配戴百索子(五彩縷)、香袋兒,到處香氣四溢。舊時端午,濠河里還有賽龍舟,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習慣的改變,這等壯觀景象再也見不到了。
然而,端午正逐漸從我們的視野中淡去。中國的10多個傳統節日中,端午有著久遠的歷史傳承,獨特的民俗蘊含。不得不承認,那艾草被點燃時的香味,那吃粽子與聽屈原故事的記憶,正以令人詫異的速度退出了國人的生活和視野。保護傳統節日迫在眉睫,然而要保護傳統節日就要弘揚節日的文化內涵。對于自己的節日,只有自己先重視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讓別人來重視和分享。對于像端午這樣的中華傳統節日,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是傳承傳統,做到“薪火相傳”,把節日實實在在地過起來。
猶記得去年,韓國將端午祭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引發了國人震動,諸多網友憤慨不已,紛紛義憤填膺的指責,甚至文誅筆伐其行為。讓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們的政府和民族慢慢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政府也漸漸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愿這些不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的,更重要的是深入其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內涵。
時代在變人在變,不變的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端午節,不變的是流淌在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民族魂,不變的是炎黃子孫心中浩然正氣、愛國愛民的不滅情懷。愿我們永遠銘記中國傳統文化,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發展下去。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五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今年有幸參加了一系列的端午節活動。在這個節日里,我不僅感受到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還學到了許多有趣的知識和技能。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和大家分享我的端午節活動心得體會。
首先,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端午節文化講座。在這個講座上,我們聽到了關于端午節起源和習俗的介紹。我了解到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而端午節的習俗也與屈原有關。例如,人們在端午節會吃粽子,這是因為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為了讓魚蝦不吃他的身體,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通過參加這個文化講座,我對端午節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也更加珍惜這個傳統節日。
其次,我還參加了學校舉辦的一個傳統手工藝班。在班上,老師教我們制作粽子。一開始,我覺得制作粽子很難,因為需要將黏性較強的糯米包裹在竹葉里。但是,通過老師的耐心指導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終于成功地包出了一個個美味可口的粽子。在制作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智慧和獨特的美感。
此外,我還參觀了一個端午節的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攤位,有賣紀念品和小吃的,也有表演節目的。我品嘗了各種美食,比如粽子、艾葉包飯和五香豆等。這些食物不僅味美,還寓意著吉祥和幸福。此外,還有舞獅、舞龍和古裝表演等節目,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娛樂。參觀廟會,我感受到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更加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獨特魅力。
另外,我還參加了一次國學講座。在這個講座上,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端午節的詩詞和傳統故事。我了解到端午節與中國古代文化的密切聯系,也學會了怎樣通過詩詞表達對這個節日的喜愛之情。通過學習國學,我接觸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更加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基。
最后,我參加了父母帶我去外地旅游。在旅途中,我們品嘗了各地的粽子,感受到了不同地方的風俗和特色。我們還到屈原故里參觀了屈原紀念館,了解了更多關于屈原的故事和他的詩歌。旅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國家的遼闊和文化的多樣性。
通過這一系列的端午節活動,我不僅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學會了許多有趣的技能。此外,我還和家人一起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增進了親子關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統節日對于我們的文化意義和情感聯結的重要性。在今后,我將繼續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中,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六
端午節,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不僅有龍舟比賽和食用粽子的習慣,還有制作香囊的傳統。制作香囊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它代表了人們祈求平安和健康的愿望,同時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它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段:材料準備。
制作香囊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紅綢布、香料和絲線等。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對于節日慶典的重視和對于細節的關注。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必須挑選好質量的面料和香料,這樣才能制作出美觀且有香味的香囊。
第三段:制作流程。
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魅力和樂趣。首先,我們需要根據香囊的大小剪好紅綢布,然后用針線將它們縫在一起。接下來,我們將香料包裝在手心大小的紙袋中,用剪刀剪個小口放在香囊內。最后,我們用絲線將香囊緊緊系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在香囊上繡上漂亮的圖案。
第四段:意義與感悟。
制作香囊不僅是一項有趣的手工活動,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香囊代表了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祈求和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承和弘揚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人們通過制作香囊這樣的活動來弘揚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能夠給人們帶來啟發和思考。
第五段:結尾。
總之,制作香囊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傳統文化活動。通過它,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制作香囊的活動中來,傳遞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七
賽龍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一次。端午節去了民族文化村,看了龍舟賽。
每艘龍舟上都有很多跑者,也有很多龍舟。龍舟停在起跑線上,選手們坐在龍舟上休息。
過了一會兒,只有一個人吹口哨,所有的龍舟迅速向前移動。每艘龍舟上,都有一名隊員在前面打鼓,為后面的隊員加油,其他隊員在后面舉起槳,拼命地劃著龍舟前進。
我看到每條龍舟都有自己的顏色。龍舟就像一條龍,有一個龍頭和一個龍尾。真的很漂亮!一艘龍舟是深紅色的,上面刻著精美的圖案。龍舟是天藍色的,上面有許多美麗的圖案。每一只美麗的白天鵝都刻在龍舟上,閃閃發光。有一艘棕色的龍舟。這條龍舟真的不一樣。其他所有的龍舟都有圖案來裝扮自己,但是這條龍舟根本沒有圖案,只是一條普通的龍舟。這艘龍舟是木頭做的。還有一種是橘黃色的龍舟。這條龍舟用小圓點裝飾,非常精致漂亮!
一開始緋紅龍船很遠。第二位是橙色的龍舟。但是后來棕色的龍船,不知怎么的,似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伴隨著它。棕色龍舟上的隊員用力劃著龍舟,獲得了第一名。雖然他們的龍舟已經獲得了第一名,但他們仍然不驕傲,很快就劃好了龍舟。沒有別的龍舟能趕上褐色的龍舟。
最后,棕色的龍舟沖向終點線。第二艘是天藍色的龍舟,第三艘是深紅色的龍舟,第四艘是橙色的龍舟。
這就是精彩的龍舟賽!我非常喜歡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賽龍舟!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八
“端午臨仲夏,時清日復長。”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的“端”是“開端”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端午節還和孝順的曹娥有關呢。因為曹娥的父親被江水淹死了,她到處找也找不到父親的尸體,所以自己在五月初五跳江了,后來曹娥抱著父親的尸體浮了上來。人們為了紀念曹娥這種孝順父母的精神而設置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可有趣了,有賽龍舟、掛艾草、畫額、避五毒、包粽子等等。“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端午節的早上,就給我系上了五彩線。五彩線很漂亮,這個禮物是我最喜歡的,我心里特別開心。這五彩線可不能隨便丟棄,要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時摘下來扔進小河中,寓意是將身體中的疾病隨水沖走。這五彩線中也寄托著媽媽對我的濃濃愛意啊!
媽媽給我系五彩線后就要包粽子了。媽媽先把糯米泡好再把粽葉洗干凈。她拿起一片大的和一片小的粽葉來包。先包棗粽然后包肉粽。我媽媽包的粽子最好吃了。
還有一個習俗,我非常感興趣——避五毒。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那么我們為什么要避五毒呢?老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我們要驅趕這些害蟲。我們要在此日午前,在屋角及陰暗處撒石灰或是噴雄黃酒來滅五毒、驅晦氣。同時也可以將室內室外打掃干凈。原來端午節也是要告訴人們要講究衛生啊。
今天,我帶著媽媽給我系的五彩線,吃著香甜的粽子,過著這美好的傳統節日,真是很開心。我還想過一次這樣的節日。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九
在這個炎熱的六月,我度過了一個別具特色的端午節,參加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收獲頗豐。這是個登高賽龍舟的節日,包括包粽子、曬閑太陽、品嘗美食等多種活動,不僅豐富了我的節假日生活,也讓我從中感受到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我更加熱愛端午節,也更加珍惜和發揚傳統文化。
首先,我通過包粽子的活動,體驗到了傳統的手工藝。我和家人一起前往親戚家中,大家圍在一起包粽子。看著親戚們熟練地捏起糯米,裹上鮮美的餡料,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親自動手。起初,我笨手笨腳,裹出來的粽子形狀參差不齊,但經過不斷嘗試,我終于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我發現,包粽子需要經驗和耐心,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操作,不可操之過急。最終,我的粽子也有了可圈可點的成果,我感到非常自豪。通過這種手工藝活動,我更加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珍惜傳統的手工藝。
其次,在端午節期間,我還參加了賽龍舟的比賽活動。比賽前,我們隊伍進行了辛苦的訓練和籌備工作。我們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著。參加龍舟比賽不僅是一項體力的考驗,更是一種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的體現。在比賽中,我和隊友緊密合作,劃動雙槳,力爭速度和節奏的完美配合。盡管我們最終沒有取得名次,但參與其中的過程卻給了我很多啟發。通過這次比賽,我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了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端午節活動不僅有包粽子、賽龍舟,還有曬太陽、吃美食等傳統節目。這些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愉快的氛圍,讓人感到輕松和舒暢。曬太陽是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那一天,陽光明媚,微風徐徐,我和朋友們躺在草地上,聊天、打鬧、曬太陽,享受著溫暖和自由。這一刻,我感到心情愉悅,忘記了一切的煩惱和壓力。而品嘗美食更是我端午節的一大享受。在這個節日,家里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傳統美食,粽子、艾草餅、五色豆……美食的香氣撲鼻而來,讓我大飽口福。通過這些活動,我更加熱愛端午節的歡樂氛圍,也更加體會到精致生活的美好。
最后,通過參加端午節的各項活動,我進一步認識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美妙之處。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心中。這些傳統活動總能讓人從繁忙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找到人生的真正樂趣。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只有我們珍視和發揚傳統文化,才能讓其歷久彌新,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堅守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將這份文化寄托給下一代。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充滿熱鬧和歡樂的節日,我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包粽子、賽龍舟、曬太陽、品嘗美食等活動,讓我更加熱愛端午節,也更加珍惜和發揚傳統文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端午節的精神,將這份熱愛傳遞下去。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為這快樂的節日做準備,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的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那真是既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今年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商量著今年要來點什么呢?這時,我腦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來,來辦一個包粽子大賽,說干就干,我連忙把親朋好友全部都請來參加包粽子大賽。正在大家都手忙腳亂忙著包粽子的時候。突然,我抬頭一看,這些粽子不是破了,就是沒包好。唉,怎么樣可以獲勝呢?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我為什么不做一個心形的粽子呢?我先把棕葉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將棕葉包扎起來,用繩子系好,這樣一個心形的`粽子完成了。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一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源于中國古代的龍舟競渡活動,至今已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這個節日里,家庭活動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家庭活動對于維系親情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段:家庭環境的建設。
家庭是我們最親近的地方,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享受節日文化的氛圍。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家庭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在客廳的桌子上,擺了一份精美的“菖蒲”,旁邊放置了粽子和酒,得以在節日中盡情品嘗。家庭環境的營造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傳統習俗,更是為了塑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節日是和家人一起歡慶的時刻,而家庭活動就是讓我們更加貼近親情的方式。本次端午節,我們家里嘗試著進行了端午節特色的“包粽子”活動。幾天前,家人們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各種食材。在家人的相互協作下,各種口味的粽子陸續出爐。從糯米餡到咸蛋黃粽子,家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家庭活動,不僅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傳統的文化習俗,更是將這種傳統習俗納入到家庭生活中的一種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家庭活動的意義在于傳承文化和凝聚親情。傳承文化,我們能夠把端午節這種傳統習俗通過家庭活動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凝聚親情,家人之間的協作和溝通讓我們感受到了家人之間的真摯關愛,更加堅定了家庭的凝聚力。
第五段:結語。
在家庭活動中,我們更加知道了家族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希望大眾能夠重視家庭生活,嘗試著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歷史。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讓我們在家庭中一起歡慶,傳承中華文化。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二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個被賦予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制作香囊是一項重要的傳統活動。在這里,我將分享我在制作香囊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
第二段:香囊的歷史。
香囊是一種古老的物品,它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在中國文化中,香囊代表著祥瑞和好運。制作香囊的材料多種多樣,它有紅綢、絲綢和棉布等等,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填充物。填充物通常是草藥,如艾草和龍涎香。這些草藥具有消炎、殺菌、驅蚊等功效,因此,香囊成為了農村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第三段:我的體驗。
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一種與古代文化相連的感覺。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制作香囊的技巧和方法,但是我很快意識到,這些方法可能過于現代化了。因此,我去尋找了一些傳統手工制作香囊的方法。我發現這些方法更加考驗我的耐心和技巧,但是,這種制作過程能帶給我一種特別的快樂和滿足感。
第四段:香囊的意義。
制作香囊雖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從這個舊習成長的那種新式生活方式,其良好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們樸素而追求心靈和諧的文化特質。香囊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不僅僅僅是一種物品,更體現了一種信仰和熱情。對于我來說,制作香囊就是一種在生活中尋找內心和諧的方式。
第五段:總結。
制作香囊的過程是一種美好和深奧的體驗。這種經歷讓我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也讓我更能感受到文化與人性中的美、善和真。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深入體驗到了香囊的歷史和意義,還發掘了自己制作香囊的技能和愛好。制作香囊成為了我了解和熱愛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通過香囊傳遞和延續,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也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讓我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美麗與絢爛。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三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可惜沒能吃到家里的粽子,只能在學校超市買幾個回來煮,也就算過節了。看著身邊的同學都陸陸續續回家陪家人過端午節了,不禁輕輕嘆了一口氣,有羨慕,有無奈,其中滋味,該是孤單一人在外求學,感覺無依無靠的人都明白的。
來廣州讀書這一年多,深深感受到自己對傳統節日變得冷漠了。像中秋節、清明節和端午節這些傳統節日同學都會回家陪家人一起過,只有情人節、圣誕節和女生節這些我認為不痛不癢的節日才會全班同學一起過。像我這種不能回家又在廣州感覺沒有任何歸屬感的,只能宅在宿舍看看書、上上網,看著qq空間上同學炫回家后家人的各種關愛,默默地點一個“贊”。
據我在中大讀書的同學說,他們學院今年給每個學生發了2個粽子,這就是中大學子的福利吧,住在中大附近的廣外學子的只能當作沒看見。中大孩子們你們就別得瑟了,廣外校友在外有所作為,將來衣錦還校之時也是廣外騰飛之時!
不過我也很享受這僅有的3天假期,《紅樓夢》看了幾遍,還是愛不釋手,剛好放假有時間,今天又拿出來看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最后那兩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子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再次引發我的感慨,突然好想哭,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從心里承認了自己是一個不孝順的女兒。
我突然又想起不久前在圖書館舉辦的空巢老人展上看到的那些老人,其中有一張照片的文字寫到:我知道把老人放在這邊不好,可是我城里的2個孩子要上學,我們夫妻倆要拼命賺錢,都是照顧得了老的照顧不了小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羨慕那些能夠每逢有節日就回家的同學,我也好想回家,幫忙料理做粽子的材料,然后美滋滋地跟老爸老媽老弟一起包粽子。家里的粽子里面的餡都是非常多的,豈是學校的粽子所能比的?去年我所在的社團也組織我們在一起包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很好吃,大家也玩得很開心,可是那種感覺跟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家人有一種血緣情懷,那意味著至少這輩子我們是彼此在這個世上的依靠。
真感恩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都能流傳下來,讓那一顆顆在外奔波勞累的心可以在節日期間找到一個“借口”回家。是啊,家永遠是溫馨的港灣。像我這種因為求學和路途太遠而不能回家的人,雖然心里有些失落,不過也沒關系啦,想想毛澤東的“孩兒立志出關山,學不成名誓不還”就ok啦,慢慢在外面磨練,終有屬于你的一片天。
我從今年2月22號來廣州就沒有回過家,暑期打算在這邊實習也不回家了,覺得自己好“狠心”,怎么就不回趟家呢?我也說不清其中緣由,這樣糊里糊涂的過日子,也挺好的。
大大的端午節,小小的一點個人感想,還有小小的一個愿望:明年端午節回家。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四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眾對于端午節的慶祝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其中,制作香囊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我在今年端午節期間學習制作了香囊,深感制作過程的繁瑣和細致,同時也體會到了這一傳統文化的魅力。
制作香囊的步驟非常繁瑣,主要包括選材、縫制、填充和印花等。首先,香囊的材料要選取自然材料,如棉花、桑蠶絲等,這些材料吸收水分,易于保存香料。選好材料后,便需要用線縫制雙層紗布,然后填充選好的香料或草藥。最后,在紗布表面印上合適的圖案即可。
制作香囊的過程需要手工操作,需要很高的耐心和細心。縫制紗布時,需要注意線頭的方向要朝向內側,以免縫出來的香囊容易滑開。填充香料時,也要均勻分布,把香氣保存在香囊中。在印花環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栩栩如生的圖案可以增添香囊的美觀度。
第四段:香囊文化的意義。
香囊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意義。它傳遞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了人們對于健康和平安的祈求。制作香囊不僅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體驗,將人們的情感和真誠融入香囊之中,也是一種內心的凈化和提高。
第五段:結語。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香囊的美好意義和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它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愉悅和舒適。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并繼續傳承下去。
端午節心得體會篇十五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慶祝。這個節日的來歷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最著名的一說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佩香囊等,這些活動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在我們家里,制作粽子是端午節的必備活動。早在節日前一天,我們一家就會開始忙碌起來。放了一天假的父親也會加入我們的隊伍中來。媽媽負責洗糯米、剪豬肉、煮糯米等制作粽子的工作;爸爸則為我們磨制珍珠粉。這些緊湊的家庭工作讓我們在團聚中盡情享受彼此的陪伴。
段落三:家庭活動——賽龍舟。
在我們家,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活動,特別是在端午節這個時間更是重要。這是一個需要協作和競爭精神的活動,同時也是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敬意。我們的龍舟是由爸爸親手制作而成的,看起來十分逼真,就像真的龍一樣。然后我們用家庭成員來組織幾個隊,不管孩子還是大人,大家各盡所能、盡情發揮,享受游戲帶來的歡樂。
段落四:家庭活動——掛艾草。
在端午節期間,掛艾草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活動。艾草是一種草本,有消炎、驅蚊、驅蟲、清涼祛濕等功效。據傳,端午節這天用艾草來祛瘟疫,驅邪鎮鬼,以保家人平安。于是我們也會挑選一些極度新鮮的艾草進行掛在門上。兒子們還會與我們做節日賀卡,掛在門口和客廳里,扮演了節日的調調和興奮氛圍。
段落五:家庭活動——傳統美食。
除了制作粽子,我們家在端午節日也會準備一些傳統美食。如五香蛋或端午蛋,是一種五種香料餡料的煮蛋,特別是媽媽的五香煮蛋口味特別棒,我們一家都很喜歡吃;另外還有一種叫“糕粽”的食物,是將糯米糍團放在荷葉子上蒸煮而成的,也很美味。我相信今年在端午節也會多吃一些,不僅是為了味蕾的享受,更是為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
總結:端午節是中國至古不變的傳統節日,而端午節家庭活動是這個美好節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們來說,無論是在制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還是品嘗傳統美食,都是一種家庭團結和親情的表達。也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個節日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