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一
合上《名人傳》的最終一頁,我的思緒便像奔騰的野馬般飛奔了起來。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的一部著作。這本書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傳組成。其主人公分別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音樂家。他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情,感情也屢屢化作泡影,而他的侄子又浪蕩無能。這一切都是如此地無情,而后的耳聾使他近乎絕望。耳聾,對于一個音樂家是多大的打擊,這簡直能夠將一個音樂家摧毀。應對痛苦,貝多芬想到了自殺,然而,在死亡的邊緣,貝多芬發出了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他經過這一思想轉變,成為了命運的強者。他還用頑強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中的優美旋律。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雕塑家。他所雕刻的塑像都是近乎完美的。但他在生活中是一個怯弱的人,他總是選擇屈服,然而他會斗爭,他同自我的弱點斗爭,即使失敗,他也不會放棄。這事米開朗琪羅成為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
托爾斯泰是一個不屈服于命運的人,他有過兩次精神裂變,最終堅持了一顆堅強的心,一種不屈的信念。這使他成為了“俄國的一面鏡子”,一個偉大的作家。
他們都是英雄,因為他們都在抗爭,他們能直面苦難,以頑強的生命意志投身藝術,以藝術之花驅散苦難,尋找生命的意義。我們亦要如此,堅強應對困難,不被命運所屈服。我們要有堅定的意志,堅強的心。只要這樣,我們就能夠找到生命的意義,不為活著而活著。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二
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三個巨人。
忍者永不言棄。
“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絕不能讓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這是貝多芬發自內心的呼喊。
有個叫密契爾的人,他也許沒有貝多芬著名,但也有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認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歲時因車禍燒得面目全非,51歲時又因墜機造成癱瘓。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運的安排,最終憑借自己的頑強意志,成了既是受人愛戴的演說家,又是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他們是平凡還是出名,凡是有貝多芬精神、與命運抗爭的人,都是偉人。
貝多芬的堅強意志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他的精神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話:“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并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能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勇者無所畏懼。
米開朗琪羅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軟弱、膽小、多疑、優柔寡斷、做事有始無終……但在藝術上呢?為了尋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場一呆就是幾個月;為了運送精心挑選的石料,他親自帶領工人開山筑路;為了使壁畫保持鮮艷不脫落,他摸索顏料配方,一有差錯就得從頭再來,于是嘗試了又失敗,失敗了再嘗試;為了建造陵園、鑄造銅像,他不得不從頭學習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煉銅術、建筑學;為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尸體來解剖,不僅惹來人們反感,還累得大病一場……他在生活中也許不勇敢,但在探索藝術時,他從未膽怯過!
馮剛,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有著這樣超人的勇氣。為了將野生動物的美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他背著十幾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應,擺脫了重重困境;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時,凍壞了雙腳;為拍蒙古野驢,他曾在40℃的高溫中迷路14小時;為拍大白鷺,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個多小時……他和米開朗琪羅一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勇氣十足。
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無數,他卻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認為“虛度一生”。其實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與艱難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三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寫的,書中的人物分別是19世紀的音樂天才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米開朗琪羅和19世紀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
最令我感動的是貝多芬,貝多芬是位天才,他的天分被父親發現了,他的父親想把他培養成一個神童,就整天強迫他練琴,甚至常常三更半夜酗酒回家后,還把他從睡夢中拖起來拉琴。這一切都在貝多芬的心里劃上了一條深深的傷口。
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奮,便很快成名,誰也沒想到沒過多久,不幸的事發生了,貝多芬的耳朵聾了,對音樂家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是,貝多芬經過自己的努力,還是成功了。
貝多芬在這樣的環境下用自己的努力戰勝了困難,我們為什么就不可以?平時因為一點點小事的抱怨時,我們就應該想想這位名人在面對困難時的樂觀冷靜,遇到困難麻煩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抱怨,而是去勇敢的面對它!
我參加了一次七天夏令營,在那七天當中,讓我無法忘記的是,老師讓我們攀巖的那一天,我站在隊伍中看見前面的同學攀得好慢,就在心里想,這次的攀巖是不是很難,心里忐忑不安,很緊張,輪到我了,我走上前,手一抓,腳一蹬,輕松就踩在了石頭上,心里想,其實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正當我有所松懈時,突然身體向后倒了一下,幸好,我的反應還算靈敏,手急忙抓住石頭,于是,我攀得速度慢了許多,并沒有像剛開始那樣的掉以輕心,而是想我一定要攀上去,我可以的,要堅信自己可以,于一步一個腳印,要踩穩,終于我攀到了最頂上的那一刻,我低頭往下看,為自己堅持下來而感到高興,如果期間,我不那樣想,我有可能就攀不上來。
《名人傳》教會了我貝多芬的堅強,教會了我米開朗琪羅的勇敢面對困難,教會了我托爾斯泰的誠實和不屈的精神,他人三個雖然理想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吻合特點,就是對自己的理想從未有放棄過,這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什么困難也阻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四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生于1770年,出身于音樂世家,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極大影響,也因此被尊稱為“樂圣”。
貝多芬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音樂家的身份,因為貝多芬的父親是音樂家。從他四歲開始,就被迫與各種琴“釘”在了一起,每天被繁忙的學習壓著,在11歲時,就加入了戲院樂隊;13歲當大風琴手。1787年,貝多芬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他17時,就不得不承擔起家中重擔。
貝多芬的作曲中,多少的旋律在反映著他的處境,英雄交響曲,如同一個明媚的早晨,突然地面被陰影覆蓋,風、雷接踵而至。如同第九交響曲狂風席卷了大地,黑夜中,充斥著悲傷,可沒持續多久,陽光穿破陰影,照在了大地上,又重回了晴天的明朗。
貝多芬的一生幾乎都在與病魔糾纏,從1769年開始,耳聾開始折磨著他,這對于普通人來說算是前途的無望,對于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的崩潰。但是,貝多芬仍然堅持著,想重新塑造這個世界。最終,他靠著意志和他的資質,在絕境中涅槃,完成了偉大的創作。
貝多芬這樣堅定的意志,不禁讓人想到了她——海倫·凱勒,那位聽力、視力、語言能力都喪失的女作家,二者的共同點很多,也很少,但他們都有著不向命運低頭的品質。
貝多芬,絕境中成長的巨人,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感嘆世界對他不公,他卻用他的痛苦給予了世界歡樂。
也許老天不會眷顧每一個人,但我們一定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記住,不經過挫折的苦,怎能嘗到成功的甜!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五
天空澄碧,綠樹含黛,寂靜中浮來陣陣薰香,我卻尋不到一絲云的痕跡;微風傳來,卷起大地中一股熱情的浪花,落入飄香的書卷中。聆聽著貝多芬用生命譜出的樂曲,欣賞著米開朗琪羅在困難與痛苦之中創作出的作品,咀嚼著列夫·托爾斯泰珍貴的思想精華,呼吸著英雄的氣息,也許正因如此,我對《名人傳》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
“我稱之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力量取勝的人,而僅僅是因其心靈才偉大的人……”由此可見,羅曼·羅蘭的英雄觀確實與眾不同。“身材矮胖,脖子粗壯”的貝多芬,“中等身材,后背凹陷,腹部前突”的米開朗琪羅,“臉長,模樣粗野,深眼窩,厚唇突出”的列夫·托爾斯泰,這些“英雄”們并不高大英俊,但他們那偉大的品格、寬廣的胸懷、高昂的精神、純真的靈魂使其無時無刻不散發著英雄的氣息,形象也變得高大無比,在人們心中永存,是名副其實的“英雄”。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
“樂圣”貝多芬因其偉大的心靈而占據了“英雄榜”首席的位置。
貝多芬自幼家貧,十七歲喪母,他一直渴望能得到一絲溫暖。貝多芬渴求新的思想,自信心是這位英雄不斷前行的動力,他努力向命運抗爭,想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無可挽回:他渴望病愈,渴望愛情,心中充滿了希冀。
耳聾與孤獨,使他在辛酸與憂郁之中,又多了一絲無奈。雖然如此,但他仍然謳歌“歡樂”,雖然世界不給予他歡樂,但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是他的任務,這是他的責任,這是他的使命,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貝多芬永遠在格斗。”他所帶給我們的,是永不服輸的精神,是給予人心靈的慰藉,它不僅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更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大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也有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列夫·托爾斯泰的童年是苦難的,2歲喪母,9歲喪父,13歲監護人姑母去世。但他的坦率贏得了許多朋友的愛,也使他漸漸遠離了孤獨與痛苦。他對真理的探索欲又是我們所不及的,戰爭使他的思想經歷著新的洗禮,使他的宗教觀逐漸形成。
日積月累,《安娜·卡列寧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一切一切的我們耳熟能詳的匯集著列夫·托爾斯泰思想精華的名篇佳作誕生了。他的文章貼近生活,融入社會,因為,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完完全全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這不僅僅是一篇篇文章,更是一次次的藝術創造!
雖然這個無與倫比的人的呼吸早已停止了,但他的本質強大的沖動仍在不懈地繼續地塑造著,繼續在活著的人中發生影響!
“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傅雷先生對《名人傳》也頗有感觸,他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感慨,還有一種面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
但愿我們能如羅曼·羅蘭在書中所說的那樣,一年一度到頂峰去頂禮,呼吸珍貴的英雄的氣息!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六
怎樣成為一名成功的人,這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是的,誰不想成為一位成功的人呢?可是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成為成功的人,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吧!!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又稱《巨人三轉》,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傳》和《托爾斯泰傳》這三部英雄傳集。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從事不同事業,而且地位不同,但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是成功的人。也就是說,《名人傳》是一部別樣的“成功三部曲”。
世界上80%的人都是普通人,只有20%的人是成功人。而在這成功的人當中,又有99.9%是普通的成功人,只有0.1%的`成功人是偉人。也就是說,世界上只有0.02%的人是偉人。
幾率之小,可想而知。
大家想一想,每一個偉人都有什么樣的特點?
第一:他們都遭受過許多苦難。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拿《名人傳》中的第一個人——音樂家貝多芬來說吧!!一名偉大的音樂家,竟然耳聾了!!音樂家啊,而且他是一名鋼琴家,呵,他自己彈奏的美妙音樂他都聽不見,這是何等的痛苦啊!!!但他絲毫不氣餒,自己聽不見,就用心去感受,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他終于在音樂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有人說,苦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不否認這一觀點,但我也不承認這一觀點是全對的。因為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但對于某些人來說是對的,對于那種一遇到苦難就放棄的人,他們不會認為苦難是最好的老師,而那種遇到苦難不害怕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
我們即使不想成為偉人,也要成為一名成功人。這不是一次抽獎,而是一次人生的考驗。
那么,怎樣算是成功。其實很簡單。給自己設一個目標,只要自己達到了,超過了自己,就是成功了。或者說,只要自己認為自己成功了,那你就真正成功了。成功不是一定要有輝煌的成就,成就一番事業,得到許多財物,這不是成功。真正來說,只要自己每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很充實,這也是一種完美的成功。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七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那些人們贊頌的偉大人物,都經歷過常人無法承受的磨難,正因為他們堅持下來了,在苦難中不斷歷練,成長,才鑄就了后來的他們。
先說貝多芬,他是整本書介紹篇幅最短卻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名人。他有著悲慘的命運,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聽覺簡直是天大的災難,但是他有著鋼鐵一般的意志力,不向磨難低頭。他成功了,他在已經失去聽覺的時候指揮《第九交響樂》,全場觀眾向他發出熱烈的掌聲,可耳聾的他卻聽不到,直到一位女歌手拉起他的手轉身看向觀眾時,他才看到全場為他喝彩,向他致敬。看到這一幕時,我無比激動,這對我有巨大的勵志意義,貝多芬做到了用苦難贏取歡樂。
然后是米開朗琪羅。在這位天才的.光芒之外,我看到更多的是他致命的性格缺陷。比如,他凡事親力親為,都要自己干,以至于把他的合作者全部趕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導致了他的各種辛勞。當教皇給他布置任務時,他抗爭,但最后卻妥協了,這也使得他終生都在為他人勞作,沒有過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這倒提醒了我:與他人合作才是王道,同時又要有自己主見,學會理智地拒絕他人。
最后是托爾斯泰。因為作者羅曼羅蘭本身就是一個文學家,所以在描述列夫托爾斯泰時非常專業,介紹的也相當深入。從書中我認識到托爾斯泰的藝術,不只對俄羅斯文學,至今仍對世界的文學發展,有很大的貢獻,而托爾斯泰所發展出來的思想,也給予世界很大的影響。
天才們經歷許多磨難,卻依然努力向上,讓我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與其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大神,不如腳踏實地地面對生活,不畏艱險,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八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風雨。
——題記。
鮮花與荊棘同在,成功與失敗并存。我們欽佩由石縫中長出的奇松,卻不知它所經歷的磕絆折磨;我們驚羨由石粒轉變為珍品的.珍珠,卻不知它在蚌中經歷的研磨打滑;我們敬佩名人,卻不知他們走向成功經歷的斗爭錘煉!
最近,我讀了《名人傳》,其中的《貝多芬傳》使我感受最深。《貝多芬傳》記載了貝多芬歷經坎坷后走向成功的傳奇人生——很少溫馨的童年是人生的開始;開始音樂創作后耳朵失聰,還經受情感的折磨,但他卻發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最后,貝多芬先后創作了《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創造了他創作生涯中的高峰;1827年,貝多芬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故事讓我更深地明白:名人一開始都只是普通人,經歷了種種磨難,才成為偉人的。
世界上沒有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即使是偉人也不例外。有人說:“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成功的人生,沒有挫折的人生必定不是成功的人生!”何嘗不如這句話所講呢?挫折,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重要,它不是我們人生中的絆腳石,而是墊腳石。直面挫折,我們就擁有了戰勝挫折的勇氣,我們又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固然比想象中的多,但我們要永不言棄,朝著既定的目標一步一步穩扎穩打,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拼搏。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九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人傳》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那么,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
剛開始讀的時候并沒有多大興趣,畢竟是傳記,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罷了。但讀到后來,卻漸漸被羅曼羅蘭筆下的人物所感動了。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都是在藝術和文學上赫赫有名的巨人,他們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穿著講究,目光犀利而且準確,眼中有一股奇異的力量,他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仍然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高昂的斗爭精神,任何時候都不向命運屈服,這就是偉大的音樂大師——貝多芬。內心豐富,思想唯美,在藝術上的創造無與倫比,對于自己喜愛的藝術工作,他有主見,有計劃,有獨到的想法,以無窮的精力永遠追求藝術上的盡善盡美,這是米開朗基羅。他面相丑陋,但絕對真誠可靠,永于盡責,胸中燃燒著熱情之火和愛國之心,為了自己的祖國他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偉大而博愛的托爾斯泰。他們相貌平平,但骨子里是偉大和崇高,他們開辟了新世紀的文化道路。他們身上處處散發著人格魅力深入人心。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閱讀經典最初可能充滿了沉重與痛苦,但當你走過泥濘崎嶇的山路,到達巨人肩上的快樂,就會油然而生。這是心靈的快樂,是靈魂的升華,較之感官的生理快感,是一種超越具像的人生感悟,是更高境界的快樂!給每一天留下閱讀時間,給每一個閱讀時間留下寧靜心情,給每一份寧靜心情留下悠悠書香,四季將因此而充滿溫馨,生活將因此而溢滿甜蜜!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起起伏變化、同悲同喜,共同體會在逆境中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最終成為偉人,將歡樂給予世界。其實文學名著的閱讀,是一種發現。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也是對自我潛在的精神力量的發現。名著的真正魅力要我們去發現,通過我們的感受、體驗、想象而內化為精神,一切決定在于我們自己。
所以好好品讀《名人傳》,它會帶給我們最真實的感觸。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一
《名人傳》是一部對名人事跡敘述的書,它由《貝多芬轉》,《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匯成,題為《英雄傳記》。該書描述了處于不同年代,不同世紀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作者羅曼羅蘭認為他們不單單是天資聰穎的人,而是一些和自己的時代緊密相連并且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這一點特別清楚地在《貝多芬傳》中。羅蘭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年代具有廣泛的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而歡欣鼓舞。羅蘭寫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貝多芬盡管受盡折磨,以及最后對于一位音樂家來說是最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后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
《米開朗琪羅》傳分上下編,上編“戰斗”,下編“舍棄”,還有尾聲“死”。我不能不欽佩米開朗琪羅,他盡管遇到了無數的障礙,但仍舊沖破重重困境,創作了許多作品。這本書正如羅蘭其他的傳記作品一樣,傾注了作者巨大的勞動!在《托爾斯泰傳》中,羅蘭闡明了俄國偉大藝術家的美學觀。
在這些傳記中,作者極力頌揚作品主人公敢于正視黑暗現實,鞭撻腐朽社會,渴望自由,主持正義的精神,贊美他們以造福人類為己任,為堅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藝術”而受苦受難的意志。
在痛苦和挫折面前,他們用堅強的意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生活中,挫折是難免的,但我們不能悲觀,我們要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用鋼鐵般的意志迎接美好的未來,迎接燦爛的曙光!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二
一本厚重的《名人傳》,仿佛蘊含了名人們所有的精神與智慧。那深藍色的封底,映襯著貝多芬沉郁而深邃的眼神,不知不覺地讓人內心為之震顫。
貝多芬的一生震撼著我,我敬畏貝多芬的一生。
那首時而頹喪時而驕傲的《幻想奏鳴曲》,反映著貝多芬的悲劇。壓抑的曲調,仿佛是貝多芬內心痛苦的對白。它向我們哭訴著貝多芬悲慘,被禁錮了的童年。他的父親蠻不講理,酗酒,將生活的重擔過早的壓在貝多芬稚嫩的肩膀上。可悲的事實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傷痕,但他對自己的童年以及其住處,永遠保持著一種溫柔而凄涼的回憶,正如曲中沉重卻溫和的曲調。
那首具有浪漫底克風雅的《第四交響曲》,是一朵精純的花,蘊藏著貝多芬一生比較平靜的日子的香味。輕松的曲調,如同一支從山上跳躍下來的小溪,純凈的不含一點雜質,歡快,活躍。此時的貝多芬已同特雷澤·特·布倫瑞克訂了婚,攀上了成功的頂峰。貝多芬為愛情妥協著,處處彬彬有禮,忍耐講究。這也許是貝多芬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段了,但甚至,《第四交響曲》的幻夢與溫柔的情調下,還深深埋藏著他雄獅般可怕的脾氣。這也許暗示著貝多芬失敗的婚姻與一生的悲劇。
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過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這一切都源于貝多芬的啟示。
以上就是我們學大的專家們編輯匯總的名人傳讀后感500字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同學更好的進行相關的學習,相信一定能夠幫助各位同學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三
走在圖書館人物傳記的書架旁,尋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書。突然發現一個名字:莫泊桑。當時,腦海中對他的認識僅存在于高中語文書上學到他的文章《項鏈》,以及文章中主人公悲慘的遭遇。便抽出來看了看,出乎意料的是該書的風格確實別具一格。寫一個外國人的傳記竟然用的是豎排繁體字,并且從后往前讀。或許,這就是一種親切感,對于學歷史的我來說,看到具有古色古韻的事物總是莫名的喜歡。而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后,我發現不僅風格,還有書里的故事都讓我很喜歡,很受益。書里對莫泊桑一生的經歷做了簡單的敘述,我從中了解到他的性格,他拜師學習的勁頭等等。而這些歸結為一點就是一種堅持,一種熱忱,一種毅力!
莫泊桑的一生可謂短暫而輝煌,四十三年的醫生,他給后人留下了一大筆財富,而這些財富的形成,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有良師益友的教導指引。如路易·布耶和居斯塔夫·福樓拜。布耶一開始是指導他寫詩,也正是在寫詩的過程中認識了福樓拜。他們兩位總是鼓勵莫泊桑,無論好與不好,都會耐心的教導他。莫泊桑在小說《皮埃爾和若望》的著名序言中,寫到:兩個人,通過他們純樸而又明智的教誨,給了我永遠奮進的力量。福樓拜對莫泊桑慈父一般的友誼與日俱增。可見這兩位老師給莫泊桑的幫助是無法言語的。而我們今天的學習同樣需要老師的指引,因此我們應多與老師交流,與老師探討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這樣會更有助于邁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當然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內因是關鍵,外因是條件,莫泊桑也不例外。他那與生俱來的對文學的天賦雖然可以幫助很多,但更重要的是莫泊桑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莫泊桑豐富的經歷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較多的素材。小時候的他向往大自然,尤其是海灘,被母親洛爾叫做“脫韁的小馬”,經常與漁夫等人在一起。雖然他出身貴族,但一顆善良的心讓他與下層人民同樣是伙伴,而且還幫助他們。當然,也有家庭不和諧的畫面給小莫泊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父親的浪蕩,與母親爭吵,還給母親要財產等等。在他的短篇小說《堂倌,來一大杯!……》中,莫泊桑以第一人稱描寫了“我”所目睹的由經濟問題引起的家庭悲劇的一個場面,而這其中對“我”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特別細膩和真切。事實上,父母離異的往事給莫泊桑的刺激是如此的強烈,以致他一直有一種慘遭遺棄的孤零之感。這些都直接反映在他的小說創作中。這些經歷不僅給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也帶給他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要堅強地面對生活。他參加普法戰爭,感到上層政客們的虛偽與無能,這些都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首篇小說《羊脂球》的巨大反響更增加了他的信心,也為他以后的成功鋪開了道路。但是疾病的折磨對他卻造成巨大的打擊,一開始的偏頭痛越來越強烈,他為了寫作總是堅持著,忍耐著,直到后來自己出現了幻覺,而這也成就了他的一篇小說《奧爾拉》。這篇小說中的“我”總是看到自己的幽靈,吮吸自己的活力,所以為了殺死幽靈最后只能自殺,這種荒謬得想法可以體現莫泊桑被痛苦折磨的程度之深,但就是這樣還依舊堅持創作。莫泊桑親眼看到弟弟被送到精神病院,內心痛苦卻無能為力,他要堅強起來給弟弟治病,安慰母親,可見他心里的巨大壓力,這也加重了他的精神分裂。最終他也患上了精神病,于1893年7月6日病逝于精神病院。就這樣一個偉大的文壇巨匠隕落了,消失了。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會越來越輝煌,散發著他亙古不變的光芒!
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努力后的成功,堅持后的美麗。所以,無論何時,我們應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強大,相信在堅持一下,便會有奇跡發生。而莫泊桑一生的孤獨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思考。孤獨不一定空虛,我們可以讓寂寞用知識填充,而不是一味的落寞。或許每個人都有這么一段空虛落寞的時光,如何度過就要看自己的選擇。我們可以像莫泊桑一樣堅強,如死神一般堅強!
這就是孤云野飛的才子給我的感受,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莫泊桑身上學到一種堅持!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名人傳》,這本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和社會家——羅曼·羅蘭的偉大作品,羅曼·羅蘭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上大學的時候曾與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有書信來往,托爾斯泰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羅曼·羅蘭的世界觀和創作中最突出的優點就是他的民主主義,以及對資本主義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
20世紀30年代之前,羅曼·羅蘭的作品主要有英雄傳記“名人三傳”,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以及一系列反對戰爭、反對暴力、主張個人“精神獨立”的作品等等。后期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四部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評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以后,他便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名人三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的領域不同,但是,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中,他們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表現真、善、的不朽杰作,而獻出畢生精力。貝多芬用痛苦譜寫的與命運抗爭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盡的精神食糧;米開朗基羅用一生的血淚創作了不朽的杰作;托爾斯泰則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萬千生命的渺小和偉大,他用他的作品向世界傳播著愛的種子。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們從來就沒有一絲的惶恐與顫抖,他們英雄的英姿是那么的桀驁不馴,有如怒濤,有如飆風,不住地吹響歡快的號角。他們從來就不諱言痛苦,而事實上,他們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又是難以想象的。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正如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貝多芬告訴我們的那樣:“噢,人啊,你應當自強不息!”
讀了這本書,我不由得十分感慨,這些名人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用在了全人類的身上,他們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們從來就沒有一些的惶恐與顫抖。啊!他們是英雄的代表,是偉人的楷模,我真佩服他們的刻苦堅忍不拔的精神!
我在學習中也要學習這些名人的精神,刻苦學習,認真聽講,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