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老子讀后感篇一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現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律去發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讀后感篇二
余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帶來別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余秋雨《老子通釋》用現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的歷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余先生融合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以通達暢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加于解讀。有讀者表示,余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余秋雨為現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昆侖山,總要上一次昆侖。”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于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優秀的人為它著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奧秘,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經歷??!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老子讀后感篇三
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個字,很精煉。《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雪漠老師寫的《老子的心事》是對《道德經》每一章節的解說。他說,《道德經》是老子的境界呈現,是正量的東西,是學問,是知識,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馬觀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讓它解決你人生難題,讓你的心變得豁達一些,廣闊一些,也在充滿欲望的世界里,發現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繁忙的社會里,擁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寧的心靈空間,永遠做自己的主人,永遠忠于自己的靈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老師們知道對學生、對孩子,要鼓勵、欣賞、肯定學生,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批評、抨擊、否定他們,雖然過后我們會后悔,會自責,事一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的話,會脫口而出。所以,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到行動上。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為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圣人的偉大就在于她不斷地幫助別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為而不爭,這種貢獻他人而不爭奪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我們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章的每一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最美的事,給予和奉獻。
讀了《老子的心事》,讓我覺得讀好書,讀圣賢之書,要學圣賢的活法,這種活法指導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對一種信念貫穿一生,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學會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絕望的那一刻,能夠交出一份相對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讀后感篇四
讀《老子》讀后感的讀后感《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為釋,或視同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尤為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后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說為“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后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于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說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于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系,更未有意構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說者。然就來于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茍不此之識,徒為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于常人的.智慧,憑借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并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独献印分?,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后世之人,或借為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臺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讀后感篇五
老子,是我國道家創始人。公元前600年生,公元前470年去世。他推行道家思想,寫了《道德經》。
其中,老子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文就是:人什么都沒有最好,制度不要,金錢不要,道德不要,什么都不要。每個人都渾渾噩噩,這樣最好!易中天教授又說,自從有了照相機,美術系的`人都不會寫生了;自從有了復印機,各個系的學生差點不會寫字了。所以說機器并不是什么好東西。我想,對呀,機器和科學都不是萬能的,有了汽車,誰還會騎馬呢?科學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標志著科學的進步,一面標志著某種東西被淘汰。
雖然道家思想沒有被世人推行,但是道家的中心理念——逍遙游,升上了天,成了神仙的思想。
老子讀后感篇六
讀的讀后感《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為釋,或視同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尤為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后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說為“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后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于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說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于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系,更未有意構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說者。然就來于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茍不此之識,徒為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于常人的智慧,憑借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并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独献印分?,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后世之人,或借為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臺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讀后感篇七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于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教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回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局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局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說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能說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說太虛偽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說,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系。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回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老子讀后感篇八
感謝甘肅張掖的祁振宸老師來蘇州上開發光體時推薦的《德道經》,讓我有機會透過熊春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導,簡單正確讀《德道經》,讀老子心得體會。
3月底從北京德慧智郵購了部分書籍,前面幾天讀《慧性圖文思維教育》,意識到誦的重要性。4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6點在小區河邊讀大本簡體帶拼音的《德道經》,從頭讀到尾剛好一個小時。出門前將小丫讀誦的《德道經》cd放入機器里,讓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來。
不到一個星期,九歲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學習做飯菜,說自己學會了以后媽媽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飯時他就可以為大家做。在與外人接觸時也越來越變得彬彬有禮,愿意主動招呼(不知是聽經的原因還是從他爸爸身上潛移默化來的,過去他是和我一樣對人為外冷內熱型不愿意主動招呼)。他向我們提的問題也充滿哲理。比如:錢物和人哪個重要?世上最難的事情是什么?大人為何喜歡追究過去、爭來爭去、自己都沒有做好卻喜歡指責批評小孩子?這些問題其實在德道經中都有答案。大人學習讀誦,孩子在無為(僅聽cd沒有讀)中即獲得。這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經典的力量。讀到《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一書第三章第五節熊春錦先生講述漢字是道德文化的記錄時,萌發了學習繁體字的決心(過去曾不解先生王彥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現今社會為何還堅持寫繁體字,現在通過學習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終于豁然開朗對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換簡體版為熊春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經》繁體豎版。
身邊喜歡讀書的年輕姑娘姬曉晨花了兩天時間抄寫完繁體豎版的《老子德道經》后與我分享,說開始抄寫德篇時很費力,堅持抄完到道篇時就變得出奇的順利。不知她的這一體驗是否可證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錦先生校注時恢復《德篇》放前《道篇》置后還《老子德道經》原貌的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在開始大聲讀誦時也有和曉晨類似的體驗。4月9日讀到附在《老子德道經》一書后的《經典誦讀心訣》,立即改變之前沒有目標的盲讀,而是在練習完開發光體課程所學的七個能量之后,借著全身在光的沐浴時觀想老子與自己融合再讀,發現誦讀變得更加輕松,明顯感應到聲音的共鳴。再將自己誦讀過程中得到的啟發與熊春錦先生的校注對照(前面僅讀繁體經-文并沒有看注釋),發現不謀而合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或許這就是頻率接近后能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棧禪修和儒教兩房外的花園里讀時,右小腿前面開始有陣陣熱流。聲音的啟動結合觀想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共振,這是與由楊子軍、鄭錦燕導師傳授的起源于美國歐林的開發光體課程原理殊途同歸??磥頍o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很早就都已經發現宇宙能量的`秘密。這兩位華人心靈導師能將美國的開發光體課程教導傳授得比起源中心還要成功,這其中一定得益于導師從小對國學經典的學與實踐四年前在上海錦燕導師曾說過她這輩子離開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創辦掌上明珠學苑,
二、講道德經還此經之真貌,
三、傳講龍華經。
不斷調整改變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燒自己為世界服務)的狀態,依照經典或上師(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師)引導去樂行,就能掌握簡單訣竅獲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時間中雖然僅憑自以為然的方式在讀《德道經》,也很清楚繼續下去的收獲定會更多,終因無法等待忍不住內心的沖動寫下上述初讀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誦讀經典、為人格播下積極正面的種子為命運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實,為全國各地不斷在身體力行推廣德慧智的經銷商們喝彩。相信有越來越多家庭的誦讀,中國的國學道德之光定會在全世界綻放。要提醒大家的是,萬法歸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為讓其合道與自然融合之法),這需要在對自己充滿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薦利用簡單的心理學科技工具--內在交談全腦開發大師之金頭腦組合對自己潛意識作有效改變、提升)的前提下開放、積極、腳踏實地去發現,切忌死搬硬套、東施效顰讓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煩惱而誤解經典歸罪上師。
感謝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傳播國(醫)學文化的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清明正義的文字、簡單生動的圖表,竭力還經典之原貌,讓一直在迷茫甚至錯誤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認識老子,吸收《德道經》中的精華,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薦有信心的朋友讀上的熊春錦先生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經》導讀報告--淺論道德救世,定會受益匪淺。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進。
皆得暇滿人生。
老子讀后感篇九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后一飄過關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