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一
《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里有《給大象拔刺》、《象冢》、《憤怒的象群》、《象警》、和《死亡游戲》等幾個小故事,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給大象拔刺》這個小故事了。它講述的是一個赤腳醫生和一家野象的故事。一般野象是不會和人類打交道的.。可是這個野象為了它的小象受傷的事,主動去找人類,可見它們愛子心切。
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個赤腳醫生在巡診的路上經過一個大灣塘。突然,一根象鼻橫在它面前,他還以為是根枯樹枝想伸手撥開的時候,結果一頭大公象從樹后閃了出來,一下子用鼻子把他卷了起來,接著又來了一頭大母象。當時他的心里又害怕又緊張,生怕大象傷害他。赤腳醫生被大象帶到一棵老榕樹下,把他放到一只小象的跟前,小象的腿受傷了,流了很多血,原來它們是想讓赤腳醫生給小象治病。治療過程很痛苦,大象爸爸媽媽開始阻攔醫生,可是為了給小象治好他想出了個好辦法,只要小象叫喚他也裝的很疼。大象覺得醫生和小象一樣,覺得很公平,也就不再干涉了。終于治好了,野象一家消失在森林里。一個月后,野象一家來了,把一個大蜂窩放到醫生的面前,小象又蹦又跳的來到醫生面前,原來它們是來送謝禮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覺到大象是個又聰明又感情豐富的動物,感覺到了父母的愛的偉大。使我體會到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母愛是偉大的!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二
在1943年,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西雙版納的人出動了全體象兵,但是鬼子實在太狡猾了,最后,鬼子扔下七十多具尸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倒下了。人們在洛江旁挖了一個巨坑,并且隆重的埋葬陣亡的戰象。
人們在搬運戰象時,發現一只渾身是血的公象還在喘氣,就將它搬運回了寨子。它就是嘎羧。人們對嘎羧寵愛有加,從不叫它搬運東西。
二十多年過去了,嘎羧要走了,他走時繞著寨子走了三圈,但它沒有到祖宗的百象冢,而是和曾經并肩作戰的戰友們躺在了一起。
嘎羧是多么重情重義,它為了和曾經并肩作戰的戰友們躺在一起,竟然沒有到祖宗的百象冢,這是多么偉大啊!
嘎羧也是多么善良,他臨走時,也不忘感謝寨子里的人對他的救命之恩,這是多么偉大啊!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一頭戰象》。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頭在戰斗中幸存的戰象嘎羧在死之前又重新披掛上象征身份的象鞍,走了一天一夜,來到了昔日戰友進埋葬的`地方——百象冢,在旁邊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了起來。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嘎羧要走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腿上綁上了黑布。老人和孩子手里捧著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邊,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通過“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說明了人們都很關心嘎羧。從“許多人泣不成聲”中體會到人們都不想讓嘎羧走,舍不得它。說明了大家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嘎羧繞著寨子走了三圈,看得出它也舍不得寨子里的村民。
嘎羧是一頭重情、重義的大象,它想念自己的戰友,它把自己埋葬在昔日和自己并肩作戰的戰友身邊。它是我們心中一位品德高尚,重情義的英雄。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四
開學后,我讀了沈石溪寫的《最后一頭戰象》這本動物小說。其中有一個故事很感人,我給大家講講。
這個故事叫《太陽鳥和眼鏡王蛇》。太陽鳥是熱帶雨林里一種小巧玲瓏的鳥,從喙尖到尾尖,不足10厘米長,叫聲清雅,羽色艷麗,赤橙黃綠青藍紫,像是用七彩陽光編織成的。每當林子里灌滿陽光的時侯,太陽鳥便飛到爛漫的山花叢中,翅膀以每秒80多次的頻率拍扇著,身體像直升飛機似的停泊在空中,長長的細如針尖的嘴喙刺進花蕊,吮吸花蜜。
眼鏡王蛇劇毒無比,可以說是森林里的大魔頭,體長足足有六米,頸背部畫著一對白色黑心的眼鏡狀斑紋,體大力強,在草上爬起來疾步如飛,只要迎面碰到有生命的東西,它就會毫不遲疑地主動進攻,別說鳥兒兔子這樣的弱小動物了,就是老虎豹子見到了,也會退避三舍。人若被眼鏡王蛇咬一口,救治不及時,一小時內必死無疑。
就是這樣兩種力量懸殊的動物之間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太陽鳥孵卵的季節,一條眼鏡王蛇爬上樹冠,它要敞開肚子大吃一頓太陽鳥下的蛋。太陽鳥們看著眼鏡王蛇得意洋洋的吸著它們辛辛苦苦下的蛋,心中充滿憤怒。終于,有一只太陽鳥忍不住憤怒地朝眼鏡蛇沖了過去,不過被眼鏡蛇張著大嘴吃掉了。沒想到,這不但沒嚇倒太陽鳥,反而是一只只太陽鳥升高俯沖,朝蛇頭撲去,這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鳥兒們越戰越勇,前赴后繼,在眼鏡蛇的胃再也成不下食物時,有兩只鳥趁它閉住嘴的時候,捉到了它的眼睛,一批一批的鳥兒啄向眼鏡王蛇的眼睛。眼鏡王蛇死了,地上鋪了一層死去的太陽鳥們。這樣的場景讓作者不禁感嘆:美麗的太陽鳥,嬌小的生命,勇敢的小精靈!
太陽鳥不但勇敢,而且非常團結,在危險面前,明知道與眼鏡蛇斗是以卵擊石,但為了保護自己的后代,義無反顧,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人類在災害面前是那么渺小,如果團結一心,人定能勝天。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五
我喜歡這本書可是有原因的。
這本書講的故事可感人了!講的是一頭名叫嘎羧的老戰象在人們治療下勉強可以走路。人們與它相處得很好,最后人們看著它走上黃泉路的一篇感人故事。
我最喜歡的一個劇情是:嘎羧用鼻子給村里的孩子分香蕉一事,我從中看嘎羧非常的大方就算是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會與別人分享。
讀了這篇故事我最大的感慨是:這一頭戰象是有情有意的,到最后臨終的`時。
候并內有像其他大象一樣去自己家族的那個埋藏著許多大象的象冦(kou)(大象的墳);它卻去了曾經在過的戰場,埋葬自己。我由衷地發出感嘆就是:歷史不能忘卻,英雄的血淚永遠感動心懷!它是動物界的一位偉大的救命也救世的英雄,它是人類銘記的榜樣!我真崇尚它的品質。
我在生活花錢大手大腳的。吃飯,沒吃完我就扔了,也包括不想吃,而且用水也不節約。我從來就沒想過原來:以前的一元錢就好比現在的十元錢;還有食物,現在要求光盤行動,更不應該浪費;水,以前我們這里是缺水地區,正因為我們沒經歷過才浪費,等再次經歷的時候就晚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把歷史放在眼里,放在心中。像那頭老戰象歷史不能忘卻!
這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六
這本書是沈石溪寫的一本小說,《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當我見到封面上那頭栩栩如生的大象,我就喜歡上了它。
《最后一頭戰象》寫的是一頭在日寇和象兵的戰爭中唯一活下來的戰象――嘎羧被好心的村民救了出來,但身負重傷。村民每天會給它沖澡,準備食物,嘎羧的傷口漸漸愈合了,但它的一條前腿因傷得太重而瘸了。在這后的二十六年里,村民們天天給嘎羧最好的待遇,渴了餓了可以隨時找一家人,他們都會給它最好的水和果子。但漸漸老去的嘎羧吃的越來越少。終于有一天,它不再吃東西了。正當它虛弱得站都站不穩時,忽然向村民要回了自己當年上戰場用的象鞍,準備離開村子。村民們聽說了,紛紛趕來為嘎羧送行,這時獵人波農丁和作者沈石溪商量后決定悄悄跟著嘎羧去象冢偷幾根象牙。結果發現嘎羧去了“百象冢”――上次抗日戰爭時戰象戰死后埋的地方。嘎羧挖開土,跳進洞和戰友們埋在了一起。波農丁和沈石溪覺得自己不能拿戰象的象牙,默默得離開了。
這個故事向我們訴說了一頭象和人的感情。象是一種非常通人性的動物,在這個故事中,嘎羧在臨走前,繞著寨子起了三圈,對救它養它的人表達戀戀不舍的感情。這讓想起了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有個小女孩在路上撿了一只貓,精心喂養了它幾個月,后來有一天晚上,附近有貓叫聲,原來是貓媽媽來找孩子了,小女孩打開門,小貓箭一般得沖了出去,女孩好傷心呀,一會兒,小貓又回來了,在小女孩的腳邊不停得蹭著,叫著,小女孩蹲下來,撫摸著小貓,終于小貓還是走了,依依不舍得跑向了它的家。
動物都是有感情的,整整二十六年,嘎羧把寨子當成了自己的家,融入了村民們的生活。
但是當它感到死神降臨時,卻選擇了離開這兒,去了“百象冢”,和曾經并肩戰斗過的老同伴們葬在一起。可見嘎羧這二十六年來并未忘記它們,還有現在背在背上的,和它經歷風雨,在小閣樓上放了二十六年象鞍!和戰友們躺在一起,也許是對嘎羧最好的歸宿吧!
看到這兒,我鼻子酸酸的.,為嘎羧感動。
過了二十六年,嘎羧依然十分清晰得記得自己的責任:一頭戰象的責任。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七
“它死了。它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關上了書,我淚流不止。
本文大致講述的是:1943年,西雙版納的洛江畔的戰斗中,剩下了一頭戰象名為嘎羧。一日,嘎羧十分亢奮,要求沈石溪先生與波農丁先生將布滿灰塵的鞍給他披掛上。一日,嘎羧預感到自己的死期,要離開村莊,它來到了白象冢自刨墓地。與戰友躺在了一起。
“它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看到這句話,我淚流不止。嘎羧沒有與自己的祖先在一起,沒有去象冢沉睡。而是與自己曾經的戰友共同沉睡在一起。
“它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多么令人感動,誰能想這頭大象竟然如此有人性,這頭大象竟如此講義氣,它知道責任與友誼是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東西,所以它便選擇了去百象冢,去陪伴已故的戰友,與之一聚。雖然它不能說話,不能告訴我們,它為什么不去象冢,而是選擇與戰友歡聚,但我深知,它有感情,它看重感情。為了戰友,不與祖先團聚,為了友誼,不與先輩團聚。比現在社會上的人好多了。現在的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友誼,只認金錢,完全不在乎朋友,邪惡,歹毒。
我再次淚如雨下,人還算得上是萬物之靈,嗎?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八
在我的印象中,大象高大但不笨重,強壯但不兇猛,是人們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幫手。但當我讀了《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后,我的內心卻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就是這樣的一頭性格溫順的大象,大自然中普普通通的一只動物,卻如此的重情重義,如此的忠誠與執著!
這是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一部作品,文章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重披象鞍,來到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了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喔——喔——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得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讀到這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頭威武雄壯的大象,熠熠生輝的象鞍,炯炯有神的雙眼,粗壯有力的四腿,昂然屹立在朝陽的光環中,那么耀眼,那么振奮人心!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嘎羧仍沒有忘記并肩作戰的戰友,沒有忘記揮灑熱血的疆土,沒有忘記心中那神圣的信念!
一個人不可以不愛自己的國家,一個人不可以沒有愛國的情懷,這就是《最后一頭戰象》給我的最大的教育!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九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便想起我在北京動物園中看到的大象,和沈石溪叔叔看到的大象不同。動物園里的大象又乖順又脾氣好,一點也不像大象的性格。我覺得沈叔叔筆下的大象栩栩如生,好像我自己也跟著這位醫生走進了森林,看見了大象,看見了大象在擔心小象時的表情是如此的傷心、難過。
這動物的情感不壓于人,它們的友誼、母愛、父愛、親情如同人一樣。我們才不能再亂殺動物,為我們與動物的友誼更進一步為目標不再做讓動物害怕的人類,加油!加油!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十
今天我在課本上學習了一篇新的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在這個學期最喜歡的一篇文章。讀完課文后我的腦海里就一直回想著它那威風凜凜的身姿,炯炯有神的眼睛,尤其是穿上戰甲的它,更是英武神勇。著就是課文《最后一頭戰象》里的主角---嘎羧!
嘎羧是在西雙版納抗日戰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象。人們在彌漫著火藥和血腥味的戰場上發現的嘎羧,它身上有彈孔,還在流血,但是只有它還有喘息,所以村民們把其它的戰象埋葬,把它運會寨子,精心照顧。復原的嘎羧享受到了村民的厚待,村民從不叫它搬運東西,它可以在村寨里優哉游哉地享受生活。
二十六年過過去了,嘎羧漸漸老了,知道自己要死了,便想盡辦法要來了當年的象鞍。就是那個留著彈洞,混合著皮革、硝煙、戰塵和血液氣味的象鞍。披上象鞍的嘎羧異常地英武豪邁。知道嘎羧要走了,全村的村民都來送嘎羧,有的還泣不成聲。大家給嘎羧準備了很多的食物,但是嘎羧什么都沒有吃,只是喝了幾口水。嘎羧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村民們的`感恩,對村寨的留戀,它只是繞著寨子走了三圈。讀到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嘎羧真是是很重情義!
離開寨子的嘎羧整整走了一夜,天亮時去到了打洛江畔,那個它曾經和其它戰象浴血搏殺的舊戰場。它在打洛江畔凝望了很久,最后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聲。我想它一定是要回憶它的戰友們,一定是很想很想再次和以前的戰象們一起再次相聚的。最后它來到哦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自己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在戰友們的身邊。
讀完這篇課文,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眼淚一顆一顆地掉下來。
我回想著嘎羧要象鞍的樣子,是什么第焦急,又甩鼻子又是跺腳的。它的吼叫聲一定是“象鞍,象鞍,我的象鞍,請把它拿給我。快點!快點!”當“我”把玉米丟給它的時候,它立即就甩走了,然后繼續吼叫著。直到“我”無意中把象鞍踢到它身邊的時候,它是那樣的安詳,滿足。“它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二十六年了,它還記得,是有多么深的情義,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無法想象,只知道自己相當地敬佩它!
嘎羧最后沒有去到老祖宗留下的象冢里,而是去到了“百象冢”里和當年的戰友一起長眠。我想最后它一定會在一個美麗的草地上和戰友們一起玩耍的!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十一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最后一頭戰象》的書,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一直記憶猶新。它由多篇短篇動物小說組成,其中我最喜歡第五篇,它講述了一個動物之間的動人故事。
那是無比干旱的一天,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擠在羅梭江大灣塘的樹林邊緣,對著水中長達幾米的恒河鱷魚望而卻步、徘徊不前。這時,樹叢里走出了七頭大象和一頭乳象,為動物們站崗放哨,在水中布下一道橢圓形的警戒線,讓鱷魚們不敢靠近,讓所有口渴的動物安心飲水......
這篇短篇小說的名字叫“象警”,是啊,動物界的大象就像我們社會中的'民警一樣,是大家的守護神。他們助人為樂不求回報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象警”一樣,樂于助人,為需要幫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圖回報。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為樂天經地義。象警就像家喻戶曉的雷鋒叔叔一樣,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十二
看完《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我唏噓不已,我邊看邊笑,也邊笑邊哭。誰說動物和人不一樣,為什么人們看見動物就像看一個玩具,看一頓盤中餐?它們和我們一樣!有著高尚而美麗的品質和情感。它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有親情恩仇,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給我們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在《最后一頭戰象》中的嘎羧,曾經是一頭戰象,在與日寇的戰斗中僥幸生還。身體殘疾的嘎羧,被寨子的人照顧休養了二十多年。在預感聲明行將結束之際,它披戴上當年作戰的鞍馬,風塵仆仆的趕路。而它并不是去祖傳的象冢,而是奔赴當年和它并肩作戰的犧牲的伙伴的墓前,掘墓自葬,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敬佩的思想感情!
二十多年來,它從來沒忘記硝煙彌漫的戰場,從未忘記浴血奮戰的幾十個同伴,從未忘記自己雖是一頭大象,但卻是一頭戰斗的大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直到死,它依舊認為自己沒死在戰場上,也應該死在長眠在此的同伴身邊。這是英雄!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老軍人,在彌留之際,他穿戴整齊、軍裝肅整,然后安臥于蒼松翠柏之中,給人無比的震撼。
《給大象拔刺》中的一家三口(象),公象和母象舔犢情深,小象受傷,竟像知道“我”是赤腳醫生似的脅迫“我”,讓“我”給小象拔釘子。可拔釘子哪能不痛呢?小象哭,大象特別難過,它就拿“我”出氣,好像是“我”故意把小象弄哭的。所以小象疼得亂叫、亂跳時,“我”就學它,好像“我”也很難受。大象大概覺得這樣很公平,于是不再折磨“我”了。小象康復后,大象送了“我”一個野蜂蜜做為報酬。它們雖然不會說話,但也和人一樣,也愛子情深,也懂得感恩和回報。
《憤怒的象群》告訴我們,大象在通常情況下與人和平共處,但是受到傷害,也是一種有仇必報的動物。所以不要傷害它們,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樂趣,所以人類應該和動物友好相處。
《象警》中,大象好像是盡忠職守的警察,在履行自己神圣的使命。它們憑借龐大的身軀和威嚴,保護不同的動物在炎炎夏日里免遭鱷魚的襲擊,在水里痛快的洗澡、喝水,在這個時候狼不追兔,虎不吃鹿,大家一起和和睦睦。我覺得大自然里有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才如此多姿多彩。
沈石溪的小說語言流暢優美,描繪了云南的特別是西雙版納的原始風光,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充滿了神秘的美麗地方,沈石溪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的動物王國。狼王、鹿王、老虎、狐貍、戰象、野牛、野豬王、云豹……就是他動物故事的主角。他把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性格特征描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更為難得的是,他賦予這些動物的行為以強烈的感情色彩,把他們當作有靈性的生命來寫,深深地感動了讀者,并給我們以生命的啟示。在動物身上,我們能看到高尚,也能反省自己作為人,所作所為是否有許多的不足之處,發人深省。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十三
《最后一頭戰象》是我在寒假時看的最后一本書。這是一本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動物與人之間的情感不亞于人類,它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是我讀沈石溪動物小說的體會。
最讓我感動的,是豬板塊的`《野豬王》里面說了一只家豬,又做了野豬,后來經過教訓,又重當家豬的事。從這篇說明了動物也能知道人的心意,而人,卻一直在破壞著動物的自由,破壞美好的情感,更破壞了美麗的風景。
合上這本書,我想:人,能不不做到保護自己的地球媽媽,不再傷害動物嗎?
讀最后一頭戰象有感篇十四
每當我聽到關于大象的事情時,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沈石溪爺爺的一本書——《最后一頭戰象》。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內心向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樣,十分激動,久久不能平靜。
如此溫順、忠誠的`大象,卻成為人們得到利益的工具。在馬戲團里,幼象被迫與家人分開,從小開始訓練。人們用繩子把幼象拖到地面上,用鏈子拴住它們的脖子,馴獸師還會用鐵鉤強行按住幼象的頸部。為了讓幼象伏在地面上,前后肢各有一條繩索,讓他們保持平衡。大象是四肢直立,一次又一次的撕扯,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讓我們一時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我幼兒園的畢業旅游,到泰國去騎大象,當時只是因為我一時的好奇,為了滿足我,卻讓大象受到了傷害,現在回想起來真不應該呀!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不要為了滿足我們自己,讓它人受到傷害,讓我們一起保護動物,保護大自然,讓動物和人類成為真正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