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色色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视频,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丝袜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孔廟導游詞講解(優質16篇)

最新孔廟導游詞講解(優質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13:11:06
最新孔廟導游詞講解(優質16篇)
時間:2023-11-29 13:11:06     小編:文軒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一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者x導。孔子有句。

名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后,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后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余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孔廟建筑發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過建筑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圣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筑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筑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筑方面,孔廟采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筑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筑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2019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19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于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墻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么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于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后為“至圣廟”坊,原名為“宣圣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19年)的廟圖上已有“宣圣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廟”為“至圣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19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怪獸,中間四只為“天祿”,兩旁四只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后,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圣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19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圣時門”。此門建于高臺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圣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圣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么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圣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圣之時者,終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適合時代的圣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進來圣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里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19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墻,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墻改為石欄桿。

弘道門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后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于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志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后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于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墻。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在主體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19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后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19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于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筑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余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19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曲阜、占領孔廟,“秣馬于庭,污書于池”,將奎文閣藏書“焚毀殆盡”以后,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圣跡圖陳列。孔子圣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圣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圣跡圖印本。圣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南排中間兩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19年)建的;次外兩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為清代建筑。按孔廟的建筑發展,清代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清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將碑擁擠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內出現了雙檐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筑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學上所講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見于《阿房宮賦》,至于其建筑結構是什么樣子,已無法確知。

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通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筑技術的發展變化。

在孔廟內1372塊碑刻中,按其重量來說,最重的一塊碑應數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門前東側),這幢碑碑身重35噸,連赑屃水盤共65噸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當時從北京將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往濟寧,中間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然后又從濟寧運往曲阜,濟寧到曲阜90華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寒冷,地上潑水結冰,碑從冰上滑行,文獻上講每天走臥牛之地,這樣90華里路運了整整十五個晝夜,耗費庫銀600余兩。

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19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著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龍蟠柱,其余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后臺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雕刻。此處并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圣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圣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并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門里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并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檜樹原有三株,于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2019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2019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19年)毀于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檜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于此地,即為第四代手植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著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著火,燒毀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檜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樹。

現手植檜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為什么,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系,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檜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詩為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2019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宋代以前孔廟內并沒有杏壇。現杏壇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19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擴建,位置后移。為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即筑一個土臺,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金代在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最早記載見于《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習書,孔子弦歌鼓琴”。至于原來沒有杏壇,或者說有杏壇在什么地方已無法考證了。一般來說《莊子》上面的記載是比較可信的,但《莊子》下篇一般認為是偽作,而《漁父篇》出自《莊子》下篇。因此,對于原杏壇的記載真偽難辨,尚不得考證。

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立石于亭內的,面南一碑為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寫道:“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杏壇的建筑結構較為別致。這種結構在全國來說也是不多見的,四面懸山,十字結脊,巨角重檐,黃瓦朱欄,雕梁畫棟,精美華麗,從四面觀看形狀一致,具有獨特的建筑特點。亭周圍有方正石欄,亭前水波花紋石雕香爐,傳系金代遺物。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19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19年)。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四周有回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云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大成殿兩側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云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臺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臺,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復道四通。大露臺是祭祀孔子時舞蹈奏樂的地方。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群龍競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筑特色。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里宋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

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在歷史上被尊為文宣王后曾經有過爭論,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確切,因為“王”有君王和侯王區分,有人認為應屬君王之“王”,也有人認為應屬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1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因此看來,宋以前“文宣王”之“王”應屬侯王之“王”,以后隨著孔子地位進一步升高而被確認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著的服裝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兩側神龕內為四配,東位面西的復圣顏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軻。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其后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有的還未復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您當前瀏覽的文章來源于考試大導游站。

寢殿的建筑年代與大成殿同。周圍石柱上的雕刻圖案是鳳凰牡丹。

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兩廡。始建于唐代,二十余間,明代成化年間擴建到一百間,其中包括兩頭的角門。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毀于雷火,現存為清雍正時期的建筑。廡88間,連廊帶門整整100間,每廡全長163米,兩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東西兩廡北部現陳列玉虹樓法帖。玉虹樓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孫、衍圣公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涑整理刻成的。孔繼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實,一字信夫,號谷園,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是當時刑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照的女婿。求學于張照,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名重當時,與梁同書齊名,并稱南梁北孔。玉虹樓是他的書房號,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稱為“玉虹樓法帖”。玉虹樓石刻共584塊,拓印裝裱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整個玉虹樓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繼涑獨家刻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孔廟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跡殿。圣跡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并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圣跡之圖”。圣跡殿是專門為存放《圣跡圖》而建造的。《圣跡圖》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文圖并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故宅門里是當年孔子的故居原址。雖不引人注目,但卻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廟就在這里。里面御贊碑亭一間,據說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闕里,故宅門所對的街道即是闕里街,闕指石闕。漢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闕兩個,元代擴修孔廟時移入孔廟,“里”是指鄉里即村莊或街道,因石闕得名闕里。

游客朋友們,孔廟的游覽到此結束了,感謝各位在講解中對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講解過程中有什么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孔廟,再次光臨曲阜,謝謝大家!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二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

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

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

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

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

漢代以后,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后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余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共占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

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歷史。

孔廟建筑發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過建筑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圣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

因此,孔廟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筑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筑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成就。

在整體建筑方面,孔廟采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筑形式。

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筑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筑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

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

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

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

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

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

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

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

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

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

“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

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

欞星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

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于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

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墻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

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

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么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于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

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

“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

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

“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后為“至圣廟”坊,原名為“宣圣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圣廟”坊。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廟”為“至圣廟”。

此坊為漢白玉石質。

“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

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

此二坊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怪獸,中間四只為“天祿”,兩旁四只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后,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圣時門

圣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圣時門”。

此門建于高臺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

“圣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圣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

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圣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么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圣之和者。

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圣之時者,終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適合時代的圣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璧水橋

進來圣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

崇圣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

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

“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里面的東西學無止境。

此二門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

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

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墻,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墻改為石欄桿。

弘道門

弘道門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

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

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后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于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志銘”,頗有書法價值。

二碑原立于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

“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后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

孔廟內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輪廓之內。

角樓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

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

同文門始建于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

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同文門。

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墻。

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在主體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

“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后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

所以,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

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于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筑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余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

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

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曲阜、占領孔廟,“秣馬于庭,污書于池”,將奎文閣藏書“焚毀殆盡”以后,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

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圣跡圖陳列。

孔子圣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圣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

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圣跡圖印本。

圣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叫任一諾。

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

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

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

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

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

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

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

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筑463間,加上后花園,共占地240畝。

孔府,也稱“衍圣公府”。

“衍圣”的意思是說“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續,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后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

占地三千多畝。

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

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

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

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

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

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

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

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

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

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

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

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

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

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

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

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

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

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

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

“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

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

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

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

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

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

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

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

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

“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

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

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

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

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

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

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

“欞星門”系乾隆御筆。

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

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

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

“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

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

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

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

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

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

“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

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

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

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

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

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

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

”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

仰高門里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

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范例

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

始建于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占地200余畝,有房舍480余間。

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頒發的圣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

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布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范例。

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孔林又稱至圣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墻長達14里,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

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

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

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

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冢 十余萬座。

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1.

孔廟導游詞

2.

游孔廟導游詞

3.

孔廟導游詞匯總

4.

山東孔廟導游詞

5.

孔廟導游詞范文

6.

北京孔廟導游詞

7.

孔廟導游詞開頭

8.

曲阜孔廟導游詞

9.

同安孔廟的導游詞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三

一進門,我就看見一些模型,模型上有許多房子,這些房子只有一兩層,而且房子邊上有許多花草樹木和小河。我想:“這些模型大概就是孔子的家的模型吧!”

走進孔廟,我看見里面有兩扇門。里面有一個小花園,小花園里有一棵五層樓高的銀杏樹,邊上有一些房子。我走進一間房子,房子里有許多雕像,它們都是孔子的后代。我從這些雕像,知道了衢州孔廟是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孫孔端友造的。

然后,我們又去了一些地方,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間有許多凳子的房子了。

這間房子里有許多擺得整整齊齊的凳子,前面還有兩張凳子和一張桌子。我想:“這里大概就是講學的地方吧!”于是,我讓爸爸拍照,自己和媽媽坐在凳子上,假裝拿著《論語》,“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著“讀”著,我眼前出現了一位老先生坐在前面,下面有一大群學生拿著竹簡,搖頭晃腦地讀著《論語》。這時,爸爸問我:“你還要不要走啦?前面還有很多東西呢!”爸爸的這句話,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紀。

最后,我們又到了一個大花園,大花園里有樹、有花、有河、有鳥,還有孔雀呢!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xx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據稱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孔廟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云矗,飛檐翼張。重門呀其洞開,層闕郁其特起。”這一具有東方建筑特色的龐大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五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里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叫任一諾。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廟·。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進入大門,由此向后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畝。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六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叫任一諾。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后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畝。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七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八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孔廟導游詞4000字,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來,不亦樂乎。很開心結識大家,并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真的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并希望大家及時對我的服務提出批評建議。首先呢,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等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位于山東西南部,北俱濟南省會135公里,其北一泰山,南瞻鳧峰,東連泗水,西抵茺洲。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他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先皇古諦的發祥地。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曲阜一直是人們心中的圣地名稱,被西方人稱作“東方耶路撒冷”1961年,國務院將孔府孔廟孔林列為全國首批重點保護文物。82年將其列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98年又被譽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公布,曲阜孔府孔廟孔林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呢名錄》。至此,曲阜已蓬勃發展。

這里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其中孔廟的歷史建最長最久,在全世界各國都有孔廟,特別是日本,韓國,越南等,但中國這座孔廟是天下之最,孔廟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第二年成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孔廟防皇宮建筑之至,分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樓,堂,殿,坊466間,門庭54做,碑1000多塊,不論從那個角落看,孔廟都稱得上恢宏壯麗,金碧輝煌。

現在我們所靠近的孔廟前的這座門建于明代,是當時曲阜的正南門。“萬仞宮墻”這四個字是乾隆皇帝御筆,他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據說有一天在朝廷上有人說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其老師相提并論,當時子宮在場,說:我不敢跟我的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就有一堵墻,我這堵墻只有肩頭高,人們一眼就能望到低,而我老師孔子得墻有數仞高,只有找到門才能看到我老師的博大精深,后來呢,就把“萬仞宮墻”四個字可到了墻上。

現在看到的這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這樣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玉振之也”,說的是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對文化做成極大貢獻,由此而得名。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獸叫“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以誰用的飾物。可見孔子威望之高。

廟墻外的這個石碑叫“下馬碑”,過去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經過時必須下馬下轎徒步經過,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過了金聲玉振坊看到的這個單孔石橋,他旁邊東西各有一課古柏樹這就是所謂的“二柏擔一孔”。

之后呢,大家看到的是欞星門,這座門是明朝所建,“欞星門”三個字是乾隆皇帝御筆,古時有這種說法,古人祭天,要先祭欞星,有尊孔茹尊天之說。孔廟有碑記:

置欞星,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就是說無論到任何地方,只要有欞星門,那么他的門扇一定是形如窗欞,因此有疏通之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習。

走過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進院落了,園中有兩座石坊,前為“太和元氣坊”,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和,“元氣”指金木水火土。“太和元氣”贊揚的是孔子的思想有如太空哺育萬物。后面一座是“至圣廟坊”,至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思,建材時漢白玉。這兩座石坊都是明朝所建。院里還有兩座木坊。東面的叫“徳侔天地”,說的是孔子思想對人類功德能與天地相比,西邊的是“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古今往來,都為蓋世之冠。

前面的這座門叫“圣石門”,圣石門的來歷還有一段典故呢,孟子曾把孔子與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幾位先賢先圣做了比較,說孔子是集賢縣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適合時代了,由此雍正欽定此門為“圣石門”。旁邊的這個亭子叫“漢石人亭”,廳內有兩個漢石人,一個高2.54米,頭戴高帽,腰纏長劍,另一個高2.2.米,都是用來守陵墓的,是東漢遺物。大家繼續往前走,跨過這座橋,我們前面的是孔廟的大中門了,門額是乾隆皇帝所寫,大中是贊揚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意思,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為中,不椅為庸,中庸之道就是能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是儒家的一貫主張。

過了大中門,就是第四進院落,院內有四座碑最著名,東北為洪武碑,西北為永樂碑,東南是成化碑,西南為弘治碑,這些駝背的動物人們習慣上叫龜趺碑,實際上叫赑屃,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赑屃的特征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擅長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治者要用他來服御碑。最有名的是成花碑,成化碑有兩個特點,一是內容寫得好,2是他的書法好。字為楷體,字體端莊,結構嚴謹,一精湛的書法著稱于世,他將孔子的思想推崇到了極致,說孔子之道則有天下,無孔子之道則是天下。孔子之道就像人們吃飯穿衣一樣,不能缺少,,此碑立于成化四年,因此叫成化碑。

繼續往前走,前面的就是著名的奎文閣了,奎文閣是孔廟的三大主主體建筑之一,原名藏書樓,以其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中外,此樓建于北宋天禧二年,,金章宗是重建,改名奎文閣,“奎”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為西方白虎之首,孝經中說的“奎主文章”后人演化長文官之首,人們把孔子比作天上的魁星,說孔子是天上管理文化之星,“奎文閣”三字同樣出自千龍之手,奎文閣高23.35米,面寬7件,進深5間,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拱,奎文閣一場堅固,字明弘治十七年重修以來,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侵襲和多次地震,巋然不動,聚集在,清康熙年間大地震是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著一,”而奎文閣卻安然無恙米其獨特的建筑藝術是我國木結構建筑藝術中的杰作,現在奎文閣是孔子圣跡圖陳列。

過了奎文閣,就是著名的13碑亭,南面8座,北面5間是專門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俗稱“御碑亭”,13個亭內共保存了57座石碑,是唐松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內容多是記載的歷代皇帝對孔子的追謚加封,親自祭祀或者派官員祭祀,以及整修廟宇的情況,文字為漢文,滿文,蒙古文等,。孔廟中保存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石碑1200多塊,按其重量說啊,最重的人則是這座康熙御制石碑了,這塊石碑是康熙25年所立,碑中35噸,加上卑下的赑屃,水盤,約中65噸,這塊巨石是康熙在北京的西山上親自挑選的`食療,刻制好后,經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到濟寧,后從濟寧征用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結冰,地上灑水,45公里用了15哥晝夜才運到曲阜的,到此為止,我們已經看完了孔廟的第一部分,有人叫前導去,古時是為祭祀準備工作的場所。

現在我們看到的路中間的亭子杏壇是幾年孔子講學的地方建造的那邊的石欄圍起的這棵檜樹,是“先師手植樹”,相傳孔子當年曾在此親自種植了三課檜樹,后兩棵枯死,唯有此樹生生死死,保存至今,有句話說:此檜日興,則孔氏興,將它與孔子子孫的命運連在一起,過去人們把他看做事孔子思想的象征。

我們面前這座胸圍的寶典就是孔廟的主殿大成殿了,這是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場所,宋徽宗榆樹匾額,大成殿高24.8米,寬45.78米。深24.89米,規模僅次于故宮太和殿,他與故宮太和殿,岱廟天7%¥#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大成殿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殿周圍的28跟雕龍石柱,據說乾隆皇帝來祭祀的時候,地方官員怕皇帝會因為石柱超過皇宮而怪罪,將事主用紅綾黃抽包起來,乾隆皇帝了解情況后認為孔子應該享受比皇帝更高的待遇,命人將紅綾拆了下來,當皇帝看見石柱時被深深的震驚了,石柱都是用整石課程的,高5.98米,直徑0.81米,兩山墻及后檐的18跟為淺浮雕八菱石柱,上雕有云龍,每面九條,沒柱72條,共1296條,前檐的10跟為深浮雕,柱上雕的事雙龍戲珠團,周圍都有云焰,這雙龍戲珠不是一般的浮雕,而是鏤空的深雕,遠遠望去蛟龍相對盤旋于祥云之中,見不到石柱,確實是紫金城的龍珠相形見絀,十根龍珠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

大成殿內供奉的事孔子的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流冠冕,身穿12章王服,手捧鎮圭,是古代天子的打扮,可見其地位之高。其實孔子的真實面目是布衣文人的形象,在孔子塑像前來那個側的四個深@#。東側供奉的事副圣顏回述圣孔及,西側供奉的事宗圣曾參合亞圣孟軻。成為4配。在兩側是12哲,初朱熹外,其余十一人是孔子的弟子,殿內“萬世師表”和斯文在茲匾額分別是雍正和光緒題寫的。殿外的舞臺是祭祀孔子行禮,歌舞的場所,現在每逢孔子誕辰都要急死歌舞。

大殿后的這座殿試寢殿,與奎文閣,大成殿合稱空面的三大建筑。是供奉孔子夫人的地方。

這里是孔廟的最后一進院落了,是勝跡殿,,,圣跡圖是記在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有明代人樣芝作畫,嵌于殿內的石刻連環畫,共120副,每幅長60cm,寬38cm,記錄了孔子一生的主演活動和眼、論,這好似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內還有晉代畫家顧愷之和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花的孔子像,據說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向最接近孔子的原貌。

最后呢,我們在參觀一下孔子故宅,這是整個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就似乎魯哀公令其子孫祭祀的地方,也叫“闕里故宅”,西面的九間是禮器庫。1北屋是詩禮堂,是后人為了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禮的故事而建造的,有一次,孔子伊人在庭院中,見到兒子孔鯉經過,就喊柱他問學了《詩經》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孔子就教育他說不學《詩經》就無法與人交流,諸侯國之間駐兵和社交禮儀場合都要引用,詩經》中的幾句話,于是孔鯉就人之的回去學習《詩經》,有經過一段時間,孔子又叫住孔鯉問他有沒有學習《禮記》并教育他說不學禮是難以立身做人的,這件事被后來傳為美談,孔子的后代稱此為詩禮傳家,立為祖訓,康熙皇帝曾經在此聽孔子的64代傳人著名戲曲學家孔尚任在此講解經書,園中的這眼井據說是孔子當年吃水的井,乾隆曾在此飲水拜師,乾隆曾8此來曲阜,在孔子故宅井石碑上就有他的五次題字。現在大家可以再細細品味一番,大家也可以拍照留念哦。

各位團友,孔廟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祝大家旅途愉快。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九

我是“走遍天下”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陳。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引用《論語》的開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名話,熱烈地歡迎大家到孔子的故鄉——曲阜游玩。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就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下面,我將陪伴大家來共同游覽。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面積有3275畝,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門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的第一道門叫“欞星門”。

過了欞星門,迎面有一座小石橋,叫“壁水橋”,橋的兩側偏南各有一道門,東門叫“快睹門”,西門叫“仰高門”。再往前,還有“弘道門”、“天中門”。這些“門”既有清代、明代還有宋代的,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前面的這塊碑,叫“成化碑”。它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bi"xi是龍的兒子。這兒的老百姓常來這里撫摸bi"xi,他們說:“摸摸bi"xi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bi"xi的腚,一輩子不生病。”大家要想一輩子不犯愁,不生病的話,就都去摸摸吧。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這些碑最重約65噸,采自北京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的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繼續向前走,就是“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壇側的杏樹,為后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非常美麗。游客朋友們,前面映入眼簾的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大成殿”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不及。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

今天的游玩就到這里,希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對孔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_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據稱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孔廟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云矗,飛檐翼張重門呀其洞開,這一具有東方建筑特色的龐大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一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后,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后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余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孔廟建筑發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過建筑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圣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筑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筑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成就。

在整體建筑方面,孔廟采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筑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筑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

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于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墻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么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于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后為“至圣廟”坊,原名為“宣圣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圣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廟”為“至圣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怪獸,中間四只為“天祿”,兩旁四只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后,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圣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圣時門”。此門建于高臺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圣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圣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后輔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么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圣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圣之時者,終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適合時代的圣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進來圣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里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墻,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墻改為石欄桿。

弘道門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為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為“弘道門”,后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于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志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東舊縣村,后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后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于宋代,原為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為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為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墻。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在主體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后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為贊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于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筑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余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為《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占曲阜、占領孔廟,“秣馬于庭,污書于池”,將奎文閣藏書“焚毀殆盡”以后,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圣跡圖陳列。孔子圣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圣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圣跡圖印本。圣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二

大家好!我叫xx。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三孔”:孔廟、孔府和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古樹1700余株。孔廟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筑463間,加上后花園,共占地300畝。孔府,也稱“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說“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續。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后,孔府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主人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專用墓地,占地3000多畝,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四周圍墻高3米、厚1.5米,長14.5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希望“三孔”之游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三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導游員張壘,大家可以叫我小張。

非常榮幸能為大家做導游。

希望您在這渡過一段充實而有意義的時光。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乎。

”下面就讓我懷著喜悅的心情開啟我們的孔廟之旅。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堂,位于曲阜城中心。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之堂立為廟,“歲時奉祀”。

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等。

其后,隨著歷代王朝層層加謚孔子,孔廟不斷得以維修擴建,至明、清時期形成現在的規模。

它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前的這座門樓建于明代,是當時曲阜城的正南門,也是參觀孔廟的起點。

“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筆,源于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

魯國大會諸侯的時候,有人說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論。

此話傳到子貢耳朵里,子貢馬上反駁說,我可不敢和老師比,如果把一個人的學問比做一堵墻,我這堵墻只有一仞高,大家一踮腳尖,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東西,沒什么深奧的;而我老師孔子的這堵墻有數仞高,如果你不走進去,是無法知道他學問的高深的。

后人認為數仞仍不能表達孔子思想學說的高深,便把數仞改成了萬仞。

“萬仞宮墻”四個字原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的筆跡。

后來乾隆皇帝來到曲阜時,為了表示自己對孔子的尊重,就換下了胡碑,而刻上了自己題寫的字。

我們現在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坊,叫金聲玉振坊。

此坊由明代山東巡撫、欽差大臣胡纘宗所建,“金聲玉振”四個字也是由他題寫。

這是根據孟子贊揚孔子的話而來的。

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也。

”這里用金聲玉振作為孔廟的第一道門坊的名稱,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今先賢之大成,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贊揚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

我們現在來到了欞星門,這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

欞星即靈星,古代祭天先要祭欞星,孔廟設欞星意為尊孔如同尊天。

此門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乾隆十九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

我們現在來到了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改為三檐,賜名“奎文閣”。

明弘治十七年改為七間,清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內現為孔子圣跡圖陳列。

孔子圣跡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跡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圣跡圖木板,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圣跡圖石刻。

這里陳列的系明木板圣跡圖印本。

圣跡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

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

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通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筑技術的發展變化。

在孔廟內1372塊碑刻中,按其重量來說,最重的一塊碑應數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這幢碑碑身重35噸,連赑屃水盤共65噸重。

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當時從北京將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運河從通州運往濟寧,中間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然后又從濟寧運往曲阜,濟寧到曲阜90華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頭,趁冬季寒冷,地上潑水結冰,碑從冰上滑行,這樣90華里路運了整整十五個晝夜,耗費庫銀600余兩。

我們現在來到了大成門。

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龍蟠柱,其余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后臺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雕刻。

此處并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圣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

西為啟圣門,內奉祀孔子父母。

中路三門并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門里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

先師手植檜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我們現在來到了杏壇,宋代以前孔廟內并沒有杏壇,后來為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即筑一個土臺,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

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為金承安三年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面南一碑為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

亭周圍有方正石欄,亭前水波花紋石雕香爐,傳系金代遺物。

繼續向前,現在我們看到的'路中間的亭子杏壇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

再向前,就到了大成門,大成門是孔廟內最大的門。

經過這道門之后,大家就會到達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里宋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

宋崇寧三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

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

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后重建的。

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

8米、闊45。

69米、深24。

85米,四周有回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

98米,直徑0。

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云焰,下飾蓮花石座。

大成殿兩側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云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臺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臺,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

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復道四通。

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

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

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

孔子兩側神龕內為四配,東位面西的復圣顏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軻。

四配塑像坐高2。

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

其后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再向前就是孔廟的最后一進院落了,這是勝跡殿,里邊的石刻圣跡圖是記在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共120 副,每幅長60cm,寬38cm,記錄了孔子一生的主演活動和言論,這好似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殿內還有晉代畫家顧愷之和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像,據說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向最接近孔子的原貌。

最后呢,我們再參觀一下孔子故宅,這是整個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

西面的九間是禮器庫,北屋是詩禮堂,是孔子當年的草堂故居,也是孔子教兒子、孫子以及弟子,學詩,學禮的地方。

園中的這眼井據說是孔子當年吃水的井,被稱為“圣水”。

各位團友,孔廟的參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祝大家旅途愉快。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非常歡迎各位來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參觀游覽,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

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

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跡4處,省級11處,市級100余處。

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要游覽的,便是“三孔”中的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

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

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

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意思是每年都按時祭祀。

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

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

5畝,南北長約1公里。

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

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是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走過神道,我們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萬仞宮墻。

這道門也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

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

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

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

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四

你們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你們來到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我是來自柯南旅行社的導游趙遠,感謝你們選擇我來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讓我們一起開啟快樂的曲阜孔廟之旅。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它規模宏大、氣魄雄偉,與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相信今天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進入孔廟,你會看到古木參天,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照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非常獨特,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我想給大家介紹最特別的是龍鳳樹,據說,當年皇帝來孔廟參拜時,一時疲勞就順便靠在樹旁休息,沒想到這棵樹沾了皇帝的真龍氣息后,出現了龍型樹紋,所以叫作龍樹!有龍就有風,在這棵龍樹旁的就是鳳樹。

整個孔廟建筑群以中間為界,左右對稱,主次分明。順著中間的主道,你會來到杏壇,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孔子當初是在土臺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站在這里,你可以想象到當年孔子教弟子的情景,孔子誨人不倦,學生學而不厭。

請跟隨繼續向前走,我們就來到最有名的大成殿,它是孔廟的主殿,與太和殿、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四周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上下盤繞,二龍戲珠,形態逼真。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他五官端正,目光炯炯,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文化節,世界各地的游客齊聚這里,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希望你們到時間來參加。

現在是大家自由游覽的時間,請你們細細游賞。

游客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孔廟到此結束,歡迎再次光臨,謝謝游覽!

文檔為doc格式。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五

各位女士、先生、小朋友,大家好!我叫張玉新,是帶領大家參觀孔廟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張導,也可以直接喊我的名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幸為各位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另外,為了避免發生意外,給大家提幾點要求:一要守時,不要讓大家等你自己;二要注意安全,小心地滑;三要講究衛生,愛護環境;三要注意保護文物,不要亂涂亂畫。好,下面就請大家跟我游覽孔廟。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與故宮和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又名“至圣廟”,這是對孔子最高的稱呼。

請大家跟我進入“圣時門”,這是孔廟的正門。圣時,比喻孔子的思想是適合時代的。

大家請看前面三架拱橋,因“壅水環繞如璧”,故名“璧水橋”。故宮有金水橋,此有璧水橋。

我們經過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就到了奎文閣。奎文閣是孔廟的主體建筑之一,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現在這里是個小書店,喜歡讀書的朋友可以去買書。現在自由活動十分鐘,然后我們去大成殿。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大成殿四周廊下環立著28根石雕龍柱。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龍柱,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雕刻玲瓏剔透,龍姿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大成殿內金碧輝煌,有大型神龕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大成殿前露臺過去是祭孔時舞蹈奏樂的地方。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殿。

好了,孔廟就參觀到這里,朋友們可以拍照留念,然后去參觀孔府。歡迎朋友們再來!再見!

孔廟導游詞講解篇十六

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張xx,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后,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后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余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筑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歷史。孔廟建筑發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過建筑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圣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筑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筑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筑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筑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筑方面,孔廟采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筑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筑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

欞星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于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墻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么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于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后為“至圣廟”坊,原名為“宣圣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圣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廟”為“至圣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