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一
第二,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放手學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內數的知識基礎上,去獨立完成百數圖的填空,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圖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第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操作,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體會數學的多姿多彩。教學中,讓學生給十位、個位是3的數涂上不同的'顏色,不僅使學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內各數的排列順序,而且深化了對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規律的好奇心。在全體學生參與涂色游戲探索規律的同時,組織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進一步培養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
第四,數學游戲的設計,有利于“寓教于樂”,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并注重聯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運用所學的教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學生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在充分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的基礎上,加強了對100以內數的順序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和鞏固了百以內數的概念,體現了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的能力;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二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雖小,但對于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還是有的,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有了相應的知識經驗。而且,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人民幣都有較強的觀察能力,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認識的面值,并能從人民幣中找出識別的信息,但是缺乏對人民幣清晰、系統的認識,對人民幣的附加價值缺乏了解。在另一個班試教時就發現,孩子們雖然都認識人民幣,但對其各種面值之間的聯系、大小關系都不甚了解,甚至有孩子說5張2角的人民幣可以換一個1分錢的硬幣。因此在后來修改時,我有意識的將元、角、分的十進制關系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
孩子們大多都有購買的經驗,但是支付方式和購買方案欠靈活,因此采用了課本上做一做的習題,1元可以買什么東西?商品有1元的冰棒、5角的作業本、1角的扣子。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己尋求答案,想出多種購買的方案,可以只買一種商品,也可以兩種或多種商品,在思考中進一步體驗到人民幣在生活中重要性。
一整課上下來,我自己感覺孩子們學得很開心,本來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接觸的東西,學起來很有勁,認識人民幣和換錢游戲的環節都積極踴躍的參與。但是從隨堂的`練習中來看,我對新版、舊版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塊還是把握不夠。教材是20xx年編寫的,那個時候市面上大多流行的是第四套人民幣,而到如今第四套已經漸漸淡出人們視野了,特別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第五套人民幣大多都能從生活中認識,這堂課只是把知識系統化清晰化;而第四套人民幣對他們可以說是一種新的知識點。但是書上的習題大多已第四套人民幣為主,孩子們紛紛說看不清楚。其實在認識人民幣一環節,我就將同樣面值的第五套人民幣和第四套人民幣就出示在一起,我的本意是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兩種版本的人民幣聯系在一起了。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三
1、給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讓學生在感興趣且較熟悉的生活問題中,復習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系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么信息,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著豐富的感知。
2、激發學生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教學時我通過提發散性問題來激活學生思維。如:“從這幅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根據獲取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看圖能力,進一步鞏固了百分數的應用。
3、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
課標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他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基于這樣的理念,我注重讓學生與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對比,學生還會進一步理解每種統計圖獨特的作用。
不足之處。
1、從統計圖獲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問題難度較大,將簡單知識復雜化了,不利于差生的學習。
2、有一部分學生計算能力比較差,導致一些解決問題的環節上耽誤了一定的時間,今后在練習中要繼續加強計算方面的訓練。
《雞兔同籠》是抽象的課,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課前我對我班的學生進行了估計。有少部分學生接觸過雞兔同籠問題,但對于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決定主要借助教師引導探究這個手段,讓學生在嘗試、探索、合作中,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我首先從數青蛙的歌曲中,引出可以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動物的特點,再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雞的只數×2+兔的'只數×4=共有的腿,為列方程法提供等量關系。再讓所有的兔子學雞,讓學生觀察腳的條數有什么變化;又讓雞學兔,再提問,為假設法的思維方式做了鋪墊。接著出示例1,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方法:假設法二種、列方程法。對三種不同的方法做了比較,進行方法最優化,提倡學生用方程解答。再來解決“雞兔同籠”的原題。最后進行練習,解決生活中“雞兔同籠”的問題。
存在問題、由于內容比較多,我在教學時間的控制上還略顯緊張,導致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少。這一內容在以前是奧數題,有些難度,這樣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更加難理解。
2、在強調運用方程解此類題的時候,當設足數多的為x時,我出現了一個小錯誤,設足數少的為x時,學生不會做。我當時就說我們不會做,就應該設足數多的為x。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教育學生,說明現在我們不能做不要緊,今后會學到。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四
《找規律》是新課標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上完這個單元,我有幾點感受:
1、游戲導入,引出規律
一開始,以老師帶來的獎品為素材,從游戲猜一猜開始,猜老師手中拿什么顏色的花,從老師手中也藏著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讓學生體會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我認為這部分上的比較滿意,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探索規律.以禮品這一情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有各種不同的排列規律,使學生充滿好奇心,增加學生探索的心里,想弄明白的心情,使學生專注于學習中。接著讓學生“擺一擺”、“涂一涂”,讓學生在動手探究中理解規律。
3、運用規律,創造規律
這部分教學,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首先,小朋友基本上都能自己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自己創造規律。接著拍手游戲,其實不僅圖形、圖案的排列有規律,聲音、動作也有規律,讓學生接著老師的`節奏拍,學生自己也設計一個有規律的動作或聲音。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五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單一標準的分類以及不同標準的分類的分類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逛超市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補充練習,以及課外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局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動手操作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形式。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數學動手操作游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游戲中來,在游戲中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之一:分圖形卡片活動,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卡片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多方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在匯報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自己發現數學中的問題。學生為主體。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引導。使學生體驗成功,進而對學習更加感興趣。達到學生學習所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游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以及如何養成學生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六
新知識點:1、數、認、讀、寫10以內的數。
2、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
重點:正確數、寫10以內的數。
難點:1、數數時手口一致,與實物對應。
2、書寫要整齊、勻稱。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0到10各數。
2、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會用數表示事物的順序與位置,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3、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課時安排:6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可愛的校園。
課本第2、3頁。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學生數數的情況。
2.讓學生數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對10以內的數建立初步的感知。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初步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數數時手口一致,熟練數數。
2.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具準備。
掛圖,10根小棒。
五、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這么多小伙伴在一起學習,大家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多有意思呀!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
動物們看見小朋友們都背著新書包上學了,他們也想上學,于是,大象校長開辦了“動物學校”,許多小動物高高興興地來上學了,熊寶寶搖著鈴鐺,高興地叫著:“開學了。”
2.出示掛圖,看圖數數。
(1)“動物學校”建在了大森林里,小動物們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小朋友,請你們看圖說一說有哪些小動物,數一數各有多少只。
看掛圖先自己數一數,再跟同桌或前后桌同學說一說。(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6只小熊)。
(2)圖上還有哪些小動物?(9只小鳥,10只蝴蝶)。
(3)大象校長把校園打扮得非常漂亮,小朋友仔細觀察,說一說“動物學校”里還有什么,并數一數。(1個大花墻門上有5個大字,3個大蘑菇教室,8棵大松樹,7朵小花)。
(三)課堂作業設計。
1.打開你的文具盒,數一數你有幾支鉛筆,跟同桌說一說。
2.數一數你衣服上有幾粒扣子,數一數老師衣服上有幾粒扣子。
3.數一數你們小組有幾個人,問一問他們都分別叫什么名字。
4.數一數自己的手指。
5.數一數教室里有幾塊玻璃。
(四)思維訓練。
拿出10根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數,再兩根兩根地數,再5根5根地數。數完后說一說怎樣數得又對又快。
(五)課堂小結。
“動物學校”里有1只大象,2只小兔子,3個大蘑菇房子,4只小松鼠,5個“歡迎新同學”的大字,6只小熊,7朵小花,8棵松樹,9只小鳥,10只蝴蝶。小朋友,你們數對了嗎?打開課本,看第2、3頁,再數一數。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認識我們的校園(實踐活動――了解自己的學校。)。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自己學校的`情況。
2.練習數數。
三、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動物學校”的校園,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自己的校園。現在我們一起到校園里走一走,說說校園里有什么,有多少。
(二)認識自己的學校。
1.讓同學們排成4隊,和老師一起悄悄地來到學校門口,看一看學校的名字,數一數有幾個字,向傳達室的工人師傅問好。
2.在校園里看一看,說說有什么,有多少。(1根旗桿,1面紅旗,2個。
雙杠,8棵大樹,3輛汽車……)。
3.認識校長室。
4.認識老師的辦公室,數一數有幾位老師。
5.數一數一年級有幾個教室,每個教室有幾個窗戶。
6.你還想看什么地方?自己去看一看,數一數。
(三)課堂小結。
1.說一說你在校園里還看到了什么。
2.說一說你認識哪些新同學。有幾個男同學,幾個女同學?
今天我們在教室外面上了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我們發現校園里的許多物體都與數學有關系。我們不僅可以在數學書中學到數學知識,而且可以在校園里、家里、大街上發現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七
在《圖形分類》整個活動中,學生對圓形、長方形、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這六種常見圖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并通過二次分類的練習,讓學生對常見的圖形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縱觀整個活動的過程,實習生的組織過程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存在著不足:
(1)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的圖形,此時教師把學生所說的圖形直接畫在黑板上,但是教師沒注意到,此時所呈現給學生的這些圖形是不標準的,如果教師能事先準備這些圖形,當學生說出一種圖形的時候教師直接就可以出示,這樣即省時,又給孩子看到了標準的圖形。
(2)第二個環節讓學生從眾多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圖形中找到與自己座位上相同的圖形,這一環節教師把每個孩子要找的圖形事先黏貼在座位上,這樣省去了教師分配給每個孩子一種圖形的指示。與此同時教師提供的各種圖形有利于學生的兩次分類,學生即要排除大小的干擾,也要排除顏色的干擾。
(3)第三個環節教師分給每個孩子一種圖形,請學生將圖形貼到教師事先畫好的“家”里。這里教師提供的是同種顏色的圖形,學生很快就完成了這一任務。這個環節相對前兩個環節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前面學生已經操作過兩次分類,這里再回到單一層面的分類,對學生來說沒有實踐意義。
(4)第四環節教師提供圖形組合畫,讓學生小組合作找出圖形畫中每種圖形的個數。此時教師適時的觀察和引導很重要,實習生在這點方面還應有多覺悟。
總的來說,這節活動課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值得關注的是,實習生以后要多注意自己的語速,放慢語速,讓學生聽明白到底是干什么,還有就是語言不夠緊湊,就是語言組織不嚴密,要多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組織好完美、更優質的活動課。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八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會數、讀100以內的數。
2、體會數位的意義。
3、初步感受一列數蘊涵的規律。
4、滲透估算意識。
教學準備:
小棒計數器。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教學100以內的數的認識。
師:小朋友們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們覺得大概有幾根?(生答)。
師:到底有幾根呢?咱們一起來數一數。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數?
(獨立思考)--(小組操作)。
匯報:共有幾根小棒?你是怎樣數的?
讓學生了解100以內數的順序(一個一個數),熟悉整十數的順序(十個十個地數),知道一捆是10,兩捆是2個十(20),------十捆是10個十(100)。
師:“100”是個幾位數?(初步了解數位)。
2、數實物。
幻燈出示“圈一圈,數一數”的頭像圖。
師:有幾個小男孩?怎么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
(學生數實物,師指導,口中數的.數與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匯報交流數數方法。
3、數點子。
生數師巡回指導。
二撥一撥。
師報數生撥,小組合作。
如:43怎么撥?
在十位上撥4,表示4個十;
個位上撥3,表示3個一。
三數學游戲。
師報一個數,請數出后面的5個數。(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師:59后面是幾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業反饋。
1、生獨立思考書上第二題,再交流怎樣數的快。
2、接力賽。
生觀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組口答此體。
3、數數,從1到100或倒過來,數給同桌聽。
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單元教學反思篇九
《小數加法和減法》是在學習整數加減法和三年級學習得《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試教時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用豎式計算時會受到整數加減法的影響,考慮到末位對齊,也有幾個學生把整數和整數對齊、小數和小數末位對齊,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完全能憑借學習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經驗,通過自學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學習,讓學生獨立的嘗試列豎式計算,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辨別哪種豎式是正確的,哪種豎式是錯誤的,并集體分析錯誤的原因,說說正確的豎式該怎么列,上完課后感覺學生的表現還不錯,課堂上發言很積極,個個都參與學習,所有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計算結果化簡。
自我感覺幾處較好的地方:
1、小數加減法的算理。例題:4.75+3.4,學生不大容易講出算理,但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的方式,針對錯例,有學生說出了錯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學生說出3.4的4應和4.75的7對齊,接著我就追問為什么3.4的4應和4.75的7對齊,有的學生說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對齊,也有學生說4表示4個十分之一,7表示7個十分之一個所以4要和7對齊,還有學生說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對齊,然后我話鋒一轉問那這題錯在哪兒呢,學生比較自然的說出相同數位沒對齊或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等。
2、學生的發言比較理想,這節課對于學生以前舊知的遷移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一開始我就復習了用豎式計算整數加減法,并讓學生根據豎式說出算理,這樣為下面的學習節約了很多的時間,而且學生也有話可說,有幾處學生的發言還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覺不足之處:
1、我作為一名教師,本身素養需進一步提高。
2、由于時間的限制有個別學生的問題沒有在課堂上解決,如小組競賽。
最后說說教學這節課的一些個人經驗。
1、例題盡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讓學生知道怎樣算,還得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算,不能那樣算。
2、對于要化簡的題型,第一次出現,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原來去掉小數末尾的0,更簡潔,讓學生上展臺修改,其他學生對照修改,這短短半分鐘一定不能少。
3、練習要有層次和趣味性:
(1)列豎式,學生判斷豎式列的是否正確,方便中下等學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橫式,要求學生自己列式計算,這是完整的計算鞏固。
(3)改錯,這是防微杜漸的練習,預防小數點不對齊,計算結果不化簡,掌握計算方法但計算不仔細等。
(4)小組計算競賽,既達到練習的目的,又能增強小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整個課堂掀起學習高潮。
文檔為doc格式。